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洋巨頭紛紛加碼外賣業務

近日, 百勝中國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稱“百勝中國”)宣佈, 已經與到家美食會(D aojia.com .cn)的控股公司達成確定性協定, 收購後者的控股股權。

此交易預計將在滿足慣例交易條件後, 於2017年5月底前完成。 收購完成後, 百勝中國外賣業務是否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業內專家分析, 挑戰才剛剛開始, 培育消費者的粘性需要下苦功夫。

此外, 南都記者發現, 不僅百勝中國, 包括麥當勞、德克士在內的連鎖速食大佬都在紛紛發力外賣業務。 業內分析, 主要是因協力廠商外賣平臺興起削弱了這些品牌的自營外賣平臺優勢, 同時, 外送市場潛力無限, 企業想爭食這上千億外賣市場。

欲提升數位化及外賣服務能力

南都記者從百勝中國獲悉, 交易完成後, 到家美食會創始人孫浩將繼續負責該業務。

目前, 百勝中國旗下除肯德基、必勝宅急送除自營外賣平臺外, 還進駐了包括美團、餓了麼等在內的多個協力廠商外賣平臺。

對於此次並購, 百勝中國首席執行官潘偉奇(M ickyPant)認為, 數位化發展與外賣業務是推動百勝中國業務增長的長期戰略性動力, 希望能夠借助此次收購, 增強百勝中國在該高增長領域的技術專長與實力。

資料顯示, 到家美食會創辦於2010年, 專注於為城市家庭用戶提供周邊知名特色餐廳訂餐、送餐、外賣等服務的協力廠商配送平臺, 目前主要聚焦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的高端市場, 此外, 該公司還運營著外賣服務平臺食派士(“Sherpa’s”)。 成立至今, 到家美食會先後獲得晨興創投、鼎暉、京東、麥格理等四輪共計約7450萬融資。 在外賣市場中, 到家美食會所占份額相對較小, 據互聯網資料(DCCI)發佈的《中國白領協力廠商網路外賣服務調研(2016上半年)》顯示,

到家美食會占比為3.4%。

培育消費者粘性需要下苦功夫

艾媒諮詢CEO張毅分析稱, 此次收購控股的根本原因是, 大環境下, 百勝旗下品牌服務再也不能守株待兔, 必須要加大力度對外進行拓展, 加強外賣點到點服務, “餓了麼、美團取得的大發展也說明外賣點到點服務是大趨勢, 百勝中國控股到家美食會是為了讓這項服務更好地自己把握, 不讓這個弱點放在競爭對手或協力廠商手中”。 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指出, 百勝中國獨立之後有營收、利潤等業績壓力, 此次收購能提升整體核心競爭力。

而在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看來, 百勝中國收購到家美食會是一場雙贏的交易,

雙方整合之後在數位化發展與外賣業務領域或可實現協同效益。 “對於百勝中國來說, 移動支付和外賣依然是未來發展重點, 而到家美食會在外賣市場三足鼎立的格局下, 顯得勢單力薄, 需要找到一個‘靠山’, 雙方合作可以看作是各取所需”。

餐飲業分析師、淩雁管理諮詢首席諮詢師林岳雖贊同曹磊的看法, 但他進一步指出, 移動互聯網講究的是入口, 培育消費者的粘性需要下苦功夫, 百勝中國收購到家美食會後, 並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挑戰才剛剛開始。

事實上, 到家美食會的客戶活躍資料也印證了林嶽的觀點, 據易觀千帆提供的資料顯示, 2017年4月, 在外賣訂餐領域的app中, 到家美食會排名16位,

其中活躍用戶有8.02萬, 環比下降22.06%, 啟動次數44.72萬次, 環比下降43.95%, 使用時長為5 .97萬小時, 環比下滑44.23%。 排名第一位的餓了麼活躍用戶有2413.37萬, 啟動次數是4.08億次, 使用時長達3338.11萬小時。

連鎖餐飲巨頭積極發力外送業務

資料顯示, 截至2017年第一財政季度末, 百勝中國旗下7663家餐廳中有4400多家提供外賣服務, 外賣業務占該季度公司銷售額的比例約為12%。 其實, 不僅百勝中國在積極發展外賣業務, 麥當勞、德克士等洋速食也在積極發展外賣業務, 在增強自營外賣平臺的同時也積極與協力廠商平臺合作。

在今年年初麥當勞中國確定戰略合作夥伴媒體溝通會上, 麥當勞中國公共關係副總裁許穎婷就曾對南都記者表示, 今年的發展主要涉及3個方面, 其中之一就是發力外賣市場。在整個餐飲市場發展有所下滑的大背景下,麥當勞的外賣業務增長非常顯著。“2016年實現了兩位元數字的增長。而在過去的3年裡,我們把外送業務的城市由32個發展到182個。外送業務對2016年、2017年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策略。”資料顯示,麥當勞中國外賣業務去年增長了30%,中國區約20%的業務來自外賣。

