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星星還是那顆星星?星星已不是那顆星星

這裡所說的星, 泛指時下的明星。 加個“們”字, 意謂現在明星太多了, 遍地星光閃爍, 亮得耀眼, 有時還很刺眼。

其實, 在古代, 是沒有現在這樣的明星的。 古時被叫明星的是自然界的星星。 《莊子·盜蹠》中有“目如明星, 發上指冠”之語, 可能是記載中最早出現“明星”的了, 這裡是明亮的星之意。 後來, 唐代杜甫《曉發公安》詩中有雲:“北城擊柝複欲罷, 東方明星亦不遲。 ”明朝唐寅文中所言:“明星告旦, 而百指伺哺。 ”其中的“明星”, 都是指天空中的啟明星, 也稱金星。 另有些古詩文中, 明星之意是指彗星等。 到了人們所說的“舊時”,

明星一詞才運用至人身上。 不過起始的意思, 說出來讓現在的明星會覺有點不快。 當時的明星專指交際場中有名的女子。 曹禺《日出》第一幕中就有這樣的話:“我還是個社交明星, 演過電影, 當過紅舞女呢!”茅盾在一篇小說中有語:“她成了交際的明星。 ”

到了現代社會, 星們漸漸光芒四射。 人們說起明星, 就知道是某個領域很有影響力的人物, 是名聲很大的演員、歌手、藝人、運動員等。

卓別林(左)在影片《小孩》中的一個鏡頭。 新華社

明星們正兒八經登堂入室, 是由國外始, 殆以電影業為開端。 當時星們盛產地在美、英等國, 給人們印象較深的是卓別林、英格麗·褒曼、葛麗泰·嘉寶等等。

那時, 操著現在聽起來有點不太習慣的語音語調, 中國的星們也慢慢在銀幕上亮相了。 趙丹、周璿、王人美、蝴蝶、白楊等, 以一股有別於舊式舞臺的清新之風拂過觀眾心頭。 時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明星們以滿腿泥巴的農民模樣和揮汗如雨的工人形象出現在銀幕中、舞臺上, 但更多的, 還數正氣凜然的地下黨和衝鋒陷陣的戰鬥英雄形象,

雖然套路有點相似, 仍能得到懷著樸素感情的觀眾的喜愛, 明星們也深感社會地位在提高, 有了做藝術工作者的尊嚴。 時光流轉到1978年前後, 曾被打壓被下放被掃地出門的老明星們, 又如老樹開花, 一朵一朵綻放出來, 複燃起觀眾的藝術熱望, 如秦怡、田華、于藍等, 光華至今猶在。 新中國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劉曉慶、姜文、潘虹、陳沖、斯琴高娃等面孔的閃現, 更是引起觀眾陣陣驚喜——我們逐漸有了億萬人喜愛和擁戴的明星。 漸漸, 電視普及度大增, 其傳播力不但使許多大銀幕演員轉戰螢屏, 大展身手, 更使不少歌手風光起來。 從葛優、李雪健、陳道明、張凱麗、陳寶國到朱逢博、李谷一、朱明瑛、劉歡、毛阿敏、那英等人閃亮登場,
俘虜了成千上萬觀眾的心, 呈現出新老明星齊閃耀、銀幕螢屏爭絢麗的一派繁榮。

秦怡與影迷分享她的電影人生。 新華社

于藍在家中翻閱自己當年主演的電影《烈火中永生》的畫冊。 新華社

斯琴高娃出席第24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開幕式。 新華社

毛阿敏在演唱《我在你的世界裡》。 新華社

彼時的星們,雖難免有小瑕疵,在觀眾心裡,還是可親可愛可敬的。最關鍵的是,當時的星們,大多生活低調不事張揚,主要還靠作品“說話”。

明星應該是什麼樣子,觀眾或粉絲最有發言權。明星這個詞發展到當代,所指漸趨多元,明星在仰慕者的心目中可以是崇拜的偶像,可以是美好德行的化身,可以是夢中的情人,也可以成為牽涉社會話題、時尚風向、戀愛婚姻的議論焦點。

