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有這四點表現,父母除了檢討,更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有一天在商場吃飯, 斜對面圍著圓桌坐著一家子, 應該是爺爺奶奶, 爸爸媽媽, 還有一個大約5歲的孩子。 重點來了, 孩子想吃麵包霜淇淋, 但父母因為怕他生病拒絕了, 而孩子的行為讓我大吃一驚, 孩子一開始是軟磨硬泡, 各種在爸爸身上蹭, 嘴裡不停地重複著:“我要吃, 我就要吃, 求求你們了!”過了一會兒, 孩子失去耐心了, 騎坐在爸爸身上, 開始扇爸爸耳光, 左一個右一個, 足足扇了十幾個, 而且大聲嚷著:“我就要吃, 快給我買!”更讓我大跌眼鏡的是, 爸爸居然穩如泰山, 絲毫不發怒, 盡情讓孩子撒潑, 而且也不在乎周圍人的眼光,

更沒有制止。 我們當時在坐的一屋子人都盯著看, 最後媽媽實在看不下去了, 把孩子強行從爸爸身上拉下來了, 加上爺爺奶奶的安撫, 終於收起了脾氣。

這是一個真實故事, 這個故事裡的孩子跟父母都表現的比較極端, 但生活中有類似這個現象的家庭卻非常多。

造成這個的原因相信所有人都知道, 是溺愛。 溺愛的孩子經常會表現得很消極、負面、沒有耐心、不知足、不懂得分享、只知道索取。 我們也都知道不好, 可是溺愛就是產生於無形, 把控不好度就會慢慢形成。 結合開心現在的很多行為, 我也能看出一些溺愛的影子, 以前我不以為然, 但正因為這個故事, 讓我不得不警覺, 不得不開始反思, 開始糾正, 同時也希望跟大家一起共勉。

每個家庭都疼愛自己的孩子, 而且希望孩子成為最優秀的。 我們不想看到孩子傷心, 孩子哭鬧, 哪怕是一微秒。 在疼愛的同時, 我們也不想溺愛孩子, 讓孩子變得不可約束。 但是溺愛恰恰就是在這些疼愛中不知不覺產生的。 溺愛已經產生了, 我們能做的不是逃避, 而是改變, 改變自己, 改變孩子。

美國某心理學會做過一個問卷調查發現, 80%參與問卷的人認為現在的孩子更溺愛比起10年前, 更慘不忍睹的結論是2000個人裡面只有12個人認為現在的孩子有禮貌, 大多數孩子都或多或少的‘魯莽’、‘不負責任’和‘缺乏教養’。

統計縱然存在偏差, 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所以在讀文章的您很有可能也是溺愛大家庭中的一員。

已然是這樣了, 我們就不應該繼續放縱, 繼續溺愛了, 而應該向前看, 改變現狀。 改變從一點一滴做起, 孩子身上的壞毛病都是學來的, 既然是學來的, 而不是天生的, 自然就可以被改變, 用一個不恰當的詞就是‘洗腦’, 家長需要拿出‘搞傳銷’的精神去幫助孩子蛻變, 但同時自己也得蛻變。 永遠不要期待孩子能認同你們的教育方式, 而應該努力讓孩子欣然接受你們制定的條條框框。 最終目標是要把孩子培養成有涵養、有修為、紳士、關心他人的人, 不是嘛?以下總結的6點可以借鑒參考,

不一定適合每個家庭, 但一定能幫你解決一些問題。

改變孩子從改變自己做起

自己的問題自己很難發現, 夫妻雙方可以互相指出對方的問題, 互相監督改進。 尤其是把溺愛孩子的行為儘量回收。 此外, 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行為, 尤其結合孩子的行為反思自己的行為或者對孩子的態度是否存在問題。

舉幾個栗子

1、你想讓孩子擁有好的生活,但是你是否過於讓孩子優越了?比如,給孩子買了不能承擔或者費力才能承擔的玩具或者禮物。

2、是否因為怕給孩子設置太多規則影響孩子成長而變得太放任孩子了,或者讓孩子變得以自我為中心?

3、是否因為工作一天辛苦或者沒有花時間陪孩子而同意孩子的任何要求?

4、是否因為尊重孩子的選擇而拒絕跟孩子說‘不’?

