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秦大地上的“龜城”

大荔縣古稱同州。 位於陝西渭南市, 關中平原的東部, 黃河、渭河、洛河在此匯流。 大荔縣城的歷史, 最早可追溯到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所築的馮翊古城,

後從北魏一直到唐宋, 歷代縣城一直延續著方方正正的城池。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關中大地震, 方形城廓毀於一旦。 後為防禦外族南侵, 建造城垣以憑防守, 縮小城廓規模九裡三, 建成了精巧別致的龜形城垣。

大荔縣城, 猶如一隻巨大的神龜。

6座城門象徵神龜的肢體, 其中南門為龜頭, 城樓上面南有兩個圓洞是龜的兩隻眼睛;北門是龜尾, 城樓上面北有一個圓洞是龜肛門, 城外的文殊寶塔是龜尾巴;東南門(大安門)是左前爪, 由於龜爪彎曲, 所以修了兩個門洞, 中間有個小甕城, 角樓為魁星樓;西南門(普濟門)是右前爪, 也是兩個門洞, 一個甕城;左後爪伸出去是東北門(長寧門), 兩個門洞, 一個甕城;右後爪蜷縮回來是西門(永安門), 爪尖伸向正西方, 兩個門洞端東端西, 一個甕城, 角樓為文昌閣。

文殊寶塔

城牆之內, 呈曲線網狀佈局。 以現在的同州廣場所在地為龜殼頂點, 地勢中間高而四周漸低, 一條條大街小巷、一座座廟宇祠堂、一戶戶深庭大院似通非通, 似連非連, 建築佈局遵從八卦玄武的方位, 曲折玄妙, 恰似龜背網紋狀, 更顯神龜活靈活現之勢, 蘊含天地靈氣。

史料記載, 大荔龜形縣城為夯土城垣, 全圍包磚, 牆外築護城河, 深、寬一丈有餘, 6座城門均設置吊橋。 城垣周長4788米, 高12.28米, 基寬9.8米, 頂寬6.3米。 城牆之上,

設炮臺48座, 建重簷歇山頂式城樓12座, 築牆垛(女兒牆)3160個, 有上城的馬坡道6條。

清代中晚期各地民眾起義不斷, 為防止起義軍入城, 先後於七次對城垣作過修補。 民國三十七年(1948), 國民黨政府妄圖阻滯人民解放軍解放大荔縣城, 大量徵集民夫重整城垣, 加固城牆, 疏通加深拓寬外壕。 1949年3月, 解放軍發起淩厲攻勢, 大荔縣城一攻即破。 新中國成立後, 城垣防禦守護的功能頓失, 聽任存廢, 日漸蠶食, 淪為群眾修建莊基的土源, 直至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夷為平地。

現今, 城牆殘跡尚留少許, 但龜形的縣城輪廓已蕩然無存。

遠古時期, 綿延八百里的關中地區是一片汪洋澤國。 傳說大禹治水來到這裡, 看到崇山峻嶺連在一起擋住了黃河的去路, 一時一籌莫展。 後來, 在伏羲的幫助下, 首先趕走了興風作浪的水神共工, 又有神龜從洛河中爬出, 背馱“洛書”獻給大禹, 大禹依此鑿龍門, 推華山導河, 讓黃河切穿三門峽東流入海, 八百里秦川滄海變桑田。 神龜乘風駕霧遊歷四方, 見大荔地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遂流連忘返、樂不思歸,就此落戶安家。先民以為天意,據此有了仿神龜之形建造縣城之舉。

明、清及民國的20多部大荔史書記載,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至明嘉靖年間(龜形縣城修築前)的1300多年裡,洛河流域共暴發大洪水5次,其中兩次造成大荔縣城垣坍塌進水。在其後至今的450多年裡,洛河流域暴發大洪水17次,尤以民國七年(1918)和1984年為甚,洪水一度漲到城南崖下,但縣城(區)卻安然無恙,由此也便增添了大荔城是龜形,城下有只巨大的烏龜馱著臥在三水之間,隨著洪水的漲落而浮沉的新傳說。

現在的大荔縣

(三秦人文地理 編輯)

遂流連忘返、樂不思歸,就此落戶安家。先民以為天意,據此有了仿神龜之形建造縣城之舉。

明、清及民國的20多部大荔史書記載,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至明嘉靖年間(龜形縣城修築前)的1300多年裡,洛河流域共暴發大洪水5次,其中兩次造成大荔縣城垣坍塌進水。在其後至今的450多年裡,洛河流域暴發大洪水17次,尤以民國七年(1918)和1984年為甚,洪水一度漲到城南崖下,但縣城(區)卻安然無恙,由此也便增添了大荔城是龜形,城下有只巨大的烏龜馱著臥在三水之間,隨著洪水的漲落而浮沉的新傳說。

現在的大荔縣

(三秦人文地理 編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