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科學家發現男性生育能力相關基因,基因突變將致“無精子症”

不孕不育是一些家庭面臨的苦痛。 2017年5月26日淩晨, 線上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Cell)的一篇研究論文顯示, 一類與男性不育直接相關的基因被發現。 該基因Piwi (Hiwi)的三種突變, 均會導致男性不能產生成熟的、有活力的、合格的精子, 即“無精子症”, 造成男性不育。 該研究成果或將為臨床治療帶來新的轉機。

該論文通訊作者是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劉默芳、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施惠娟。

在男性不育患者體內發現新的基因突變

該研究論文稱,

Piwi家族的蛋白在整個生物進化歷史上都很保守, 線蟲、果蠅、魚類、小鼠、人體內都有這種蛋白。 但這種蛋白只在這些生物的生殖細胞中存在。

精子的產生和成熟過程。 圖片均由劉默芳課題組提供

從1998年到2008年, 科學家們對線蟲、果蠅、魚類、小鼠的研究都表明, Piwi家族的蛋白對生殖細胞的成熟至關重要。

但在人體內呢, 在精子成熟的過程中, Piwi家族的蛋白發揮了什麼作用?

人類的一種Piwi基因被稱為Hiwi基因, 該基因編碼產生HIWI蛋白。

劉默芳、施惠娟帶領的研究人員對413位原發性“無精子症”、弱精症患者進行了基因檢測, 他們在三位患者的Hiwi基因中, 發現了三種基因突變型, 對應在HIWI蛋白中分別為:R218A/L221A(患者1), L221G/N225H(患者2), L221R(患者3)。

研究人員發現, 如果在小鼠基因組“敲入”這些突變基因,

雄性小鼠會出現不育, 其精子形態異常, 頭部結構疏鬆, 無活力, 與人類患者的疾病表型完全一致。 這意味著, Piwi(Hiwi)基因的這些突變, 可直接導致男性/雄性不育。

“置換”後, 精子才活力四射

Piwi(Hiwi)基因突變, 為什麼會導致精子形態畸形、活力不佳, 以及雄性不育?

事情得從一個多世紀以前說起。

一個多世紀以前, 科學家就在動物精子中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動物體內數量佔據絕對優勢是體細胞, 在其細胞核裡, 基因組DNA經常被纏繞成“棒槌”一樣的線軸, “線軸”的核心是組蛋白——八個組蛋白的聚集體。 但在成熟精子細胞中, 卻是另外一種情形。 成熟精子細胞核中的組蛋白被魚精蛋白替換。

這種“置換”的目的似乎是為了讓精子的“腦袋”更尖。

更緻密的“線軸”是為了保證遺傳的穩定性。 而且只有這一“置換”順利完成, 精子才會變得活力四射。 否則, 精子就“身材走樣兒”, 遊動能力低下, 甚至沒有活力。

這一“置換”過程是如何發生的, 哪些基因、蛋白或其他細胞內物質參與其中?人們知之甚少。

直到2010年, 科學家發現, 只有當“線軸”中的H2A和H2B組蛋白發生了泛素化, “置換”才會發生。 名為RNF8的“組蛋白泛素連接酶”調控了這一過程, 因為H2A和H2B的泛素化標籤, 是它添加上去的。

泛素是細胞中分子量很小的一種蛋白。 它如一個倒計時牌, 一旦一連串的泛素被“掛到”某蛋白上, 如組蛋白上, 就表明該組蛋白即將“壽終正寢”, 被清運到“垃圾場”降解。

但誰調控了RNF8, 誰觸發了“置換”過程?

人們對此一無所知。

轉機大約在三年前出現。 2013年, 劉默芳帶領的團隊對PIWI家族的蛋白研究, 有了新的發現。

自毀結構域D-box失效

作為一種生物大分子, PIWI家族的蛋白的結構, 被研究者分為包括“氨基端”等在內的四個結構域(domain)。 一直以來, 唯有其“氨基端”的功能重要性不詳。

劉默芳團隊率先發現, 該家族蛋白的氨基端存在D-box結構域(自毀結構域, destruction box)。 從其名字, 人們或許會想到“原地旋轉, 自行爆炸”的動漫場景。 而相關研究證實, D-box結構域的確與PIWI家族的蛋白, 如HIWI蛋白、MIWI蛋白等的正常清除有關。

精子的產生和成熟過程。

上文三名患有“無精子症”的患者體內關於Hiwi基因的突變, 均對應發生在HIWI蛋白的D-box結構域。 這一功能結構域的異常, 導致HIWI蛋白在精子變形後期、將要成熟的階段,

不能被正常清除。

D-box結構域的異常, 對RNF8產生了哪些影響?

研究人員在小鼠中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 在小鼠中, 與HIWI對應的PIWI蛋白, 被稱為“MIWI蛋白”。

劉默芳團隊的苟蘭濤、戴鵬等人研究發現, MIWI蛋白可以與RNF8蛋白結合, 導致RNF8在細胞質中滯留。

正常情況下, 在精子變形後期、精子將要成熟的階段, MIWI蛋白會被清除, RNF8得以入核, 並發揮其泛素連接酶的功能, 使精子細胞核中DNA“線軸”核心的組蛋白被泛素化。

但是, 當研究人員在小鼠中引入前述Piwi基因突變時, 這些突變基因編碼產生了D-box結構域異常的MIWI蛋白。 該蛋白不能在精子成熟階段被正常清除, 導致RNF8在細胞質中持續滯留, 進而導致精子細胞核中的組蛋白缺少泛素化修飾。 這種泛素化標籤的缺乏, 使得精子DNA“線軸”換裝失敗——其組蛋白沒有被魚精蛋白置換。

這種巨變,讓正在走向成熟的精子細胞永遠停留在了“青春期”——形態畸形,缺乏尖尖的腦袋,活力也不佳。最終的結果是,這些患者的精液中沒有成熟的、有功能的、合格的精子,導致“無精子症”和男性不育。

研究人員發現,當他們用RNF8-N肽段大量消耗精子細胞中非正常的MIWI蛋白,阻止該蛋白對RNF8的攔截時,精子細胞將被拯救,成功度過“青春期”,成熟並變得活力十足。

當然,研究人員強調,該干預措施是否能成為一種通用的治療手段,還有待現實的考量。

使得精子DNA“線軸”換裝失敗——其組蛋白沒有被魚精蛋白置換。

這種巨變,讓正在走向成熟的精子細胞永遠停留在了“青春期”——形態畸形,缺乏尖尖的腦袋,活力也不佳。最終的結果是,這些患者的精液中沒有成熟的、有功能的、合格的精子,導致“無精子症”和男性不育。

研究人員發現,當他們用RNF8-N肽段大量消耗精子細胞中非正常的MIWI蛋白,阻止該蛋白對RNF8的攔截時,精子細胞將被拯救,成功度過“青春期”,成熟並變得活力十足。

當然,研究人員強調,該干預措施是否能成為一種通用的治療手段,還有待現實的考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