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史今說:鄭成功的三次北伐史下的就是一場大棋局(第120期)

編語:中國歷朝歷代不缺乏政權自南向北實施的北伐, 然而除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成功過之外, 其他毫無例外的都以失敗告終!然而小編今天想講的是鄭成功的三次北伐史, 這場北伐是當時明末清初時期, 東南沿海抗清的鄭成功聯合大陸西南地區的南明永曆政權和東部的張煌言一起北伐抗清的軍事行動, 雖然這幾次北伐無一例外統統以失敗告吹, 卻也間接促就了鄭成功後來從荷蘭人手裡收復了臺灣, 並建立明鄭小朝廷。 今天小編就與大家一起看看這段歷史, 溫故而知新!

先點開本期戰役菜單簡歷:

中文名稱:鄭成功北伐

參戰部隊:南明、清朝

戰爭結果:清軍獲勝

時 間:西元1657年-西元1659年

地 點:浙江地區、東南沿海

人 物:鄭成功、順治、鼇拜、多爾袞

1、第一次北伐

清順治十四年(西元1657年)五月, 鄭成功傳令準備北征。 重頒了十條禁令:不准姦淫、擄掠婦女, 不許擅毀民房, 不准擄掠男子為夥兵(防奸細投毒), 沿海歸順地方不准混搶, 不許擄掠、宰殺耕牛, 不許借坐給牌商船。 違者本犯梟示, 將領連罪不貸。

七月, 鄭成功率軍北伐, 八月入海門堯台州, 九月, 天臺、太平、海門衛相率歸附。 但浙閩總督李率泰偵知鄭軍精銳北上,

乘機分兵攻陷羅星塔和閩安鎮。 鄭成功擔心兩島有失, 只得暫時回師。

2、第二次北伐

清順治十五年(西元1658年)三月, 鄭成功命各鎮舟師回廈門, 在廈門港築演武亭, 精選良將銳卒, 整編大軍, 訓練營伍, 籌集糧餉, 準備大舉進攻江南。 當時, 西南地區的抗清主力大西軍內訌之後,

力量很弱, 很難頂得住清軍的大舉進攻。 他跟抗清將領張煌言聯合起來。 五月十三日, 鄭成功留黃廷、洪旭、鄭泰等鎮守廈門, 自率甘輝等部北征, 舉兵攻入浙江沿海, 準備入長江。 六月克鎮江等地, 七月逼南京。 不幸的是在海上遇到颶風, 鄭軍面對陌生的海域和突然來臨的颱風, 鄭成功的船隊頓時陷入了絕境。 在巨大的風浪中艦船不堪一擊, 有的直接葬身魚腹, 有的四散漂流, 有的則在大陸海岸擱淺。 鄭軍官兵和家眷傷亡慘重, 僅溺水而死的就有八千餘人, 其中甚至還有鄭成功的妃嬪和三個兒子。 這次猛烈的颱風阻止了鄭成功北上的步伐, 被迫撤退回廈門, 也暫時化解了清軍面臨的危局。

3、第三次北伐

鄭成功的準備

清順治十六年(西元1659年)四月十九日, 鄭成功在羊山之難以後經過半年多的整補恢復, 聽說清朝於頭年二月調遣三路大軍進攻雲貴永曆政權, 鄭成功於是再次大舉北征。

清順治十六年(西元1659年)五月十三,鄭成功再次率領大軍從浙江沿海出發北上。此時,鄭軍共有大小艦船三千餘艘,兵馬十萬余萬,鐵人八千。他首先攻佔定海(今浙江舟山),全殲了清軍定海水師,焚毀船隻一百餘艘,基本消滅了清軍的海上力量,也解除了進軍長江的後顧之憂。

清順治十六年(西元1659年)六月,為了牽制清軍對南明永曆政權的三路圍攻,鄭成功與張煌言配合,率領八十三營十七萬水陸大軍,北伐南京。

鄭軍包圍南京

北伐軍水陸並進,不久,攻陷焦山和瓜州,攻佔了長江的重要門戶鎮江及其所屬諸縣。清順治十六年(西元1659年)六月二十六日,鄭成功部前鋒已至南京郊區,七月十二日,完成了對南京的圍困。在此同時,張煌言率軍沿江而上,佔據太平、甯國、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二縣。清廷知悉,舉朝皆驚。

