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飯局中毒症,你的屁股腫麼了?

文/閆濤

之前聊了一下吃河豚和牛肝菌可能引起的中毒事件, 我自己都覺得有些危言聳聽了。 在所謂的美食家那裡, “人莫予毒”不僅僅是一種修為境界, 更是一套安身立命的智慧哲學。

chapter 1

實際上絕大部分時間我們吃河豚都是以一種安全的方式進行的, 比如說吃河豚幹, 大電影《舌尖上的新年》中把它尊作“烏狼鯗”, 潮汕人叫得卻很親切, “乖脯”。

我常說張新民老師的河豚魚飯讓我驚豔不已, 其實張老師還帶我吃過另一道回味不已的河豚。

冬天造訪汕頭, 張老師說不如去吃河豚燉羊肉, 對於這個食材組合我感到很詫異, 疑心不過是什麼“魚羊鮮”的行銷噱頭, 到了窮街陋巷裡的老字型大小才知道用叫做“乖脯”的河豚來燉羊肉在汕頭已經是有些年頭的傳統了。

比菜肴味道印象還深的是餐廳門口有幾個本地青年像印巴流浪者一樣圍著火爐席地而坐, 手法異常熟練地用爐火在炙烤河豚幹。 河豚的毒素在肉質制幹的過程中就會分解, 這是中國老饕們傳襲千年的智慧, 加之烈火炙烤, 中毒幾率已經大大降低。

這樣吃河豚, 和坐在車裡遊覽野生動物園一樣, 理論上是萬無一失了。 上次發朋友圈時說了一句想試試河豚中毒是否有快感, 蔡瀾先生回復說沒有快感而是立即死亡, 另一位福建老友還告知在其家鄉一旦發生河豚中毒, 那就是死全家了。

chapter 2

從數學概率上來說, 單一食材中毒的機會相對還是少, 畢竟全社會都在全民皆兵地防備著,

清明入夏, 提醒市民慎食山上野蘑菇的政府通告比比皆是, 不久前, 要求水產市場嚴查劇毒織紋螺的央視新聞也及時地充斥了網路, 當做政治任務來抓是咱們的國情特色, 不可否認, 效果很顯著。

除非交友不慎, 或者是找了一個外籍男保姆, 餐桌上一招致命的中毒事件幾率不是很高, 但並非我們在餐桌上沒有中毒的可能, 只是程度和表現方式不同而已。

如何理解食物中毒, 我覺得通俗的說法應該簡化描述為“攝入物質和人體機能發生不良反應”, 一命嗚呼屬於終極狀態, 但絕大部分的不良反應, 應該就是過敏。

過敏這個詞聽起來漫不經心,實際上這對有大量過敏源的人來說是一場煎熬,那種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強烈瘙癢相比大家都有體會。

除了不潔的接觸之外,毒從口入,吃錯東西是最大的過敏貨源。許多人以為寫美食是一份悠閒差事,充其量就是有幾個矯情的女記者不喝酒不吃肥肉不吃辣而已,(話說如今的女美食自媒體人早已是一鴨三吃百無禁忌了),誰解其中苦?

想當年,我寫美食正自high不已時,同一個單位大院的木子美老師已經冉冉升起了,於是忿忿不平,大家都激賞她用下半身寫作,為什麼就不認為我是用上半身寫作呢?

吃得風險就在於過敏源,別提什麼肥胖了,幹了這行,生死都“置之肚外”,還怕胖?但是過敏食品的危險就在於沒有人知道你的體質會對什麼食物過敏,“汝之蜜糖,彼之砒霜”,觥籌交錯的桌面上,危機四伏。

第一次中大招是學生時代吃了飯堂裡的螃蟹,應該是狗日的承包商用了死螃蟹,水產品的蛋白質變異後極易誘發過敏,結果當晚身上開始長起了水泡,還多是長在三觀不正的地方,在缺醫少藥晚上還鎖門的學生宿舍年代,其痛苦可想而知。

