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本可中狀元的王安石為何只名列第四——因一句“孺子其朋”

王安石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的“明星人物”了, 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家。 王安石不但在詩文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更主持了宋神宗時期的變法, 史稱“熙寧變法”。 王安石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充實了政府財政, 提高了國防力量, 但最終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終。

王安石

王安石是“少年天才”, “學霸中的學霸”, 他從小就酷愛讀書, 過目不忘, 下筆成文, 年紀輕輕就能以文章聞名全國。 宋神宗慶曆二年(1042年), 21歲的王安石進京趕考, 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最後的殿試, 當時人們都認定那年的狀元非王安石莫屬。 但可惜的是, 王安石有狀元之才, 卻因為一句典故沒能中狀元, 最後只屈居第四名。 事情的前後是這樣的:

影視劇中的宋仁宗形象

宋代的科舉最後一場是皇帝舉行的殿試, 就是皇帝出題, 經過層層篩選的考生們答題。 當然, 皇帝事務繁忙, 不可能由他批閱每一個人的答卷的, 那還不累死?所以, 答卷就由幾個主考官閱卷和排名, 然後呈給皇帝, 最後由皇帝判定排名。

王安石不愧為學霸中的學霸, 經過幾位主考官的一致判定, 殿試的成績王安石第一、王珪第二、韓絳第三,

楊寘第四。 也就是說, 如果不發生小概率事件, 王安石的狀元頭銜就等宋仁宗大筆一勾那麼簡單了。

但人算不如天算, 當時, 宋仁宗拿著主考官送來的名單, 並對照著名單看試卷。 第一個當然是看王安石的試卷。 王安石的文才斐然, 名副其實, 皇帝看得頻頻點頭。 但當皇帝看到文章中出現一個“孺子其朋”的典故時, 仁宗皇帝大感不快。

周公輔成王

“孺子其朋”為什麼會讓皇帝感到不高興呢?“孺子其朋”一典出於《尚書·周書·洛誥》, 原文是:“孺子其朋, 孺子其朋, 其往。 ”這說的是周武王死後, 兒子周成王幼小, 就由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佐, 這句話就是叔叔周公對侄兒成王的說的一句話, 意思就是“你這年輕的小孩啊, 今後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樣融洽相處。 ”這句話本意是好的, 但王安石說這句話就不合適了, 因為當時王安石才21歲的小年輕, 而宋仁宗已經是在位24年的“老”皇帝了!想想看, 一個年輕人在考卷中用長輩的口吻教訓皇帝, 怎麼能不引起仁宗皇帝的反感?

皇帝心裡不快,

王安石的狀元的頭銜是沒有指望了。 但不中狀元還可以中第二名的榜眼啊, 為什麼最後屈居第四?因為按照當時規矩, 第一名的王安石不能當狀元, 那應該讓王安石和第二名的王珪調換, 王珪替補為狀元。 但這第二名王珪偏偏是個在職考生, 就是已經當官就職後再參加考試的, 按照當時的規定, 已經有官職的人不能當狀元!這是一條硬杠, 死規定, 皇帝也無權更改。 於是這王珪也與狀元擦肩而過了。 仁宗皇帝又拿起第三名韓絳的試卷來看, 看完之後認為不錯, 但一查檔案, 韓絳又是一位在職的幹部, 所以韓絳也與狀元擦肩而過了!

宋仁宗

仁宗皇帝不得不又拿起第四名楊寘的試卷來看,楊寘的答卷也很好,一查檔案不是在職幹部——於是本來第四名的楊寘就順延成了狀元。本來應該將楊寘排第一後,其他人就順延的,排名應該為:楊寘第一、王安石第二、王珪第三名、韓絳第四名,但仁宗皇帝為了圖省事,就將原來的第一名與第四名互相對調了一下,最後楊寘成為了新科狀元,而王安石卻莫名其妙地成為了第四名。

王安石

王安石僅僅因為一句“孺子其朋”而被仁宗皇帝將他從第一名降為了第四名,但王安石的才氣和能力一點都沒有因為沒中狀元而有所降低,他做出了比同科狀元更大的成績,名垂青史。這也給我們一點啟示:不能僅僅以學歷學位來限定人才的發展,真正有才能比高學歷更重要!

宋仁宗

仁宗皇帝不得不又拿起第四名楊寘的試卷來看,楊寘的答卷也很好,一查檔案不是在職幹部——於是本來第四名的楊寘就順延成了狀元。本來應該將楊寘排第一後,其他人就順延的,排名應該為:楊寘第一、王安石第二、王珪第三名、韓絳第四名,但仁宗皇帝為了圖省事,就將原來的第一名與第四名互相對調了一下,最後楊寘成為了新科狀元,而王安石卻莫名其妙地成為了第四名。

王安石

王安石僅僅因為一句“孺子其朋”而被仁宗皇帝將他從第一名降為了第四名,但王安石的才氣和能力一點都沒有因為沒中狀元而有所降低,他做出了比同科狀元更大的成績,名垂青史。這也給我們一點啟示:不能僅僅以學歷學位來限定人才的發展,真正有才能比高學歷更重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