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許昌,不僅是一座城,更是一種文化!史學家郭沫若高度認可

河南許昌(又稱蓮城), 位居“中原之中”, 總面積4996km2, 總人口492.1萬, 是中原城市群、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之一。 許昌是被國家命名的三國文化之鄉, 有“三國勝地, 曹魏故都”之譽, 三國文化燦爛輝煌, 成為許昌獨特的人文資源。 5月20日, 一台華全動力生產的120kW柴油發電機組(移動拖車, 帶防雨棚)發往了河南省許昌市, 將為某公共事業單位提供備用及應急電源服務。 追隨華全柴油發電機組的足跡, 我們一起到三國文化之鄉流覽一番吧。

許昌市標誌性建築——市旅遊服務中心

許昌, 古稱“許”, 許地之名來源據傳跟許由有關。 傳說, 許由為堯舜時期有名的高士, 為躲避唐堯的糾纏(注:堯帝敬慕許由的品行, 決定將天下讓給他, 而許由卻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侮辱), 許由率部落沿潁河東南而下, 躬耕于“許田”, 這裡就稱為“許”, 許由也成為許姓的始祖。 西周稱許國, 秦朝置許縣。 東漢建安元年(196年)八月,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將獻帝遷至許縣(今許昌東), 並改稱許都。 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 魏主曹丕認為“漢亡于許, 魏基昌于許”, 遂改許縣為“建安區”。

許昌是有名的三國文化之鄉, 三國文化燦爛而富有特色。 郭沫若曾有詩雲:聞聽三國事, 每欲到許昌。 有關“三國”的文化遺跡、遺存, 在許昌僅著名的就有80多處, 或史實, 或人物, 或傳聞……許昌留存下不少石刻碑碣, 如記錄漢魏更迭的“三絕碑”, 蔡邕的真跡《尹宙碑》, 以及“畫聖”吳道子為關羽造像的《勒馬挺風圖》等。

許昌曹丞相府

作為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 許昌也是群賢畢集、人才輩出, 曹操周圍的文臣武將, 屬許昌籍的就有30多位, 如郭嘉、荀攸、荀彧等。 “三國”遺址在許昌也比比皆是, 如漢魏故城、受禪台、灞陵橋、春秋樓、毓秀台、射鹿台、華佗墓、張公祠等等, 構成了一幅研究三國歷史的絕美畫卷。 因資料過於豐富, 華全發電機組在此只是挑選代表性的略加描述。

首先要說的是許昌漢魏故城, 位於市區東南18公里處, 原系西周時許國都城。 196年曹操迎漢獻帝於此,

定為都城。 曹魏時為五都之一, 南北朝時毀於兵火(被北魏周幾所毀)。 至今城垣輪廓依稀可辨, 夯地土層清晰可見, 漢磚瓦塊俯拾皆是。 據考, 當時城內建築除街道、民宅、官署外, 著名建築有許昌宮、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丞相府等。 時人(曹魏)卞蘭所作《許昌宮賦》和韋誕、何晏作的《景福殿賦》流傳至今。

(許昌)漢魏故城

再就是灞陵橋, 原名八裡橋。 據傳關雲長被擒到許昌後, 曹操“察其心神無久留意”, 意欲留之。 但關雲長卻“盡封其所賜, 拜書告辭而奔先主于袁軍。 ”曹軍部將欲追之, 曹操斷然制止曰:“彼各為其主, 勿追也。 ”橋旁有明末左良玉題寫的“漢關帝挑袍處”石碑。 為推崇關羽的忠義, 清康熙28年(1689年)在橋西建關帝廟, 設像以祀。 上世紀80年代以來, 許昌市政府多次對灞陵橋、關帝廟進行修葺, 如今已是雕樑畫棟, 蔚為壯觀,

張公祠, 亦稱張公廟。 相傳, 當年劉、關、張來許都拜見漢獻帝時, 張飛曾在此居住, 後人稱張公祠或張公寨。 《嘉靖許州志》記載:“張公祠始建于漢魏, 重修於嘉靖七年(1528年)。 ”祠廟建于8米高臺之上,坐北向南,占地20餘畝,原有殿、堂、樓、閣等50餘間,廟中奉祀劉備、關羽和張飛。廟前有“三姓柏”,像征桃園三結義。山門內東西兩牆上各嵌一青石,謂之東雨石、西風石。另有張飛井、三義殿等遺跡。

許昌春秋樓

除了豐厚的三國文化,許昌還是中國瓷器的重要發祥地,被稱為中國陶瓷文化之鄉,並享有“鈞都”、“花都”、“煙都”、“藥都”等諸多美譽

”祠廟建于8米高臺之上,坐北向南,占地20餘畝,原有殿、堂、樓、閣等50餘間,廟中奉祀劉備、關羽和張飛。廟前有“三姓柏”,像征桃園三結義。山門內東西兩牆上各嵌一青石,謂之東雨石、西風石。另有張飛井、三義殿等遺跡。

許昌春秋樓

除了豐厚的三國文化,許昌還是中國瓷器的重要發祥地,被稱為中國陶瓷文化之鄉,並享有“鈞都”、“花都”、“煙都”、“藥都”等諸多美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