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誰把你的個人資訊換了錢?

本刊記者 馮璐平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資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將於2017年6月1日起實施。

洩露個人資訊牟利的情況至今在宜賓依舊普遍。 保險、裝修、傢俱、商鋪, 甚至詐騙……接起電話後, 大家都納悶那些人怎麼會如此清楚自己的個人資訊?這背後神秘的資訊網, 在宜賓牽出一條灰色利益鏈, 有人獲利, 有人煩心。

接不完的陌生號碼

“如果是推銷裝修、傢俱、商鋪的, 我都不需要, 麻煩別再給我打電話了。 ”宜賓市民饒女士如今接到陌生電話, 都會先給對方這樣說。

“簡直是折磨。 ”饒女士說, 一年前, 她在宜賓某樓盤買房後, 就不斷接到這樣的電話, 起初她還會謝謝對方, 表示會考慮一下。 直到這樣的電話越來越頻繁, 有時候一天就能接到好幾個, 不論是她開會、逛街、談事、休息, 還是週末陪家人的時候, 最終讓她煩透了。

“關鍵是, 接起電話後, 對方能準確說出我的姓名, 我在哪裡買的房, 甚至幾樓幾號都能說出。 ”饒女士表示, 對方說完這些以後, 就開始推銷, 例如裝飾裝修、櫥櫃地板、新的商鋪等等。

如今, 饒女士說, 這樣陌生電話的騷擾, 已經嚴重影響到她的工作和生活了, 她只想這樣的日子早點結束, 但她很無奈, “我無法阻止對方獲取我的電話號碼, 同樣也不能制止推銷者打電話給我……”

查不出的真相

饒女士所遇到的情況在宜賓不是個例, 很普遍, 甚至可以說氾濫。

據她所說, 她身邊的朋友, 只要是買了新房的, 都接到過陌生的推銷電話, 無一倖免。 本刊記者聯繫到宜賓多個樓盤的置業顧問, 他們都表示自己的業主也同樣遭遇過諮詢過買房之後,

接到陌生推銷電話的問題。

一名置業顧問說, “甚至有業主懷疑是我們房產公司將他們的個人資訊洩露出去, 找我們說理, 但業內都知道, 這塊是紅線, 碰不得。 就拿我們公司來說, 對於洩露業主個人資訊的行為, 公司有專人負責監督, 一經發現是立馬開除, 所以我覺得不會有人頂風作案。 ”

若不是房產商洩露出去的, 那會是誰?宜賓房產行業一名業內人告知說, “市民買了新房, 其個人資訊在房產商、銀行、公證處、房管局、天然氣公司、電力局等處都有登記, 也就是說, 這些地方最有可能洩露業主的個人資訊。 ”

市民郭先生同饒女士一樣, 也是買房後接到各類陌生推銷電話, 但他並未選擇沉默, 他一直在查這事, 他說,

“我在去房管局登記之前, 就已經接到了陌生推銷電話, 而至今我房子都還沒安裝天然氣, 也沒通電, 所以可以排除一些地方。 剩下的懷疑物件, 就是房產商、銀行、公證處、公積金中心了。 ”

郭先生此前都找過這些地方詢問, 對方給予的答覆大同小異, “都是說他們並沒有洩露, 監管很嚴。 銀行這些, 還說自己電腦是加密的, 平常情況根本看不到那些資訊, 而且不貸款買房的話, 他們也沒有業主個人資訊, 公積金中心說的也差不多。 ”

究竟是誰洩露了這些市民的個人資訊?似乎成了個謎。

販賣資訊的“串串”

既然從洩露個人資訊的源頭查不出結果, 那麼本刊記者就去找這些個人資訊使用者來調查, 據市民所說, 使用者最多的應是裝飾公司和保險公司,

調查下來, 有了眉目。

走訪宜賓多家裝飾公司後發現, 他們基本上都設有電銷部門, 這些部門裡的員工普遍都很年輕, 有的剛畢業參加工作。

而他們每天的工作, 就是給不同的客戶打電話, 在宜賓多家裝飾公司裡調查得知, 他們都擁有大量的宜賓樓盤買房業主的個人資訊, 有的是存在電腦裡, 有的記錄在厚厚的冊子中。

這些資訊數量很龐大, 宜賓一家裝飾公司的電話銷售人員告知說, “我們公司有任務, 也有考核指標, 所以我們每天都在打電話, 一天打150個電話是家常便飯。 ”

那這麼龐大的號碼資訊從何而來?在宜賓這些裝飾公司裡詢問, 電話銷售人員和普通員工都表示不知情。 直到找到宜賓某裝飾公司的一名高層管理人員, 才將這個謎團揭開,他說,“多數都是從‘串串’手裡買到的。”

所謂的“串串”,也就是中間人,他們有管道獲得這些個人資訊。然後針對購買物件不同,他們就給對方提供市民不同的個人資訊。比如給裝飾公司提供的,就是市民姓名、性別、電話號碼、購房地址等,給保險公司提供的,就要包含車主資訊,還有車牌號碼這類。

一個號碼多少錢?

