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佛洛德:文明的社會為何會產生破壞力驚人的暴民?

在啟蒙運動之前, 學者和知識份子對古代社會的農民起義、城市暴動, 大多有比較一致的看法, 即認為這些都是社會矛盾激發後,

生存權受到威脅的平民所採取的比較純粹的反抗行為。

美國《獨立宣言》裡提到過人類有三種基本權利: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而在民智未開的古代社會, 無基礎知識的下層人民一般不懂自由和追求幸福是什麼, 因為一個人在物質生活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很難理解“自由”和“幸福”是什麼, 飯都吃不飽的人很難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至少也是中產階級以上的人才會冒出的想法。

但是生存權卻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 我雖然沒讀書, 但是飯要吃、覺要睡, 這個道理不用人教都能明白。 儘管愚昧地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可要是基本生活保障都沒有的話, 那就沒人會管你是天子還是神君了——在饑餓和死亡面前,

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啟蒙運動後, 先賢們拋出了一個又一個華麗的理論, 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社會契約, 以此來論述這麼一個事實:過去那個愚昧的世界已經再見了;即將到來的, 是一個由理智人民所組成的時代。

這些思想家們大都傾向於這麼一個觀點:在這個時代, 人民將根據自然的法則選擇或拋棄一個政府;而在這個時代, 如果一個社會出現了動盪甚至是騷亂, 錯誤一定來自政府, 而不是人民。

為什麼?

因為在理論上, 人民擁有天賦的各種權利, 但歷史和現實卻明顯告訴大家, 那是做夢。 因為在幾乎所有的時代(啟蒙思想家大多把古希臘的一段黃金時期除外, 有時候捎帶上古羅馬, 這兩段時間在他們看來大概就和中國古代知識份子常掛在嘴邊的“上三代”差不多), 大家只看到政府在欺負人民, 在侵佔人民的權利, 那出了問題當然首先要找政府的錯咯!

然而一群打嘴炮的偉大理論家們都沒能看到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首先是根據啟蒙思想而建立起來的美利堅合眾國, 很快便在憲政上向保守主義大幅度讓步了。 全民的民主沒有實現, 一個強大的聯邦政府倒是建立了起來。

但這還算好的, 因為在啟蒙運動的中心——法國, 尾隨美國獨立戰爭而來的法國大革命, 簡直就把啟蒙思想家們的臉給打腫了。

一場號稱為了自由的革命, 活生生地演變成了無休止的暴動和屠殺;一次為了民主而發動的鬥爭, 最終竟然以一個軍事獨裁帝國的建立而宣告結束。 而更讓人覺得滑稽的是, 加冕稱帝的拿破崙不但沒有被人民所唾駡, 反而成為了法國有史以來最大的英雄。 這不禁讓無數思想家們發出了疑問:說好的進步呢?

你說古代,底層人民沒文化,不懂道理那就算了。可近現代,自法國大革命開始,打著“革命”旗號而反社會、甚至是反人類的行為一波接著一波,一個個為實現個人野心而奮鬥的領袖接連粉墨登場,卻總能收穫那樣多的擁護者:說好的理性呢?

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勒龐和佛洛德登場了。

勒龐:大家都是群眾!

古斯塔夫·勒龐 (Gustave Le Bon, 1841.5.7~1931.12.13),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有“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裡”之稱。馬基雅維利大家都知道,歐洲寫《君主論》的那傢伙,其理論特色和中國的法家韓非子他們差不多,鐵腕治國思想的代表人物。勒龐被稱作“xxx的馬基雅維利”,其思想特徵各位可以想像得到了。

和晚輩佛洛德一樣,勒龐也是學醫出身,後來轉行做了社會科學家。此人很有才氣,但功利心非常強,行事不忘出風頭,總想搞個大新聞,以至於後來鬧出了這麼一個大笑話:他說相對論是他第一個發現的,結果被愛因斯坦給強勢嘲諷了。不過性格是一回事,知識水準是另一回事。勒龐對社會學、政治學的貢獻,可以說是劃時代的。

當然,要在這裡全面、詳細講述勒龐的理論是不現實的,那將介紹太多的相關知識,所以我將他一些重要的、和本書有關的知識點抽了出來,供大家參考。

首先,勒龐主張打破了近代以來社會主義思想家和民族主義思想家提出的階級劃分和民族劃分理論——前者認為,世界是不同階級之間的鬥爭,而後者認為世界是不同民族之間的鬥爭。但是勒龐等社會學家認為,世界上所有人都可能只具備一個社會身份,那就是“群眾”。

乍一看,這個理論似乎是威脅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的,但實際上勒龐這麼一搞,最受傷的是自由主義學派。因為自由主義者們始終認為,人都是獨立的,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是為了追求不一樣的自己,所以社會越異質化越好,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嘛!

