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唯青春與美食不可辜負 譚月

譚月(錦州) 作為資深“食堂族”, 一卡在手, 三餐搞定。 入職17年, 成功以吃食堂的“優勢論”掩蓋了毫無長進的廚藝。 當然, 鞏固職業歸屬感的食堂文化確有可圈可點之處:每日營養搭配、種類繁多;節日加餐, 配送時令鮮果;一早上班, 不為煎帶魚的油煙味尷尬;傍晚下班, 不在擁攘的菜市場絞盡腦汁。 我祈禱, 就讓這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好日子連綿不絕吧。 週末, 侄女來家裡玩。 塗成果綠色的指甲映襯著豆蔻年華的青蔥, 很是好看。 我提議, 找個有青春格調的主題餐廳吃飯。 她昂首挺胸:“現成的美廚。 ” 侄女翻箱倒櫃了一陣子,

瞪著我問:“五穀雜糧呢?油鹽醬醋呢?”我一攤手:“不逼自己一下, 都不知道什麼叫絕望。 ”我解釋自己在務廚方面是經過努力才放棄的。 “我的青春我做主。 ”侄女仍執意去超市採買。 一路上, 她用“別人家的嬸嬸”教化我, 希望我在青春不復的年歲別再辜負美食。 “支持餐飲事業就是我對美食的尊重。 ”我拿起一塊圓地瓜放進購物車。 “這種不好熟。 ”侄女換了一根細地瓜, 蔑言道:“把三餐都交給食堂的張王李趙, 何來的尊重美食。 ”她在生鮮區駕輕就熟地游走, 開啟了胸有成竹的配菜模式, 這一刻, 完全顛覆了我對青春女孩的固化印象。 侄女一直是學校的“雙優生”, 雖算不上是學霸, 但性格活躍、熱情, 興趣廣泛, 屬於均衡成長類型, 且敢想敢幹。
汶川地震時, 她跟著石油志願者去了災區, 吃渾水煮的麵條, 睡板子搭的簡易床, 給震區小學的孩子們當起了臨時老師。 我想為她此舉賦文, 卻被婉拒, 理由是:青春不需要太多“雞湯”, 無愧我心就好。 我曾在一則為病重大學生募捐的報導裡, 看到侄女的側影。 經歷太多捐助新聞的反轉, 已讓我從雪中送炭的“易感人群”變成坐等真相的“無感人群”, 對於侄女的青春善念, 亦不動容。 她不爭辯, 在朋友圈裡寫道:唯願, 在她青春的暗夜裡點一盞燈。 一直覺得, 青春就是用來懷念的。 親歷侄女的青春如此多嬌, 也不曾覺得紮心。 但是, 當侄女輕鬆完成幾樣精緻小菜, 我倒是汗顏地下定決心——明天, 先買幾個好看盤子去。 美食與青春最大的區別在於,
青春稍縱即逝, 但美食可以複製。 既然錯過了青春, 怎好再枉對美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