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戰國七雄之“舌尖上的中國02”

戰國七雄

舌尖上的中國01

作者:泡爹

書接上回

上一講我們講到, 商鞅在秦國實行了戰國時期最為成功的一次變法, 這不僅使秦國由弱變強,

也為多年之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縱觀戰國歷史不難發現, 從三家分晉的前475年到車裂商鞅的前338年的一百多年裡, 李悝、吳起、申不害、商鞅, 你方唱罷我登場, 基本上都是法家和法家推動的變法唱主角。

但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 再好的曲子天天唱也會讓人厭煩, 所以, 繼商鞅將變法之歌唱到最高潮之後, 戰國迎來了一個新的政治流派——縱橫派。

縱橫派的傑出代表“縱橫家”們, 將以一種新的方式, 在戰國這塊舞臺上做出精彩的表演。

接下來的幾講, 我們將集中跟童鞋們分享一下縱橫家們的表演。

故事還是要從一位神秘的老人開始講起。

還記得龐涓和孫臏的老師是誰嗎?

對, 就是那位半人半仙的“鬼穀子”。

這老爺子一身的絕學數不勝數, 隨便學到手一點就可以來到人間呼風喚雨。

之前他的學生孫臏和龐涓跟他學了一點兵學, 就在魏國和齊國之間掀起了一陣腥風血雨。

如今, 江湖上又有兩名他的弟子出現, 他們叫做張儀和蘇秦。

這兩位學的是另一項本領——遊說(東北話叫做“忽悠”)。

讓我們先從張儀講起。

張儀在鬼穀子門下學藝多年, 終於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學業。

這一天, 他背起了行囊, 拜別了師傅, 下山開始闖蕩江湖。

張儀的第一站來到了楚國。

很快, 憑著一口忽悠的絕活, 就在楚國國相的家裡, 找到了一個門客的工作。

有同學會問:門客是什麼?

門客就是在古代達官貴人家中養的一種人。

這些人裡, 有的是有具有真才實學, 能在關鍵時刻替主人辦事的, 但是也有一些是徒有虛名, 騙吃騙喝的。

他們的身份和家奴是不同的, 平時沒有固定的工作, 也不必幹雜役, 照樣吃吃喝喝領工資。

只在主人需要他們辦事的時候, 才會給他們安排工作。

(養門客的風氣在戰國時期很流行,

只會耍嘴皮子的張儀趕上了好時候。 )

有錢人家裡養門客通常都不只養一兩個, 國相的家裡當然養的就更多。

這人一多了是非也就多了。

張儀這廝當年學的專業就是耍嘴皮子、大忽悠, 如今當了門客就少不了發揮自己的專業長項。 這就導致他總是活沒幹多少,

卻每次都能得到更多的獎賞和回報。 這引起了其他門客的嫉妒。

一次, 楚國國相組織門客們喝酒。

席間, 當大家正喝得五迷三道的時候, 國相發現自己戴在腰間的一塊玉璧不見了。

“是誰拿了我的玉璧?現在交出來我既往不咎。 ”國相開始還比較客氣。

“。 。 。 。 。 。 ”半天沒人應答。

“哪個偷了玉璧?不主動自首, 等我查出來可沒好果子吃!”國相看著這幫平日吃自己、喝自己、用自己的門客們, 慢慢動了真怒。

“。 。 。 。 。 。 ”還是沒人承認。

酒席上出現了長時間沉靜。

但沉靜的同時, 怪異的事情發生了。

所有門客的目光都投向了角落裡的張儀。

“你們看我幹嗎?我離國相辣麼遠, 是誰偷也不可能是我偷啊。 ”張儀被看的心裡發毛, 不自主地解釋道。

“沒人說是你偷的啊!你心虛什麼?”門客甲。

“就是,做賊心虛!離得遠也不能證明不是你偷得,沒准趁敬酒的時候下手的呢。”門客乙。

“肯定是他,在座的就他家窮,而且聽說以前這廝手腳就不乾淨。”門客丙開始添油加醋地趁勢造謠生事了。

。。。。。。

雙拳難敵四手,好漢架不住人多。

平時就看張儀不順眼的那些門客開始合起夥來誣陷張儀。即使張儀再伶牙俐齒,也抵擋不住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集體誹謗。

門客們一起把張儀拘捕起來。

先搜身。

身上沒搜到贓物,就開始拷打。

張儀被抽了幾百鞭子,卻始終沒有承認這個莫須有的罪名。

即沒搜到贓物,又沒屈打成招,缺乏證據的門客們只好把已經被打暈了的張儀送回了家裡。

看到蘇醒了的張儀,妻子又悲又氣,埋怨道:“唉!您要是不讀書遊說,哪會受這洋罪?”