但是勒龐等人卻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在社會中的特質不但不會發展,反而會逐漸趨於一致,最後大家會發現,所有人相互間雖然從事著不同的工作,但實質上卻沒有什麼區別。這就類似現在社會上很多人所說:做什麼都不容易,都勞心勞力!而且不管爬到社會的哪一個高度,和身邊人對比的感覺總都是那樣的相同!最後一覺醒來發現:原來大家都只是“群眾”罷了!

正是因為人們有這種絕望傾向的思想,所以大家才會在社會動盪的時候表現得極其一致,無論是文盲還是精英:我們都是群眾,只是讀書多少罷了!

其次,勒龐等人以醫學、心理學的觀點,將“催眠”的概念引入了社會學,從而比較完美地解釋了為什麼啟蒙的時代仍然會有那麼多的殘忍的暴動,以及參與這些暴動的群眾和群眾領袖,那就是——群體性催眠。

在勒龐等社會心理學家看來,所有人的潛意識裡都殘存了對早期原始社會甚至是動物時代的野蠻衝動,只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被不但壓抑在了心中。但是一旦社會出現動盪,人們心中的那種無意識衝動就會被激發出來,尤其當出現一個強大的群眾領袖時,這個人能總能有意無意地激發出群眾心中的那個點,對群體進行催眠,讓他們做自己想要他們做的事情。

我們看醫學裡的催眠,不正是醫生想讓病人做什麼就做什麼嗎?同理,每個牛逼的群眾領袖都是天生的催眠師,他們能讓自己的擁護者們陶醉在一個無意識的精神世界裡,從而供自己驅使。

讓你投票你就投票,讓你遊行你就遊行,讓你舉起屠刀,你也會舉起屠刀,而且還是心甘情願的:這就是為什麼二戰前後有那麼多德國人都被希特勒和納粹黨洗腦而倒行逆施的緣故。

從古至今人類都習慣性地在身體以外尋找社會問題的答案,現在社會心理學卻告訴大家:其實我們的問題,一直都在我們自己。

不過作為社會心理學的創始人,勒龐的理論畢竟還不是很成熟,畢竟剛開始總是會有漏洞的嘛!其中最明顯、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點就在於:群眾領袖和群眾,有什麼區別?

按勒龐等人的觀點,群眾領袖是催眠者,而群眾是被催眠者,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分工呢?他們沒法解釋,或者說傾向於耍無賴般的解釋:因為領袖是天生的催眠者。

這……因為愛,所以愛?

更糟糕的是,社會心理學家們同時承認這麼一個事實:群體性催眠是相互的,大家都活在一個被催眠的世界裡,包括催眠者和被催眠者(顯然,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不會比他們的粉絲“病”得輕)。那麼問題就來了:既如此的話,你或許可以說領袖是第一個想出“好點子”的人,但是整個群體的催眠卻是群眾相互之間傳播導致的,為何他的地位就要比別人高那麼多?

何況,一個群體內的好點子基本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想出來的,但是在極左或極右的群體裡,都信奉著這麼一句話。什麼?國民黨曾說過:一個党,一個領袖。

是什麼,讓一個維也納街頭的流浪漢在德國成為連鐵血軍隊都俯首的領袖?顯然你不能用“天生”的來解釋,那這該怎麼辦呢?

該佛洛德登場了。

佛洛德:我們只是在追求自己而已

西格蒙德·佛洛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是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佛洛德的人生主要是以心理學家為主業的,但是請各位非心理學、醫學專業的朋友告訴我:除了佛洛德,你還認識幾個心理學家?

