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北宋二帝有關“坐井觀天”的那些事

北宋二帝有關“坐井觀天”的那些事

2017-03-18陽光錦繡哈爾濱

在中國歷史上, 北宋的宋徽宗趙佶, 宋欽宗趙桓是比較知名的兩個皇帝, 說他們知名, 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在藝術上有所造詣, 尤其宋徽宗趙佶無論是書法、繪畫還是詩詞歌賦, 都堪稱大家。 另一個更重要的方面是因為他們治國無道, 沉迷於琴棋書畫, 信奉道教, 寵信奸佞, 荒廢朝政。 西元1127年靖康元年被金所滅, 後囚禁在五國頭城(現依蘭縣), 留下了流傳神州大地的“坐井觀天”傳奇故事。 今天我們來追憶一下徽宗、欽宗與“坐井觀天”有關的那些事。

五國城遺址 圖片來自互聯網

幽禁在“井中”還是“四合院”

關於徽欽二帝的“坐井觀天”一事, 各方說法不一。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 大多認為“坐井觀天”顧名思義就是“二帝”被關在井中或者說是被關在一個類似于井的牢房中。 在文學作品中, 有的稱“二帝”是被拘于五國城的天井之中;有的稱二帝一行到達五國城,

兵丁帶著二帝來到一間小房子, 內有一小台, 可供兩人坐, 四面都為土牆, 因此稱為“井”。 一些史學家認為, 所謂的“井”, 就是當時女真人居住的地窨子。 在那年代, 地窨子肯定很普遍, 但趙佶、趙桓畢竟是一國之君, 用地窨子囚失去自由的戰敗國皇帝也說不過去, 也顯得大金王國太沒有氣量了。 而且和皇上一起來的皇后、公子、公主及侍從, 大約有400餘人, 都放一個“井”裡或地窨子?有悖常理。 據依蘭地方史專家認為所謂“坐井觀天”是指生活在有天井的四合院裡。

四合院中間的空地, 也就是院子, 稱為“天井”, 所以說徽欽二帝“坐井觀天”, 應該是把他們囚禁在一個封閉的四合院裡, 四周都是高大的房子和院牆,

看不到外面情景, 只能坐在院子, 也就是天井裡, 眼巴巴地望著天空, 因此坐井觀天的“井”, 這種說法到說得通, 而且依蘭縣城的“四合院”隨處可見。 宋徽宗當流配五國城時, 寫了流傳甚廣的一首詩《思斷腸》, 詩中寫到:“徹夜西風撼破扉, 蕭條孤館一燈微, 家國回首三千里, 目斷天南無雁飛。 ”這首詩至少說明, 宋徽宗沒有坐在枯井裡, 枯井裡無論如何不用扉門的。 有破門的院子也是一個院子, 我傾向于宋徽、欽二帝發配到五國城, 就像蔣介石對待政治犯張學良那樣, 對其實行軟禁, 寢食不成問題, 但限制其自由, 住在院子狹小如井的拘所, 過著外緊內松的軟禁生活。

幽禁所處具體地點說法不一

據記載, 宋徽、欽二帝是被幽禁在依蘭縣松花江和黑龍江交界處的5公里範圍內,

具體在5公里的那個位置呢?有說是原道台府衙的“天井”, 有的說是副都統衙署的枯井, 有的說是在現在的慈雲寺, 也有的說是在現在的五國城遺址的位置。 很久的時候, 就流傳著依蘭有“三口井”的說法。 依蘭的慈雲寺, 是全省最大的“尼姑庵”, 原是龍王廟, 在寺中的比丘尼塔的前邊有一個豎立的小牌子, 上寫囚禁之地等字樣。 牌子的後面寫著有關“五國城”的情況, 這是坐井觀天位置較早的流傳說法。 而其他兩口井的位置目前還不知道。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 “坐井觀天”遺址公園又稱五國城遺址, 是根據史書記載和文學作品傳說, 2003年重新修建而成的, 位於依蘭縣城西北部,
占地16萬平方米, 其建築風格主要本著恢復歷史原貌, 以遼金時期建築為基準, 以“坐井觀天”等歷史事件為主題而修建的。

二帝藝術造詣因流放幽禁而溢彩

徽、欽二帝, 尤其是徽宗, 是歷史上除後唐皇帝李煜外, 不可多得的藝術大家皇帝。 徽宗在書法藝術上創立了“瘦金體”, 在繪畫藝術上, 他的《寫生珍禽圖》, 在2009年竟拍賣了6171.2萬元, 現在又過去五、六年了, 估計已達億元。 據說, 宋徽宗在京城失守, 聽到財寶等被擄掠毫不在乎, 等聽到“畫院”書畫劫毀, 皇家藏書也被搶去, 才仰天長歎, 悲痛不已。 足以說明宋徽宗“藝術至上”、視藝術如生命的秉性。

