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張店灃水有個鄒家大院!主人曾任天津知府!

鄒家大院, 為南北軸向, 三進門的三套四合院, 是清代光緒年間順天府(現天津市)知府鄒振岳的故居, 占地20多畝, 是張店區唯一一座保存比較完整的清代官宅。

鄒家大院坐落在灃水鎮昌城村, 雖然歷經百多年的風雨滄桑, 多次戰爭洗禮和政治運動的摧殘, 仍然基本保存了原貌和建築結構。 該故居建築幽雅, 莊重, 美觀堅固, 有著非常強烈的民族特色。

整座建築框架為即相互貫通, 又相對獨立的三套四合院。 每套四合院為進院廳堂, 左右廂房和南北朝向的主房。 其建築多採用雕琢精細的大方石砌牆基, 大青磚磊牆, 四梁八柱做房架, 木椽黃板做屋頂, 其門窗寬大厚重, 窗櫺多採用優質木豎欞或方欞, 有的木結構上雕飾精靈圖案, 房頂一律精細黑瓦。 許多石雕精美異常, 充滿清代文化特徵。 鄒家大院的建築風格無疑是清代建築官宅的典型縮影。

鄒振嶽, 字岱東, 出生于灃水鎮昌城村, 從小聰穎好學, 喜歡讀書, 時在濟南府濼源書院任主講的湖南道州名士何紹基聞此子之名, 便將其收歸門下, 成為他的得意弟子。 從此, 鄒振岳在名師指導下, 學識, 書法突飛猛進, 並在科舉場上連奏高歌, 咸豐11年, (西元1861年)中舉人,

同治2年, (西元1863年)中進士, 同年入翰林院任庶起士。 在翰林院時有一往事一直被傳為美談。 一年, 鄒被派往江浙一帶巡視學政。

自古以來, 江浙一帶輩有才子, 文風頗盛。 清朝年間, 朝廷許多重要的官吏出自江浙。 特別是來該地區上任的文官, 沒有幾份真才實學難當其任。 鄒振嶽雖然不是到當地任職, 但是, 受朝廷委派來巡視教育, 那也非同小可。 可偏偏當地官員聽說派一山東人尋視江南學政, 未免有輕慢之意, 想出幾多招數以試其能。

一天, 他們陪鄒振岳乘船穿水緩緩而行, 只見波光粼粼的湖面上, 有一魚翁持篙擊打躍出水面的飛魚。 地方官員即興賦詩:

萬頃碧波立魚叟, 綠水皓髮何風流;

竹篙作筆任瀟灑, 銀光粼粼飛紅綢。

(一種魚)

船上陪同人員擊掌叫好, 乘機說到;久聞鄒大人素有才名, 請指教。 鄒振月微微一笑, 隨口吟來:

手執長篙杖激流, 高聲喝斷吳江秋。

一條玉帶分再合, 萬斛明珠散複收。

眾人聽罷, 無不為他氣勢磅礴的詩句所震撼。 鄒振嶽到某地後, 要巡視學館。 當地教諭率諸多學子迎接, 大門外還聚集了許多看熱鬧的民眾。 只見學館門上貼著一副大紅對聯。 上聯是;“咱江南, 多詩多畫多才子”, 下聯卻空著。 鄒振岳知是有意發難。 健步向前, 提筆寫道;“俺山東, 一山一水一聖人。 ”在場的都是讀書之人, 知道;一山------ 泰山;一水------黃河;一聖人-----孔子。 無不名揚海外!自此對鄒振岳另眼相看, 謙恭有加。

同治5年, (西元1865年)鄒振嶽外放出任直隸省懷安縣知縣。

那時, 懷安縣地處邊遠荒涼之地, 文化落後, 鄉人愚昧, 民眾多不習文, 歷史上從未有人中過功名。 鄒振岳知懷安縣後, 積極籌建書院, 廣招名師, 興辦教育。 自此以後, 懷安縣文化層次逐漸提高, 生員金榜題名者絡繹不絕。

鄒振岳從小跟著繼母長大, 事母至孝, 繼母亡後, 即上奏朝廷, 回鄉守孝三年。 守孝期滿後, 歷任饒陽, 清苑縣令。 在知清苑縣時, 時逢大旱, 鄒振嶽帶領從人翻山越嶺, 尋找水源, 歷經數月, 引濼水入清苑縣境內, 灌溉農田, 使廣大窮苦百姓順利度過難關。 不久, 鄒振嶽因政績突出, 升任易州, 直隸州知州。

易州是清朝歷代皇帝的陵寢重地, 守護陵寢的官員多為滿洲旗人, 他們所需的日常費用多由易州供給, 旗人專橫跋扈, 少不如意,便惡語相加。鄒振嶽到任後,整頓州治,巧妙的處理和化解了各種矛盾。