一個科學界的人物能獲得普遍性的知名度,只有兩個原因:一是他的研究改變了世界,這當然沒得說;二是他的研究和政治掛鉤,所以思想家們願意引用他的學說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政治家也願意開動國家機器來宣傳他的思想。

全言注:這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如果研究政治和社會的學說能與研究世界的學說相契合,那就說明政治、社會學說具有更強的正確性。比如你認為世界是優勝劣汰的,講一萬遍都不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殺傷力大;啟蒙思想家當初說世界是理性的,最好的證據就是牛頓用物理學證明了連天體運動的規律都可以算出來。

歸根結底,就是人類都明白自己對於世界而言實在太渺小了,所以假如“大”的世界尚且有規律在運行,那“小”的人類和人類社會當然也應該遵循這個規律才是,小不壓大嘛!董仲舒說“天人感應”,不也是說古代無道昏君在位的時候總是天災人禍嘛!道理是一樣的。

佛洛德很幸運,他的研究,比如對夢和催眠的解析,開啟了人類探索自身精神世界的新領域;而他對社會學和政治學的探索,同樣是任何研究政治和社會的人所不能避開的。那麼,佛洛德究竟是怎樣填補勒龐等人學說漏洞的呢?

一個詞——原欲。

佛洛德認可前人的研究,即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殘存於潛意識的野蠻衝動;但佛洛德同樣指出,在很早的時候,人類心中就同樣有了一種出於克制而產生的奇怪情節。是什麼?

請注意,下面這段文字,沒有一定功底的朋友看過之後會覺得是天方夜譚、無稽之談,但一個我並不想直說、卻又不得不說的話是:有些東西我們不能理解,可能是因為境界還不夠。

我並不是一個狂妄自大的人,這裡也不是在說我比某些人“高一等”,但是我也確實只是在說自己曾經的體會罷了。如果你是帶著真正思考問題的心態進來的話,就請接受一些不怎麼令自己滿意的事實,然後去儘量瞭解一些相關的知識,再回過頭來審視這些觀點,我相信屆時你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開始正文。

佛洛德認為,人類最早的原始衝動,一種原欲,來自兒子想對母親的佔有——性的佔有。但是,這種衝動由於父親的存在而受到抑制。

終於到某一天,兒子們殺死了父親,開始了對母親的爭奪(即所謂的“戀母弑父”情結,又被稱作“俄狄浦斯情結”)。但母親只有一個,兒子卻往往有許多(遠古時代當然是沒有計劃生育的),父子之間的爭鬥很快變成了兄弟之間的爭鬥,結果大家發現這樣的情況還不如父親佔有母親:父親佔有母親天經地義,雖然心裡難受,但是還說得過去,這就好比老闆天天罵你,人家是老闆,小不忍則亂大謀;可要是換成同事天天罵你,你還不弄死這龜兒子?

於是大家開始懺悔自己對父親所做的罪孽,悔不該當初:這種意識也保存在了我們祖先的大腦裡,遺傳了下來,也成為了一種原欲。

但是更早的,對母親的佔有和對父親的仇恨,同樣遺傳了下來。

兩種已經在歲月中變成潛意識的思想鬥爭之後,人類開始給自己定下一些規定,主要是“不准做什麼”,比如最開始的:不准亂倫。這,就是所謂的“禁忌”。

因為有了這些規定,所以人類開始為了壓抑原欲而在自己內心塑造一個理想化的自己,這個自己被佛洛德稱為“超我”,簡而言之就是超越自己本能的人格。但隨著“禁忌”的不斷增加,“超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比如一開始不准和親媽亂倫,進化到了可以和後媽亂倫(匈奴:你說啥?),再進化到後媽也不允許,再進化到不同輩分的都不允許,等等。

全言注:漢族人的史書經常說周邊遊牧民族不知廉恥,和後媽亂倫,殊不知要是能留下記錄的話,我們漢人的祖先估計也是這麼過來的,至少,伏羲和女媧也是亂倫,只是兄妹罷了,估計更早的傳說更羞恥。

然而社會加給人們的“禁忌”變得越來越多,對個人的要求也越來越多:從一開始的“不准做什麼”,逐漸演變為了“得做什麼”,七裡八裡一大堆的希望和要求——“你要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啊”、“你要好好工作將來成為社會精英啊”、“你要好好規劃人生將來成為成功人士啊”……最終,大部分人表態了:除了基本的一些外,其餘的誰能做到誰去做,我不管了。

然而這世界上就是有些人做到了,你甭管是炒作還是真的,至少,希特勒給德國人的感覺就是:既愛國,又有道德,還多才多藝,又能文能武……簡直完美!大家雖然嘴上說不想成功,但實際上潛意識裡都有一個完美的自己,一個成功的“超我”。自己雖然不能實現,但現在有別人實現了,那麼,那個人就會被自己所“內化”——其實大家眼裡看到的是別人,心裡想的卻是自己!

