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端午節本為紀念伍子胥,一個因惺惺相惜而死於毒蛇之口的悲劇人物

文/半禾

端午節又到了, 舉國紀念屈原之時, 別忘了還有一位在端午節死去名人大腕, 伍子胥。 伍子胥之死和屈原版本雷同, 事蹟要比屈原早二百多年, 戲劇性的是, 兩人都是楚國人, 一個終生事楚為楚而死;一個為復仇幾近滅楚, 成就楚國強敵吳國的空前強盛。 屈原是愛國的象徵, 被歷代統治者推崇, 名聲自然壓倒伍子胥。 其實, 伍子胥也是一位英雄, 他的死, 也很悲壯。

伍子胥

伍子胥成就了吳國空前強盛, 輔助吳王夫差幹敗了相互火拼多年的越國, 越王勾踐被俘, 給夫差牽馬倒水, 甚至親聞夫差糞便。 伍子胥識人無數, 自己又是復仇專家, 一眼就從低眉順眼, 點頭哈腰的勾踐眼中, 看出了復仇的火焰, 力勸吳王夫差殺掉勾踐, 徹底滅了越國。 吳越不能共存。

夫差被勝利沖昏了頭腦, 一味享受勝者為王的榮耀, 不但不殺勾踐, 還用盡手段挑逗善於隱忍的勾踐。

勾踐將高貴的頭顱低到了褲襠低下, 臥薪嚐膽;越國大臣文種和範蠡運籌帷幄, 使離間計, 收買吳國太宰伯嚭, 一個伍子胥的老鄉兼恩將仇報唯利是圖的小人。

伯嚭費盡心機, 在夫差面前極盡讒言, 誣告伍子胥是吳國必須誅之的亂臣賊子。

夫差也就聽之信之, 越國已被自己踩在腳下, 不如卸磨殺驢, 殺掉伍子胥得了, 省得他提這個意見說那個不是的, 我夫差有那麼多的錯誤嗎?

一把屬鏤劍賜給伍子胥, 自殺去吧。 此時的伍子胥, 應該體悟到了父親伍奢當年被楚平王和費無極構陷而死的情景, 歷史變不出新花樣, 都是雷同的大米麵條加稀飯, 今天吃過, 明天照樣。

伍子胥看透世事, 沒再像年輕時那樣選擇逃跑復仇, 而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走了他父親和哥哥的老路, 只是, 他臨死也極其豪壯, 大笑放言道:我死後, 將我的眼睛取出來, 放在吳都東門上, 我要親眼看著不久的將來, 越國的兵馬殺進來滅了吳國。 伍子胥自殺身亡。 蘇州至今還有胥門遺址。

吳王夫差氣得暴跳如雷, 命人取來伍子胥屍體, 用皮革做成的袋子裝起來, 壓上石頭, 投進了江中, 讓其永遠浮不上來, 叫你伍子胥烏鴉嘴, 叫你永墜十八層地獄, 叫你的遺願永世不得實現。 那時正是端午節前後。

事與願違的是, 在伍子胥死後, 越王勾踐得以鹹魚翻身,

在範蠡的輔助下滅了吳國, 同樣將夫差抓來當傭人使喚, 夫差受不了羞辱, 自殺身亡, 死前蒙著臉面, 語曰:寡人地下無臉再見伍子胥了。

極盛一時的吳國就此消失在歷史煙雲中, 吳國百姓想起此事就恨, 很是懷念伍子胥, 有伍子胥在, 吳國怎會滅亡?吳地百姓從此有了端午節紀念伍子胥的傳統, 一直延續至今。

說白了,吳越之爭,就是伍子胥與範蠡之爭,硬打,範蠡失敗了,卻使用離間計,充分利用小人伯嚭對伍子胥的羡慕嫉妒恨,再借夫差的狂妄輕信,輕鬆幹掉了伍子胥。中間環節的重要角色是伯嚭,伯嚭是一位讓伍子胥又愛又恨的壞孩子。

伯嚭和伍子胥遭遇是一個模式刻出來的,兩家都是楚國的名門望族,家族都遭到了費無極和楚平王陷害滅門,都是忠良之後,但是兩人本性不同,走的路也就不同。他們兩人的關係和金庸小說中,郭靖和楊康的性格有些相像。

當年,伯嚭家族被屠,逃往楚國投奔伍子胥。吳國大夫被離是位能人,觀察伯嚭不是善類,勸伍子胥說,此人貪婪奸佞,好大喜功,不可做朋友,儘早打發了吧。伍子胥則說,我和伯嚭同病相憐,怎能不拉他一把?

吳國攻破楚都,申包胥從秦國搬來救兵,伯嚭邀功冒進,在吳王面前立下軍令狀,攻打秦楚聯軍,結果大敗。大軍事家孫武勸伍子胥說:伯嚭此人不可重用,將來必定禍害吳國,你伍子胥必定受其連累,不如依軍法趁早斬了。

伍子胥為伯嚭辯護說,他雖然依律當斬,但是伯嚭也立過戰功,可以相互抵消。再說,如今正是用人之際,不可再失一員大將,還是留著將功贖罪吧。伯嚭的一條小命又被伍子胥救了。

伯嚭就是這樣一個人,一門心思要將恩人伍子胥拉下馬,甚至不惜殺掉恩人。這也是伍子胥的命吧。反觀之,記得伍子胥的好,記得伍子胥的功績的人,唯有吳地的普通百姓。伍子胥被百姓奉為“濤神”,形成了迎濤神的習俗。每逢端午,必定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紀念伍子胥。

說白了,吳越之爭,就是伍子胥與範蠡之爭,硬打,範蠡失敗了,卻使用離間計,充分利用小人伯嚭對伍子胥的羡慕嫉妒恨,再借夫差的狂妄輕信,輕鬆幹掉了伍子胥。中間環節的重要角色是伯嚭,伯嚭是一位讓伍子胥又愛又恨的壞孩子。

伯嚭和伍子胥遭遇是一個模式刻出來的,兩家都是楚國的名門望族,家族都遭到了費無極和楚平王陷害滅門,都是忠良之後,但是兩人本性不同,走的路也就不同。他們兩人的關係和金庸小說中,郭靖和楊康的性格有些相像。

當年,伯嚭家族被屠,逃往楚國投奔伍子胥。吳國大夫被離是位能人,觀察伯嚭不是善類,勸伍子胥說,此人貪婪奸佞,好大喜功,不可做朋友,儘早打發了吧。伍子胥則說,我和伯嚭同病相憐,怎能不拉他一把?

吳國攻破楚都,申包胥從秦國搬來救兵,伯嚭邀功冒進,在吳王面前立下軍令狀,攻打秦楚聯軍,結果大敗。大軍事家孫武勸伍子胥說:伯嚭此人不可重用,將來必定禍害吳國,你伍子胥必定受其連累,不如依軍法趁早斬了。

伍子胥為伯嚭辯護說,他雖然依律當斬,但是伯嚭也立過戰功,可以相互抵消。再說,如今正是用人之際,不可再失一員大將,還是留著將功贖罪吧。伯嚭的一條小命又被伍子胥救了。

伯嚭就是這樣一個人,一門心思要將恩人伍子胥拉下馬,甚至不惜殺掉恩人。這也是伍子胥的命吧。反觀之,記得伍子胥的好,記得伍子胥的功績的人,唯有吳地的普通百姓。伍子胥被百姓奉為“濤神”,形成了迎濤神的習俗。每逢端午,必定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紀念伍子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