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法庫:阿保機東征渤海記

西元916年, 耶律阿保機建立我國歷史上以契丹族為主體的政權——遼朝。 耶律阿保機即遼太祖, 在其建國後, 積極向周邊部族擴展, 發動掠奪戰爭, 征服諸多周邊部族, 又進攻中原, 向南擴大其勢力範圍。 遼太祖在征服諸部和南掠中原過程中, 日益強大。 他看到漢地不易輕取, 又鑒於後方另有渤海威脅, 為解除後顧之憂, 太祖決定東攻渤海國。

渤海國中大多數居民為渤海族, 他們來源於粟末靺鞨, 粟末靺鞨原活動于粟末水(今吉林第二松花江流域)一帶, 受高句麗統治。 高句麗滅亡後, 粟末靺鞨移居營州(今遼寧朝陽)一帶。

武則天統治時期, 營州地區受到營州都督的殘酷統治和壓迫, 激起契丹, 靺鞨等族的反抗, 粟末靺鞨首領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 乘契丹人李盡忠、孫萬榮起兵謀亂之時, 率領部眾東遷。 後乞四比羽被武則天所派軍隊殺死, 乞乞仲象病死, 乞乞仲象的兒子大祚榮繼續率領乞四比羽之部眾東遷, 並以其部眾為基礎, 建立了“南比新羅, 以泥河為境, 東窮海, 西契丹”[1]的政權, 其政權“地方五千里, 戶十余萬, 勝兵數萬, 頗知書契”[2]。 到唐睿宗李旦時, 睿宗遣使拜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 以所統為忽漢州, 加授忽漢州都督, 從此, 世稱渤海。

渤海國到大諲譔統治時期, 與奚、契丹為唇齒國。 “太祖初興, 併吞八部, 繼而用師, 併吞奚國。

大諲譔深憚之, 陰與新羅諸國結援, 太祖知之, 集議未決。 ”[3]遼太祖統一八部, 吞併奚國後, 大諲譔有所忌憚, 於是與新羅諸國暗中勾結, 太祖得知後, 徵集群臣意見, 企圖進攻渤海。 天贊三年(924年)五月, “徙薊州民實遼州(今遼寧法庫西南)。 渤海殺其刺史張秀實而掠其民”。 [4]這為阿保機東征渤海提供藉口。 其實, 此前遼太祖早以為攻滅渤海做了充分準備。 相傳, 為征渤海, 阿保機曾“多次以遊獵之名來到今法庫地區觀察地形, 行至一脈群山前, 發現其中兩山之間有一隘口, 有‘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之優勢, 而且此地有燕趙古長城, 利於攻守, 決定在此築城設關, 並把此山命名為‘石熊山’。 隨即太祖命人在此屯兵練兵以期來日攻打渤海國。
”據說, 當年阿保機選擇石熊山(今法庫巴爾虎山)隘口作為屯兵之地, 於附近遼州、沈州等地徵兵數千人, 彙集於此日夜操練。 此次渤海國殺死遼州刺史, 使阿保機進攻渤海“出師有名”, 當年(924年)七月, 遼太祖就“率兵東攻渤海國”[5]。 次年(925年)十二月, 太祖又大舉“親征渤海大諲譔, 皇后、皇太子、大元帥堯骨皆從。 ”[6]經過數月戰爭, 諲譔最終降服於遼。 天顯元年(926年)正月, 太祖于石熊山“祭告天地”、“東向拜日”並向日放鶴以示大捷, 後複還軍中, 從此渤海國歸屬于遼, 太祖在此建立東丹國, 以長子耶律倍統之。

此次太祖成功攻滅渤海歸功於所用之兵的驍勇善戰。 遼代練兵不同于中原, 並無正規練兵科目, 而是以圍獵代軍訓, 相傳, 石熊山(今法庫巴爾虎山)附近常有野獸出沒,

該地正好符合契丹族練兵條件, 阿保機令兵卒在此地秘密訓練騎射技能, 以待征伐渤海, 渤海一戰, 使該地一戰成名。 有遼一代, 石熊山地區兵卒跟隨歷代帝王南征北戰, 在滅後晉、擊北宋、伐高麗、攻西夏中均發揮巨大作用, 又平定無數次內外叛亂, 為鞏固遼朝統治, 疆域穩定做出巨大貢獻。 因此, 歷代帝王對此地極為重視, 多次來到此地視察兵將騎射技能, 該地也因歷代皇帝的重視, 成為大遼著名的狩獵習武之地。

[1] 《新唐書》卷219《渤海傳》

[2] 《新唐書》卷219《渤海傳》

[3] 《契丹國志》卷1《太祖紀》

[4] 《遼史》卷2《太祖本紀下》

[5] 《遼史》卷2《太祖本紀下》

[6] 《遼史》卷2《太祖本紀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