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媽媽,我們家有錢嗎?”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節儉, 但有些父母節儉“過了度”, 天天和孩子哭窮, 不但鍛煉不到孩子, 反而會剝奪他內心的安全感, 貧窮會沁入孩子的骨子裡, 侵蝕他的氣質和風度。

媽媽, 咱家有錢嗎?

“媽媽, 我們家有錢嗎?”

“媽媽, 你一個月掙多少錢呀?”

你家的孩子會問你這些問題嗎?前幾天, 我就措不及防地遭遇了這個問題, 作為一個並不富裕的媽媽, 我有點尷尬, 於是給孩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孩問他的爸爸:“我們家有錢嗎?”

他的爸爸回答他:“我有錢, 你沒有。 我的錢是我自己努力奮鬥得來的, 將來你也可以通過你的勞動獲得金錢。 ”

另一個小孩問他的爸爸:“爸爸, 我們家有錢嗎?”

爸爸回答他:“我們家有很多錢, 將來這些錢都是你的。 ”

然後我問辰辰:你覺得等這兩個小孩長大後, 會怎麼樣?他們誰會更有錢?

辰辰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是第一個會更有錢, 他因為沒錢才會努力去掙錢,

而第二個, 他覺得自己已經很有錢了, 花起來就大手大腳, 時間長了, 就會變成窮光蛋。

我笑道:嗯, 你說得有道理。 父母再有錢, 和自己也沒關係, 真正有本事的人, 都是靠自己。

其實我們可以做這樣的分析:

第一個小孩聽了爸爸的話會獲得以下幾方面的資訊:

1、自己的爸爸很有錢, 但爸爸的錢是爸爸的;

2、爸爸的錢是通過努力得來的;

3、我如果想有錢, 也得通過勞力和努力獲得。

獲得了這些資訊, 這個孩子就會很努力, 對人生也會有很多期許。 他也想通過努力像爸爸一樣獲得財富, 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財富, 精神財富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第二個小孩聽了爸爸的話獲得的資訊是:

1、我爸是有錢人, 我們家有的是錢;

2、我爸的錢就是我的錢;

3、我不用努力就已經有很多錢了!

於是, 當孩子長大接手父親的財富以後, 便不會知道珍惜和努力, 應了古語的“富不過三代”!這位爸爸傳給自己孩子的僅僅是物質財富, 沒有精神財富作依託, 物質財富是一把“雙刃劍”。

不同的回答決定不同的教育,

不一樣的教育決定不一樣的人生。

很顯然, 第一位爸爸的回答可以幫助一個孩子建立正確的財富觀和人生觀, 使其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實幹家, 而第二位爸爸的回答只能讓孩子成為軟弱無能的“啃老族”。

作為父母, 要學會放手,

讓孩子瞭解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在履行這些責任和義務中成長。 與其想著把最好的一切提供給孩子, 不如培養孩子追求最好一切的能力。

教孩子怎麼成為一個有錢人, 而不是只給他錢。

如何從小正確培養孩子的財商?

財商與智商、情商一樣重要, 應該從小培養兒童的理財能力。

3歲:辨認錢幣, 認識幣值、紙幣和硬幣。

4歲:學會用錢買簡單的用品, 如畫筆、小玩具、小食品。 最好有家長在場, 以防商家哄騙小孩。

5歲:弄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 並正確進行錢貨交換活動。

6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 開始學習攢錢, 培養“自己的錢”意識。

7歲:能觀看商品價格標籤, 並和自己的錢比較, 確認自己有無購買能力。

8歲:懂得在銀行開戶存錢, 並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 如賣報、通過簡單的勞動獲得報酬。

9歲:可制定自己的用錢計畫,能和商店討價還價,學會買賣交易。

10歲:懂得節約零錢,在必要時可購買較貴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車等。

11歲:學習評價商業廣告,從中發現價廉物美的商品,並有打折、優惠的概念。

12歲:懂得珍惜錢,知道來之不易,有節約觀念。

12歲以後,則完全可以參與成人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交易等活動。

孩子要樹立哪些正確的金錢觀?