順治帝驚怒異常,驚慌失措,揚言下令親征。一旦南京再失,東南將不保。接下來,很可能整個長城以南的廣大漢族地區都會反清。想到這裡,順治帝徹底亂了方寸,提出想回關外的東北老家避風頭,遭到他的母親孝莊太后痛駡。清順治十六年(西元1659年)七月初八,順治帝命內大臣達素為安南將軍,統兵增援江南。在鄭成功兵臨城下的時期內,南京城裡空氣緊張。八旗指揮官喀喀木擔心城中的百姓為鄭成功充當內應,想要大開殺戒,以絕後患。經兩江總督郎廷佐勸阻,才打消了這個念頭,南京也避免了屠城慘劇。當時南京城中家家戶戶緊閉門窗,一片肅殺死寂,連雞鳴狗吠的聲音都聽不到。城中糧價飛漲,百姓們又不敢出門買米,甚至有人因此餓死在家中。

清軍的反擊、北伐戰役徹底崩盤


郎廷佐將南京城外靠近城牆的房屋燒毀,把近城十裡之內的居民全部遷入城中。其次,貼出告示,安定民心,派兵嚴密查訪,杜絕內應,並嚴懲乘機盜搶作亂之徒。最後加緊儲備糧草,置辦武器,搜集整修船隻。此外,增修船槳、繩索等物品,招募舵公、水手,為將來的水陸反攻做準備。

而此時,鄭成功在祭拜明孝陵的時候,也讓將士們飲酒慶慶祝,被為一時的勝利衝昏頭腦鄭成功,被清軍的詭計約降所迷惑,致使戰事拖延了一月之久。而困守南京城裡的清兵總督郎廷佐抓住鄭軍將士慶賀鄭成功生日、“飲酒卸甲”、戰鬥意志鬆懈的有利時機,指揮清軍水陸進襲。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七月二十四,清軍南京最高指揮官喀喀木將八旗軍和綠營軍混合編隊,陸上分為三路,水上另有一路,殺出城去,與鄭軍作最後決戰,同時江蘇巡撫蔣國柱遣兵赴援。其具體進攻方向如下:

第一路清軍,從東北、正東、東南、正南、西南、西北六個方向圍攻幕府山鄭軍主力。

第二路清軍,從西面攻擊幕府山。

第三路清軍,從北面進攻幕府山,並伺機焚毀長江上的鄭軍船隻,切斷其退回江邊的通路。

第四路清軍,從水路出發,由提督管效忠率領,攻擊鄭軍江面上的船隻。

清軍以火炮轟擊鄭軍營寨,然後便直接展開衝鋒,騎兵也都下馬步行作戰。不到半天時間,鄭軍多處營寨陣地相繼被清軍攻破,剩下的人馬紛紛向江邊潰散。鄭軍水師指揮黃安所部一面拼死抵抗,一面掩護岸上逃來的敗兵和隨軍家眷們撤退,先後從水中救起數千名跳入江中逃回的鄭軍士兵。激戰中,鄭軍水師共損失了大小船隻五百多艘。但他們最終抵擋住清軍的水上攻勢,掩護殘餘陸軍撤到船上,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悲劇。

鄭成功在北伐戰役中的的確確犯了兩個最嚴重的錯誤:

1、沒有迅速攻打江寧城,將其一舉拿下

2、沒有派兵佔領江寧周邊,未能切斷清軍所有增援的通道,並且在江寧的清軍也沒有被鄭成功的軍隊徹底圍死,城中與外界的聯繫始終保持著暢通。

進而導致整場戰役陷入被動,最後不得不宣佈徹底告吹!

總結:北伐戰役結束時,當時的鄭成功匆忙率領部隊退回金門、廈門,而張煌言的部隊也因孤立無援,最終退走浙東,北伐終告失敗,可是也正因這樣,最後才使得鄭成功能從荷蘭人手裡收復臺灣,以期待他朝一日、東山再起,真正是將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這句話,實實在在的進行了一次偉大的實踐,更造就了他的民族英雄稱號,為後世所仰慕!這或許也是這場戰役之所以少被人提及的一大主要原因了,當一個人的勝利光輝超過他的敗績後,人們自然而然會更多的追捧其功績,不過也並不為過,畢竟收復臺灣確實是為民族做了一件大事!而且不得不提的是美國對中國採取的戰略包圍圈,其實是基本上照搬了鄭成功當年的北伐清朝路線圖的!

清順治十六年(西元1659年)五月十三,鄭成功再次率領大軍從浙江沿海出發北上。此時,鄭軍共有大小艦船三千餘艘,兵馬十萬余萬,鐵人八千。他首先攻佔定海(今浙江舟山),全殲了清軍定海水師,焚毀船隻一百餘艘,基本消滅了清軍的海上力量,也解除了進軍長江的後顧之憂。

清順治十六年(西元1659年)六月,為了牽制清軍對南明永曆政權的三路圍攻,鄭成功與張煌言配合,率領八十三營十七萬水陸大軍,北伐南京。

鄭軍包圍南京

北伐軍水陸並進,不久,攻陷焦山和瓜州,攻佔了長江的重要門戶鎮江及其所屬諸縣。清順治十六年(西元1659年)六月二十六日,鄭成功部前鋒已至南京郊區,七月十二日,完成了對南京的圍困。在此同時,張煌言率軍沿江而上,佔據太平、甯國、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二縣。清廷知悉,舉朝皆驚。

