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伯溫之死真的是朱元璋借刀殺人嗎

讀過明史的人都有這樣的疑惑,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的時候, 劉伯溫運籌帷幄, 許多重大的決策都是由他為朱元璋把脈的。 可是為什麼朱元璋稱帝后反而將沒什麼建樹的李善長封為開國第一功臣,

而劉伯溫卻被遠遠的排在了後面?如果瞭解朱元璋的處事風格, 瞭解了劉伯溫的生平這一點就不難理解了。

劉基字伯溫, 後人都稱他劉伯溫, 明朝的文學家, 思想家, 政治家。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 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 後朝軍師劉伯溫”而且傳說他能前算三百年後算三百年, 是朱元璋平定江山時的左膀右臂。 為朱元璋平定天下出謀劃策, 功不可沒。 朱元璋被陳友亮圍困時, 他舌戰群雄, 義薄雲天, 豪氣萬丈。 然而他做夢都沒有想到, 若干年後做了皇帝的朱元璋並未將他納入六大功臣裡, 而且在那場兩黨相爭之時將他視為棄卒。

說到兩黨相爭的事不得不再提一個人, 明朝的開國第一功臣, 李善長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戰役裡似乎沒有聽到過他的名字, 那麼他為什麼會成為明朝的第一開國功臣呢?這個李善長在朱元璋的隊伍裡一直是搞後勤的, 後勤工作也是相當的重要, 就是因為有李善長鞍山馬後的搞好後勤, 後院不起火, 朱元璋才能無所顧忌的在前方指揮征戰。 而且李善長是朱元璋的同鄉, 表面看來他為人忠厚老實, 只知埋頭苦幹從不爭強好勝, 是個能讓朱元璋放心用的人。

如果他們能一直能這樣和平相處那該多好, 然而一切都從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發生了轉變, 這轉變來自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跟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派的黨派鬥爭。

自古黨派的鬥爭很激烈也很淒慘, 勝者黨羽們一榮俱榮, 敗者黨羽們也都跟著受罰。 杜甫大家都知道的一個憂國憂民的大詩人就是因為被牽扯進了當時的牛李黨的爭鬥而鬱鬱不得志。

劉伯溫與李善長的第一次交鋒!

引發劉李党正面交鋒的導火線是一個人,

李善長的一個親信, 李彬。 李彬犯了事兒被言官的頭兒時任禦史中丞的劉伯溫給抓起來了, 這李彬犯的是死罪, 自然是要被殺了。 李善長不忍心啊, 雖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那畢竟是自己的親信麼, 再說了自己的位置這麼高, 尋個私也是可以的嘛!偏偏劉伯溫就是不給他尋私將李彬殺了。 李善長為人外表寬厚其實心胸狹窄記仇。 他兩個的梁子就此結下了。 很快李善長就開始了回擊, 李善長煽動了很多人攻擊劉伯溫, 我估計這兩個人當時的狀態就跟我們看的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裡的場景差不多吧!劉伯溫是言官, 一般的言官都是認死理, 不講情面, 所以也就沒有多少人對他們有好感。
還好朱元璋心裡涇渭分明沒有責難劉伯溫, 但是劉伯溫知道他該避避風頭了。 再給朱元璋做了最後一次謀劃――鳳陽不可做都城後劉伯溫告假回老家去了, 這一回合李善長贏了。

劉伯溫與李善長第二次交鋒

看著是把劉伯溫趕回了老家, 事實上劉伯溫這個道學先生言官跟其他的言官有些不同, 他是有謀略的一個人。 他給自己留了後路, 他的後路就是他的死黨楊憲, 楊憲接替了禦史中丞, 開始收集李善長的把柄。 言官的力量有時候真的不容小覷, 三人成虎的言論力量讓李善長漸漸的失去了朱元璋的獨寵。 洪武元年十一月朱元璋召回劉伯溫委以重任, 這個時候皇帝的老鄉團被打壓下去了。 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熱鬧非凡。

吃了憋的李善長豈會善罷甘休,他也學會了劉伯溫的那一套,培養一個可以替自己出頭的人,同樣的話從李善長嘴裡說出來跟從另外一個人嘴裡說出來有著質的不同。此時他的老鄉胡惟庸第一個出現在了他的人選裡。胡惟庸這個歷史性的人物他能被載入史冊不僅僅是因為他幹掉了天下第一謀士劉伯溫,他居然自不量力到最後敢跟皇帝叫板,覬覦朱元璋的皇位,能拿的下劉伯溫那是因為有李善長跟皇帝給他撐腰,在皇帝面前他不過是個跳樑小丑罷了,當然這是後話了。