據悉,今年4月,整合“麥樂送”及手機下單餐廳取餐服務的麥當勞A PP在上海、杭州、蘇州等城市上線。此外,德克士也在去年成立了外送事業部,同時積極與協力廠商平臺合作。

自營外賣平臺優勢被削弱

速食連鎖巨頭為何積極加碼外賣業務?多個機構公佈的資料顯示,餐飲外賣市場潛力巨大。根據A nalysys易觀發佈的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互聯網餐飲外賣市場規模將達到113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7.9%,預計2019年中國互聯網餐飲外賣市場交易規模將達到3378億元人民幣。林嶽也認為,外賣市場比門店消費潛力還大。

與此同時,隨著協力廠商外賣平臺的崛起,連鎖速食巨頭自營外賣配送平臺優勢被削弱,朱丹蓬就曾表示,此前洋速食品牌有自己獨立的外送平臺,而小型速食店受規模和實力限制,沒有自己的外賣體系,協力廠商外賣平臺的興起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小型中式速食的興起,這在某種程度上對大的連鎖速食品牌帶來了衝擊。據悉,餓了麼、美團點評、百度外賣3家外賣平臺已佔據國內近九成的市場份額。比達諮詢發佈的2017年第一季度外賣市場資料包告顯示:餓了麼占比36 .5%,美團外賣以33%列第二位,百度外賣為17.3%。

曹磊指出,不同於協力廠商外賣配送平臺,自營外賣配送自家餐飲,服務範圍有限,經營成本相較於協力廠商配送平臺較高,導致自營外賣配送平臺處於艱難發展境地。林嶽補充道,速食連鎖巨頭自營外賣平臺和前幾年的電商一樣,自營平臺始終會面臨缺乏流量的問題,所以後來也有很多品牌放棄了自營,直接轉投類似淘寶、京東這樣的大平臺。這或許也是速食巨頭紛紛投身協力廠商外賣平臺的原因之一。

連結

外賣高端化僅能往個人定制方向延伸

在採訪中,南都記者留意到,百勝中國在對外介紹到家美食會採用的描述是“一家主流網上外賣服務平臺,聚焦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的高端市場”,那高端餐飲外賣平臺發展現狀如何?未來發展潛力怎麼樣?南都記者就此採訪多名業內專家。

據瞭解,目前餐飲市場存在有如海底撈外賣、晚一點等高端外送品牌,這種模式是非平臺化運作,從出品到配送都是品牌自營和把控。據晚一點聯合創始人華傑勇介紹,類似這樣的高端外送品牌並不多。“傳統餐飲很少提供自配送服務,多由協力廠商實現,不能提供自配送服務的,很難實現高端外送服務”。

此外,還有類似錦食送這類高端餐飲外賣平臺,屬協力廠商平臺,與中高檔餐廳合作,服務高端人士,客單價在150元左右,還有宅食送,主打踐行“名廚美食外賣”的垂直外賣O 2O品牌,通過建設外賣廚房,簽約名廚及美食家,讓用戶在各外賣廚房配送範圍內線上下單;還有類似buytim e專注於白領的每週菜譜等等。

“我不認為現在有做得特別好的高端外賣品牌”,張毅如是說,他跟林嶽均表示,高端的外賣平臺一直做不起來,其中林嶽分析稱,原因很簡單,真正吃外賣的用戶還不算是高端用戶。因為用餐是一種體驗,特別是高端的餐飲服務,它絕對不是外賣能夠體現的,餐廳的格調、氛圍佈置、精緻的餐具、服務的水準、這些都是需要親身的體驗,“試想想,誰願意叫個法國大餐的外賣,打開飯盒是塊鵝肝呢?所以,個人認為,外賣一定是大眾餐飲的定位,所謂的高端化,可能會在個人定制、特別是對飲食有特殊要求的方面有所延展”。

但張毅認為中高端外賣平臺發展是有機會的,“目前高端外送平臺主要依賴知名餐飲店做的延伸,同時也存在弊病,其中之一就是客單價要足夠高,否則配送成本抵不回來,也意味著,高端外賣品牌要把服務品質做得足夠優善才有發展機會”。他進一步指出,在國內,這塊市場還是藍海市場,“大眾化的外賣平臺,包括交易平臺上的商戶目前所提供的出品及服務跟高端人群需求還是有很大出入的”。

曹磊也表示,隨著外賣行業的不斷發展、用戶消費水準的不斷提升以及對消費品質的要求漸高,外賣平臺有走向垂直化以及高端化的趨勢。外送平臺高端化也是大勢所趨。

采寫:南都記者 黃芳芳

其中之一就是發力外賣市場。在整個餐飲市場發展有所下滑的大背景下,麥當勞的外賣業務增長非常顯著。“2016年實現了兩位元數字的增長。而在過去的3年裡,我們把外送業務的城市由32個發展到182個。外送業務對2016年、2017年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策略。”資料顯示,麥當勞中國外賣業務去年增長了30%,中國區約20%的業務來自外賣。

