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蘋果VS微信第二次世界大戰:上帝欲使蘋果滅亡,必先使庫克瘋狂

文章中共提到整個事件的始末:

用戶的直接反應, 我們不妨看看“百家爭鳴”提供的資料對比:

蘋果, 削潘

72%那張圖是4月20日截圖, 78%則是5月24截圖。

大家可以看到將近一個半月之後, 資料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要麼禁用打賞, 要麼分成30%……

有沒有一種封建制度下“削潘”的錯覺。

蘋果, 曾經自己最討厭的人

還記得33年前的1984嗎?

1984年1月24日, 麥金塔電腦(Macintosh, 簡稱Mac)發佈, 蘋果公司為它製作了一部名垂史冊的廣告片《1984》。

廣告片取材於奧威爾的小說《1984》, 講述了一個反叛的年輕女子, 從思想員警的追捕中逃脫, 當老大哥正在大螢幕上進行控制人心的講話時, 她將大錘砸向螢幕。

這個廣告片的影射意味相當明顯, 就是把蘋果塑造成“自由戰士”向IBM挑戰;就像年輕的約伯斯說的:“我們不能把整個電腦產業、乃至於整個資訊時代拱手交給IBM,

我們要為自由而奮鬥”。

但是三十三年之後, 尤其是約伯斯去世還不到6年, 當年的自由鬥士漸漸長出獠牙, 露出新一代老大哥的面容。

失去了“自由之心”、失去了“Think different”, 最後甚至失去了“約伯斯”的蘋果終於變成了那個《1984》廣告片中的“老大哥”。

它傲慢、強勢, 貪得無厭、缺乏創新。

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符號。

而作為這個時代“老大哥”, 定制規則的蘋果卻不允許其他人的挑戰。

尤其是“大中華區”成為了蘋果的“心病”之後, 它不允許任何新生的力量打破自己的規則。

蘋果, 我也是有苦衷的

無非是蘋果發現自己的那一套在中國越來越行不通了, 無法躺著把錢賺了。

前不久, 蘋果發佈了最新的財報:

總體上看, 蘋果的財報還不錯。 總營收為529億美元, 淨利潤為110億美元, 淨利潤增長4.9%。 其中服務收入達70億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長18%, 成為僅次於iPhone銷售的第二大收入來源。

但是, 在還算光鮮的財報下, 大中華區業績就不那麼樂觀了。

iPhone的大中華區雖然保住了第三大市場的位次, 但營收同比下降14%至107.3億美元。 事實上, 大中華區的業績下滑貫穿了整個2016年。 此次已是蘋果大中華區營收連續5個季度下滑。

而另一方面, 根據國際資料公司(IDC)的資料:

2017年第一季度, 蘋果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從2015年第一季度的16%下降至9%;第一季度iPhone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下滑, 位列第四, 前三名被中國本土品牌包攬。

最後, 易觀資料顯示:

2016年四季度中國協力廠商支付市場份額中, 支付寶以54%的市場位居第一, 騰訊的財付通佔據約37%的份額。 而蘋果支付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被簡單地歸在“其他”的1.88%的裡面, 連個影子都看不見。

自此, 蘋果在財報上大中華區連續5個季度的滑坡;手機在中國市場又接連被OPPO、vivo和華為趕超;就連自己的支付業務被支付寶碾壓, 在中國處於尷尬的存在。

如果說2015年之前,中國市場是蘋果的“福地”,那麼2016年之後,中國市場就已經變成了蘋果掙扎的“泥潭”;在中國蘋果沒有一件東西拿得出手。

好吧!如果蘋果“塞給”滴滴的10億美元、庫克為ofo站街也算的話。

痛定思痛之後,庫克發現在硬體方面他都已經使出了渾身解數,就連“換臉(七色彩虹機)”都玩過了,可是“蘋果就是不爭氣”,沒有創新,怪我咯!