從傳統的主流眼光看,衡量明星的標準就應該是德藝雙馨。像李默然、張瑞芳、李雪健、焦晃、奚美娟等眾口稱讚的星們,確實給廣大觀眾和粉絲帶來了關於藝術家出色才藝、美好品行藝德的強烈感染。遺憾的是,這樣的明星正在老去,而像他們一樣自覺自律自尊自愛的星們,現在越來越鳳毛麟角了。明星活躍的演藝圈,一些令人搖頭的場面常有所聞所見。那漫天要價、擺著大腕的譜,想盡一切辦法撈錢的,在新生代明星中還算是“例常”;那拿了錢也不好好演戲,摳圖借替身串劇組樣樣來的,也不在個別;還有私生活混亂時不時爆出“醜聞”的,號稱為尋覓創作靈感而吸毒成癮被抓現形的,不把法規制度放在眼裡、開著豪車醉駕肇事的……凡此種種,不以為恥,反以為“有范兒”者,大有人在。

什麼樣的明星周圍,就會聚集起什麼樣的影迷群,三觀不正的所謂當紅“鮮肉”“仔雞”“小花”周圍,儘管有觀眾大倒胃口掩鼻過,但總有失落了價值觀、道德觀和公允藝術鑒賞力的“腦殘粉”狂追不止,樂於為迷戀對象的一切行為辯護、洗白。

有些迷戀,堪稱逐臭。有些星光,燒腦燒智。有些名氣,銹蝕人生。過去的明星說:觀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如今的有些明星說,有我才有你們的戲看。這星不是那星,這星光捱不著那星光。兩者之間豈止365裡路的差距。儘管世易時移,明星是否真的紅,始信最根本的衡量標準依然在人心。藝術不高,眼睛看得出;心術不正,人心辨得出。望一眼夜空,永久停駐的還是那些真正有光亮的星們。

文/王 勉

斯琴高娃出席第24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開幕式。 新華社

毛阿敏在演唱《我在你的世界裡》。 新華社

彼時的星們,雖難免有小瑕疵,在觀眾心裡,還是可親可愛可敬的。最關鍵的是,當時的星們,大多生活低調不事張揚,主要還靠作品“說話”。

明星應該是什麼樣子,觀眾或粉絲最有發言權。明星這個詞發展到當代,所指漸趨多元,明星在仰慕者的心目中可以是崇拜的偶像,可以是美好德行的化身,可以是夢中的情人,也可以成為牽涉社會話題、時尚風向、戀愛婚姻的議論焦點。

從傳統的主流眼光看,衡量明星的標準就應該是德藝雙馨。像李默然、張瑞芳、李雪健、焦晃、奚美娟等眾口稱讚的星們,確實給廣大觀眾和粉絲帶來了關於藝術家出色才藝、美好品行藝德的強烈感染。遺憾的是,這樣的明星正在老去,而像他們一樣自覺自律自尊自愛的星們,現在越來越鳳毛麟角了。明星活躍的演藝圈,一些令人搖頭的場面常有所聞所見。那漫天要價、擺著大腕的譜,想盡一切辦法撈錢的,在新生代明星中還算是“例常”;那拿了錢也不好好演戲,摳圖借替身串劇組樣樣來的,也不在個別;還有私生活混亂時不時爆出“醜聞”的,號稱為尋覓創作靈感而吸毒成癮被抓現形的,不把法規制度放在眼裡、開著豪車醉駕肇事的……凡此種種,不以為恥,反以為“有范兒”者,大有人在。

什麼樣的明星周圍,就會聚集起什麼樣的影迷群,三觀不正的所謂當紅“鮮肉”“仔雞”“小花”周圍,儘管有觀眾大倒胃口掩鼻過,但總有失落了價值觀、道德觀和公允藝術鑒賞力的“腦殘粉”狂追不止,樂於為迷戀對象的一切行為辯護、洗白。

有些迷戀,堪稱逐臭。有些星光,燒腦燒智。有些名氣,銹蝕人生。過去的明星說:觀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如今的有些明星說,有我才有你們的戲看。這星不是那星,這星光捱不著那星光。兩者之間豈止365裡路的差距。儘管世易時移,明星是否真的紅,始信最根本的衡量標準依然在人心。藝術不高,眼睛看得出;心術不正,人心辨得出。望一眼夜空,永久停駐的還是那些真正有光亮的星們。

文/王 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