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史話:康熙皇帝和邳州陳肇憲的民生緣(作者:崔學法)

清朝初年, 滿人剛剛入主中原, 外部邊境常有爭分, 內部民族矛盾依然存在。 就在這個時期, 出來一個在中國近二百個帝王中,

猶如一顆特別璀璨奪目的明星,“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大帝)。 如果說他是中華帝國眾皇帝中最出色的皇帝, 一點也不為過。 他在位時期, 智擒鼇拜, 剿撤三藩, 南收臺灣, 北拒沙俄, 訂“尼部楚條約”, 西征蒙古, 平定準葛爾叛亂。 為了恢復經濟, 穩定政權, 採取一系列發展生產、安定民心的措施, 興修水利, 治理黃河, 鼓勵墾荒, 薄賦輕稅, 愛惜百姓。 康熙大帝好學敏求, 勤於政事, 雄才大略, 崇尚節約。 在位六十一年, 由於他的文治武功, 中華帝國的多民族統一的局面得到鞏固發展, 開創中華帝國的另一黃金時代。 玄燁統治時期, 中國成為疆域遼闊、統一繁盛的國家, 封建的經濟文化得到發展, 伸向中國的西方早期殖民勢力受到遏制,開始了封建社會新的相對穩定時期,以及以後的乾隆時期被稱為“康乾盛世”,
具有歷史進步意義, 應予充分肯定。 按照封建時代的標準, 康熙應該屬於“有道明君”。

康熙初年, 邳州水災嚴重, 黃河咆哮而來, 僅康熙元年至十六年,黃河大的決口六十七次, 沂、武、泗水一起湧入, 下游淮河頂托, 整個邳州一片澤國。 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 郯城發生8.5級大地震, 殃及邳州, 七月十二日黃河在花山壩決口, 邳州州城沉沒。 之後十幾年裡, 淫雨肆虐, 連年水災。 邳州南部, 特別是黃墩湖、駱馬湖一帶水深丈余, 百姓流離失所, 紛紛逃亡他鄉, 遍野餓殍。 而清朝政府各級官員不但不體恤災民, 為了討好清政府, 為了政績, 為了保官、升官, 根本不顧百姓死活, 報喜不報憂,

大搞面子工程, 雲天霧照地吹牛、扯謊, 明明是大災之年, 偏說五穀豐登, 一齊爭先、搶先、率先完成任務。 並獨出心裁地將歷年拖欠錢糧一起催繳。 而這時在邳州任知州的孫居湜是一位清廉的官員, 他體察民情, 愛民如子, 懲治貪官, 崇尚節儉。 在邳州遇災之年開倉賑災, 儘量把災害降低, 大災之年更不忍對百姓敲骨吸髓。 “夏糧過期未繳”, 被上級“你幹不來我讓別人來幹”而“革職查辦”。 邳州人深感不平, 這時有位俠肝義膽的秀才陳肇憲挺身而出。

陳肇憲原名陳原譽, 字肇憲, 邳州大村社(今新河鎮梨園村井欄組)人。 清初秀才, 為人正直, 深知百姓疾苦。 他連夜寫了一篇奏摺, 認為“邳州五難, 州牧四德”。 懇請皇上免除錢糧, 拯救黎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

同時為知州孫居湜打抱不平。 陳肇憲打聽到康熙帝沿大運河南巡的龍船將於正月二十二日經過邳州窯灣。 決定“攔駕上訪”。 根據《清實錄》記載, 康熙皇帝一行是車馬隊南巡, 到宿遷後改乘船, 陳肇憲是以諸生(秀才)身份直接攔駕上告, 邳州、睢寧的“挖洞藏身泅水上告”和“扇子舞演出喊冤驚動皇上”均屬演義之談。 攔駕後宰相張書玉親自審問, 他遞上奏摺, 康熙皇帝看完奏摺, 很受觸動。 陳肇憲冒著生命危險為邳州百姓及知州喊冤, 驚動整個邳南, 幾萬人夾道觀望, 為之捏了一把汗。 陳肇憲在康熙面前, 有條不紊地陳詞。 陳述邳州百姓之難, 一、康熙七年地震州城沉沒, 百姓死亡無數;二、黃河於花山決口淹沒田舍,
損失慘重;三、連續多年淫雨肆虐, 洪水氾濫, 莊稼無收;四、十多年田地糧產銳減, 積欠賦銀過重, 民已無力償還;五、黃河於花山決口未堵, 黃水行不歸道, 民無生計。 陳肇憲聲音平靜, 話語動聽, 康熙見觀望的人眾多, 大聲問百姓:“此言可真?”百姓齊聲答道:“實無虛言。 ”於是下道聖旨, 一面派官員核實情況, 一面繼續南巡。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 康熙皇帝終於下諭旨, “上諭戶部, 被淹田畝, 應納地丁及漕項錢糧俱行蠲免, 歷年連欠, 亦盡與豁除······尚有不肖官員仍私證者, 題參從重治罪, 以副憐恤民生之意。 爾部即遵諭施行。 ”邳州被免掉租賦十四萬兩, 免掉公糧三萬四千石, 永遠除掉將近九千二百個逃亡戶應賦工丁, 核銷被淹沒的土地共計四十六萬畝。 又築起西起唐宋山(八路唐山),東抵貓兒窩的長堤(大致今房亭河南岸),阻擋客水,改善生產條件,並為知州孫居湜複了職。 陳肇憲一介書生冒著生命危險攔駕上疏,為民請命,體現了運河兒女大無畏的精神,深得康熙皇帝的嘉許和老百姓的愛戴。邳州老百姓在其家鄉為他建生祠,陳肇憲堅決拒絕,終生謙虛謹慎,從不言功。此事至今仍在民間傳為美談。陳肇憲的墓碑,現在還完好地保存在陳肇憲故鄉、今江蘇邳州市新河鎮梨園村井欄組的陳氏族居地。

又築起西起唐宋山(八路唐山),東抵貓兒窩的長堤(大致今房亭河南岸),阻擋客水,改善生產條件,並為知州孫居湜複了職。 陳肇憲一介書生冒著生命危險攔駕上疏,為民請命,體現了運河兒女大無畏的精神,深得康熙皇帝的嘉許和老百姓的愛戴。邳州老百姓在其家鄉為他建生祠,陳肇憲堅決拒絕,終生謙虛謹慎,從不言功。此事至今仍在民間傳為美談。陳肇憲的墓碑,現在還完好地保存在陳肇憲故鄉、今江蘇邳州市新河鎮梨園村井欄組的陳氏族居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