為什麼當今社會成功學這麼流行?原因很簡單,因為有無數人在渴望成功,所以他們追馬雲、追王思聰、追這個那個網紅。

而其實,他們追的只是自己罷了。

群眾領袖就是那個無數群眾心中的“超我”,他們表面上追隨的是領袖,實際上卻是在追隨自己。

面對一戰失敗所帶來的痛苦,無數德國人都想改變這個事實,但是大部分人畢竟還是不具備這方面的天賦和才能的,所以他們只能將自己心中的這種衝動壓制在心中。希特勒的出現完美填補了所有人的精神空虛:我就是想變成這樣的人,可惜自己做不到。現在他做到了,領袖即我,我即領袖!

沒有人能叫我赴湯蹈火,除了我自己:既然我與領袖合二為一了,那他讓我做什麼,就是我自己想做什麼!

這就是為什麼文明的人類會腦殘一樣地追隨少數一些人而變得無比野蠻與不衝動的原因。

當然,這只是佛洛德的觀點,他名氣大,不代表他的觀點就正確。而且我水準有限,也未必能講清楚他的觀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推薦兩本書: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和佛洛德的《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但是直接拿這些入門還是有些難度,建議先瞭解一些社會學、政治學的基本知識後再行閱讀。

全言作品(ID:quanyanyyy13)。

我是個務實主義者,大家要是手頭比較緊張的話可以先看看電子書,畢竟歷史上有許多巨著都是盜版流傳下來的,有時候作者有作者的難處,有時候讀者也確實有讀者的難處;但有條件的話還是應該花錢買一下正版的,畢竟有無數偉大的作者還在溫飽線邊緣,你的一點點幫助,或許就能改變歷史——這是我的看法。

勒龐和佛洛德的理論雖然誕生於近代社會,但實際上卻對古代歷史的研究有巨大幫助,尤其佛洛德的觀點,完全可以貫穿古今中外。以三國為例,我們不要忘了,黃巾起義的領導人——張角,也是一個領袖。宗教的那一套把戲雖然與社會心理學家們所研究的大不相同,但許多原理似乎是可以相通的。

尤其佛洛德提出了一個顛覆之前社會心理學家的觀點:過去的社會心理學家認為群眾和群眾領袖是和國家、軍隊、教會所相對應的,可以說是一種對抗正式社會組織的產物。而佛洛德卻反其道而結論:恰恰相反,國家、軍隊、教會才是“完美”的群眾團體,因為在他看來,任何傳統意義上的群眾組織才是進化不徹底的,一旦它們徹底成熟,那就必然成為新的國家、軍隊、教會!

照此來看,張角一定是也是某些東漢人民心中的一個“超我”存在,這也可以作為解釋他的信徒為何會追隨他的原因(之一)。我們姑且不討論這個結論的正確與否,對本書而言,更重要的一點是:為什麼東漢末年會誕生這樣一個領袖,以及這樣一群群眾?

這些,留待後文再說。最後送一句名人名言,作為本文的結尾吧!

“不要走在我後面,因為我可能不會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為我可能不會跟隨;請走在我的身邊,做我的朋友。”——阿爾貝·加繆(法國文學家)

摘自:《三國史在左,中外政治思想史在右》

你說古代,底層人民沒文化,不懂道理那就算了。可近現代,自法國大革命開始,打著“革命”旗號而反社會、甚至是反人類的行為一波接著一波,一個個為實現個人野心而奮鬥的領袖接連粉墨登場,卻總能收穫那樣多的擁護者:說好的理性呢?

正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勒龐和佛洛德登場了。

勒龐:大家都是群眾!