5、是否會給孩子買孩子在電視上看到的任何東西,讓孩子把父母變成ATM機?

6、是否把孩子當成了領導,把孩子的要求當成了命令?

把孩子從權利的神壇拉下來

改變對孩子一貫的獎勵方式,不要任何事情都讚揚、獎賞。長期這樣,孩子會認為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對的,會讓他更自我為中心。如果你的孩子恰恰屬於這種情況,可以借機推翻這堵‘以自我為中心’的牆,讓孩子努力走出來。只有當孩子與別人分享、合作、尊重、忍耐、關心、同情的時候再給予獎賞,而不是任何事情,儘量讓孩子站在‘我們’的視角表達,而不是‘我’的視角表達。

強化孩子的內在價值

可能孩子還不明白內在價值是什麼,但是不妨礙傳遞這個價值觀。讓孩子更看重友情,而不是玩具;讓孩子看重親情,而不是物質的滿足;讓孩子看重自己的表現,而不是外表;多強調尊重、誠實、友好、責任,孩子慢慢就會被你‘洗腦’。發現孩子身上的這些優點,不僅告訴孩子,還要強化,讓孩子知道別人是因為自己有這些品質才喜歡他的。

設定界限

給孩子設定明確的界限,並且在遇到對應場景時,明確告知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堅決不能做,如果做會有什麼懲罰,要不遺餘力地堅定地執行下去。設定了明確的界限,如果孩子越界了還與你討價還價,你就有明確的依據去說服教育她,而且也可以直接對孩子說‘不’。

培養孩子的耐心

雖然有些孩子天生就是‘急性子’,但研究表明人的耐心是可以通過後天訓練加強的,訓練的方式有很多種。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遇到什麼緊急的事情時,刻意地延緩自己的決定,比如深呼吸三口氣再決定、數完26個字母再決定等等,讓孩子慢慢養成刻意放緩自己的決定。有些孩子在想得到什麼的時候,一定要立即得到,這時候如果快速滿足孩子,會讓孩子的自我為中心爆棚,以後再遇到這樣的情景,也很難掰正,所以孩子越是緊急要求的時候,越是要讓孩子有耐心,學會等待,學會給別人時間。

學會表達‘我們’而不是‘我’

人天生是自私的,孩子表達‘我’只是自己的本能,本身沒有對錯可言。但當孩子成為社會中的一員,就需要更多得表達社會性,而不是動物性。所以需要學會考慮和顧及他人的感受,從以我為中心變為‘我們’的視角。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首先得讓孩子學會觀察別人的情緒,其實孩子對情緒的觀察能力是無師自通的,你不用告訴他生氣的表情是什麼樣子,只要你生氣了,他就能感知到。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看到別人情緒、動作、行為時應該做出的反應,好朋友傷心了,應該去抱抱他,安慰他。爸爸媽媽生氣了,應該問清楚原因,自己做錯了應該道歉等等。讓孩子學會給予,而不僅僅是索取。

被溺愛是後天養成的,是全家人一起造成的結果,而不是孩子的基因自帶的,所以早預防、早準備、早發現,而且全家人要堅決貫徹執行同一套原則,互通有無,這樣才能有效避免溺愛孩子,把孩子培養成有情商的人。

自測一下:

自家的孩子有沒有被溺愛的跡象,通過幾個簡單的語言或者行為就能發現。

‘不’:孩子通常如何回應?被溺愛的孩子通常不會說‘不’,他們想要什麼就一定要得到什麼。

‘我’:孩子是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是不是認為世界是繞著他轉的?被溺愛的孩子認為自己就是一切,他們覺得自己比別人更優越,認為自己應該得到特殊照顧。

‘給我’:永遠不滿足於現狀,看到什麼都想要,而且想要更多,表現得過於貪婪。此外,還缺乏感恩的心。

‘現在’:沒有耐心,不給別人時間和餘地。想得到什麼東西一定要現在就要,如果現在不滿足,就開始胡攪蠻纏,死纏爛打。

舉幾個栗子

1、你想讓孩子擁有好的生活,但是你是否過於讓孩子優越了?比如,給孩子買了不能承擔或者費力才能承擔的玩具或者禮物。

2、是否因為怕給孩子設置太多規則影響孩子成長而變得太放任孩子了,或者讓孩子變得以自我為中心?