宋徽宗《寫生珍禽圖》 圖片來自互聯網

有著這樣為了藝術而誤國的天才皇帝, 其文思才氣到什麼時候也不會甘於寂寞的。 在被擄北行途中,忽見杏花盛開如火,不禁萬感交集,寫了一首懷念故國與往昔歲月的詞----《燕山亭北行見杏花》。此詞字字泣血,百折千回,悲涼哀婉,如泣如訴,堪稱得上是宋徽宗所有文學作品中最好的一首詞。在五國城,宋徽宗寫了一篇淒涼哀惋的詞《媚眼兒》,與寫在韓州的《燕山亭?北行見杏花》一起,成為他廣為流傳的代表作。這些都說明在發配和幽禁時,他們不但有吟詩作畫的生活條件,而且藝術水準,並沒有因發配和幽禁而荒廢,而且是他藝術創作的又一個高峰期。歷史似曾相似,藝術家在衣食不保、窮困潦倒之逆境中,往往會激發靈感,做出驚世之作。在坐井觀天時期,宋徽宗創作書畫的好作品達千餘幅,反映幽怨、悲傷、思念的好詩詞也有好多首,看來二帝的“坐井觀天”,無意間為中國書畫和詩詞史增添了不少精彩。

宮庭矛盾在“坐井觀天”期間持續

中國歷史是政治鬥爭的歷史,在二帝“坐井觀天”時期,以往宮廷內的“窩裡鬥”仍在繼續,發生了令金人震驚的 “二逆告變”事件。

1133年6月底,徽宗的第十三個兒子沂王與其胥劉文彥合謀,向金人打報告,告發二帝及“左右謀反,目的以求金人開釋,獲得自由。金人和兩個前皇帝都很冷靜,經過三天的查證,告密者被處死。“二逆告變”事件罩在中國封建上層社會那些所謂高檔華人臉上的虛偽面紗,被一撕再撕,終於撕得面貌全非,就連在那麼樣的困境情況下還發生宮廷內訌,豈不讓金人恥笑。窺一斑而知全豹,小事見大,這件事說明二帝治國、治家是多麼的失敗。這件事讓我們知道,為什麼一個彈丸小國金國為什麼能打敗泱泱大國北宋,看來北宋滅亡也不是什麼偶然,是歷史的必然,既使沒有金人南下,亡掉也就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這件事也讓我們看到金人在處理方法上可圈可點,值得“耳朵軟,愛聽讒言”的宋皇帝借鑒了。處事不能聽風就是雨,輕信謠言,應本著實事求是,注重調查研究。經過這場變故,宋徽宗深深感到了“眾叛親離”的滋味,陷入長長的哀傷之中,以致哀傷至極,一年多後病故身亡。

歸國心切甚至到死也難如願

二帝在軟禁期間,雖然物質生活還可以,但他們的精神非常痛苦。宋徽宗一行人到達五國城的第三天,與宋徽宗共同經歷了許多風雨的鄭後病故了,這對宋徽宗打擊很大。痛苦難熬,宋徽宗要派臣子曹勳從金偷偷逃到南宋,並交給他一件自己穿的背心,背心上寫著“你(宋高宗)快來援救父母。宋徽宗將這幾個字出示給周圍的臣子看,群臣都悲泣不已。宋徽宗哭著叮嚀曹勳,切記要轉告高宗“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並取出白紗手帕拭淚,爾後將手帕也交給曹勳說:“讓皇上(高宗)深知我思念故國而哀痛淚下的情景。”可見老皇帝是多麼想回家呀,真可謂故土難離。回歸故土的願望,直到1135年宋徽宗病逝于五國城也沒能如願。老爹死了,宋欽宗更加的悲痛和孤寂,加上北方的冬天異常寒冷,所以他經常飲酒藉以消愁和禦寒,同時他南歸的渴望也更加強烈了。

隨著南宋和金的關係有所緩和,韋賢妃由五國城歸宋時,宋欽宗請她轉告宋高宗,若能歸宋,讓他當一太乙宮主就行了。太乙宮主,可以理解為道觀的主人意思。看來,人到失去自由的時候,只要能重新獲得自由,在低的地位也可以接受,可惜就連這麼低的要求到最後他也沒能如願。要怨就怨他有個好弟弟。當時他的弟弟南宋皇帝宋高宗擔心其兄回來後威脅自己的帝位,表面上高喊迎回徽、欽二帝,內心卻巴不得他們客死異地,為此高宗終生都在與金人議和,根本無心恢復中原。欽宗懷揣著這期盼,頑強的活了29年,最後在孤寂、絕望、憤懣、痛苦、失望中老死。明代文徵明的《滿江紅》將宋宋高宗當時的想法解釋的很清楚“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複,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遇到這樣的兒子和弟弟,倒楣的徽、欽二帝,也只好作他鄉鬼了。

從中年到老年,從皇帝到流人,從中原腹地到東北邊陲,宋徽宗8年、欽宗29年的流放生涯中,國破家亡、妻離子散、身陷囹圄、朝不保夕,外加北地寒冷、生活習俗迥異,又經“二逆告變”的驚嚇,回歸祖國和故鄉又難能如願,最後等待兩位先帝的,只能相繼含恨死于五國城,而他們作為主角的“坐井觀天”的傳奇故事,800餘年來一直流傳至今,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警鐘長鳴的教育藍本。