錢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孩子的觀察和學習能力很強,只要帶孩子逛幾次商店,錢的用處便會樹立在孩子心中,所以一味限制孩子用錢是沒有用的。

家長們可以定期給孩子一些錢,鼓勵孩子們合理地消費掉。在孩子每次消費後,和孩子及時地交流一下購物的感受。如問一下孩子:這次消費是否必要、是否合理、自己是否滿意?通過交流,幫助孩子總結經驗和教訓,慢慢地幫助孩子梳理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

錢的知識與道德教育有緊密聯繫。

孩子懂得錢應該經過勞動賺得後,便產生愛惜錢的心理,引起儲蓄行為,避免浪費。我國當前某些學校學生對錢毫不珍惜,任意揮霍浪費,與缺乏理財教育有關。

懂得節約錢,計畫開支,養成良好的習慣。

美國洛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洛克菲勒在童年時代,祖父每週給他10美分零用錢,到週末檢查是否增加,迫使小洛克菲勒到街頭賣報,養成勞動賺錢的觀念。

而股神巴菲特6歲開始儲蓄,每月30塊,13歲時,他有了3000塊,買了第一檔股票。

在金錢方面給予孩子安全感

有一些家長為了杜絕孩子養成大腳大手的壞習慣,於是就在孩子面前“藏富”“哭窮”,但是這種做法需要適度。大家想,一個整日看著父母為錢發愁、抱怨的孩子,能專心致志地學習嗎?內心會非常自信嗎?

所以在孩子成年以前,家長要以堅定的語氣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一定會保證你上學、生活的費用,你不用擔心。但長大了你就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創造財富。”

這種承諾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孩子的內心安定了,智慧才能得到良好的發揮。

如賣報、通過簡單的勞動獲得報酬。

9歲:可制定自己的用錢計畫,能和商店討價還價,學會買賣交易。

10歲:懂得節約零錢,在必要時可購買較貴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車等。

11歲:學習評價商業廣告,從中發現價廉物美的商品,並有打折、優惠的概念。

12歲:懂得珍惜錢,知道來之不易,有節約觀念。

12歲以後,則完全可以參與成人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交易等活動。

孩子要樹立哪些正確的金錢觀?

錢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孩子的觀察和學習能力很強,只要帶孩子逛幾次商店,錢的用處便會樹立在孩子心中,所以一味限制孩子用錢是沒有用的。

家長們可以定期給孩子一些錢,鼓勵孩子們合理地消費掉。在孩子每次消費後,和孩子及時地交流一下購物的感受。如問一下孩子:這次消費是否必要、是否合理、自己是否滿意?通過交流,幫助孩子總結經驗和教訓,慢慢地幫助孩子梳理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

錢的知識與道德教育有緊密聯繫。

孩子懂得錢應該經過勞動賺得後,便產生愛惜錢的心理,引起儲蓄行為,避免浪費。我國當前某些學校學生對錢毫不珍惜,任意揮霍浪費,與缺乏理財教育有關。

懂得節約錢,計畫開支,養成良好的習慣。

美國洛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洛克菲勒在童年時代,祖父每週給他10美分零用錢,到週末檢查是否增加,迫使小洛克菲勒到街頭賣報,養成勞動賺錢的觀念。

而股神巴菲特6歲開始儲蓄,每月30塊,13歲時,他有了3000塊,買了第一檔股票。

在金錢方面給予孩子安全感

有一些家長為了杜絕孩子養成大腳大手的壞習慣,於是就在孩子面前“藏富”“哭窮”,但是這種做法需要適度。大家想,一個整日看著父母為錢發愁、抱怨的孩子,能專心致志地學習嗎?內心會非常自信嗎?

所以在孩子成年以前,家長要以堅定的語氣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一定會保證你上學、生活的費用,你不用擔心。但長大了你就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創造財富。”

這種承諾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孩子的內心安定了,智慧才能得到良好的發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