古斯塔夫·勒龐 (Gustave Le Bon, 1841.5.7~1931.12.13),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有“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裡”之稱。馬基雅維利大家都知道,歐洲寫《君主論》的那傢伙,其理論特色和中國的法家韓非子他們差不多,鐵腕治國思想的代表人物。勒龐被稱作“xxx的馬基雅維利”,其思想特徵各位可以想像得到了。

和晚輩佛洛德一樣,勒龐也是學醫出身,後來轉行做了社會科學家。此人很有才氣,但功利心非常強,行事不忘出風頭,總想搞個大新聞,以至於後來鬧出了這麼一個大笑話:他說相對論是他第一個發現的,結果被愛因斯坦給強勢嘲諷了。不過性格是一回事,知識水準是另一回事。勒龐對社會學、政治學的貢獻,可以說是劃時代的。

當然,要在這裡全面、詳細講述勒龐的理論是不現實的,那將介紹太多的相關知識,所以我將他一些重要的、和本書有關的知識點抽了出來,供大家參考。

首先,勒龐主張打破了近代以來社會主義思想家和民族主義思想家提出的階級劃分和民族劃分理論——前者認為,世界是不同階級之間的鬥爭,而後者認為世界是不同民族之間的鬥爭。但是勒龐等社會學家認為,世界上所有人都可能只具備一個社會身份,那就是“群眾”。

乍一看,這個理論似乎是威脅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的,但實際上勒龐這麼一搞,最受傷的是自由主義學派。因為自由主義者們始終認為,人都是獨立的,每個人活在世上都是為了追求不一樣的自己,所以社會越異質化越好,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嘛!

但是勒龐等人卻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在社會中的特質不但不會發展,反而會逐漸趨於一致,最後大家會發現,所有人相互間雖然從事著不同的工作,但實質上卻沒有什麼區別。這就類似現在社會上很多人所說:做什麼都不容易,都勞心勞力!而且不管爬到社會的哪一個高度,和身邊人對比的感覺總都是那樣的相同!最後一覺醒來發現:原來大家都只是“群眾”罷了!

正是因為人們有這種絕望傾向的思想,所以大家才會在社會動盪的時候表現得極其一致,無論是文盲還是精英:我們都是群眾,只是讀書多少罷了!

其次,勒龐等人以醫學、心理學的觀點,將“催眠”的概念引入了社會學,從而比較完美地解釋了為什麼啟蒙的時代仍然會有那麼多的殘忍的暴動,以及參與這些暴動的群眾和群眾領袖,那就是——群體性催眠。

在勒龐等社會心理學家看來,所有人的潛意識裡都殘存了對早期原始社會甚至是動物時代的野蠻衝動,只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被不但壓抑在了心中。但是一旦社會出現動盪,人們心中的那種無意識衝動就會被激發出來,尤其當出現一個強大的群眾領袖時,這個人能總能有意無意地激發出群眾心中的那個點,對群體進行催眠,讓他們做自己想要他們做的事情。

我們看醫學裡的催眠,不正是醫生想讓病人做什麼就做什麼嗎?同理,每個牛逼的群眾領袖都是天生的催眠師,他們能讓自己的擁護者們陶醉在一個無意識的精神世界裡,從而供自己驅使。

讓你投票你就投票,讓你遊行你就遊行,讓你舉起屠刀,你也會舉起屠刀,而且還是心甘情願的:這就是為什麼二戰前後有那麼多德國人都被希特勒和納粹黨洗腦而倒行逆施的緣故。

從古至今人類都習慣性地在身體以外尋找社會問題的答案,現在社會心理學卻告訴大家:其實我們的問題,一直都在我們自己。

不過作為社會心理學的創始人,勒龐的理論畢竟還不是很成熟,畢竟剛開始總是會有漏洞的嘛!其中最明顯、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點就在於:群眾領袖和群眾,有什麼區別?

按勒龐等人的觀點,群眾領袖是催眠者,而群眾是被催眠者,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分工呢?他們沒法解釋,或者說傾向於耍無賴般的解釋:因為領袖是天生的催眠者。

這……因為愛,所以愛?

更糟糕的是,社會心理學家們同時承認這麼一個事實:群體性催眠是相互的,大家都活在一個被催眠的世界裡,包括催眠者和被催眠者(顯然,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不會比他們的粉絲“病”得輕)。那麼問題就來了:既如此的話,你或許可以說領袖是第一個想出“好點子”的人,但是整個群體的催眠卻是群眾相互之間傳播導致的,為何他的地位就要比別人高那麼多?

