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李白求職信《與韓荊州書》,文采飛揚,氣勢恢宏,卻失敗了!


詩仙李白, 作為國人可謂家喻戶曉, 然而一生仕途坎坷, 雖然古代以科舉取士, 但干謁與文人的求士活動始終相伴隨。 古代的文人在求士過程中往往要寫一些詩文以含蓄地表達自己的心跡。

干謁之風在唐代盛行, 李白也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的求職信。

韓荊州, 即韓朝宗, 時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山南東道採訪處置史。 朝宗好選拔舉薦後進之士, 受到士人們的敬慕, 因此李白才向他上書,

《與韓荊州書》盡顯李白才氣沖天, 下面我們看看, 全文如下:

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 但願一識韓荊州。 ”何令人之景慕, 一至於此耶!豈不以有周公之風, 躬吐握之事, 使海內豪俊, 奔走而歸之, 一登龍門, 則聲價十倍!所以龍蟠鳳逸之士, 皆欲收名定價于君侯。 願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 則三千之中有毛遂, 使白得穎脫而出, 即其人焉。

白, 隴西布衣, 流落楚、漢。 十五好劍術, 遍幹諸侯。 三十成文章, 曆抵卿相。 雖長不滿七尺, 而心雄萬夫。 皆王公大人許與氣義。 此疇曩心跡, 安敢不盡于君侯哉!

君侯製作侔神明, 德行動天地, 筆參造化, 學究天人。 幸願開張心顏, 不以長揖見拒。 必若接之以高宴, 縱之以清談,

請日試萬言, 倚馬可待。 今天下以君侯為文章之司命, 人物之權衡, 一經品題, 便作佳士。 而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 不使白揚眉吐氣, 激昂青雲耶?

昔王子師為豫州, 未下車, 即辟荀慈明, 既下車, 又辟孔文舉;山濤作冀州, 甄拔三十餘人, 或為侍中、尚書, 先代所美。 而君侯亦薦一嚴協律, 入為秘書郎, 中間崔宗之、房習祖、黎昕、許瑩之徒, 或以才名見知, 或以清白見賞。 白每觀其銜恩撫躬, 忠義奮發, 以此感激, 知君侯推赤心于諸賢腹中, 所以不歸他人, 而願委身國士。 儻急難有用, 敢效微軀。

且人非堯舜, 誰能盡善?白謨猷籌畫, 安能自矜?至於製作, 積成卷軸, 則欲塵穢視聽。 恐雕蟲小技, 不合大人。 若賜觀芻蕘, 請給紙墨, 兼之書人, 然後退掃閑軒,

繕寫呈上。 庶青萍、結綠, 長價于薛、卞之門。 幸惟下流, 大開獎飾, 惟君侯圖之。

大致意思是, 我聽說天下談士聚在一起議論道:“人生不用封為萬戶侯, 只願結識一下韓荊州。 ”怎麼使人敬仰愛慕, 竟到如此程度!豈不是因為您有周公那樣的作風, 躬行吐哺握髮之事, 故而使海內的豪傑俊士都奔走而歸於您的門下。 士人一經您的接待延譽, 便聲名大增, 所以屈而未伸的賢士, 都想在您這兒獲得美名, 奠定聲望。 希望您不因自己富貴而對他們傲慢, 不因他們微賤而輕視他們, 那麼您眾多的賓客中便會出現毛遂那樣的奇才。 假使我能有機會顯露才幹, 我就是那樣的人啊。

我是隴西平民, 流落于楚漢。 十五歲時愛好劍術, 謁見了許多地方長官;三十歲時文章成就,

拜見了很多卿相顯貴。 雖然身長不滿七尺, 但志氣雄壯, 勝於萬人。 王公大人都贊許我有氣概, 講道義。 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跡, 怎敢不盡情向您表露呢?

您的著作堪與神明相比, 您的德行感動天地;文章與自然造化同功, 學問窮極天道人事。 希望您度量寬宏, 和顏悅色, 不因我長揖不拜而拒絕我。 如若肯用盛宴來接待我, 任憑我清談高論, 那請您再以日寫萬言試我, 我將手不停揮, 頃刻可就。 如今天下人認為您是決定文章命運、衡量人物高下的權威, 一經您的品評, 便被認作美士, 您何必捨不得階前的區區一尺之地接待我, 而使我不能揚眉吐氣、激厲昂揚、氣概淩雲呢?

