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左耳進,右耳出”為什麼孩子不聽你的話?

生兒簡單, 育兒難, 對多數父母而言, 養孩子真的是個不斷在試錯的過程。

俗話說得好:“子女好與壞, 在於溝通和關懷”。 可見孩子的“不聽話”, 很大責任不在孩子, 而在家長的說話方式和處理技巧。

你都不會說, 孩子怎麼會聽呢?

1

孩子不聽話真愁人

週末的時候, 團子媽和朋友出去喝了個下午茶, 兩小時的時間, 話題全圍繞著孩子。

朋友最近很困惑, 她說不知道為什麼, 現在孩子變得不聽她說話了, 事情說一遍或者強調一遍根本不管用, 硬是得發脾氣了才會照做。

朋友的脾氣真的挺好, 我從沒見過她對孩子發脾氣,

一切事情都是有商有量, 很好溝通。 團子媽實在難以想像孩子究竟有多調皮, 以至於讓這樣溫柔的人兒發脾氣。

朋友說, 每次到了飯點, 叫孩子吃飯就是個大問題, 不論怎麼喊, 孩子都不為所動, 一定要你大聲喊個5-6遍。 不過喊幾次就吃飯這都還算好的, 更多時候都是自己把孩子拎到飯桌前的, 不然孩子就不吃飯。

考慮到這樣的行為並不好, 朋友幾次都跟孩子嚴肅說過這個問題, 可孩子當時嘴上認了錯, 過幾天又恢復成了老樣子。

真的很讓人發愁!

2

為什麼孩子不想聽你說話

其實, 孩子之所以對家長說的話總是左耳進右耳出, 絕大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兩者之間的溝通出了錯!

而大人與孩子的溝通出現隔閡, 多是因為以下這幾個原因:

家長說話太“套路”, 為了孩子的安全, 家長總是會對孩子說一些禁止性的話語, 例如, “不行、不能、不要、不准”等, 這也是多數家長的一個通病。

之前在節目《媽媽是超人》2中, 馬雅舒帶兩個孩子去菜市場, 兒子對那裡的一切都很好奇, 總想著摸魚、摸菜, 可手一伸出去, 媽媽馬雅舒就會大聲說, “不要碰那個, 太髒了”。

可父母越是禁止, 孩子就會越覺得好玩, 越想去觸碰, 時間一長, 就會自然忽視家長說的話。

家長說話太冷淡

當孩子興高采烈的向你提問時, 可你總是心不在焉的, 用“嗯、是、好”等詞敷衍他們, 甚至有時候還會認為他們太吵, 簡直就是十萬個為什麼!

可溝通都是雙向的, 孩子也會感覺到大人的冷淡, 漸漸地,

也不會再跟我們多說話了。

家長說話太無解

孩子的世界總是充滿了疑問, 遇到什麼事情總想弄明白, 這時候就會求助大人。

對於孩子天馬行空的問題, 大人們也是不知所措, 也不能隨意編造一個答案告訴孩子, 只得老師的說聲, “我不知道咧, 寶貝你知道嗎?”

可孩子們會怎麼想呢?一次兩次倒沒有關係, 但若是長此以往, 他們會覺得, 反正自己問爸爸媽媽也得不到答案, 乾脆就不找他們了, 還是問別人吧。

家長說話太狠心

有時候在學校受到委屈, 孩子第一想要傾訴的物件一定是自己的爸爸媽媽。

打個比方, 孩子在學校和同學打架了, 回到家跟父母說說, 爸爸總是開口就是, “你怎麼這麼沒用啊, 這麼大個子連別人都打不贏,

我看你是白長這麼大了。 ”

孩子能跟我們傾訴, 這是信任我們, 我們應該感到欣慰, 而不是開口就是一頓痛批。 如果我們都這樣, 還指望孩子以後有事能跟我們說嗎?

3

家長正確的處理方法

孩子, 有時不是真不聽話, 只是與家長的溝通方式不正確而已。 其實, 想要孩子聽話並不難, 只需注意一下說話方式就OK了。

說不多說第二次

對於沉迷動畫片的孩子而言, 饑餓真的不算什麼!每次喊孩子吃飯, 總是催了一遍又一遍, 最後還得盛好飯放到他們的面前才行。

可你見過教官練兵口號還要喊第二遍的嗎?

如果你喊了好幾次, 孩子還不聽, 那麼你可以試著這樣做:走到孩子面前, 盯著他看, 不要笑。 等都孩子知道不對勁, 他會看你,

這時, 我們只說一句, “關電視, 吃飯。 ”

若是孩子依舊雷打不動, 就繼續盯著看。 一般的, 孩子都會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我們可以對他們進行鼓勵, 說“按時吃飯的孩子才是乖孩子”, 孩子應該就會老實去吃飯了。

說到做到

依舊拿孩子不吃飯舉例, 如果孩子在我們喊了好幾遍的情況下, 依舊不過來吃飯, 那麼可以採取點措施。

就像, “你現在不吃, 能會就沒東西可吃了”、“我已經叫你很多遍了, 說明你並不餓, 不吃也行。 ”

這些話說出來, 可能孩子會覺得有點不習慣, 但依舊會固執地不停話。 等到他們手頭上的興致過了, 想要吃飯的時候, 我們也不能妥協, 並告訴他們, “這頓飯已經過去了, 要想吃飯只能等下一頓”, 這樣孩子才會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並改正。

照顧孩子的情緒

忙碌的生活節奏,讓我們多多少少有些忽略孩子的情緒。就像,我們利用週末的時間,讓孩子去練鋼琴,看著低頭悶悶不樂的她們,我們看見了也會省略不計。

當孩子不高興,我們可以嘗試著問他們,“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啊?”、“你不開心,是因為不滿意媽媽做的決定是嗎?

事實上,我們在問的過程中,也是在排解孩子內心的不良情緒。而且,也能讓孩子明白自己是被尊重和理解的,也更利於他們接受安排。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在強調,出現問題,家長要和孩子耐心溝通,共同解決。

可回過頭,我們看見的都是家長在一味地以自己的思維判定,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以及怎麼做才是對的,根本就不能做到和孩子交流想法。

我們不能總是在發號施令,也需要適當地做個聆聽者,不能控制孩子的想法,但能給他們正確的建議。

只有這樣,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才不會出現隔閡,及時出現了,也能及時的解決。

照顧孩子的情緒

忙碌的生活節奏,讓我們多多少少有些忽略孩子的情緒。就像,我們利用週末的時間,讓孩子去練鋼琴,看著低頭悶悶不樂的她們,我們看見了也會省略不計。

當孩子不高興,我們可以嘗試著問他們,“你現在是不是很生氣啊?”、“你不開心,是因為不滿意媽媽做的決定是嗎?

事實上,我們在問的過程中,也是在排解孩子內心的不良情緒。而且,也能讓孩子明白自己是被尊重和理解的,也更利於他們接受安排。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在強調,出現問題,家長要和孩子耐心溝通,共同解決。

可回過頭,我們看見的都是家長在一味地以自己的思維判定,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以及怎麼做才是對的,根本就不能做到和孩子交流想法。

我們不能總是在發號施令,也需要適當地做個聆聽者,不能控制孩子的想法,但能給他們正確的建議。

只有這樣,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才不會出現隔閡,及時出現了,也能及時的解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