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從乖孩子到殺人逃逸 不叛逆的孩子有多可怕

01

在心理諮詢室, 一位14歲女孩的媽媽對心理醫生說:我女兒上初二, 從小就是乖乖女, 成績也很好, 但從上學期開始就完全不聽話了,

非常叛逆。 在家裡跟大人對著幹, 說她兩句就大發脾氣;在學校喜歡跟同學打架, 成績一落千丈, 一年時間已經換了4所學校了。 因為去年孩子爸爸去世了, 所以我想補償她, 給她花高價報輔導班, 物質上想方設法地滿足她, 沒想到換來這種結果。

同樣在這間諮詢室, 14歲的女兒對心理醫生說:其實爸爸去世對我沒那麼大影響, 我的傷心早就過去了。 我不聽話純粹是因為媽媽管得太多了, 讓我很煩, 我才跟她對著來!

不知道這位媽媽到底是“嘔心瀝血”到何種程度了才讓女兒如此反感, 以至於非要“自我毀滅”才痛快。

這個案例倒讓我想起了一件趣事。

表弟今年23歲, 我姑姑經常說他叛逆, 不聽話, 這個調子已經唱了十多年了。

有一天, 表弟要回宿舍, 我和姑姑兩人送他。

遠遠地看到一家水果店, 姑姑問:“要不要給你買點水果?”

表弟很乾脆地說:“不用了, 我不想吃。 ”

過了兩分鐘, 姑姑說:“還是給你買點水果吧!”

表弟更快地回絕:“不用!”

走到那家水果店正門口, 姑姑說:“多吃水果身體好, 給你買點吧?”

表弟不耐地“嘖”了一聲, 說:“你煩不煩!”言畢快步走了。

姑姑聽到表弟的話, 頓時暴怒:“小兔崽子, 皮癢是吧!”然後轉過頭對我說:“你看你看, 這多不聽話, 太叛逆了。 ”

我全程目睹了兩人的互動, 不禁莞爾, 然後沉默。

我問姑姑:“假如你是想給一個朋友買水果, 對方拒絕了, 你還會堅持要買給她嗎?”

姑姑不假思索地說:“當然不會。 ”

“那你為什麼非要給表弟買呢?”

姑姑堅定地說:“水果對身體好啊,

他應該多吃。 ”

事實很明顯:是家長的控制欲造就了孩子的“叛逆”。

02

無數家長跟我詢問, 自己的孩子不聽話, 頂嘴, 叛逆, 該怎麼辦?這些孩子, 有兩歲多的, 有七八歲的, 有十幾歲的, 幼稚園, 小學, 初中, 高中, 應有盡有, 不管是哪個年齡段, 家長都在煩惱孩子的叛逆。

為什麼會有叛逆這個詞?因為“叛”的是家長的命令, “逆”的是家長的意志, 這個詞本身表達的是家長的絕對權威, 是父母與孩子之間人格上的不平等關係。

完全不叛逆的孩子是怎樣的呢?

在江蘇泰興, 曾經有一個品學兼優的高中生。 一直是班級前五的他, 深受老師喜歡;在同學們眼中, 他脾氣非常好;在家裡, 他從沒跟家長頂過嘴。

老師們說, 他有非常好的家庭教育。 每天放學回家後,

要先找到父親恭恭敬敬地喊一聲爸爸;寫作文, 父親要先改一遍, 再讓他謄抄一遍, 如此就成了一篇範文;禁止看閒書看小說, 禁止外出, 禁止去同學家。

這個高中生回憶起自己最後一次在外玩耍, 還是小學的時候在河邊玩石子。

他對父母做到了絕對服從。

成年後的他, 按父親的意見選了大學專業, 在父親安排的國企上班, 娶了父母認可的妻子, 並按老人的要求生了一個孩子。

他過著普世認可的“有車有房有妻有子”的圓滿生活。

直到有一天, 他成了一樁驚天懸案的殺人兇手。

15歲那年的一個晚上, 這個優等生逃出教室溜到一間網吧, 想看一會被父親禁止的小說, 卻發現自己沒帶錢。 於是, 他就回家拿錢。 快到家的時候,

他經過了一排別墅區。 漆黑的一片豪宅, 只有一戶有微弱的燈光。 這燈光突然照亮了他的思維, 啊, 這裡住的都是有錢人。

他靈光一閃, 決定進去“劫富濟貧”。 正當他爬上花壇向裡張望的時候, 聽到背後有人“喂”的一聲, 轉過身, 中年女主人在一米之外喝問他, “小崽子, 你是誰, 你想幹嘛?”

