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測一測:你是不是“慣”孩子的家長

“慣”孩子:河南方言, 就是非常溺愛孩子。 一起做下面幾道選擇題, 測試一下您是不是慣孩子:

1、有求必應。 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

A、是 B、不是

2、害怕哭鬧。 孩子一哭就滿足他的要求

A、是 B、不是

3、越俎代庖。 成人包辦所有的事情, 無論孩子自己能不能做

A、是 B、不是

4、心領神會。 大人猜測小孩的心思

A、是 B、不是

5、過分關注。 大人圍著小孩轉

A、是 B、不是

6、小題大做。 小疼痛大人當成是大事緊張得不得了

A、是 B、不是

7、不讓勞動。 將勞動當作懲罰或者不讓勞動

A、是 B、不是

8、賞識過度。 就是表揚過度

A、是 B、不是

9、當面袒護。 當別人指出孩子的錯誤時, 為他找掩飾、找藉口

A、是 B、不是

10、懲罰不當。 該懲罰的時候輕描淡寫或不捨得懲罰

A、是 B、不是

11、剝奪獨立。 總覺得不放心, 覺得孩子必須得到陪護

A、是 B、不是

12、放任自由。 拿孩子小當藉口,

A、是 B、不是

如果您的回答少於8個A, 那麼恭喜您, 您是不慣孩子的合格家長, 文章看到這, 您可就此別過。 要是您的回答超過八個A, 就要警惕了, 您可能是個慣孩子的主。 慣孩子有多不好, 教育專家們早就給我們總結過了:

有求必應, 勢必導致孩子將來自私任性, 得到再多也覺得理所當然;

害怕哭鬧, 孩子就會以哭作為達到目的的工具而屢試不爽;

越俎代庖, 孩子隨著年齡增長的能力就會被扼殺;

心領神會, 家長總是這樣做, 孩子平時就不用表達自己想法, 智力發展會滯後;

過分關注, 一旦失去關注, 孩子就容易沮喪、心理不平衡;

小題大做, 讓孩子認為小事都是不得了的大事;

不讓勞動, 讓孩子變成懶人, 小時候不勤快, 別指望長大了會變勤快;賞識過度, 會讓孩子非獎賞不作為;

當面袒護, 讓孩子是非不分;

懲罰不當, 會讓孩子無視規則, 不利於他的社會性的發展

剝奪獨立, 該放手時不放手, 孩子就會有依賴性, 扼殺了孩子的潛力。 放任自由, 會養成孩子不好的習慣, 長大了再改很難;

我國古代就有一句俗語:慣子如殺子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也說: “父母對子女的愛如果不夠,

子女會感到痛苦, 但過 的溺愛, 雖然也是一種偉大的情感, 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 ”

怎麼樣, 看完之後, 心裡是不是有些怕怕的?光指出問題不提供解決方案都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我是正經的實在人, 不幹那事兒!

怎麼辦呢?其實我們自己心裡很清楚:不再慣!就好了,

不過既然是寫文章, 不寫點什麼顯得不專業似的, 我給您提供幾點建議:

1、平等對待。 不要讓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為中心"的意識, 不讓孩子產生特殊優越感。

2、不要輕易滿足要求。 當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時, 不能輕易滿足。 孩子撒嬌要家長買玩具, 家長不能爽快答應, 可以跟他提條件, 例如一個月內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就答應買給他。 讓孩子學會為自己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

3、避免隔代溺愛。 很多家長忙於工作, 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照顧。 家長應該首先和老人溝通好, 遇到孩子做錯事時, 老人可以到別的房間去或者藉故出去, 讓家長單獨來解決。

4、 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孩子長到兩三歲就有了強烈的我自己幹的要求, 家長就因勢利導從培養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比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穿脫鞋襪,自己如廁,自己收拾玩具等。

家長就因勢利導從培養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比如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穿脫鞋襪,自己如廁,自己收拾玩具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