在被擄北行途中,忽見杏花盛開如火,不禁萬感交集,寫了一首懷念故國與往昔歲月的詞----《燕山亭北行見杏花》。此詞字字泣血,百折千回,悲涼哀婉,如泣如訴,堪稱得上是宋徽宗所有文學作品中最好的一首詞。在五國城,宋徽宗寫了一篇淒涼哀惋的詞《媚眼兒》,與寫在韓州的《燕山亭?北行見杏花》一起,成為他廣為流傳的代表作。這些都說明在發配和幽禁時,他們不但有吟詩作畫的生活條件,而且藝術水準,並沒有因發配和幽禁而荒廢,而且是他藝術創作的又一個高峰期。歷史似曾相似,藝術家在衣食不保、窮困潦倒之逆境中,往往會激發靈感,做出驚世之作。在坐井觀天時期,宋徽宗創作書畫的好作品達千餘幅,反映幽怨、悲傷、思念的好詩詞也有好多首,看來二帝的“坐井觀天”,無意間為中國書畫和詩詞史增添了不少精彩。

宮庭矛盾在“坐井觀天”期間持續

中國歷史是政治鬥爭的歷史,在二帝“坐井觀天”時期,以往宮廷內的“窩裡鬥”仍在繼續,發生了令金人震驚的 “二逆告變”事件。

1133年6月底,徽宗的第十三個兒子沂王與其胥劉文彥合謀,向金人打報告,告發二帝及“左右謀反,目的以求金人開釋,獲得自由。金人和兩個前皇帝都很冷靜,經過三天的查證,告密者被處死。“二逆告變”事件罩在中國封建上層社會那些所謂高檔華人臉上的虛偽面紗,被一撕再撕,終於撕得面貌全非,就連在那麼樣的困境情況下還發生宮廷內訌,豈不讓金人恥笑。窺一斑而知全豹,小事見大,這件事說明二帝治國、治家是多麼的失敗。這件事讓我們知道,為什麼一個彈丸小國金國為什麼能打敗泱泱大國北宋,看來北宋滅亡也不是什麼偶然,是歷史的必然,既使沒有金人南下,亡掉也就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這件事也讓我們看到金人在處理方法上可圈可點,值得“耳朵軟,愛聽讒言”的宋皇帝借鑒了。處事不能聽風就是雨,輕信謠言,應本著實事求是,注重調查研究。經過這場變故,宋徽宗深深感到了“眾叛親離”的滋味,陷入長長的哀傷之中,以致哀傷至極,一年多後病故身亡。

歸國心切甚至到死也難如願

二帝在軟禁期間,雖然物質生活還可以,但他們的精神非常痛苦。宋徽宗一行人到達五國城的第三天,與宋徽宗共同經歷了許多風雨的鄭後病故了,這對宋徽宗打擊很大。痛苦難熬,宋徽宗要派臣子曹勳從金偷偷逃到南宋,並交給他一件自己穿的背心,背心上寫著“你(宋高宗)快來援救父母。宋徽宗將這幾個字出示給周圍的臣子看,群臣都悲泣不已。宋徽宗哭著叮嚀曹勳,切記要轉告高宗“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並取出白紗手帕拭淚,爾後將手帕也交給曹勳說:“讓皇上(高宗)深知我思念故國而哀痛淚下的情景。”可見老皇帝是多麼想回家呀,真可謂故土難離。回歸故土的願望,直到1135年宋徽宗病逝于五國城也沒能如願。老爹死了,宋欽宗更加的悲痛和孤寂,加上北方的冬天異常寒冷,所以他經常飲酒藉以消愁和禦寒,同時他南歸的渴望也更加強烈了。

隨著南宋和金的關係有所緩和,韋賢妃由五國城歸宋時,宋欽宗請她轉告宋高宗,若能歸宋,讓他當一太乙宮主就行了。太乙宮主,可以理解為道觀的主人意思。看來,人到失去自由的時候,只要能重新獲得自由,在低的地位也可以接受,可惜就連這麼低的要求到最後他也沒能如願。要怨就怨他有個好弟弟。當時他的弟弟南宋皇帝宋高宗擔心其兄回來後威脅自己的帝位,表面上高喊迎回徽、欽二帝,內心卻巴不得他們客死異地,為此高宗終生都在與金人議和,根本無心恢復中原。欽宗懷揣著這期盼,頑強的活了29年,最後在孤寂、絕望、憤懣、痛苦、失望中老死。明代文徵明的《滿江紅》將宋宋高宗當時的想法解釋的很清楚“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複,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遇到這樣的兒子和弟弟,倒楣的徽、欽二帝,也只好作他鄉鬼了。

從中年到老年,從皇帝到流人,從中原腹地到東北邊陲,宋徽宗8年、欽宗29年的流放生涯中,國破家亡、妻離子散、身陷囹圄、朝不保夕,外加北地寒冷、生活習俗迥異,又經“二逆告變”的驚嚇,回歸祖國和故鄉又難能如願,最後等待兩位先帝的,只能相繼含恨死于五國城,而他們作為主角的“坐井觀天”的傳奇故事,800餘年來一直流傳至今,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警鐘長鳴的教育藍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