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史今說:明宣宗幹下這一票卻給明朝裝上了計時器(第121期)

編語:明宣宗是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成祖朱棣之後又一個鮮有作為的皇帝, 他一生最輝煌的一筆就是貢獻出了大明王朝的又一個盛世, 史稱“仁宣之治”。 明宣宗無論政治手段還是真知灼見都繼承他太爺爺、爺爺、父親最優良的基因, 雖然看起來玩世不恭又有“太平天子,促織皇帝”之名號。 但的確不失為明朝最傑出的皇族幹部, 可就是這麼一個人也辦了一件看似為國為民的好事, 卻在最後直接影響到了大明王朝的百年基業!

一個自明朝建立起就作為大明王朝定心丸的邊區機構:

想必大家熟知明朝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在明朝初期有那麼一個叫做奴兒幹都指揮使司, 簡稱“奴兒幹都司”, 這個行政單位的設立是明朝初期用來管理邊疆事務的重要中心機構, 它的建立對當時的明朝有效管理東北地區可謂是意義重大, 也很有效的穩定了東北部、北部邊疆的長期穩定。

奴兒幹都司的性質就相當於現在直接由中央政府管轄下的自治區。 它最初的設立, 是因為在明朝初年, 當時很多位於黑龍江下游奴兒幹地區的元代舊臣多歸降于大明王朝後, 於西元1411年, 即永樂九年, 設立的管制奴兒幹地區的直屬中央機構,

又因地區名字而取名為“奴兒幹都司”, 也就是這樣這個機構開始正式走馬上任, 其境內包含了蒙古、女真、吉裡迷、苦夷、達翰爾等多民族在內的人在此居住;其下轄地區包含了今天的黑龍江、阿速江(今烏蘇里江)、松花江以及腦溫江(今嫩江)流域;這樣的管理方式, 不僅僅使得當時奴兒幹和明朝形成了良好的政治命運共同體, 也使得當時兩個地區之間的經濟與各部族人民都促進了友好關係, 大大穩定了明朝對這廣大地區的直接有效統治。

奴兒幹都司是採用的地方上軍政合一的建制, 直屬明朝中央政府管制, 這一點而言就與我們如今的直轄市、自治區是異曲同工之妙, 而明朝在此更是設立衛所、駐紮軍隊, 衛所軍大家都知道是明初最有效, 又最節約成本的軍制, 當時在奴兒幹都司管轄內的庫頁島、翰難何(今鄂嫩河)、圖們江、外興安嶺等多地設立衛所就高達了400多所, 這也使得當時廣大的遼東地區的安全係數大大的提高, 從而又從根本上大大降低了東北部、北方部邊疆的動亂,

自此奴兒幹都司的存在就成為了明朝為穩定邊疆而起到了一個定心丸的作用。

奴兒幹都司的廢除到底是出了什麼狀況?才讓宣宗皇帝決定幹下這一票的呢?小編將會以問答形式來為大家解惑:

1、問:奴兒幹都司到了明宣宗朱瞻基(西元1398年2月9日-西元1435年1月31日)在位時期,因為當時的遼東地區對明宣宗治下的大明王朝來說,用來穩定邊疆的實際作用已經不再那麼突出了,為何呢?

答:因為宣宗認為當時的遼東地區元朝舊勢力已然退出遼東勢力範圍,加之成祖和自己前後多達數次之多的北征,已經給遼東地區創造了良好、持久的和平穩定。於是出於宣宗便決定為了利於自己的朝政改革和財政收入的穩定,這才開始收縮明朝對遼東地區的管轄力度,所以才在西元1434年,即宣德九年,廢除了自成祖時期就一直發揮作用的奴兒幹都司。

2、問:難道明朝廢除了奴兒幹都司,就不擔心引起遼東地區不穩定,從而對明朝的統治形成潛在性的威脅麼?

