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老外的困惑:中國有長城卻為何仍總打敗仗?有個原因很關鍵

從有文字記載的商朝開始, 中原王朝就與周邊的遊牧民族不斷的進行著你來我往的戰爭。 西周時, 更是發生了犬戎攻破鎬京差點滅掉周王朝的歷史事件。

但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 根本沒有固定的居所。 所以歷朝歷代對付他們的有效辦法就是修長城進行防禦和反擊。 春秋時期, 列國爭霸, 頻繁的互相攻守, 也迫使各國開始大規模修長城。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連接各國長城, 長城最終躍居為古代第一軍事工程。 但一個尷尬的現實是:除唐、清外, 幾乎所有的朝代不斷修繕這個防禦工事, 但卻依然擋不住北方的騎兵, 朝代更迭加入了更多的遊牧王朝。

很多老外也對此充滿了困惑, 畢竟長城是一項享譽世界的軍事工程奇跡, 既然費那麼大力氣修建總得發揮大作用吧。 一位國外網友就以金和清朝為例, 問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中原)在人口多、技術先進又有長城保衛的情況下還輸給滿族了?

我們先來看看歪果仁都是怎麼解釋這個疑問的。

總結起來, 大體有4種觀點:

1、戰馬問題。 老外認為遊牧(或漁獵)民族相比農耕民族, 擁有更多的戰馬, 作戰時優勢非常明顯。 並且舉例漢朝和唐朝就是因為擁有強大的騎兵,

所以在面對匈奴和突厥時才能不落下風。

2、經濟問題。 一方面是因為明朝的內部腐敗, 另一方面則是萬曆抗倭援朝戰爭對明朝的經濟造成了沉重打擊。

3、人的問題。 還有個老外提到了吳三桂, 說是因為叛兵最終導致滿人入關。

4、長城自身弊端。 外國人認為長城有兩個弊端, 一是長城可以繞過, 二是長城分散了守軍, 導致處處可以擊破。

其實我們分析幾個主要朝代的滅亡原因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比如漢朝、唐朝的滅亡是因為農民起義和軍閥割據, 隋朝、明朝的滅亡同樣是因為內部起義。 唯有西晉和宋朝是亡於遊牧民族。

但滅亡西晉的是內遷的諸民族, 並不是突破長城外來的;宋朝雖然先後亡于金和元, 但宋朝從來也沒有控制過整個長城防線。 所以, 金和元也不是通過突破長城防線來滅亡宋朝的。

反倒是蒙古大軍橫掃歐亞的時候, 南宋獨自依靠自己的步兵擋住了他們40餘年。 那麼問題來了, 修長城到底有沒有用?

這個問題其實早在秦朝時就有過爭論。 當時丞相李斯分析說勞師遠征胡人, 得不到任何利益。 而修長城的花費卻遠遠低於出兵遠征的消耗。 所以後世的朝代也都認為還是修長城性價比最高。

既然修長城有用, 為什麼中原王朝還是打不過遊牧民族呢?其實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在內部。 正所謂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

匈奴能與漢武帝周旋多年,靠的就是中行悅這個智囊在不斷出謀劃策;宋朝的襄陽防線被蒙古突破,也是因為呂文煥打開了城門;明朝更不用多說,李自成、張獻忠拖垮了大明王朝最後的有生力量。

只有20萬兵力的清軍,在吳三桂、洪承疇、孔有德等明朝舊臣的幫助下,很快定鼎中原。正如皇太極在得到洪承疇後高興的說“今得一引路者,吾安得不樂”。

所以,長城的作用依然很重要,但畢竟敵不過內部的引路人。

正所謂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

匈奴能與漢武帝周旋多年,靠的就是中行悅這個智囊在不斷出謀劃策;宋朝的襄陽防線被蒙古突破,也是因為呂文煥打開了城門;明朝更不用多說,李自成、張獻忠拖垮了大明王朝最後的有生力量。

只有20萬兵力的清軍,在吳三桂、洪承疇、孔有德等明朝舊臣的幫助下,很快定鼎中原。正如皇太極在得到洪承疇後高興的說“今得一引路者,吾安得不樂”。

所以,長城的作用依然很重要,但畢竟敵不過內部的引路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