何況,一個群體內的好點子基本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想出來的,但是在極左或極右的群體裡,都信奉著這麼一句話。什麼?國民黨曾說過:一個党,一個領袖。

是什麼,讓一個維也納街頭的流浪漢在德國成為連鐵血軍隊都俯首的領袖?顯然你不能用“天生”的來解釋,那這該怎麼辦呢?

該佛洛德登場了。

佛洛德:我們只是在追求自己而已

西格蒙德·佛洛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是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佛洛德的人生主要是以心理學家為主業的,但是請各位非心理學、醫學專業的朋友告訴我:除了佛洛德,你還認識幾個心理學家?

一個科學界的人物能獲得普遍性的知名度,只有兩個原因:一是他的研究改變了世界,這當然沒得說;二是他的研究和政治掛鉤,所以思想家們願意引用他的學說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政治家也願意開動國家機器來宣傳他的思想。

全言注:這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如果研究政治和社會的學說能與研究世界的學說相契合,那就說明政治、社會學說具有更強的正確性。比如你認為世界是優勝劣汰的,講一萬遍都不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殺傷力大;啟蒙思想家當初說世界是理性的,最好的證據就是牛頓用物理學證明了連天體運動的規律都可以算出來。

歸根結底,就是人類都明白自己對於世界而言實在太渺小了,所以假如“大”的世界尚且有規律在運行,那“小”的人類和人類社會當然也應該遵循這個規律才是,小不壓大嘛!董仲舒說“天人感應”,不也是說古代無道昏君在位的時候總是天災人禍嘛!道理是一樣的。

佛洛德很幸運,他的研究,比如對夢和催眠的解析,開啟了人類探索自身精神世界的新領域;而他對社會學和政治學的探索,同樣是任何研究政治和社會的人所不能避開的。那麼,佛洛德究竟是怎樣填補勒龐等人學說漏洞的呢?

一個詞——原欲。

佛洛德認可前人的研究,即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殘存於潛意識的野蠻衝動;但佛洛德同樣指出,在很早的時候,人類心中就同樣有了一種出於克制而產生的奇怪情節。是什麼?

請注意,下面這段文字,沒有一定功底的朋友看過之後會覺得是天方夜譚、無稽之談,但一個我並不想直說、卻又不得不說的話是:有些東西我們不能理解,可能是因為境界還不夠。

我並不是一個狂妄自大的人,這裡也不是在說我比某些人“高一等”,但是我也確實只是在說自己曾經的體會罷了。如果你是帶著真正思考問題的心態進來的話,就請接受一些不怎麼令自己滿意的事實,然後去儘量瞭解一些相關的知識,再回過頭來審視這些觀點,我相信屆時你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開始正文。

佛洛德認為,人類最早的原始衝動,一種原欲,來自兒子想對母親的佔有——性的佔有。但是,這種衝動由於父親的存在而受到抑制。

終於到某一天,兒子們殺死了父親,開始了對母親的爭奪(即所謂的“戀母弑父”情結,又被稱作“俄狄浦斯情結”)。但母親只有一個,兒子卻往往有許多(遠古時代當然是沒有計劃生育的),父子之間的爭鬥很快變成了兄弟之間的爭鬥,結果大家發現這樣的情況還不如父親佔有母親:父親佔有母親天經地義,雖然心裡難受,但是還說得過去,這就好比老闆天天罵你,人家是老闆,小不忍則亂大謀;可要是換成同事天天罵你,你還不弄死這龜兒子?

於是大家開始懺悔自己對父親所做的罪孽,悔不該當初:這種意識也保存在了我們祖先的大腦裡,遺傳了下來,也成為了一種原欲。

但是更早的,對母親的佔有和對父親的仇恨,同樣遺傳了下來。

兩種已經在歲月中變成潛意識的思想鬥爭之後,人類開始給自己定下一些規定,主要是“不准做什麼”,比如最開始的:不准亂倫。這,就是所謂的“禁忌”。

因為有了這些規定,所以人類開始為了壓抑原欲而在自己內心塑造一個理想化的自己,這個自己被佛洛德稱為“超我”,簡而言之就是超越自己本能的人格。但隨著“禁忌”的不斷增加,“超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比如一開始不准和親媽亂倫,進化到了可以和後媽亂倫(匈奴:你說啥?),再進化到後媽也不允許,再進化到不同輩分的都不允許,等等。

