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國後期最沒有大局觀的一個人,要不是臨陣倒戈,此人必是帥才

本期秘聞要講的是魏延。 魏延論個人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在戰場上勇猛善戰、而且頗有謀略, 在軍中, 他不像張飛一樣鞭撻士卒, 對手下將士頗為照顧, 因此在軍中的名望也非常高。 單就蜀國來看, 魏延是個不折不扣的人才。

但作為軍隊統帥, 他有一個非常致命缺點, 那就是沒有大局觀, 這也是導致他不得善終的根本原因。 如果在大局觀上能趕上蔣琬, 那他一定是蜀國後期無與倫比的軍事核心人物。

缺乏大局觀從魏延的死上就能看出。 諸葛亮死後, 蜀國退軍, 在退軍過程中楊儀負責軍隊的撤離指揮工作。 就在這時, 魏延居然率領軍隊攻打楊儀, 這一舉動一下子把自己的軍隊送上了絕路。 就個人能力而言, 魏延和楊儀是不相上下的, 在武力方面魏延要優於楊儀。 但當時蜀軍突然失去諸葛亮這一核心, 整個國家都處於生死存亡的境地。 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

魏延倒兵反戈, 為了自己日後的權利和自己人兵戎相見。 一下子把自己放在了整個蜀國軍民的對立面上, 孫權說魏延是”牧豎小人”一點不過。

要是有大局觀, 魏延就會發現他的面前實際上擺著一個更好的時機。 當時的蜀國, 唯有魏延、楊儀既有武力又有基礎。

但是諸葛亮死前, 沒有選擇他們兩個中的任何一人, 而是選擇了比他倆資歷都淺的蔣琬做為自己的繼承人。 諸葛亮最後的安排妙就妙在讓能力比魏延差的楊儀負責軍隊的撤離。

如果讓蔣琬負責, 那楊儀和魏延必定都不心服。 如果讓魏延負責, 那意魏延的性格必然不會撤兵。 楊儀雖然和魏延一樣野心勃勃, 但至少會聽命於諸葛亮, 保證軍隊安全撤離。 但是, 按照楊儀的性格, 回到蜀國後一定會想要獨攬大權。 而這時, 魏延如果能看透諸葛亮的用心, 只要起兵鎮壓楊儀, 必定奠定自己軍中地位。 在諸葛亮看來, 兩虎相爭, 才能保蔣琬和整個蜀國無憂。

可萬萬沒想到的是, 魏延竟然短視到如此地步。 在戰場上既不懂得人心向背的重要性, 也不懂攻心遠比武力來的划算。 雖然, 一個國家在失去政治核心時, 最容易竊取權利, 但從戰略的角度看, 風險遠大於收益, 何況是外敵虎視眈眈之際, 內外樹敵註定失利。

不管是做人還是為將, 都要眼光長遠,

只顧眼前得失, 必定難當大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