“年輕人,特別是剛畢業參加工作的,他們手裡的客戶資源幾乎為零。所以我們公司需要業主的個人資訊,不然這些年輕人沒有客戶資源,就無法在公司待下去。但100個業主電話裡面,有1個目標客戶都算不錯了。”這名裝飾公司高層管理人員說。

“於是,我們就需要大量的業主個人資訊。宜賓其他裝飾公司也一樣,會在‘串串’手裡買這些資訊。至於價錢,看是否是一手資訊,還有樓盤品質。我所說的一手資訊,並非是此前並未販賣給其他人的資訊,而是販賣次數較少,網上大資料裡查不到的。”

如果是一手資訊,加上樓盤品質較高的,在宜賓一個業主電話號碼,能賣到10元錢,稍遜一籌的,一個號碼也能賣到6元錢。這名高層管理人員說,“當然,如果不是一手資訊或者樓盤品質一般的,那些業主電話號碼就不太值錢。甚至我們可以大量購買品質高的業主號碼,然後‘串串’贈送一些一般的業主號碼。”

這中間有多少利潤?我們可以算一筆賬。根據裝飾公司電話銷售人員每天會打150個電話的情況來看,裝飾公司每次在“串串”手裡購買的業主電話號碼起碼是幾千個。如果都是品質高的業主電話,一次購買的價格就是上萬元。

而這些“串串”自然不會只販賣一次,同樣的資訊多次販賣,盈利就能達到十萬元以上,甚至數十萬元。業內人說,“宜賓有的‘串串’光靠販賣個人資訊養家糊口,一年賺幾十萬元,這樣的事我們都聽說過,關鍵是人家有管道。”

為虎作倀的洩露資訊

人們可能還記得山東女生徐玉玉,2016年高考,徐玉玉以568分的成績被南京郵電大學錄取。

2016年8月21日,因被詐騙電話騙走上大學的費用9900元,最終導致心臟驟停,不幸離世。

一個詐騙電話騙光了山東臨沂准大學生徐玉玉的全部學費,也騙走了這個18歲女孩的年輕生命。在公安部統一指揮下,涉案的8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歸案。

央視記者對行騙疑犯進行了採訪,當騙子把騙局完整還原之後,記者發現徐玉玉的不幸死亡,暴露出的是電信詐騙背後那些仍存在的缺口與黑洞。

如今在宜賓,也有學生反映,接到過陌生號碼,推銷電話卡、資費業務等,電話那頭的人知曉他們的名字、性別。

市民馮先生說,“我在外地上大學時,還有人給我家裡打電話,說我出車禍了,有生命危險,需要立即搶救,手術費必須先付,讓家裡馬上匯錢到對方帳戶。電話裡那人對於我的姓名、學校、專業都瞭若指掌。我媽媽情急之下就想打錢,幸虧我姐姐先打電話給我確認,發現是騙局過後,全家人都異常憤恨。”

正是因為個人資訊洩露,才給了不法分子利用的空間,從而取信當事人。最後,馮先生說,“既然如今‘兩高’已經亮劍,這洩露個人資訊這背後的黑洞和利益鏈,也是時候發力一斬了。”

暴利之下,火難熄?

5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與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召開新聞發佈會,發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資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司法解釋將於2017年6月1日起實施。

1997年頒佈的現行《刑法》中,原本是沒有專門對公民個人資訊進行保護的條款的。所以這次可謂是“二十年磨一劍”,也被網上稱為“史上最嚴,亮劍保護公民個人資訊安全”。

本次出臺的司法解釋中,在網上有不少關鍵字可以搜索到,比如“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50條即可入罪”,“ 獲利5萬元即可入罪”,“嚴打內鬼,降低內部人員入罪門檻”。

該司法解釋仔細厘清了侵犯公民資訊罪的定罪量刑標準,加大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罪的懲處力度,更明確定義了什麼是公民個人資訊,擴大了個人資訊的內涵,從姓名到電話,從住址到行蹤,這些都成為了刑法所保護的法益。

當然,宜賓這些獲取個人資訊的使用者也聽說了“兩高”亮劍的事。但其中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員表示,“誰能想到販賣電話號碼能得到如此收益?動輒幾萬、十萬元,我覺得這些販賣個人資訊的‘串串’在暴利面前並不會止步。可能今後這樣的亂象會得到治理,也可能這些‘串串’會變得更加隱秘。比如會試探個人資訊購買者,會不露面採用線上交易等等手段。”

但最終結果,是“串串”可能就會被利益蒙蔽雙眼,以至於他們也不知道將這些資訊販賣給了怎樣的人。特別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嚴重後果,就比如電話詐騙這樣的犯罪現象頻繁發生。

才將這個謎團揭開,他說,“多數都是從‘串串’手裡買到的。”

所謂的“串串”,也就是中間人,他們有管道獲得這些個人資訊。然後針對購買物件不同,他們就給對方提供市民不同的個人資訊。比如給裝飾公司提供的,就是市民姓名、性別、電話號碼、購房地址等,給保險公司提供的,就要包含車主資訊,還有車牌號碼這類。

一個號碼多少錢?

