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不愛紅妝愛武裝:李世民的專屬樂隊

點擊上面藍字 新陝網 訂閱 ♡♡

太宗十八舉義兵, 白旄黃鉞定兩京。

擒充戮竇四海清, 二十有四功業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 三十有五致太平。

他觀賞的, 是太宗時代的軍樂, 也就是著名的《秦王破陣樂》。 此樂奏鳴時一股自信滿滿之氣, 以美樂頌太宗, 音韻鏗鏘, 滿載盛唐風姿。

軍神出場

果然, 突厥的偵察兵跑回去告訴突厥可汗, 隋軍這次來的部隊, 可是海了去了, 前後綿延幾十裡。 突厥可汗聽了, 登高一望, 只見煙塵滾滾, 旗幟如雲, 臉色頓時大變, 立馬扯圍, 帶著部隊撤離。

軍樂誕生

於是, 李世民帶著三萬人出發了。

他採取的, 是深溝高壘、疲勞敵人的戰法。 即躲在壕溝裡, 等啊等啊, 一口氣等了一年左右的時間, 直到感覺劉武周的軍隊士氣下跌了, 鼓不起勁兒了, 便突然率領大軍衝殺出去, 大敗宋金剛。

而待宋金剛帶著敗軍在前面逃時, 太宗立刻帶著大軍在後面追。 這是典型的閃電戰, 太宗“一晝夜馳二百里, 宿于雀鼠谷之西原。 軍士皆饑, 太宗不食者二日, 行至浩州乃得食, 而金剛將尉遲敬德、尋相等皆來降”。

這次閃電戰, 徹底擊垮劉武周。

這次閃電戰, 太宗還獲得一員猛將尉遲敬德。

收穫頗豐下, 李世民率軍凱歌班師, 回歸長安。大勝之後,軍隊當然要唱軍歌慶賀。沿途百姓,還有征戰的軍士,這次竟然自編自導自演,改變舊有歌詞造了一首新曲:

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咸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

歌舞並重

李世民的軍樂傳唱之後,也被其父親唐高祖李淵接受了。反正大唐江山主要是靠這一兒子打下來的,要唱就唱吧。

而且,高祖還特別下發了一份檔,嚴格規定:“凡命將出征,有大功獻俘馘,其凱樂用鐃吹二部,樂器有笛篳篥簫笳鐃鼓歌七種,迭奏《破陣樂》等曲。”將軍樂從此規範化。

《秦王破陣樂》,從此成為大唐海陸兩軍軍歌。此外,朝廷還特別規定:出征命將的時候,或者勝利歸來獻上俘虜的時候,都一定要演奏《秦王破陣樂》。在演奏的時候,要用各種樂器配合,壯大聲威,營造一種戰勝攻取的氣勢。

也就是在這支軍樂中,太宗仗劍騎馬,走向他的一個個輝煌,一直到他登基,到他當了皇帝,到他成為天可汗時,召見客人,宴飲外賓,都是這一支音樂。

更精益求精的是,此時的軍樂演奏中,已經配以舞蹈了。

這種舞蹈,彰顯的是盛唐男兒氣,戈矛交輝,鐵甲鏗鏘。跳舞的隊形,是太宗親自編排的,然後“令起居郎呂才依圖教樂工百二十人,被甲執戟而習之,以象戰陳之形”,是一支典型的軍中歌舞。

在以後的戰場上,在滅突厥、敗吐谷渾等大戰中,大唐健兒,也是唱著這支軍樂,走向四方的。

軍樂缺憾

貞觀七年,太宗的文治武功,已經登峰造極了,其“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算得真正的千古一帝了。

正是在這一年,太宗命令:將《秦王破陣樂》改名為《七德舞》。因為他覺得,做為帝王,以馬上得天下,固然要時時回顧;但是,更要以德治理天下。這種理念,也需要在軍樂中有所彰顯。

但是,他太愛這支軍樂了,所以,歌詞和舞蹈內容都沒有改。

事實上,他的軍樂,很多人明顯地看出了其中不足。究其根本,它只是歌唱了一種大唐軍隊的氣勢,以及將士們的英武和統帥的英明。但是,關於具體打敗了哪些敵人,卻沒有點名,更沒有刻畫敵人戰敗投降,或者被殺時可憐巴巴的樣子。

這一點問題,不知為何,頗懂音樂的太宗從來沒有提出修改。

還是在貞觀七年。因天下一片富足,太宗很高興,“宴三品已上及州牧、蠻夷酋長于玄武門”。他一高興,就有一個招牌節目,演奏軍樂。

於是,鼓聲咚咚。

於是,各種樂器演奏起來。

於是,雄壯的歌聲唱起來,大唐的健兒舞起來。

太宗開心的陽光滿面。

這時,他的一個很為信任的大臣蕭瑀走過來,悄悄告訴他:皇上,您的這支軍樂實在不夠盡善盡美啊。

太宗一愣,問哪兒不夠好。

蕭瑀告訴他,“《七德舞》形容聖功,有所未盡,請寫劉武周、薛仁杲、竇建德、王世充等擒獲之狀”,您應當將打敗擒拿這些人的情狀,詳細刻畫,以顯自己的神威啊。

太宗搖著頭堅決否定了,他告訴蕭瑀:“彼皆一時英雄,今朝廷之臣往往嘗北面事之,若睹其故主屈辱之狀,能不傷其心乎?”那些人,都是一代豪傑,他們的部下,很多現在都投奔了我。他們看見過去的上司被活捉、被殺死,難道不傷心嗎?

