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說中國近代史,不得不說這座城市,差點成為首都

1840年, 廣州海面的一聲炮響震醒了閉關自守的清王朝。 中國社會開始經歷幾千年來從未有過的變化。 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著改變, 猛烈而迅速。 中國的傳統商業市鎮開始像近代都會慢慢轉型。 漢口無疑是最為突出的代表之一。

老漢口

1858年, 《天津條約》簽訂, 漢口成為通商口岸。 1861年, 英國在漢口設立租界。 慢慢的, 西方的商品文化開始滲透進這座古老的城市。 1862年 1月 江漢關開關。 1864年 英國循道會在漢口開辦普愛醫院。 1868年英國滙豐銀行漢口分行開業。 1871年10月 美國聖公會在武昌創辦文化書院。 1873年 1月 輪船招商局在漢口設立分局。 1884年 4月 漢口、武昌、漢陽分別成立電報局。

1889年, 清廷調任張之洞為湖廣總督。 從此, 武漢的近代化進程大大地加快。 在張之洞本人的具體策劃和親自指導下, 湖北地區先後成立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武備學堂、農務學堂(今華中農業大學前身)、湖北工藝學堂(武漢科技大學前身)。 又主持創建了漢陽鐵廠(武鋼前身, 中國第一家重工業), 漢陽兵工廠(“漢陽造”名滿天下, 八年抗戰時期都在使用), 湖北織布局。

漢口沿長江先後開闢了英、俄、德、法、日租界, 沿長江地帶迅速成為漢口的另一個繁華中心。 20世紀初10年間, 漢口的對外貿易總額始終占全國外貿總額的10%左右, 常居全國第二位, “駕乎津門, 直逼滬上”, 成為當時唯一可與沿海幾大通商口岸匹敵的內地口岸。 西方人稱漢口為“東方芝加哥”(當時美國第二大城市)

漢口的社會、經濟、教育等各方面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在優秀的經濟條件(兵工廠、紡織廠), 良好的政治條件(新式學堂多, 革命報刊多), 地理優勢(地處全國中心, 九省通衢, 一方高呼, 八方回應)等多重因素的催發下, 1911年, 武昌起義爆發。 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從此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

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 1927年, 武昌、漢口、漢陽合併, 稱武漢。

早在1887 年, 孫中山就對中國首都的選擇有過縝密的考慮, 他曾主張“一都四京”, 一都即武漢, 四京即西京(重慶)、東京(江甯)、南京(廣州)、北京(順天)。 只是後面因為某些原因而未能實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