事實上即使新鮮的海鮮也會讓人中招,因為海鮮中含有組織胺會,一些人因為體質狀況缺少分解組織胺的酶,分解無力,就會引起過敏。我就見過許多對海鮮無福消受的朋友,所幸,後來用上半身寫作的經歷表明,我對絕大部分海鮮“脫敏”。

chapter 3

但行走江湖總有要害名門,儘管身為雲南人,我嗜好吃各類昆蟲,可是對於蠶蛹卻敬而遠之。中國是桑蠶故鄉,在“桑基魚塘”發源地珠三角,即使在菜市場裡也經常看得到剝了繭的蠶蛹,餐廳裡用青椒韭菜一炒,便是極好的下酒菜。

我懷著大無畏的美食勇氣吃了好幾次蠶蛹,味道能夠接受,但無一例外地全部過敏,於是乎我只能鄭重地把蠶蛹列入自己的食材黑名單。

世界很大,可能遇不到中毒的愛情,但很容易遇見中毒的食材。

“膠牆”是什麼玩意?要不是深夜和幾個潮汕大哥在饒平的大排檔上見到海豆芽這種東西,我一定會發懵。

這是酷似薄殼的小貝殼,不過殼外多了一條像豆芽一樣的肉莖,沿海居民有“一鮜,二狗,三豆芽”的說法,足見作為下酒菜的海豆芽是多麼地受歡迎。

但是!海豆芽容易過敏也是出了名的!

帶路的潮汕老哥一本正經地調侃道:有過敏的歷史,就謹慎吃這東西,我身邊的朋友吃這個,百分之五十屁股都腫了起來,你考慮清楚。

黑道電影裡,道哥渡小弟吸大麻時說:這個能讓你飛起來。

大排檔餐桌上,潮汕老哥對我說:這個能讓你屁股腫起來。

這句話無疑成為了“饑餓行銷”,太扯了,我這輩子的工作大概註定要和食物打交道,如果居然還有未知食物讓我知難而退,那就算晚節不保了!

點了一盤炒膠牆,認認真真嚼起來,肉莖裡有一種膠原蛋白的質感,海鮮的味道很濃郁,只是,我已經心不在焉了,隱隱約約覺得,大約五分鐘後屁股可能就要癢了。

那天夜裡,我平安無事,可依舊輾轉難眠,總是想起當下網紅詩人小寬同志念過的詩句,“少小離家老大回,菊花變成向日葵”,還好,天亮以後,黑名單沒有繼續。

來來來,吃飯時少談下三路,我們最後總結,回顧一下吃毒魚的美好經歷吧!

騰訊視頻及多個網路視頻平臺現在熱播中!

以下熱文同樣精彩!

→ 飯菜有毒之菇毒症

→ 我給你的飯菜裡下了毒……

→ 毒魚駕到,舌尖總導演的詭異飯局!

→ 飯局裡的豬雜可以征服舌尖總導演,還要姑娘幹什麼?

→ 練過寶典,上過頭條,我猜是雞裡的戰鬥雞

→ 重溫舊夢,穿越時空!這裡有你從未吃過的“古早”廣州味!

→ 《黃金海岸線》震撼上線,揭幕“舌尖上的24K少女蟹”!

應該就是過敏。

過敏這個詞聽起來漫不經心,實際上這對有大量過敏源的人來說是一場煎熬,那種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強烈瘙癢相比大家都有體會。

除了不潔的接觸之外,毒從口入,吃錯東西是最大的過敏貨源。許多人以為寫美食是一份悠閒差事,充其量就是有幾個矯情的女記者不喝酒不吃肥肉不吃辣而已,(話說如今的女美食自媒體人早已是一鴨三吃百無禁忌了),誰解其中苦?

想當年,我寫美食正自high不已時,同一個單位大院的木子美老師已經冉冉升起了,於是忿忿不平,大家都激賞她用下半身寫作,為什麼就不認為我是用上半身寫作呢?

