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陳嘉庚:毀家興學

愛國華僑陳嘉庚和黃炎培是摯友。 早在黃炎培創建中華職教社時, 陳嘉庚就曾認捐一萬元。 1919年, 陳嘉庚對南洋僑界公開發表談話, 說“此後本家生理及產業逐年所得之利, 雖至數百萬元, 亦盡數寄歸祖國, 以充教育費用, 乃餘之大願也”。 這一席話讓黃炎培極其感動, 當年5月, 他寫就《陳嘉庚毀家興學記》, 發表於《申報》之上。

但估計黃炎培自己也沒想到, 陳嘉庚的“毀家興學”, 居然延續幾十年之久。 這便是陳嘉庚的可貴之處。 當很多人做事只是憑一時熱情時, 陳嘉庚卻說到做到, 一以貫之, 不計錢財, 成為華僑辦學的一代傳奇。

陳嘉庚是集美人, 他的辦學和集美分不開。 1912年, 38歲的陳嘉庚攜妻子兒女從新加坡回集美時, 集美不過是個漁村。 陳嘉庚所到之處, 到處是光腚孩童, 粗言野語, 打架鬥毆, 還聚在一起賭博抽煙。 原來, 舊學荒廢後, 這裡又無財力興辦新學, 導致孩童日漸頑劣。 陳嘉庚便於1913年3月創辦了第一所新式學校——集美兩等小學。

以此為基礎, 陳嘉庚不斷擴充自己的辦學規模, 逐漸把集美兩等小學發展為包括小學、中學、師範、商業、水產、航海、農林等校、科、部以及幼稚園、醫院、科學館、圖書館的集美學校, 他還前後資助福建省20餘縣、市70多所中小學的辦學經費。 他所創辦的學校, 經費比當時公立學校充裕, 又不惜重金禮聘名師, 教學儀器、生活設備等也力求充實。

陳嘉庚傾資興學重點, 一是集美學校, 二是廈門大學, 三是新加坡華僑學校。 1919年, 陳嘉庚公司進一步發展, 企業資產總值達400萬元左右, 便雄心勃勃地回國籌辦全國第一所僑辦大學——廈門大學。 為做表率, 他帶頭認捐400萬銀元, 這個認捐數額與其當時全部資產總值相當。 陳嘉庚獨立維繫廈門大學運轉16年之久, 後來世界經濟危機嚴重打擊華僑企業, 陳嘉庚面對艱難境遇, 仍然“寧可變賣大廈, 也要支持廈大”。 他賣掉自己的3座大廈, 作為維持廈大的經費。 在他的宣導下, 許多華僑紛紛捐資興學, 蔚然成風, 影響極為深遠。

如此大規模辦學, 陳嘉庚想必財力雄厚?錯!陳嘉庚事業達頂峰時, 不過擁資一兩千萬元左右,

在當時的華人企業家中, 比他富有的人為數不少, 但為國家和民族興學育才, 始終如一地捐贈而自己一生過著儉樸生活的, 唯有陳嘉庚。 他為集美和廈門大學興建數十座雄偉的高樓大廈, 自己的住宅卻是一所簡樸的二層樓, 既小且暗, 辦事不便, 但他十分怡然。 他的生活艱苦樸素, 寫字臺、沙發、蚊帳等都是舊物。 外衣、褲子、鞋子、襪子全都打補丁。

他當真是樸素慣了的人。 抗戰期間, 他率領南洋華僑慰勞團以及募集到的大量抗戰物資回國, 蔣介石為了取得陳嘉庚在經濟上的支持, 僅重慶的接待費用就安排了8萬元, 其中一次宴會花了800大洋。 陳嘉庚對這種奢侈十分反感, 認為當時重慶政府的作風“與抗戰艱難時際不甚適合”,

於是連續3天登報“鄭重聲明”:“一切應酬”“掬誠辭謝”。 也正是從這次回國起, 他對國民黨政府日漸失望, 而後的延安之行更讓他歡欣鼓舞, 認定“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晚年的陳嘉庚, 為自己規定的伙食標準是每天5角錢, 經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干、腐乳和當地常見的海魚。 他身體力行的座右銘是:“應該用的錢, 千萬百萬也不要吝惜, 不應該用的錢, 一分也不要浪費。 ”正因為如此, 黃炎培評價:“發了財的人, 而肯全拿出來的, 只有陳先生。 ”

1961年8月12日, 陳嘉庚在京病逝。 “陳嘉庚先生治喪委員會”由周恩來總理擔任主任委員, 喪儀極為隆重。 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親自執紼, 廖承志在追悼會上致詞。 8月15日首都各界舉行公祭, 公祭結束後,

靈柩南運, 專車經過的許多城市, 當地黨政部門和歸國華僑都到車站獻花圈致祭, 最後在集美鼇園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

一個人何以配得上這樣的殊榮?他心裡沒有想著自己, 他辦學不是為名為利, 而是為了國家和民族, 在這一點上, 陳嘉庚是一個純粹的人。 陶行知說“捧得一顆心來, 不帶半根草去”, 何嘗不是對陳嘉庚的最好評價。 (高毅哲)

《中國教育報》2017年05月25日第4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