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英特爾為什麼投Mobileye?或許和它對創業公司的態度有關

153億美元收購Mobileye這家自動駕駛領域的初創公司, 且開出的價格超過Mobileye 2016年全年營收的40倍, 很多人對英特爾此舉感到驚訝, 更多人則是看不懂甚至看空。

然而從英特爾近兩年的轉型哲學, 以及對待“雙創”思路和態度來看, 這筆收購早有端倪。

升級眾創空間聚焦八大領域

3月16日, 在上海舉行的“英特爾眾創空間加速器創新大賽決賽暨全國總路演”上, 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宣佈, “英特爾眾創空間加速器”全新升級為“英特爾創新加速器”。

英特爾眾創空間加速器計畫於2015年4月在中國正式啟動,

目前已經在全國8座城市建立起了15家聯合眾創空間以及3家開放創新實驗室, 並與創新生態圈內100多家專業的機構建立起了合作關係, 產生了數千個孵化加速專案。

在創新大賽總決賽中, 12支團隊經過角逐後最終奪得前三名的項目分別是極元高速基因測序數據分析平臺、視覺導航控制器和眾智雲基站。

值得注意的是, 這三個項目分別屬於精准醫療、機器人以及資料業務領域, 與去年年底英特爾提出的未來發展八大關注領域(人工智慧、無人駕駛、5G、虛擬實境、體育、機器人、精准醫療、中國製造2025)密切相關。

“我們相信, 在這些創新領域這些項目可以和英特爾的技術及平臺做非常完美的結合, 未來更有機會在他們各自的領域獲得成功。

”英特爾中國戰略合作與創新業務部總經理、創新加速器中國區負責人李德勝在接受介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 這也是英特爾眾創空間加速器進行轉型的最主要原因:將分散的初創公司和創新能力聚焦到八大領域之上, 與英特爾在相應領域的產業能力和生態能力對接, 形成所謂的“創新加速器”。

這樣的舉措最終關注的是哪些項目可以在市場上成功, 因此方向判斷要符合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的走向。 簡單來說, 英特爾希望扶持的專案能跟上自己轉型的腳步。

具體而言, 英特爾堅信“萬物互聯”是未來的趨勢, 認為智慧化的萬物將產生宏大的資料流程, 需要利用感知技術把資料收集起來, 通過更快速的傳輸到達後端雲端,

在雲端進行挖掘分析, 最後變成某種形式的增值服務提供給消費者。 整個過程涉及的感知技術、計算技術, 資料傳輸技術、儲存技術和處理能力等等, 均是英特爾願意為之投資的能力。

以機器人視覺導航技術為例, 英特爾已建立涵蓋上下游幾百家企業的機器人創新生態圈, 未來將定期舉辦供應鏈對接大會和相關的市場活動, 英特爾相關事業部的專家也會尋求與初創企業進行更好的結合。 而技術、品牌、資金、合作夥伴, 正是初創公司在強大的競爭領域之中所需要的。

“我們當然希望這些創新企業越來越大, 用英特爾的東西越來越多, 這是非常直白的好處。 成長之後他們會變成英特爾的合作夥伴,

如果英特爾投資部感興趣的話, 甚至會變成我們投資的公司。 ”李德勝說道。

事實上, 雖然Mobileye不是英特爾孵化的專案, 但同樣從親密的合作夥伴成為了英特爾收購的目標。

收購Mobileye以彌補不具備的能力

對於這樣的情況, 楊旭表示不擔心:“有人跟我說, 這當中是不是有很多泡沫。 我認為這都是很自然的現象。 創新是肯定有風險的, 沒人可以保證每一個創新項目都可以成功, 但是如果不行動, 那是一個機會都沒有。 ”

李德勝同樣認為在新興領域一定會有泡沫, 因為想把創新領域放在一條認為設計好的路線上發展且不偏不倚, 在市場的法則下是很難做到的。 發現新機會, 人們會湧進去;如果過熱了, 市場手段會把它調回來。

“以人工智慧為例, 有沒有泡沫, 我相信一定有, 但是這個泡沫是好事還是壞事很難下一個判斷。 ”李德勝對介面新聞表示, “只有在發展初期有資金、有技術、有人員進來, 中國才有可能在人工智慧領域取得突破和領先;如果還是按部就班的看明天能賣出多少晶片、賣出多少機器來去做人工智慧, 永遠不會有突破。 ”

在這樣的經營哲學之下, 英特爾收購了Altera做FPGA, 後來收購了Nervana做深度學習, 如今又收購了Mobileye做無人駕駛。 楊旭認為, 這些佈局都只有一個目的:在意識到通用技術針對未來資料計算遠遠不夠的前提下, 針對各種形態資料的計算進行全面佈局, 增加新的能力並彌補以往不具備的能力。

“這麼多年來英特爾也彷徨過, 也做了很多思考,經歷了不少教訓,因此現在行動起來特別快,哪些關鍵能力不夠的儘快進行彌補。因為瞎子摸象,首先要把象全部摸出來。”

由於收購Mobileye的消息剛剛宣佈,楊旭向介面記者表示還僅僅是一個開始,很多細節不方便透露,但他認為無人駕駛2030年700億美金的市場規模是最大的吸引力。

楊旭表示這實際上還是一個技術驗證的過程。什麼樣的技術能夠服務到無人駕駛,這個技術是不是可以拓展到其他的領域等等,都是在處理一些未來的、很複雜的、新形態的資料。這對英特爾而言非常重要,英特爾需要這樣的針對新資料的處理能力。