“年輕人,特別是剛畢業參加工作的,他們手裡的客戶資源幾乎為零。所以我們公司需要業主的個人資訊,不然這些年輕人沒有客戶資源,就無法在公司待下去。但100個業主電話裡面,有1個目標客戶都算不錯了。”這名裝飾公司高層管理人員說。

“於是,我們就需要大量的業主個人資訊。宜賓其他裝飾公司也一樣,會在‘串串’手裡買這些資訊。至於價錢,看是否是一手資訊,還有樓盤品質。我所說的一手資訊,並非是此前並未販賣給其他人的資訊,而是販賣次數較少,網上大資料裡查不到的。”

如果是一手資訊,加上樓盤品質較高的,在宜賓一個業主電話號碼,能賣到10元錢,稍遜一籌的,一個號碼也能賣到6元錢。這名高層管理人員說,“當然,如果不是一手資訊或者樓盤品質一般的,那些業主電話號碼就不太值錢。甚至我們可以大量購買品質高的業主號碼,然後‘串串’贈送一些一般的業主號碼。”

這中間有多少利潤?我們可以算一筆賬。根據裝飾公司電話銷售人員每天會打150個電話的情況來看,裝飾公司每次在“串串”手裡購買的業主電話號碼起碼是幾千個。如果都是品質高的業主電話,一次購買的價格就是上萬元。

而這些“串串”自然不會只販賣一次,同樣的資訊多次販賣,盈利就能達到十萬元以上,甚至數十萬元。業內人說,“宜賓有的‘串串’光靠販賣個人資訊養家糊口,一年賺幾十萬元,這樣的事我們都聽說過,關鍵是人家有管道。”

為虎作倀的洩露資訊

人們可能還記得山東女生徐玉玉,2016年高考,徐玉玉以568分的成績被南京郵電大學錄取。

2016年8月21日,因被詐騙電話騙走上大學的費用9900元,最終導致心臟驟停,不幸離世。

一個詐騙電話騙光了山東臨沂准大學生徐玉玉的全部學費,也騙走了這個18歲女孩的年輕生命。在公安部統一指揮下,涉案的8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歸案。

央視記者對行騙疑犯進行了採訪,當騙子把騙局完整還原之後,記者發現徐玉玉的不幸死亡,暴露出的是電信詐騙背後那些仍存在的缺口與黑洞。

如今在宜賓,也有學生反映,接到過陌生號碼,推銷電話卡、資費業務等,電話那頭的人知曉他們的名字、性別。

市民馮先生說,“我在外地上大學時,還有人給我家裡打電話,說我出車禍了,有生命危險,需要立即搶救,手術費必須先付,讓家裡馬上匯錢到對方帳戶。電話裡那人對於我的姓名、學校、專業都瞭若指掌。我媽媽情急之下就想打錢,幸虧我姐姐先打電話給我確認,發現是騙局過後,全家人都異常憤恨。”

正是因為個人資訊洩露,才給了不法分子利用的空間,從而取信當事人。最後,馮先生說,“既然如今‘兩高’已經亮劍,這洩露個人資訊這背後的黑洞和利益鏈,也是時候發力一斬了。”

暴利之下,火難熄?

5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與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召開新聞發佈會,發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資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司法解釋將於2017年6月1日起實施。

1997年頒佈的現行《刑法》中,原本是沒有專門對公民個人資訊進行保護的條款的。所以這次可謂是“二十年磨一劍”,也被網上稱為“史上最嚴,亮劍保護公民個人資訊安全”。

本次出臺的司法解釋中,在網上有不少關鍵字可以搜索到,比如“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50條即可入罪”,“ 獲利5萬元即可入罪”,“嚴打內鬼,降低內部人員入罪門檻”。

該司法解釋仔細厘清了侵犯公民資訊罪的定罪量刑標準,加大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罪的懲處力度,更明確定義了什麼是公民個人資訊,擴大了個人資訊的內涵,從姓名到電話,從住址到行蹤,這些都成為了刑法所保護的法益。

當然,宜賓這些獲取個人資訊的使用者也聽說了“兩高”亮劍的事。但其中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人員表示,“誰能想到販賣電話號碼能得到如此收益?動輒幾萬、十萬元,我覺得這些販賣個人資訊的‘串串’在暴利面前並不會止步。可能今後這樣的亂象會得到治理,也可能這些‘串串’會變得更加隱秘。比如會試探個人資訊購買者,會不露面採用線上交易等等手段。”

但最終結果,是“串串”可能就會被利益蒙蔽雙眼,以至於他們也不知道將這些資訊販賣給了怎樣的人。特別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嚴重後果,就比如電話詐騙這樣的犯罪現象頻繁發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