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代梟雄曹操為何到死都不稱帝?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 一名吉利, 小字阿瞞, 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

縱觀曹操一生, 他是由不自覺到自覺, 在一條通向帝王的道路上一步步走著的。 但一直到他生命的盡頭, 他也沒有稱帝。 他不是沒有雄才偉略, 也不缺少堅甲利兵, 而且魏晉是個“家家欲為帝王, 人人欲為公侯”的時代, 他因何不稱帝呢?從各方面情況加以分析, 就發覺曹操真不愧為一代奸雄, 儘管在為自己的後代謀取帝位做好了各種準備, 但他自己卻始終不邁出這一步。 他是權衡了各種利弊得失之後才放棄了稱帝的想法的。

曹操

首先, 從當時形勢看, 如果貿然稱帝, 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增加攻擊的口實, 無法保住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 使自己陷入被動。 曹操一生中, 內部的反對和反叛主要發生在他當魏公、魏王之後, 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因此, 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 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十分必要。

曹操

其次, 至少自建安十五年(西元210年)開始, 曹操一再“自明本志”, 為別人說自己的“不遜之志”作辯解, 食言而肥, 會損害自己的聲譽名節。

曹操

第三, 曹操也是個講求實際的人, 只要掌握了實權, 虛名也就不重要了。 而且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 曹操已65歲, 估計自己將不久于人世, 不願再背上駡名。 所以, 直到臨終時, 曹操也沒有代漢稱帝, 而以“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自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