順治帝驚怒異常,驚慌失措,揚言下令親征。一旦南京再失,東南將不保。接下來,很可能整個長城以南的廣大漢族地區都會反清。想到這裡,順治帝徹底亂了方寸,提出想回關外的東北老家避風頭,遭到他的母親孝莊太后痛駡。清順治十六年(西元1659年)七月初八,順治帝命內大臣達素為安南將軍,統兵增援江南。在鄭成功兵臨城下的時期內,南京城裡空氣緊張。八旗指揮官喀喀木擔心城中的百姓為鄭成功充當內應,想要大開殺戒,以絕後患。經兩江總督郎廷佐勸阻,才打消了這個念頭,南京也避免了屠城慘劇。當時南京城中家家戶戶緊閉門窗,一片肅殺死寂,連雞鳴狗吠的聲音都聽不到。城中糧價飛漲,百姓們又不敢出門買米,甚至有人因此餓死在家中。

清軍的反擊、北伐戰役徹底崩盤


郎廷佐將南京城外靠近城牆的房屋燒毀,把近城十裡之內的居民全部遷入城中。其次,貼出告示,安定民心,派兵嚴密查訪,杜絕內應,並嚴懲乘機盜搶作亂之徒。最後加緊儲備糧草,置辦武器,搜集整修船隻。此外,增修船槳、繩索等物品,招募舵公、水手,為將來的水陸反攻做準備。

而此時,鄭成功在祭拜明孝陵的時候,也讓將士們飲酒慶慶祝,被為一時的勝利衝昏頭腦鄭成功,被清軍的詭計約降所迷惑,致使戰事拖延了一月之久。而困守南京城裡的清兵總督郎廷佐抓住鄭軍將士慶賀鄭成功生日、“飲酒卸甲”、戰鬥意志鬆懈的有利時機,指揮清軍水陸進襲。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七月二十四,清軍南京最高指揮官喀喀木將八旗軍和綠營軍混合編隊,陸上分為三路,水上另有一路,殺出城去,與鄭軍作最後決戰,同時江蘇巡撫蔣國柱遣兵赴援。其具體進攻方向如下:

第一路清軍,從東北、正東、東南、正南、西南、西北六個方向圍攻幕府山鄭軍主力。

第二路清軍,從西面攻擊幕府山。

第三路清軍,從北面進攻幕府山,並伺機焚毀長江上的鄭軍船隻,切斷其退回江邊的通路。

第四路清軍,從水路出發,由提督管效忠率領,攻擊鄭軍江面上的船隻。

清軍以火炮轟擊鄭軍營寨,然後便直接展開衝鋒,騎兵也都下馬步行作戰。不到半天時間,鄭軍多處營寨陣地相繼被清軍攻破,剩下的人馬紛紛向江邊潰散。鄭軍水師指揮黃安所部一面拼死抵抗,一面掩護岸上逃來的敗兵和隨軍家眷們撤退,先後從水中救起數千名跳入江中逃回的鄭軍士兵。激戰中,鄭軍水師共損失了大小船隻五百多艘。但他們最終抵擋住清軍的水上攻勢,掩護殘餘陸軍撤到船上,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悲劇。

鄭成功在北伐戰役中的的確確犯了兩個最嚴重的錯誤:

1、沒有迅速攻打江寧城,將其一舉拿下

2、沒有派兵佔領江寧周邊,未能切斷清軍所有增援的通道,並且在江寧的清軍也沒有被鄭成功的軍隊徹底圍死,城中與外界的聯繫始終保持著暢通。

進而導致整場戰役陷入被動,最後不得不宣佈徹底告吹!

總結:北伐戰役結束時,當時的鄭成功匆忙率領部隊退回金門、廈門,而張煌言的部隊也因孤立無援,最終退走浙東,北伐終告失敗,可是也正因這樣,最後才使得鄭成功能從荷蘭人手裡收復臺灣,以期待他朝一日、東山再起,真正是將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這句話,實實在在的進行了一次偉大的實踐,更造就了他的民族英雄稱號,為後世所仰慕!這或許也是這場戰役之所以少被人提及的一大主要原因了,當一個人的勝利光輝超過他的敗績後,人們自然而然會更多的追捧其功績,不過也並不為過,畢竟收復臺灣確實是為民族做了一件大事!而且不得不提的是美國對中國採取的戰略包圍圈,其實是基本上照搬了鄭成功當年的北伐清朝路線圖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