原來,太宗早已知道,這支軍樂有不夠完美的地方,他一直沒有改,是因為出自天可汗的仁心。

有種缺憾,竟然如此感人。

◆ ◆ ◆ ◆ ◆

【投稿說明】

投稿請發郵件至:

3378570195@qq.com

豐厚稿酬等著你,快來吧!

宣傳反邪教 傳播正能量

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度和諧生活每一天。

關注我們

長按左側二維碼

回歸長安。大勝之後,軍隊當然要唱軍歌慶賀。沿途百姓,還有征戰的軍士,這次竟然自編自導自演,改變舊有歌詞造了一首新曲:

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咸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

歌舞並重

李世民的軍樂傳唱之後,也被其父親唐高祖李淵接受了。反正大唐江山主要是靠這一兒子打下來的,要唱就唱吧。

而且,高祖還特別下發了一份檔,嚴格規定:“凡命將出征,有大功獻俘馘,其凱樂用鐃吹二部,樂器有笛篳篥簫笳鐃鼓歌七種,迭奏《破陣樂》等曲。”將軍樂從此規範化。

《秦王破陣樂》,從此成為大唐海陸兩軍軍歌。此外,朝廷還特別規定:出征命將的時候,或者勝利歸來獻上俘虜的時候,都一定要演奏《秦王破陣樂》。在演奏的時候,要用各種樂器配合,壯大聲威,營造一種戰勝攻取的氣勢。

也就是在這支軍樂中,太宗仗劍騎馬,走向他的一個個輝煌,一直到他登基,到他當了皇帝,到他成為天可汗時,召見客人,宴飲外賓,都是這一支音樂。

更精益求精的是,此時的軍樂演奏中,已經配以舞蹈了。

這種舞蹈,彰顯的是盛唐男兒氣,戈矛交輝,鐵甲鏗鏘。跳舞的隊形,是太宗親自編排的,然後“令起居郎呂才依圖教樂工百二十人,被甲執戟而習之,以象戰陳之形”,是一支典型的軍中歌舞。

在以後的戰場上,在滅突厥、敗吐谷渾等大戰中,大唐健兒,也是唱著這支軍樂,走向四方的。

軍樂缺憾

貞觀七年,太宗的文治武功,已經登峰造極了,其“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算得真正的千古一帝了。

正是在這一年,太宗命令:將《秦王破陣樂》改名為《七德舞》。因為他覺得,做為帝王,以馬上得天下,固然要時時回顧;但是,更要以德治理天下。這種理念,也需要在軍樂中有所彰顯。

但是,他太愛這支軍樂了,所以,歌詞和舞蹈內容都沒有改。

事實上,他的軍樂,很多人明顯地看出了其中不足。究其根本,它只是歌唱了一種大唐軍隊的氣勢,以及將士們的英武和統帥的英明。但是,關於具體打敗了哪些敵人,卻沒有點名,更沒有刻畫敵人戰敗投降,或者被殺時可憐巴巴的樣子。

這一點問題,不知為何,頗懂音樂的太宗從來沒有提出修改。

還是在貞觀七年。因天下一片富足,太宗很高興,“宴三品已上及州牧、蠻夷酋長于玄武門”。他一高興,就有一個招牌節目,演奏軍樂。

於是,鼓聲咚咚。

於是,各種樂器演奏起來。

於是,雄壯的歌聲唱起來,大唐的健兒舞起來。

太宗開心的陽光滿面。

這時,他的一個很為信任的大臣蕭瑀走過來,悄悄告訴他:皇上,您的這支軍樂實在不夠盡善盡美啊。

太宗一愣,問哪兒不夠好。

蕭瑀告訴他,“《七德舞》形容聖功,有所未盡,請寫劉武周、薛仁杲、竇建德、王世充等擒獲之狀”,您應當將打敗擒拿這些人的情狀,詳細刻畫,以顯自己的神威啊。

太宗搖著頭堅決否定了,他告訴蕭瑀:“彼皆一時英雄,今朝廷之臣往往嘗北面事之,若睹其故主屈辱之狀,能不傷其心乎?”那些人,都是一代豪傑,他們的部下,很多現在都投奔了我。他們看見過去的上司被活捉、被殺死,難道不傷心嗎?

原來,太宗早已知道,這支軍樂有不夠完美的地方,他一直沒有改,是因為出自天可汗的仁心。

有種缺憾,竟然如此感人。

◆ ◆ ◆ ◆ ◆

【投稿說明】

投稿請發郵件至:

3378570195@qq.com

豐厚稿酬等著你,快來吧!

宣傳反邪教 傳播正能量

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度和諧生活每一天。

關注我們

長按左側二維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