張儀卻對妻子說:“少扯那些沒用的,快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

妻子破涕為笑,說:“傻了呀,舌頭當然還在呀,不然你咋能說哈啊。”

張儀說:“好好好,這我就放心了。只要我這三寸不爛之舌還在,咱就有東山再起的資本。”

都被誣陷成小偷了,楚國當然是沒法再混下去了,張儀準備換個國家忽悠。

選來選去張儀決定去秦國碰碰運氣。

選擇秦國,一方面是因為西北人實誠、心眼少,忽悠起來比較容易;更重要的是秦國當時是打工者的天堂,這裡給人才提供的條件高、待遇好,而且在這裡人才還特別受到統治者的尊敬。

果然,來到秦國不久,張儀就混到了一個客卿的職位。

客卿顧名思義就是“像客人一樣的官員”,相當於現代社會的顧問一職。

顧問,顧問,就是領導顧得上就問,顧不上就不問的一個角色。

這個角色的重要與否,完全取決於領導會不會問他,以及他給領導的建議領導會不會重視。

身為客卿的張儀需要一次表現自己的機會。

而機會總是說來就來。

一次,秦惠王(就是車裂商鞅的那個嬴駟,秦孝公的兒子)想攻打南面的蜀國,但是又怕旁邊的韓國趁機偷襲自己,猶豫不決的時候他把大臣們都叫到了一起,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打韓國!”張儀。

“打蜀國!!”司馬錯。

“打韓國!!!”張儀。

“打楚國!!!!”司馬錯。

人群裡就張儀和一個叫司馬錯的官員嚷嚷的最大聲。

(司馬是官職,相當於國防部長,從司馬錯這個稱呼上可以看出,人家才是回答這個問題的專家)

“都唄吵吵!以理服人。”秦惠王被吵得腦仁直疼。

張儀搶前一步,說:“建議攻打韓國。”

秦惠王:“說理由。”

張儀說:“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穀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案圖籍,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倫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翟,去王業遠矣。”(史記*張儀列傳)

翻譯過來的歌詞大意是:秦國攻打韓國,可以借著討伐周王室罪惡的由頭,侵佔楚國和魏國的土地,然後逼迫周王室交出象徵王權的“九鼎”,採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法號令天下,這麼幹即有名又有利;而蜀國即偏僻又落後,是個像戎狄一樣的國家,征伐他們只會搞得我們士兵疲憊,百姓勞苦,又不能名揚天下,奪得了他們的土地也得不到什麼好處。我聽說爭奪名位的人要到朝廷去,爭奪利益的人要到市場上去。如今三川、周室就是天下最大的朝廷和市場,而大王卻不去爭奪,反而到戎狄一樣落後的地方去爭奪,這離成就帝王大業太遠了。

司馬錯卻反駁說“:NO、NO、NO,不是這樣的,我聽說,要使國家富強起來一定要拓寬國土,要使軍隊強大起來一定要使百姓富裕,要想成就王業一定要廣施恩德,這三個條件具備了,那麼帝王大業就應運而生了,如今大王疆土狹小,百姓貧窮,所以我希望大王先做些容易做的事。蜀國,是西方偏僻的國家,又是戎狄的首領,現在正好發生了類似夏桀商紂那樣的社會混亂。秦國強大的軍隊來攻打它,就好像豺狼追逐羊群一樣,得到它的土地可以擴大國家的疆土,奪取它的財富可以使百姓富裕,使部隊得到整編,不用損兵折將而他們就已經屈服了。攻克一國而天下各國不認為殘暴,取盡蜀川的全部財物,而天下各國不認為貪婪,這樣我們一出動軍隊而使名聲、實利都得到收益,又享有禁止暴亂的好名聲。如今攻打韓國,劫持天子,是很壞的名聲,而未必能得到好處,又要擔負不義的壞名聲;而攻打天下所不願意攻打的國家,危險啊!請讓我陳述一下不能攻打韓國的理由:周王,是天下共同的宗王;齊國是韓國的盟國,周王自知將失去傳國之寶九鼎,韓國自知將失去三川,兩國必將共力同謀,依靠齊國、趙國的力量而向楚國、魏國謀求和解,拿鼎給楚國,拿地給魏國,大王是不能制止的。這就是我所說的危險。不如攻打蜀國那樣完滿。”