答:因為當時的遼東地區,在明朝眼中屬於地貧民稀,雖然廣闊,卻沒有肥沃的土地、草原能夠支撐足夠龐大的人口來養民練兵。再加上當時很多被派到奴兒幹都司的最高官員都是採用的世襲制度,這樣難免不擔心有天,在那裡的最高長官不把自己當成一個土皇帝,進而脫離中央的控制,那麼到時候在奴兒幹都司地區的軍隊、財政都等於送給那些人作為與朝廷對抗的本錢了。這樣不是就又變成了類似唐末時期的藩鎮割據局面了,所以說,與其等著將來有一天出現這樣的局面,還不如直接乾脆廢除後,讓那裡的各民族實施自行統治,從而達到讓那裡的各部族百姓徹底歸心于明朝來的實際。

讓我們通過上述問答來分析明宣宗此舉的作法究竟是有作為的措施還是無為的表現!或者是斷臂療傷的一個大明王朝的療程呢?

分析第一種情況:宣宗皇帝這樣的作法在當時而言,其實無可厚非,畢竟既能使明朝的中央財政收達到收支平衡、成本回流降低老百姓的負擔、同時又可以使得遠在千里之外的各個部族對大明朝忠心臣服。這種一箭雙雕的事情又何樂而不為呢?可是宣宗的做法,以我們國人如今的歷史角度而言,宣宗皇帝此舉無異於是給自己的大明王朝和繼任皇帝們挖了一個巨大無邊的坑。進而使得這枚影響東北穩定的定時裝置開始啟動,直到最後倒數3秒,將明朝徹底送上了覆滅的高臺上。這怎麼看都像是一種自毀長城、斷臂療傷的作法,使得明朝初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邊疆穩定又漸漸的走向了不穩定的邊緣。

分析第二種情況:首先是宣宗皇帝鑒於自永樂年間,成祖皇帝就不斷對蒙古阿魯台連年征伐的政策後,自己又通過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和經濟手段來維繫與蒙古建立的朝貢關係,對當時的蒙古而言,雖然是處於分裂局面,但也不難看出還是有再度一統的可能的,而之所以當時的蒙古肯和明朝建立朝貢關係,完全是為了能夠一心一意加快蒙古內部的再次一統,而採取的最穩妥的作法。而反觀當時的明朝,就因為此時雙方都想極力維持這好不容易來到的和平時期,所以就放棄軍事征伐的政策。

正因為,宣宗皇帝進一步著手實施國家在戰略上的收縮,例如:放棄好不容易得來的安南、再把奴兒幹地區的人員內遷回大陸,同時又停止下西洋的國家訪問政策。看似是對大明統治的天下有了近一步的穩固,實則恰恰暴露了仁宗、宣宗兩位皇帝在對蒙古軍事上的不作為政策,這直接在無形中為了蒙古再次統一創造了最有利的外部環境,更是為後來的土木堡之變埋下了伏筆。

因為大家都知道明朝是在土木堡之變後,才又陷入了像漢朝時期那樣的河套之患以及北虜長期寇邊的局面,從而長期的、不間斷的消耗了大明朝的國力、也使得一次又一次的復興變成了一時的曇花盛開。所以,小編想說的是因宣宗廢除奴兒幹都司後所引發的一系列不良效應,要遠比宣宗因廢除奴兒幹都司後得到的益處大得多。

本期話題論點:各位尊敬的、親愛的吃瓜圍觀讀者們,你們是怎麼看待宣宗皇帝廢除奴兒幹都司這一歷史事件的呢?大家如若有不同的看法,歡迎交流、點評!

1、問:奴兒幹都司到了明宣宗朱瞻基(西元1398年2月9日-西元1435年1月31日)在位時期,因為當時的遼東地區對明宣宗治下的大明王朝來說,用來穩定邊疆的實際作用已經不再那麼突出了,為何呢?

