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李淳風親自選址的陵墓,1300年無人敢盜,郭沫若為此死不瞑目

厚葬習俗由來已久, 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時期, 于秦漢時期達到全盛。 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 厚葬之風興起, 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 其中有一個墓, 1300年來明知道有巨額寶藏, 但竟無人敢盜, 也無人挖的動。

這個陵墓就是乾陵, 修建於西元684年, 經過23年的時間, 工程才基本完工, 女皇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就合葬在這裡, 是目前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盜掘的陵墓。

關於乾陵的選址,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

唐高宗登基不久, 就派自己的舅父長孫無忌和專管天文曆法的太史令李淳風選擇陵寢之地。 一日, 二人尋視到梁山上, 只見此山三峰高聳, 主峰直插天際。 東隔梁山地形烏水與九嵕山相望, 西有漆水與婁敬山、歧山相連。 烏、漆二水在山前相合抱, 形成水垣, 圍住地中龍氣。 梁山乃是世間少有的一塊“龍脈聖地”。 長孫無忌和李淳風選好陵址後,

回京稟報高宗。

袁天罡聽說後, 極力反對。 原來他曾為高祖選陵址到過梁山, 深知此山風水的優劣之處。 他對高宗說:“梁山從外表上看是一塊風水寶地, 但作為帝王之山陵址, 恐三代後江山有危。 若陵址定於此山, 陛下日後必為女人所傷!”

聽了袁天罡一番宏論,

高宗猶豫不決, 武則天聽了卻十分高興, 她暗自思忖:小時候聽父親說, 袁天罡說我將來能做女皇帝, 看來要應驗了。 晚上, 就給高宗吹了一陣枕邊風。

第二天早朝時, 高宗傳出聖旨, 定梁山為陵址。 袁天罡一聽, 仰天歎曰:“代唐者, 必武昭儀。 ”他怕將來受牽連,

就辭官不做, 出外雲遊去了。 後來的一切發展都應了袁天罡的預言。

關於乾陵的陪葬品一直是人們茶餘飯後非常關心的問題。

據文獻記載, 唐末農民起義, 黃巢曾動用40萬大軍盜挖乾陵, 忙活到最後, 整個山都削平了, 甚至連墓道口都沒找著。

五代十國時期一個節度使溫韜帶領十幾萬人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

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風雨大作, 人馬一撤, 天氣立即轉晴, 嚇得抱頭鼠竄, 再也不敢去了。

民國初年, 國民黨將領孫連仲動用一個師的兵力, 正準備進入時, 突然冒出一股濃煙, 盤旋而上成為卷風, 七個山西籍士兵首當其衝, 立即吐血身亡, 嚇得孫仲連趕緊撤退。

從此也無人敢再提去挖乾陵。 乾陵更是被譽為“世界史最難挖的陵墓”。

自古以來,乾陵都被視做唐高宗的陵墓,武則天是附葬于其中的皇后。解放後,由於郭沫若對武則天非常推崇,於是帶頭把唐高宗乾陵稱為二帝合葬墓。

就連郭沫若先生去世前,都還念念不忘發掘乾陵。可以說武則天是生前征服了天下,死後征服了歷史。

自古以來,乾陵都被視做唐高宗的陵墓,武則天是附葬于其中的皇后。解放後,由於郭沫若對武則天非常推崇,於是帶頭把唐高宗乾陵稱為二帝合葬墓。

就連郭沫若先生去世前,都還念念不忘發掘乾陵。可以說武則天是生前征服了天下,死後征服了歷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