全言注:漢族人的史書經常說周邊遊牧民族不知廉恥,和後媽亂倫,殊不知要是能留下記錄的話,我們漢人的祖先估計也是這麼過來的,至少,伏羲和女媧也是亂倫,只是兄妹罷了,估計更早的傳說更羞恥。

然而社會加給人們的“禁忌”變得越來越多,對個人的要求也越來越多:從一開始的“不准做什麼”,逐漸演變為了“得做什麼”,七裡八裡一大堆的希望和要求——“你要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啊”、“你要好好工作將來成為社會精英啊”、“你要好好規劃人生將來成為成功人士啊”……最終,大部分人表態了:除了基本的一些外,其餘的誰能做到誰去做,我不管了。

然而這世界上就是有些人做到了,你甭管是炒作還是真的,至少,希特勒給德國人的感覺就是:既愛國,又有道德,還多才多藝,又能文能武……簡直完美!大家雖然嘴上說不想成功,但實際上潛意識裡都有一個完美的自己,一個成功的“超我”。自己雖然不能實現,但現在有別人實現了,那麼,那個人就會被自己所“內化”——其實大家眼裡看到的是別人,心裡想的卻是自己!

為什麼當今社會成功學這麼流行?原因很簡單,因為有無數人在渴望成功,所以他們追馬雲、追王思聰、追這個那個網紅。

而其實,他們追的只是自己罷了。

群眾領袖就是那個無數群眾心中的“超我”,他們表面上追隨的是領袖,實際上卻是在追隨自己。

面對一戰失敗所帶來的痛苦,無數德國人都想改變這個事實,但是大部分人畢竟還是不具備這方面的天賦和才能的,所以他們只能將自己心中的這種衝動壓制在心中。希特勒的出現完美填補了所有人的精神空虛:我就是想變成這樣的人,可惜自己做不到。現在他做到了,領袖即我,我即領袖!

沒有人能叫我赴湯蹈火,除了我自己:既然我與領袖合二為一了,那他讓我做什麼,就是我自己想做什麼!

這就是為什麼文明的人類會腦殘一樣地追隨少數一些人而變得無比野蠻與不衝動的原因。

當然,這只是佛洛德的觀點,他名氣大,不代表他的觀點就正確。而且我水準有限,也未必能講清楚他的觀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推薦兩本書: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和佛洛德的《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但是直接拿這些入門還是有些難度,建議先瞭解一些社會學、政治學的基本知識後再行閱讀。

全言作品(ID:quanyanyyy13)。

我是個務實主義者,大家要是手頭比較緊張的話可以先看看電子書,畢竟歷史上有許多巨著都是盜版流傳下來的,有時候作者有作者的難處,有時候讀者也確實有讀者的難處;但有條件的話還是應該花錢買一下正版的,畢竟有無數偉大的作者還在溫飽線邊緣,你的一點點幫助,或許就能改變歷史——這是我的看法。

勒龐和佛洛德的理論雖然誕生於近代社會,但實際上卻對古代歷史的研究有巨大幫助,尤其佛洛德的觀點,完全可以貫穿古今中外。以三國為例,我們不要忘了,黃巾起義的領導人——張角,也是一個領袖。宗教的那一套把戲雖然與社會心理學家們所研究的大不相同,但許多原理似乎是可以相通的。

尤其佛洛德提出了一個顛覆之前社會心理學家的觀點:過去的社會心理學家認為群眾和群眾領袖是和國家、軍隊、教會所相對應的,可以說是一種對抗正式社會組織的產物。而佛洛德卻反其道而結論:恰恰相反,國家、軍隊、教會才是“完美”的群眾團體,因為在他看來,任何傳統意義上的群眾組織才是進化不徹底的,一旦它們徹底成熟,那就必然成為新的國家、軍隊、教會!

照此來看,張角一定是也是某些東漢人民心中的一個“超我”存在,這也可以作為解釋他的信徒為何會追隨他的原因(之一)。我們姑且不討論這個結論的正確與否,對本書而言,更重要的一點是:為什麼東漢末年會誕生這樣一個領袖,以及這樣一群群眾?

這些,留待後文再說。最後送一句名人名言,作為本文的結尾吧!

“不要走在我後面,因為我可能不會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為我可能不會跟隨;請走在我的身邊,做我的朋友。”——阿爾貝·加繆(法國文學家)

摘自:《三國史在左,中外政治思想史在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