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美媒:中國人把小商品批發市場開到非洲塞內加爾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5月24日報導, 對想到國外尋求機會的奮鬥者來說, 塞內加爾幾乎上不了可供選擇目的地的名單, 但獲得簽證的便利往往能戰勝許多中國人對非洲的疑慮。 近日美國媒體的一篇特寫聚焦在非洲塞內加爾做生意的中國人群體。

新到者通常從為他們在老家認識的批發商打工開始, 然後, 在攢夠了購買他們第一批貨物的錢後, 儘快自己開店。 近年來, 塞內加爾首都達卡戴高樂將軍大道兩旁已有200多家中國人開的商店, 狹窄的商店裡擺滿了鑲嵌著大塊萊茵石的首飾、成堆的塑膠廚具,

以及裝飾著蝴蝶結的珠光寶氣的坤鞋。 店內所有東西都是中國製造, 售價幾乎全不超過5美元。

報導稱, 剛畢業不久的23歲中國大學生曹啟韓(音)由於對國內就業機會稀少感到沮喪, 便孤注一擲、雄心勃勃地走上了一條中國前輩曾經走過的道路:去一個遙遠且完全陌生的地方。 但與大多數去北美、歐洲或澳大利亞追求更美好生活夢想的同胞不同, 曹啟韓買了一張去塞內加爾的機票, 這個有1400萬人口的國家只有大約2000名華人居民, 那裡人的語言他完全不懂。

“有中國人認為非洲不文明而且危險, 但事實證明並不那麼糟糕, ”他在來到這裡幾周後說, 他的家人在達卡不斷擴大的中國城裡開了一家飯館。 《紐約時報》報導稱,

與世界各地熱鬧非凡的唐人街不同, 達卡對那些不在批發市場上尋找商品的人們幾乎沒有吸引力。 白天大部分時候, 人行道上有一種顯然懶洋洋的感覺。

報導稱, 58歲的朱昊明(音)算是一位“先驅”, 17年前, 他從河南來這裡推銷中國產品, 之後一直沒有離開。 他開了一家出售假花的商店, 無意之中成了達卡不斷增長的中國社區的核心, 這個中國社區已經主導了低成本消費品的批發貿易。

“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朱昊明說, “我意識到, 中國有很多東西, 而這裡的人們剛好需要這些東西。 ”

報導稱, 他們的工作時間很長, 利潤很低, 孤獨感不斷襲來。 男人們常常獨自來這裡, 即使是已婚夫婦也往往把孩子留在家鄉, 交給祖父母帶養。

炎熱的天氣把便道上的人流變成了偶爾的人影, 無聊的店主們通常在手機上看中國電影, 他們雇的塞內加爾工人們在用撣子打掃貨架, 同時在用這裡通用的、沒有幾個中國人能聽懂的沃洛夫語聊天。

《紐約時報》記者對塞內加爾生活的詢問打開了中國店主們抱怨的話題:太多的競爭對手、太少的客戶, 以及每年一次的回國採購期, 商品的價格越來越高。

34歲的王旭(音)與弟弟一起銷售色彩鮮豔的手鐲, 他把銷售低迷的原因歸於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 “更糟糕的是, 塞內加爾人能花的錢越來越少, ”他說。

還有人抱怨商品被盜以及當地警方的漠不關心, 但人們談的主要是鄉愁和對留守家鄉者的思念, 他們一次又一次地用到“吃苦”這個詞。

“我兒子正在父親不在身邊的情況下長大成人, ”王旭平靜地說。

據《紐約時報》報導, 在塞內加爾人眼裡, 中國批發商的到來既是好事也是壞事。 中國人進口的商品讓數不清的小販有了謀生之道, 他們中的許多人把這些商品販賣到農村, 甚至販賣到西非其他國家。 而那些曾經去中國購買同樣貨物的塞內加爾批發商們卻被擠出了市場, 這令他們頗為不快。

38歲的讓·諾埃爾·法耶在達卡一個破爛不堪的露天市場上銷售女鞋, 他說, 他對那些抱怨中國人及其最低價格的塞內加爾商人們沒有多少同情:“沒有中國人, 我們會沒東西可賣, ”法耶說, 他每賣一雙鞋能賺80美分。 “那些對中國人印象不好的人已經發了財了。

報導稱, 但感激的表達更為普遍, 得到中國支援的大批項目也助長了這種看法, 這些項目改善了這座交通堵塞的老城市里生活。 這裡有長長的新建和翻新道路, 還有一個華麗的國家大劇院, 以及把許多熱衷於健身的塞內加爾人在黃昏時段吸引到海濱步行大道的閃閃發光的運動器材組合。

然而, 《紐約時報》報導稱, 當地人和中國人的社區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裡。 朱昊明說, 他來塞內加爾的這麼多年裡, 只知道兩次中國人與當地人通婚的事情。 在曹啟韓的中國飯館裡, 很少看到塞內加爾顧客。

最近來這裡的商人吳浩洪(音)大講特講著非洲的機會, 他說, 來自中國的移民有時選擇了錯誤的地方定居, 他曾在安哥拉度過了七年的時間,在多次遭遇持槍搶劫之後,他離開了那裡。之後他來到塞內加爾這裡開了一家卡拉OK廳。

“其實,混亂的地方對經商也可能有好處,因為那會讓競爭對手數量減少,”他說,“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極限。”

他曾在安哥拉度過了七年的時間,在多次遭遇持槍搶劫之後,他離開了那裡。之後他來到塞內加爾這裡開了一家卡拉OK廳。

“其實,混亂的地方對經商也可能有好處,因為那會讓競爭對手數量減少,”他說,“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極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