所以,蘋果在中國區的財報增長點基本就靠服務收費了;至於iphone8,我自己對他都沒什麼信心。

當然,中國區用戶由於其特殊性,沒有“付費”使用習慣,這麼多年來一直沒什麼“長進”;於是庫克的目光只能轉戰其他地方了。

理所當然的,蘋果就成為了幕後黑手。

明明30%的蘋果稅早就是蘋果生態“墨守成規”的啊!

@庫克:我比竇娥還冤。

蘋果,必將死于貪婪

馬化騰看起來人畜無害,這些年來也一直沒做什麼“出格”的動作;頂多只是曲線救國表達一下自己的委屈,所以這一次自爆其短、給蘋果挖坑,其實是可以預料的。

這不,知乎和映客不就“投誠”了麼!

但是蘋果的在中國區展露“拳頭”和“肌肉”的同時,卻犯了幾個原本不應該犯的錯:

第二:蘋果“一視同仁”,又或者說是“目中無人”,對所有依賴“打賞”生態的短視頻領域“薅羊毛”,必然會成為把這些平臺推向安卓系統的契機;

打不過你、難道不能放棄你麼;這樣以後類似平臺開發iOS版本又還能一如既往的“平心靜氣”麼!

第三:這一次集中收取“蘋果稅”事件,必然會對曾經“屈服”與蘋果規則的應用服務產生“民心可用、蘋果可以推翻”的錯覺;種子已經布下了,推翻蘋果“暴政”還會遠嗎?

其實,對於在中國市場誕生、並且發揚光大的“打賞”生態;這已經完全脫離了蘋果App Store的付費邏輯。

但事已至此,還能說什麼呢?

在中國處於尷尬的存在。

如果說2015年之前,中國市場是蘋果的“福地”,那麼2016年之後,中國市場就已經變成了蘋果掙扎的“泥潭”;在中國蘋果沒有一件東西拿得出手。

好吧!如果蘋果“塞給”滴滴的10億美元、庫克為ofo站街也算的話。

痛定思痛之後,庫克發現在硬體方面他都已經使出了渾身解數,就連“換臉(七色彩虹機)”都玩過了,可是“蘋果就是不爭氣”,沒有創新,怪我咯!

所以,蘋果在中國區的財報增長點基本就靠服務收費了;至於iphone8,我自己對他都沒什麼信心。

當然,中國區用戶由於其特殊性,沒有“付費”使用習慣,這麼多年來一直沒什麼“長進”;於是庫克的目光只能轉戰其他地方了。

理所當然的,蘋果就成為了幕後黑手。

明明30%的蘋果稅早就是蘋果生態“墨守成規”的啊!

@庫克:我比竇娥還冤。

蘋果,必將死于貪婪

馬化騰看起來人畜無害,這些年來也一直沒做什麼“出格”的動作;頂多只是曲線救國表達一下自己的委屈,所以這一次自爆其短、給蘋果挖坑,其實是可以預料的。

這不,知乎和映客不就“投誠”了麼!

但是蘋果的在中國區展露“拳頭”和“肌肉”的同時,卻犯了幾個原本不應該犯的錯:

第二:蘋果“一視同仁”,又或者說是“目中無人”,對所有依賴“打賞”生態的短視頻領域“薅羊毛”,必然會成為把這些平臺推向安卓系統的契機;

打不過你、難道不能放棄你麼;這樣以後類似平臺開發iOS版本又還能一如既往的“平心靜氣”麼!

第三:這一次集中收取“蘋果稅”事件,必然會對曾經“屈服”與蘋果規則的應用服務產生“民心可用、蘋果可以推翻”的錯覺;種子已經布下了,推翻蘋果“暴政”還會遠嗎?

其實,對於在中國市場誕生、並且發揚光大的“打賞”生態;這已經完全脫離了蘋果App Store的付費邏輯。

但事已至此,還能說什麼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