從前王子師擔任豫州刺史, 未到任即徵召荀慈明,到任後又徵召孔文舉;山濤作冀州刺史,選拔三十餘人,有的成為侍中、尚書。這都是前代人所稱美的。而您也薦舉過一位嚴協律,進入中央為秘書郎;還有崔宗之、房習祖、黎昕、許瑩等人,有的因才幹名聲被您知曉,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賞識。我每每看到他們懷恩感慨,忠義奮發,因此我感動激勵,知道您對諸位賢士推心置腹,赤誠相見,故而我不歸向他人,而願意托身於您。如逢緊急艱難有用我之處,我當獻身效命。

一般人都不是堯、舜那樣的聖人,誰能完美無缺?我的謀略策畫,豈能自我誇耀?至於我的作品,已積累成為卷軸,卻想要請您過目。只怕這些雕蟲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賞識。若蒙您垂青,願意看看拙作,那便請給以紙墨,還有抄寫的人手,然後我回去打掃靜室,繕寫呈上。希望青萍寶劍、結綠美玉,能在薛燭、卞和門下增添價值。願您顧念身居下位的人,大開獎譽之門。請您加以考慮。

這篇求職信寫得可謂頓挫跌宕,起伏照應。由古及今,以古人喻韓朝宗達三四次之多。漸次道來,而意在言外,氣勢雄壯,歷來廣為傳誦。

文章寫得好是一回事,韓荊州是否推薦是另一回事。不知道韓荊州是怎樣想的,但從李白沒有得到韓荊州的推薦,可以判斷韓是不怎麼欣賞李白的,這讓後世許多人憤憤不平。認為韓荊州不是大才,或者說有眼無珠。

歷史有時就這麼有趣,伴隨著歷史滾滾煙塵,那個曾令無數人“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的韓荊州,名聲不顯,若不是這篇雄文,也許早已淹沒無聞,李白沒有借上他的光,他卻借李白的光,得以留名史冊,仿佛給兩人開了一個玩笑。

未到任即徵召荀慈明,到任後又徵召孔文舉;山濤作冀州刺史,選拔三十餘人,有的成為侍中、尚書。這都是前代人所稱美的。而您也薦舉過一位嚴協律,進入中央為秘書郎;還有崔宗之、房習祖、黎昕、許瑩等人,有的因才幹名聲被您知曉,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賞識。我每每看到他們懷恩感慨,忠義奮發,因此我感動激勵,知道您對諸位賢士推心置腹,赤誠相見,故而我不歸向他人,而願意托身於您。如逢緊急艱難有用我之處,我當獻身效命。

一般人都不是堯、舜那樣的聖人,誰能完美無缺?我的謀略策畫,豈能自我誇耀?至於我的作品,已積累成為卷軸,卻想要請您過目。只怕這些雕蟲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賞識。若蒙您垂青,願意看看拙作,那便請給以紙墨,還有抄寫的人手,然後我回去打掃靜室,繕寫呈上。希望青萍寶劍、結綠美玉,能在薛燭、卞和門下增添價值。願您顧念身居下位的人,大開獎譽之門。請您加以考慮。

這篇求職信寫得可謂頓挫跌宕,起伏照應。由古及今,以古人喻韓朝宗達三四次之多。漸次道來,而意在言外,氣勢雄壯,歷來廣為傳誦。

文章寫得好是一回事,韓荊州是否推薦是另一回事。不知道韓荊州是怎樣想的,但從李白沒有得到韓荊州的推薦,可以判斷韓是不怎麼欣賞李白的,這讓後世許多人憤憤不平。認為韓荊州不是大才,或者說有眼無珠。

歷史有時就這麼有趣,伴隨著歷史滾滾煙塵,那個曾令無數人“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的韓荊州,名聲不顯,若不是這篇雄文,也許早已淹沒無聞,李白沒有借上他的光,他卻借李白的光,得以留名史冊,仿佛給兩人開了一個玩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