3、是否因為工作一天辛苦或者沒有花時間陪孩子而同意孩子的任何要求?

4、是否因為尊重孩子的選擇而拒絕跟孩子說‘不’?

5、是否會給孩子買孩子在電視上看到的任何東西,讓孩子把父母變成ATM機?

6、是否把孩子當成了領導,把孩子的要求當成了命令?

把孩子從權利的神壇拉下來

改變對孩子一貫的獎勵方式,不要任何事情都讚揚、獎賞。長期這樣,孩子會認為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對的,會讓他更自我為中心。如果你的孩子恰恰屬於這種情況,可以借機推翻這堵‘以自我為中心’的牆,讓孩子努力走出來。只有當孩子與別人分享、合作、尊重、忍耐、關心、同情的時候再給予獎賞,而不是任何事情,儘量讓孩子站在‘我們’的視角表達,而不是‘我’的視角表達。

強化孩子的內在價值

可能孩子還不明白內在價值是什麼,但是不妨礙傳遞這個價值觀。讓孩子更看重友情,而不是玩具;讓孩子看重親情,而不是物質的滿足;讓孩子看重自己的表現,而不是外表;多強調尊重、誠實、友好、責任,孩子慢慢就會被你‘洗腦’。發現孩子身上的這些優點,不僅告訴孩子,還要強化,讓孩子知道別人是因為自己有這些品質才喜歡他的。

設定界限

給孩子設定明確的界限,並且在遇到對應場景時,明確告知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堅決不能做,如果做會有什麼懲罰,要不遺餘力地堅定地執行下去。設定了明確的界限,如果孩子越界了還與你討價還價,你就有明確的依據去說服教育她,而且也可以直接對孩子說‘不’。

培養孩子的耐心

雖然有些孩子天生就是‘急性子’,但研究表明人的耐心是可以通過後天訓練加強的,訓練的方式有很多種。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遇到什麼緊急的事情時,刻意地延緩自己的決定,比如深呼吸三口氣再決定、數完26個字母再決定等等,讓孩子慢慢養成刻意放緩自己的決定。有些孩子在想得到什麼的時候,一定要立即得到,這時候如果快速滿足孩子,會讓孩子的自我為中心爆棚,以後再遇到這樣的情景,也很難掰正,所以孩子越是緊急要求的時候,越是要讓孩子有耐心,學會等待,學會給別人時間。

學會表達‘我們’而不是‘我’

人天生是自私的,孩子表達‘我’只是自己的本能,本身沒有對錯可言。但當孩子成為社會中的一員,就需要更多得表達社會性,而不是動物性。所以需要學會考慮和顧及他人的感受,從以我為中心變為‘我們’的視角。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首先得讓孩子學會觀察別人的情緒,其實孩子對情緒的觀察能力是無師自通的,你不用告訴他生氣的表情是什麼樣子,只要你生氣了,他就能感知到。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看到別人情緒、動作、行為時應該做出的反應,好朋友傷心了,應該去抱抱他,安慰他。爸爸媽媽生氣了,應該問清楚原因,自己做錯了應該道歉等等。讓孩子學會給予,而不僅僅是索取。

被溺愛是後天養成的,是全家人一起造成的結果,而不是孩子的基因自帶的,所以早預防、早準備、早發現,而且全家人要堅決貫徹執行同一套原則,互通有無,這樣才能有效避免溺愛孩子,把孩子培養成有情商的人。

自測一下:

自家的孩子有沒有被溺愛的跡象,通過幾個簡單的語言或者行為就能發現。

‘不’:孩子通常如何回應?被溺愛的孩子通常不會說‘不’,他們想要什麼就一定要得到什麼。

‘我’:孩子是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是不是認為世界是繞著他轉的?被溺愛的孩子認為自己就是一切,他們覺得自己比別人更優越,認為自己應該得到特殊照顧。

‘給我’:永遠不滿足於現狀,看到什麼都想要,而且想要更多,表現得過於貪婪。此外,還缺乏感恩的心。

‘現在’:沒有耐心,不給別人時間和餘地。想得到什麼東西一定要現在就要,如果現在不滿足,就開始胡攪蠻纏,死纏爛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