胡惟庸果然沒讓李善長失望,在胡惟庸的操縱下,在朱元璋面前說劉伯溫壞話的人越來越多,加之劉伯溫這人沒有掌握說話技巧,而且比較厲害,從朱元璋起家劉伯溫一路跟著出謀劃策,他倆的能力加在一起打別人那是他們的優勢,但是若只是他們兩人對立那就是危險了。就朱元璋的行事風格怎麼可能放顆炸彈在身邊。於是一場君臣看似隨意卻決定劉伯溫命運的談話拉開了序幕。真是伴君如伴虎,朱元璋跟劉伯溫的這場談話處處埋坑,劉伯溫一不小心就掉了下去。朱元璋就把他打回去了。並且因為胡惟庸的誣告不給他發奉銀。

劉伯溫的心裡該有多難過,想當年自己被請出發與朱元璋共建霸業,如今人家成了皇帝自己卻兩袖清風被打發回來了。他不甘心就這麼被埋汰,於是又回到了京城,誰知竟在京城一病不起,病中朱元璋派胡惟庸去探望你,不探望還好,胡惟庸探望後沒多久,劉伯溫就撒手人寰。于此李善長跟劉伯溫這場博弈畫上終點。

別以為除掉劉伯溫,李善長跟胡惟庸就可以得到朱元璋的萬般恩寵了,若是會那樣想的人要那麼不懂明史要麼就是不知道朱元璋的為人,劉伯溫去世不久震驚朝野的胡惟庸案就水落石出。處理胡惟庸案時,跟著他去給劉伯溫瞧病的太醫招供是胡惟庸授意毒害劉伯溫的。眾位看官,重點在這裡,胡惟庸何以敢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殺劉伯溫這麼一個有影響力的人。這場博弈最終的勝利者既不是不得善終的李善長也不是最後位居丞相因為“殺人償命”被殺的胡惟庸,真正的勝利者是朱元璋。就有史學家分析無論是李善長還是胡惟庸或者是劉伯溫在朱元璋的眼裡他們不過是朱元璋對付“丞相”這個有著深厚根基的職位的棄卒而已。

熱鬧非凡。

吃了憋的李善長豈會善罷甘休,他也學會了劉伯溫的那一套,培養一個可以替自己出頭的人,同樣的話從李善長嘴裡說出來跟從另外一個人嘴裡說出來有著質的不同。此時他的老鄉胡惟庸第一個出現在了他的人選裡。胡惟庸這個歷史性的人物他能被載入史冊不僅僅是因為他幹掉了天下第一謀士劉伯溫,他居然自不量力到最後敢跟皇帝叫板,覬覦朱元璋的皇位,能拿的下劉伯溫那是因為有李善長跟皇帝給他撐腰,在皇帝面前他不過是個跳樑小丑罷了,當然這是後話了。

胡惟庸果然沒讓李善長失望,在胡惟庸的操縱下,在朱元璋面前說劉伯溫壞話的人越來越多,加之劉伯溫這人沒有掌握說話技巧,而且比較厲害,從朱元璋起家劉伯溫一路跟著出謀劃策,他倆的能力加在一起打別人那是他們的優勢,但是若只是他們兩人對立那就是危險了。就朱元璋的行事風格怎麼可能放顆炸彈在身邊。於是一場君臣看似隨意卻決定劉伯溫命運的談話拉開了序幕。真是伴君如伴虎,朱元璋跟劉伯溫的這場談話處處埋坑,劉伯溫一不小心就掉了下去。朱元璋就把他打回去了。並且因為胡惟庸的誣告不給他發奉銀。

劉伯溫的心裡該有多難過,想當年自己被請出發與朱元璋共建霸業,如今人家成了皇帝自己卻兩袖清風被打發回來了。他不甘心就這麼被埋汰,於是又回到了京城,誰知竟在京城一病不起,病中朱元璋派胡惟庸去探望你,不探望還好,胡惟庸探望後沒多久,劉伯溫就撒手人寰。于此李善長跟劉伯溫這場博弈畫上終點。

別以為除掉劉伯溫,李善長跟胡惟庸就可以得到朱元璋的萬般恩寵了,若是會那樣想的人要那麼不懂明史要麼就是不知道朱元璋的為人,劉伯溫去世不久震驚朝野的胡惟庸案就水落石出。處理胡惟庸案時,跟著他去給劉伯溫瞧病的太醫招供是胡惟庸授意毒害劉伯溫的。眾位看官,重點在這裡,胡惟庸何以敢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殺劉伯溫這麼一個有影響力的人。這場博弈最終的勝利者既不是不得善終的李善長也不是最後位居丞相因為“殺人償命”被殺的胡惟庸,真正的勝利者是朱元璋。就有史學家分析無論是李善長還是胡惟庸或者是劉伯溫在朱元璋的眼裡他們不過是朱元璋對付“丞相”這個有著深厚根基的職位的棄卒而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