他非常驚恐地想要逃走, 大腦一片空白。 女主人的喝問還在繼續, 他突然想到“完了, 完了, 這件事不能被我爸知道”。 他慌地去捂女主人的嘴巴, 卻換來更大聲的呼救。 情急之中, 他掏出了口袋裡的彈簧刀, 捅了下去。 一刀一刀, 直到74刀之後, 女主人的聲音徹底停止了。

這件罪惡掩藏了14年, 他從沒安心睡過一覺。 14年後, 被逮捕的時候, 他說, 最害怕的不是殺人, 而是怕被父親知道。

完全不叛逆的孩子,因為對家長的絕對服從,也暗生了對家長的絕對恐懼。對父親的恐懼完全佔據了他大腦的頻寬,剝奪了他的思考力。假如他能夠思考哪怕一秒的時間,根本不會發生這樣荒謬的慘劇。

03

所有的叛逆都來自對束縛和限制的反抗。

在中國,家長對孩子最擅長的就是發號施令,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而每一個命令都是引發反抗的根源。沒有命令,就沒有叛逆。

真正高明的父母,懂得張弛之道,不會要求孩子一味服從自己,更不會抱怨孩子叛逆。

著名教育學者,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是如何對待孩子的呢?

她從不違背孩子的意願去強制要求孩子做什麼。在家裡,一家三口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在孩子才幾歲的時候,就定期開家庭會議,三人互提優缺點和意見,以便日後改進。甚至為了孩子學畫,特意空出一面牆給孩子塗鴉。這個從小得到了比同齡人更多尊重和自由的孩子,一直在學業上表現良好,懂事禮貌,人格健全,從來沒有叛逆過。

父母這個身份,是賦予我們保護孩子的脆弱,給予他們安全感的責任。但是太多的父母,把責任當成了對孩子的絕對權威和統治,動輒限制,呼喝,暴怒,打罵。

如果哪一天,我們中國的家長都懂得像對待一個成年人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那麼天底下將再沒有人抱怨孩子“叛逆”了。

阿拉伯世界最偉大的詩人紀伯倫有一首詩是《你的孩子》,非常美妙而有哲理,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有他的天性,有他的人格。孩子的人格好比一棵樹苗,假如家長時刻干涉和管制,那麼無異於在這棵樹上左砍一刀,右砍一刀。有的樹比較脆弱,他的生命會早早消亡;有的樹比較堅強,但最終會成長得傷痕累累。只有放手讓孩子的人格自由發展的園丁,才能收穫一棵健壯而又生機勃勃的大樹。

而是怕被父親知道。

完全不叛逆的孩子,因為對家長的絕對服從,也暗生了對家長的絕對恐懼。對父親的恐懼完全佔據了他大腦的頻寬,剝奪了他的思考力。假如他能夠思考哪怕一秒的時間,根本不會發生這樣荒謬的慘劇。

03

所有的叛逆都來自對束縛和限制的反抗。

在中國,家長對孩子最擅長的就是發號施令,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而每一個命令都是引發反抗的根源。沒有命令,就沒有叛逆。

真正高明的父母,懂得張弛之道,不會要求孩子一味服從自己,更不會抱怨孩子叛逆。

著名教育學者,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是如何對待孩子的呢?

她從不違背孩子的意願去強制要求孩子做什麼。在家裡,一家三口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在孩子才幾歲的時候,就定期開家庭會議,三人互提優缺點和意見,以便日後改進。甚至為了孩子學畫,特意空出一面牆給孩子塗鴉。這個從小得到了比同齡人更多尊重和自由的孩子,一直在學業上表現良好,懂事禮貌,人格健全,從來沒有叛逆過。

父母這個身份,是賦予我們保護孩子的脆弱,給予他們安全感的責任。但是太多的父母,把責任當成了對孩子的絕對權威和統治,動輒限制,呼喝,暴怒,打罵。

如果哪一天,我們中國的家長都懂得像對待一個成年人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那麼天底下將再沒有人抱怨孩子“叛逆”了。

阿拉伯世界最偉大的詩人紀伯倫有一首詩是《你的孩子》,非常美妙而有哲理,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有他的天性,有他的人格。孩子的人格好比一棵樹苗,假如家長時刻干涉和管制,那麼無異於在這棵樹上左砍一刀,右砍一刀。有的樹比較脆弱,他的生命會早早消亡;有的樹比較堅強,但最終會成長得傷痕累累。只有放手讓孩子的人格自由發展的園丁,才能收穫一棵健壯而又生機勃勃的大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