惠王說“:好!還是司馬錯講的靠譜,我聽您的。”

(很明顯,希望靠幾隻破鼎就能號令天下,這想法是多麼的幼稚。還好秦惠王還比較清醒,看清了在國防問題上,還是軍事專家司馬錯更專業一些)

秦國出兵攻打了蜀國。

而且當年十月,就攻佔了它,並貶謫蜀王更改封號為蜀侯,同時派陳莊出任蜀國相國。

蜀從此以後成了秦國的附庸,源源不斷地開始為秦國提供糧食和物資保障。

秦國因此更加強大、富足。

很可惜,“忽悠大師”張儀並沒有抓住這一次難得的機會脫穎而出。

回到家後,張儀認真地總結了這次失敗的教訓。

他發現,秦惠王是個明白人,而明白人是最不容易被忽悠的,自己這次敗就敗在選錯了忽悠的對象。

張儀總結:忽悠就一定得找那種你把他賣了,他還願意幫你數錢的主。

可真有這種白癡嗎?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不久,還真讓張儀找到了這麼一位。

有關他們之間的故事,我們下一講繼續。

“沒人說是你偷的啊!你心虛什麼?”門客甲。

“就是,做賊心虛!離得遠也不能證明不是你偷得,沒准趁敬酒的時候下手的呢。”門客乙。

“肯定是他,在座的就他家窮,而且聽說以前這廝手腳就不乾淨。”門客丙開始添油加醋地趁勢造謠生事了。

。。。。。。

雙拳難敵四手,好漢架不住人多。

平時就看張儀不順眼的那些門客開始合起夥來誣陷張儀。即使張儀再伶牙俐齒,也抵擋不住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集體誹謗。

門客們一起把張儀拘捕起來。

先搜身。

身上沒搜到贓物,就開始拷打。

張儀被抽了幾百鞭子,卻始終沒有承認這個莫須有的罪名。

即沒搜到贓物,又沒屈打成招,缺乏證據的門客們只好把已經被打暈了的張儀送回了家裡。

看到蘇醒了的張儀,妻子又悲又氣,埋怨道:“唉!您要是不讀書遊說,哪會受這洋罪?”

張儀卻對妻子說:“少扯那些沒用的,快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

妻子破涕為笑,說:“傻了呀,舌頭當然還在呀,不然你咋能說哈啊。”

張儀說:“好好好,這我就放心了。只要我這三寸不爛之舌還在,咱就有東山再起的資本。”

都被誣陷成小偷了,楚國當然是沒法再混下去了,張儀準備換個國家忽悠。

選來選去張儀決定去秦國碰碰運氣。

選擇秦國,一方面是因為西北人實誠、心眼少,忽悠起來比較容易;更重要的是秦國當時是打工者的天堂,這裡給人才提供的條件高、待遇好,而且在這裡人才還特別受到統治者的尊敬。

果然,來到秦國不久,張儀就混到了一個客卿的職位。

客卿顧名思義就是“像客人一樣的官員”,相當於現代社會的顧問一職。

顧問,顧問,就是領導顧得上就問,顧不上就不問的一個角色。

這個角色的重要與否,完全取決於領導會不會問他,以及他給領導的建議領導會不會重視。

身為客卿的張儀需要一次表現自己的機會。

而機會總是說來就來。

一次,秦惠王(就是車裂商鞅的那個嬴駟,秦孝公的兒子)想攻打南面的蜀國,但是又怕旁邊的韓國趁機偷襲自己,猶豫不決的時候他把大臣們都叫到了一起,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打韓國!”張儀。