“從這兩點來說,英特爾和Mobileye合作過程當中認識到這個能力不僅僅關乎無人駕駛,未來還會有更多的項目,因此收購就順理成章發生了,因為這是未來能力的儲備。”楊旭說,“至於收購價格高低的問題,我不方便評論,但關鍵是收購之後是否可以達到目的,能否得到回報,這需要時間來驗證。”

後PC時代互補比競爭重要

正如楊旭所言,英特爾急於收購初創公司、補全欠缺的能力,是因為需要跟上未來的趨勢。而跟上未來趨勢,最直接的目的則在於要為英特爾的晶片業務找到新的、更廣闊的市場,以承接停滯不前的PC晶片業務。

新領域必然面對新的競爭,但對於未來的競爭環境楊旭卻認為將變得完全不一樣。

“不像PC時代競爭那麼白熱化,我現在看到的更多的是互補性,而且空間也更大了。以人工智慧為例,英偉達也好,ARM也好,他們在做,英特爾也在做,但同時英特爾也在用ARM的產品。很多時候我們競爭,很多時候我們也在合作。因為有一些東西需要對手的技術來實現。”楊旭表示,產業鏈融合之後,很多技術要靠合作互補才可以實現。

機器人、5G、無人駕駛、物聯網……同樣如此。這些新領域即使有所謂的標準之爭,也幾乎不可能一家獨大。

“心胸有多大,機會就有多大,如果一上來就想把什麼東西鎖住,那就很危險了。”楊旭認為,在萬物互聯、萬物傳輸、萬物處理的未來,一個企業很難將所有的服務都考慮進去,因此建立一些標準來鎖定、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大錯特錯的,一定會吃大虧的”。

從這個邏輯來看,英特爾認為自己的發展路線與兩會中“加速應用國產自主晶片”的倡議不矛盾,也會利用自己的能力説明中國晶片產業發展。

“剛剛說到,未來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互補。萬物互聯需要多少晶片,英特爾不可能做得了這麼多晶片,所以我們需要和國內很多廠商合作去做,比如展訊、芯源和瀾起科技等等。萬物互聯關鍵的是要有很多的功能和模組,需要不同的人在裡面做不同的事,這一點我們幾年前就開始佈局了。”楊旭說。

也做了很多思考,經歷了不少教訓,因此現在行動起來特別快,哪些關鍵能力不夠的儘快進行彌補。因為瞎子摸象,首先要把象全部摸出來。”

由於收購Mobileye的消息剛剛宣佈,楊旭向介面記者表示還僅僅是一個開始,很多細節不方便透露,但他認為無人駕駛2030年700億美金的市場規模是最大的吸引力。

楊旭表示這實際上還是一個技術驗證的過程。什麼樣的技術能夠服務到無人駕駛,這個技術是不是可以拓展到其他的領域等等,都是在處理一些未來的、很複雜的、新形態的資料。這對英特爾而言非常重要,英特爾需要這樣的針對新資料的處理能力。

“從這兩點來說,英特爾和Mobileye合作過程當中認識到這個能力不僅僅關乎無人駕駛,未來還會有更多的項目,因此收購就順理成章發生了,因為這是未來能力的儲備。”楊旭說,“至於收購價格高低的問題,我不方便評論,但關鍵是收購之後是否可以達到目的,能否得到回報,這需要時間來驗證。”

後PC時代互補比競爭重要

正如楊旭所言,英特爾急於收購初創公司、補全欠缺的能力,是因為需要跟上未來的趨勢。而跟上未來趨勢,最直接的目的則在於要為英特爾的晶片業務找到新的、更廣闊的市場,以承接停滯不前的PC晶片業務。

新領域必然面對新的競爭,但對於未來的競爭環境楊旭卻認為將變得完全不一樣。

“不像PC時代競爭那麼白熱化,我現在看到的更多的是互補性,而且空間也更大了。以人工智慧為例,英偉達也好,ARM也好,他們在做,英特爾也在做,但同時英特爾也在用ARM的產品。很多時候我們競爭,很多時候我們也在合作。因為有一些東西需要對手的技術來實現。”楊旭表示,產業鏈融合之後,很多技術要靠合作互補才可以實現。

機器人、5G、無人駕駛、物聯網……同樣如此。這些新領域即使有所謂的標準之爭,也幾乎不可能一家獨大。

“心胸有多大,機會就有多大,如果一上來就想把什麼東西鎖住,那就很危險了。”楊旭認為,在萬物互聯、萬物傳輸、萬物處理的未來,一個企業很難將所有的服務都考慮進去,因此建立一些標準來鎖定、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大錯特錯的,一定會吃大虧的”。

從這個邏輯來看,英特爾認為自己的發展路線與兩會中“加速應用國產自主晶片”的倡議不矛盾,也會利用自己的能力説明中國晶片產業發展。

“剛剛說到,未來我們看到的更多是互補。萬物互聯需要多少晶片,英特爾不可能做得了這麼多晶片,所以我們需要和國內很多廠商合作去做,比如展訊、芯源和瀾起科技等等。萬物互聯關鍵的是要有很多的功能和模組,需要不同的人在裡面做不同的事,這一點我們幾年前就開始佈局了。”楊旭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