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鸚鵡魚體外寄生蟲怎麼治 做好預防的工作

鸚鵡魚體外寄生蟲怎麼治, 引起鸚鵡魚體外有寄生蟲的原因有很多種, 相對來說鸚鵡魚體外寄生蟲要比體內寄生蟲好治療, 因為體外寄生蟲能更容易被發現, 能進行及時的治療。 那鸚鵡魚體外寄生蟲用什麼藥治療呢?

鸚鵡魚外寄病因:

一般鸚鵡魚外寄都是由各種肉眼看不到的寄生蟲引起, 包括錨頭鰠、魚虱或卵圓蟲等。 當鸚鵡魚抵抗力下降或因養殖操作不當, 造成體表損傷時, 寄生蟲便會趁機侵入魚體使鸚鵡魚感染此病疾病。

鸚鵡魚外寄種類及症狀:

(1)隱鞭蟲病:鰓隱鞭蟲或顫動隱鞭蟲寄生於魚鰓,

臨床可見魚體變黑, 鰓絲鮮紅, 有許多灰白色粘液。 寄生於魚體表, 魚身體瘦弱。

(2)口絲蟲病:病魚初期無明顯症狀, 病情嚴重時體色變黑, 明顯消瘦, 遊動緩慢, 呼吸困難, 鰓和皮膚覆蓋一層灰白色粘液。 鰓絲呈淡紅色或皮膚充血發炎, 魚鱗易脫落。

(3)車輪蟲病:車輪蟲侵襲魚體和鰓, 吸取組織細胞作營養, 使幼魚的皮膚和鰓組織遭到嚴重損傷。 病魚表現體弱消瘦、離群獨遊、減食、行動緩慢, 嚴重時可導致魚死亡。

(4)魚鯴病:病魚體表可見臭蟲狀或米粒狀大蟲體, 魚頭部有紅斑點, 魚體呈淡綠色, 不安, 群集水面作跳躍急遊行動。

(5)中華鰠病:肉眼可見鰓絲末端掛著象蠅蛆一樣的小蟲, 病魚不安, 在水中跳躍, 有時魚尾豎直露出水面。

(6)斜管蟲病:斜管蟲侵入魚的皮膚或鰓組織, 受侵害處分泌大量白色粘液, 似有一層淡藍色薄膜。 病魚減食, 消瘦, 呼吸困難, 漂游水面。

(7)球蟲病:病魚外表無明顯病狀, 僅是食欲不振。 解剖腸道可見腸道內壁有灰白色小結節, 結節周圍潰爛或腸穿孔。

(8)小瓜蟲病:病魚體表、鰭條及鰓部可見許多白色小點。 魚體消瘦, 遊動遲緩, 浮於水面。

(9)舌杯蟲病:病魚無明顯症狀, 僅是行動緩慢, 魚體消瘦、變黑, 離群獨遊。

(10)吸管蟲病:病魚厭食, 消瘦, 體表蒼白, 鰓絲鮮紅並有大量灰白色粘液。 被蟲體寄生的鰓或皮膚形成凹陷, 魚有特殊腥臭味, 呼吸困難, 獨游於水面。

(11)錨頭鰠病:病魚體表可見灰白色錨頭鰠, 被侵襲處組織紅腫發炎, 病魚不安, 常在水面跳躍,

離群獨遊。

(12)魚怪病:病原為日本魚怪蟲, 主要危害鯽魚和雅魚。 病魚消瘦, 性腺發育不良。 肉眼可見魚的胸鰭基部附近有一小洞, 洞內有魚怪蟲體。

(13)瘋狂病:病魚消瘦, 尾巴上翹, 腦顱腫大呈蒼白色, 解剖腦顱可見顱腔內有白色胞囊。 病魚行動異常, 在水中旋轉狂遊或跳躍。

(14)粘孢子蟲病:鯉碘泡蟲常寄生在鯉、鯽、鯪身上, 形成灰白色點狀或瘤狀胞囊。 鱗片下出現胞囊。

(15)指環蟲病:病魚頭部腫大, 鰓瓣呈蒼白色, 並有大量粘液, 鰓浮腫張開, 呼吸困難, 魚體消瘦, 遊動緩慢。

(16)棘頭蟲病:病魚體表發黑, 消瘦, 離群獨游池邊, 剖其腹腔可見腸壁有點狀小包, 腸道輕度充血。

(17)粘孢子蟲病:肉眼可見魚鰓上有許多灰白點或瘤狀的胞囊, 鰓組織受損,

呼吸困難。 對鰱、鱅、鯉、鯽、鯪等幼魚危害較大。

(18)毛細線蟲病:病魚消瘦發黑。 解剖魚體可見腸壁呈機械性損傷, 致使細菌侵入而引起發炎, 肉眼可見到腸內有白色線狀蟲體。

(19)鉤介幼蟲病:病魚腦部充血, 嘴圈發白, 肉眼可見嘴部、鰭、鰓上有米色小點狀鉤介幼蟲, 病魚體瘦, 色淡或呈灰白色, 離群獨遊。

(20)血居吸蟲病:病魚腹部明顯腫大, 豎鱗, 眼突出, 眼窩積水。 剖開腹部, 可見腹腔積有大量紅積水, 腸道有輕度水腫。 病魚獨游水面, 呈“浮頭”現象。

(21)三代蟲病:病魚體表有一層灰白色粘液膜, 失去原有皮膚光澤, 魚體消瘦, 呼吸困難。

(22)白內障病:蟲體侵入眼球, 導致眼球充血或突出, 後期眼球混濁, 呈乳白色, 失明。

(23)九江頭槽絛蟲病:病魚腹部腫大, 解剖魚體肉眼可見腹腔內寄生白色蟲體,

嚴重時, 腸前端膨大, 出現炎症, 造成腸道阻塞, 惡性貧血。 病魚瘦弱, 浮游水面不吃食, 口張開呈不安狀。

(24)舌形絛蟲病:病魚腹部腫大, 輕壓感覺有硬塊, 魚體瘦弱, 漂浮於水面, 遊動緩慢。 解剖魚腹, 可見腹腔內有白色帶狀蟲體。

鸚鵡魚外寄治療:

單獨取一容器, 用0.5ppm的敵百蟲溶液浸泡病魚30分鐘左右, 每天一次, 直至鸚鵡魚外寄病情好轉為止。

想要避免鸚鵡魚外寄的出現, 除管理好水質意外, 還有注意餵食和新魚的挑選, 避免將由病的魚放入自己的大缸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