吃得風險就在於過敏源,別提什麼肥胖了,幹了這行,生死都“置之肚外”,還怕胖?但是過敏食品的危險就在於沒有人知道你的體質會對什麼食物過敏,“汝之蜜糖,彼之砒霜”,觥籌交錯的桌面上,危機四伏。

第一次中大招是學生時代吃了飯堂裡的螃蟹,應該是狗日的承包商用了死螃蟹,水產品的蛋白質變異後極易誘發過敏,結果當晚身上開始長起了水泡,還多是長在三觀不正的地方,在缺醫少藥晚上還鎖門的學生宿舍年代,其痛苦可想而知。

事實上即使新鮮的海鮮也會讓人中招,因為海鮮中含有組織胺會,一些人因為體質狀況缺少分解組織胺的酶,分解無力,就會引起過敏。我就見過許多對海鮮無福消受的朋友,所幸,後來用上半身寫作的經歷表明,我對絕大部分海鮮“脫敏”。

chapter 3

但行走江湖總有要害名門,儘管身為雲南人,我嗜好吃各類昆蟲,可是對於蠶蛹卻敬而遠之。中國是桑蠶故鄉,在“桑基魚塘”發源地珠三角,即使在菜市場裡也經常看得到剝了繭的蠶蛹,餐廳裡用青椒韭菜一炒,便是極好的下酒菜。

我懷著大無畏的美食勇氣吃了好幾次蠶蛹,味道能夠接受,但無一例外地全部過敏,於是乎我只能鄭重地把蠶蛹列入自己的食材黑名單。

世界很大,可能遇不到中毒的愛情,但很容易遇見中毒的食材。

“膠牆”是什麼玩意?要不是深夜和幾個潮汕大哥在饒平的大排檔上見到海豆芽這種東西,我一定會發懵。

這是酷似薄殼的小貝殼,不過殼外多了一條像豆芽一樣的肉莖,沿海居民有“一鮜,二狗,三豆芽”的說法,足見作為下酒菜的海豆芽是多麼地受歡迎。

但是!海豆芽容易過敏也是出了名的!

帶路的潮汕老哥一本正經地調侃道:有過敏的歷史,就謹慎吃這東西,我身邊的朋友吃這個,百分之五十屁股都腫了起來,你考慮清楚。

黑道電影裡,道哥渡小弟吸大麻時說:這個能讓你飛起來。

大排檔餐桌上,潮汕老哥對我說:這個能讓你屁股腫起來。

這句話無疑成為了“饑餓行銷”,太扯了,我這輩子的工作大概註定要和食物打交道,如果居然還有未知食物讓我知難而退,那就算晚節不保了!

點了一盤炒膠牆,認認真真嚼起來,肉莖裡有一種膠原蛋白的質感,海鮮的味道很濃郁,只是,我已經心不在焉了,隱隱約約覺得,大約五分鐘後屁股可能就要癢了。

那天夜裡,我平安無事,可依舊輾轉難眠,總是想起當下網紅詩人小寬同志念過的詩句,“少小離家老大回,菊花變成向日葵”,還好,天亮以後,黑名單沒有繼續。

來來來,吃飯時少談下三路,我們最後總結,回顧一下吃毒魚的美好經歷吧!

騰訊視頻及多個網路視頻平臺現在熱播中!

以下熱文同樣精彩!

→ 飯菜有毒之菇毒症

→ 我給你的飯菜裡下了毒……

→ 毒魚駕到,舌尖總導演的詭異飯局!

→ 飯局裡的豬雜可以征服舌尖總導演,還要姑娘幹什麼?

→ 練過寶典,上過頭條,我猜是雞裡的戰鬥雞

→ 重溫舊夢,穿越時空!這裡有你從未吃過的“古早”廣州味!

→ 《黃金海岸線》震撼上線,揭幕“舌尖上的24K少女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