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朝滅亡前,唯一一次在談判桌上拿回來的領土,卻遺留了重要問題

晚清的中國, 從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開始, 面臨列強的緊逼, 清廷步步退讓, 而無論哪位大臣去談判, 幾乎都是以割地賠款告終, 只有一位大臣以文弱之軀, 在積弱的晚清書寫了一段為國爭地的歷史。

此人叫吳大澂(chéng)(1835~1902), 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清同治七年(1868年)進士。

吳大澂

1860年中國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 沙俄逼迫清政府簽署了《北京條約》, 掠走了烏蘇里江以東相當於黑龍江省大小的4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而負責與俄方勘界立碑的清朝官員只顧花天酒地, 且界碑皆為木質, 又被沙俄任意挪動界碑, 侵佔了更多的中國領土, 使圖們江口沿海地區劃歸俄國, 致使中國喪失了出海口。

中國進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 是東北地區的重要出海口

1885年, 吳大澂受命任欽差大臣在勘察邊界時, 發現界牌設置與條約所定不同, 提出要按《北京條約》補立界碑, 最終於1886年將「土字牌」立於距圖們江口30華里處的現址, 雖然僅從土地面積上看, 吳大澂為國家爭得的總共不過百十平方公里, 但是從談判桌上拿回土地、爭得權利這還是第一回, 直到清朝滅亡這也是唯一的一次。

後人沒有忘記那些曾經為捍衛國家領土而努力的人──為了紀念吳大澂, 當地人就在原來立「土字牌」的位置修建了吳大澂雕像以供後人瞻仰, 雕像面向南方, 守衛著圖們江的出海口。

1992年先後經中俄兩國批准, 中國恢復了圖們江出海權。 但俄方僅允許季節性捕撈漁船出海、不准商業運行船隻出海, 問題仍未徹底解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