據悉,今年4月,整合“麥樂送”及手機下單餐廳取餐服務的麥當勞A PP在上海、杭州、蘇州等城市上線。此外,德克士也在去年成立了外送事業部,同時積極與協力廠商平臺合作。

自營外賣平臺優勢被削弱

速食連鎖巨頭為何積極加碼外賣業務?多個機構公佈的資料顯示,餐飲外賣市場潛力巨大。根據A nalysys易觀發佈的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互聯網餐飲外賣市場規模將達到113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7.9%,預計2019年中國互聯網餐飲外賣市場交易規模將達到3378億元人民幣。林嶽也認為,外賣市場比門店消費潛力還大。

與此同時,隨著協力廠商外賣平臺的崛起,連鎖速食巨頭自營外賣配送平臺優勢被削弱,朱丹蓬就曾表示,此前洋速食品牌有自己獨立的外送平臺,而小型速食店受規模和實力限制,沒有自己的外賣體系,協力廠商外賣平臺的興起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小型中式速食的興起,這在某種程度上對大的連鎖速食品牌帶來了衝擊。據悉,餓了麼、美團點評、百度外賣3家外賣平臺已佔據國內近九成的市場份額。比達諮詢發佈的2017年第一季度外賣市場資料包告顯示:餓了麼占比36 .5%,美團外賣以33%列第二位,百度外賣為17.3%。

曹磊指出,不同於協力廠商外賣配送平臺,自營外賣配送自家餐飲,服務範圍有限,經營成本相較於協力廠商配送平臺較高,導致自營外賣配送平臺處於艱難發展境地。林嶽補充道,速食連鎖巨頭自營外賣平臺和前幾年的電商一樣,自營平臺始終會面臨缺乏流量的問題,所以後來也有很多品牌放棄了自營,直接轉投類似淘寶、京東這樣的大平臺。這或許也是速食巨頭紛紛投身協力廠商外賣平臺的原因之一。

連結

外賣高端化僅能往個人定制方向延伸

在採訪中,南都記者留意到,百勝中國在對外介紹到家美食會採用的描述是“一家主流網上外賣服務平臺,聚焦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的高端市場”,那高端餐飲外賣平臺發展現狀如何?未來發展潛力怎麼樣?南都記者就此採訪多名業內專家。

據瞭解,目前餐飲市場存在有如海底撈外賣、晚一點等高端外送品牌,這種模式是非平臺化運作,從出品到配送都是品牌自營和把控。據晚一點聯合創始人華傑勇介紹,類似這樣的高端外送品牌並不多。“傳統餐飲很少提供自配送服務,多由協力廠商實現,不能提供自配送服務的,很難實現高端外送服務”。

此外,還有類似錦食送這類高端餐飲外賣平臺,屬協力廠商平臺,與中高檔餐廳合作,服務高端人士,客單價在150元左右,還有宅食送,主打踐行“名廚美食外賣”的垂直外賣O 2O品牌,通過建設外賣廚房,簽約名廚及美食家,讓用戶在各外賣廚房配送範圍內線上下單;還有類似buytim e專注於白領的每週菜譜等等。

“我不認為現在有做得特別好的高端外賣品牌”,張毅如是說,他跟林嶽均表示,高端的外賣平臺一直做不起來,其中林嶽分析稱,原因很簡單,真正吃外賣的用戶還不算是高端用戶。因為用餐是一種體驗,特別是高端的餐飲服務,它絕對不是外賣能夠體現的,餐廳的格調、氛圍佈置、精緻的餐具、服務的水準、這些都是需要親身的體驗,“試想想,誰願意叫個法國大餐的外賣,打開飯盒是塊鵝肝呢?所以,個人認為,外賣一定是大眾餐飲的定位,所謂的高端化,可能會在個人定制、特別是對飲食有特殊要求的方面有所延展”。

但張毅認為中高端外賣平臺發展是有機會的,“目前高端外送平臺主要依賴知名餐飲店做的延伸,同時也存在弊病,其中之一就是客單價要足夠高,否則配送成本抵不回來,也意味著,高端外賣品牌要把服務品質做得足夠優善才有發展機會”。他進一步指出,在國內,這塊市場還是藍海市場,“大眾化的外賣平臺,包括交易平臺上的商戶目前所提供的出品及服務跟高端人群需求還是有很大出入的”。

曹磊也表示,隨著外賣行業的不斷發展、用戶消費水準的不斷提升以及對消費品質的要求漸高,外賣平臺有走向垂直化以及高端化的趨勢。外送平臺高端化也是大勢所趨。

采寫:南都記者 黃芳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