“打蜀國!!”司馬錯。

“打韓國!!!”張儀。

“打楚國!!!!”司馬錯。

人群裡就張儀和一個叫司馬錯的官員嚷嚷的最大聲。

(司馬是官職,相當於國防部長,從司馬錯這個稱呼上可以看出,人家才是回答這個問題的專家)

“都唄吵吵!以理服人。”秦惠王被吵得腦仁直疼。

張儀搶前一步,說:“建議攻打韓國。”

秦惠王:“說理由。”

張儀說:“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穀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案圖籍,挾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翟之倫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翟,去王業遠矣。”(史記*張儀列傳)

翻譯過來的歌詞大意是:秦國攻打韓國,可以借著討伐周王室罪惡的由頭,侵佔楚國和魏國的土地,然後逼迫周王室交出象徵王權的“九鼎”,採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法號令天下,這麼幹即有名又有利;而蜀國即偏僻又落後,是個像戎狄一樣的國家,征伐他們只會搞得我們士兵疲憊,百姓勞苦,又不能名揚天下,奪得了他們的土地也得不到什麼好處。我聽說爭奪名位的人要到朝廷去,爭奪利益的人要到市場上去。如今三川、周室就是天下最大的朝廷和市場,而大王卻不去爭奪,反而到戎狄一樣落後的地方去爭奪,這離成就帝王大業太遠了。

司馬錯卻反駁說“:NO、NO、NO,不是這樣的,我聽說,要使國家富強起來一定要拓寬國土,要使軍隊強大起來一定要使百姓富裕,要想成就王業一定要廣施恩德,這三個條件具備了,那麼帝王大業就應運而生了,如今大王疆土狹小,百姓貧窮,所以我希望大王先做些容易做的事。蜀國,是西方偏僻的國家,又是戎狄的首領,現在正好發生了類似夏桀商紂那樣的社會混亂。秦國強大的軍隊來攻打它,就好像豺狼追逐羊群一樣,得到它的土地可以擴大國家的疆土,奪取它的財富可以使百姓富裕,使部隊得到整編,不用損兵折將而他們就已經屈服了。攻克一國而天下各國不認為殘暴,取盡蜀川的全部財物,而天下各國不認為貪婪,這樣我們一出動軍隊而使名聲、實利都得到收益,又享有禁止暴亂的好名聲。如今攻打韓國,劫持天子,是很壞的名聲,而未必能得到好處,又要擔負不義的壞名聲;而攻打天下所不願意攻打的國家,危險啊!請讓我陳述一下不能攻打韓國的理由:周王,是天下共同的宗王;齊國是韓國的盟國,周王自知將失去傳國之寶九鼎,韓國自知將失去三川,兩國必將共力同謀,依靠齊國、趙國的力量而向楚國、魏國謀求和解,拿鼎給楚國,拿地給魏國,大王是不能制止的。這就是我所說的危險。不如攻打蜀國那樣完滿。”

惠王說“:好!還是司馬錯講的靠譜,我聽您的。”

(很明顯,希望靠幾隻破鼎就能號令天下,這想法是多麼的幼稚。還好秦惠王還比較清醒,看清了在國防問題上,還是軍事專家司馬錯更專業一些)

秦國出兵攻打了蜀國。

而且當年十月,就攻佔了它,並貶謫蜀王更改封號為蜀侯,同時派陳莊出任蜀國相國。

蜀從此以後成了秦國的附庸,源源不斷地開始為秦國提供糧食和物資保障。

秦國因此更加強大、富足。

很可惜,“忽悠大師”張儀並沒有抓住這一次難得的機會脫穎而出。

回到家後,張儀認真地總結了這次失敗的教訓。

他發現,秦惠王是個明白人,而明白人是最不容易被忽悠的,自己這次敗就敗在選錯了忽悠的對象。

張儀總結:忽悠就一定得找那種你把他賣了,他還願意幫你數錢的主。

可真有這種白癡嗎?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不久,還真讓張儀找到了這麼一位。

有關他們之間的故事,我們下一講繼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