答:因為宣宗認為當時的遼東地區元朝舊勢力已然退出遼東勢力範圍,加之成祖和自己前後多達數次之多的北征,已經給遼東地區創造了良好、持久的和平穩定。於是出於宣宗便決定為了利於自己的朝政改革和財政收入的穩定,這才開始收縮明朝對遼東地區的管轄力度,所以才在西元1434年,即宣德九年,廢除了自成祖時期就一直發揮作用的奴兒幹都司。

2、問:難道明朝廢除了奴兒幹都司,就不擔心引起遼東地區不穩定,從而對明朝的統治形成潛在性的威脅麼?

答:因為當時的遼東地區,在明朝眼中屬於地貧民稀,雖然廣闊,卻沒有肥沃的土地、草原能夠支撐足夠龐大的人口來養民練兵。再加上當時很多被派到奴兒幹都司的最高官員都是採用的世襲制度,這樣難免不擔心有天,在那裡的最高長官不把自己當成一個土皇帝,進而脫離中央的控制,那麼到時候在奴兒幹都司地區的軍隊、財政都等於送給那些人作為與朝廷對抗的本錢了。這樣不是就又變成了類似唐末時期的藩鎮割據局面了,所以說,與其等著將來有一天出現這樣的局面,還不如直接乾脆廢除後,讓那裡的各民族實施自行統治,從而達到讓那裡的各部族百姓徹底歸心于明朝來的實際。

讓我們通過上述問答來分析明宣宗此舉的作法究竟是有作為的措施還是無為的表現!或者是斷臂療傷的一個大明王朝的療程呢?

分析第一種情況:宣宗皇帝這樣的作法在當時而言,其實無可厚非,畢竟既能使明朝的中央財政收達到收支平衡、成本回流降低老百姓的負擔、同時又可以使得遠在千里之外的各個部族對大明朝忠心臣服。這種一箭雙雕的事情又何樂而不為呢?可是宣宗的做法,以我們國人如今的歷史角度而言,宣宗皇帝此舉無異於是給自己的大明王朝和繼任皇帝們挖了一個巨大無邊的坑。進而使得這枚影響東北穩定的定時裝置開始啟動,直到最後倒數3秒,將明朝徹底送上了覆滅的高臺上。這怎麼看都像是一種自毀長城、斷臂療傷的作法,使得明朝初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邊疆穩定又漸漸的走向了不穩定的邊緣。

分析第二種情況:首先是宣宗皇帝鑒於自永樂年間,成祖皇帝就不斷對蒙古阿魯台連年征伐的政策後,自己又通過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和經濟手段來維繫與蒙古建立的朝貢關係,對當時的蒙古而言,雖然是處於分裂局面,但也不難看出還是有再度一統的可能的,而之所以當時的蒙古肯和明朝建立朝貢關係,完全是為了能夠一心一意加快蒙古內部的再次一統,而採取的最穩妥的作法。而反觀當時的明朝,就因為此時雙方都想極力維持這好不容易來到的和平時期,所以就放棄軍事征伐的政策。

正因為,宣宗皇帝進一步著手實施國家在戰略上的收縮,例如:放棄好不容易得來的安南、再把奴兒幹地區的人員內遷回大陸,同時又停止下西洋的國家訪問政策。看似是對大明統治的天下有了近一步的穩固,實則恰恰暴露了仁宗、宣宗兩位皇帝在對蒙古軍事上的不作為政策,這直接在無形中為了蒙古再次統一創造了最有利的外部環境,更是為後來的土木堡之變埋下了伏筆。

因為大家都知道明朝是在土木堡之變後,才又陷入了像漢朝時期那樣的河套之患以及北虜長期寇邊的局面,從而長期的、不間斷的消耗了大明朝的國力、也使得一次又一次的復興變成了一時的曇花盛開。所以,小編想說的是因宣宗廢除奴兒幹都司後所引發的一系列不良效應,要遠比宣宗因廢除奴兒幹都司後得到的益處大得多。

本期話題論點:各位尊敬的、親愛的吃瓜圍觀讀者們,你們是怎麼看待宣宗皇帝廢除奴兒幹都司這一歷史事件的呢?大家如若有不同的看法,歡迎交流、點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