在直隸州任知州時,鄒振岳集石口,張家口,多輪諾爾三地的民眾,開墾荒地九十餘頃,使得昔日荒坡變為旱澇保收的良田。僅此一項,不僅解決了當地人民的溫飽,每年還可為朝廷征銀一萬餘兩。時任封疆大吏的曾國藩,左宗棠對其才能讚賞有加。曾國藩在任直隸總督時,對他的薦語是:“才優,守潔,振奮,有為,育土,愛民,均能出以實心。”

當時任大清軍機重臣的李鴻章看到曾國藩的舉薦信後,十分驚訝:“文正公薦賢考績,評語從來沒有超過八個字的,對此人如此看重,看來確是一位能臣。”因而對鄒振嶽青眼有加,將他升為宣化府知府,既而調直隸首府保定府任知府,不久,因功升任候補道台,天津知府,加二品銜,賞帶花翎。

光緒19年夏,(西元1893年)子牙河氾濫成災,滔滔洪水危及兩岸人民,鄒振嶽帶病與軍民日夜堅持在抗洪第一線,終因積勞成疾,死于任所,終年63歲。鄒公死訊上奏朝廷後,光緒帝下詔國史館為其立傳,以表彰他的功績。

(鄒振岳書法)

鄒振岳的書法在當時堪稱一絕,他精通漢隸晉草,特別是他晚年後的行書,自成一體,令人歎為觀止。他的作品深受當朝權貴李鴻章的賞識,為當時達官貴人爭相購買的藏品。在昌城村南,過去曾有鄒振嶽的一座神道碑,當時老百姓稱作誇官碑,頂端刻有“聖旨”二字,下端刻有“皇清誥授資政大夫,在任候補道台天津知府岱東鄒公神道。”可惜石碑毀於十年動亂。現在鄒家後人依然人才輩出,多人在北京或外地為官從政。

筆者曾到鄒家大院實地考察,除了對其故居建築風格與規模親眼目睹外,一些散落在大院內的文物,也引起本人極大關注。鄒家大院圇廓基本完整,只要遷出現居住的幾戶村民,投入部分資金進行整修維護,即可恢復原貌。為發揮其效益,可考慮建成昌國古城“民俗博物館。”

圖片來自網路。特此致謝!

少不如意,便惡語相加。鄒振嶽到任後,整頓州治,巧妙的處理和化解了各種矛盾。

在直隸州任知州時,鄒振岳集石口,張家口,多輪諾爾三地的民眾,開墾荒地九十餘頃,使得昔日荒坡變為旱澇保收的良田。僅此一項,不僅解決了當地人民的溫飽,每年還可為朝廷征銀一萬餘兩。時任封疆大吏的曾國藩,左宗棠對其才能讚賞有加。曾國藩在任直隸總督時,對他的薦語是:“才優,守潔,振奮,有為,育土,愛民,均能出以實心。”

當時任大清軍機重臣的李鴻章看到曾國藩的舉薦信後,十分驚訝:“文正公薦賢考績,評語從來沒有超過八個字的,對此人如此看重,看來確是一位能臣。”因而對鄒振嶽青眼有加,將他升為宣化府知府,既而調直隸首府保定府任知府,不久,因功升任候補道台,天津知府,加二品銜,賞帶花翎。

光緒19年夏,(西元1893年)子牙河氾濫成災,滔滔洪水危及兩岸人民,鄒振嶽帶病與軍民日夜堅持在抗洪第一線,終因積勞成疾,死于任所,終年63歲。鄒公死訊上奏朝廷後,光緒帝下詔國史館為其立傳,以表彰他的功績。

(鄒振岳書法)

鄒振岳的書法在當時堪稱一絕,他精通漢隸晉草,特別是他晚年後的行書,自成一體,令人歎為觀止。他的作品深受當朝權貴李鴻章的賞識,為當時達官貴人爭相購買的藏品。在昌城村南,過去曾有鄒振嶽的一座神道碑,當時老百姓稱作誇官碑,頂端刻有“聖旨”二字,下端刻有“皇清誥授資政大夫,在任候補道台天津知府岱東鄒公神道。”可惜石碑毀於十年動亂。現在鄒家後人依然人才輩出,多人在北京或外地為官從政。

筆者曾到鄒家大院實地考察,除了對其故居建築風格與規模親眼目睹外,一些散落在大院內的文物,也引起本人極大關注。鄒家大院圇廓基本完整,只要遷出現居住的幾戶村民,投入部分資金進行整修維護,即可恢復原貌。為發揮其效益,可考慮建成昌國古城“民俗博物館。”

圖片來自網路。特此致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