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ofo攜手700Bike造車:弱弱聯合而已

作者:龔進輝

昨天下午, 共用單車平臺ofo與700Bike聯合發佈新一代共用單車ofo Curve, 新車在多個方面進行優化設計, 並強調最大化用戶體驗、最小化綜合運維成本的產品理念。

讓人眼前一亮的是, ofo Curve終於像摩拜lite一樣增加了收納車筐, 方便用戶放置隨身物品。 隨著ofo新車亮相並陸續向市場投放, 標誌著其與摩拜的共用單車一哥之爭從資本、騎行體驗升級到品牌、運維, 戰況將愈演激烈。

有必要交代下共用單車的背景, 共用單車的概念最早由ofo提出, 後者成立於2014年, 早期在北京高校內為師生提供租車服務, 在國內首創無樁共用單車模式。 不過, 共用單車這一概念真正從小眾走向大眾, 卻是由後來者摩拜所推動, 其從上海起家並做深做透, 再拓展北京等一線城市, 共用單車行業的火爆吸引更多投資人和玩家湧入。 ofo則順勢走出校門, 加快城市拓展速度和車輛投放力度,

與摩拜展開激烈的正面交鋒。

公益大於商業的屬性使得共用單車在短期內盈利無望, 只能靠資本的“餵養”瘋狂拓展市場, 大規模造車、人才招聘、後期維護是三項主要開支。 去年, 摩拜、ofo分別4輪和5輪超10億元融資, 均儲備充足彈藥, 較勁意味濃厚。

照理來說, 以整體投入來看, 兩大玩家完全沒必要進行多輪融資, 如此頻繁融資除了在宣傳上給對手一個下馬威, 更重要的是資本對共用單車這一前瞻性標的物空前熱情, 滴滴憑藉包裝共用經濟大獲成功, 使資本意識到共用單車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風口, 驅使他們加碼投資共用單車明星企業。

後面的劇情人盡皆知, 摩拜、ofo在各大城市瘋狂跑馬圈地, 甚至戰線延伸到海外市場,

仿佛誰先停止燒錢誰就會輸, 大有2014年年初滴滴與快的激烈火拼的態勢。 不過, 我想說的是, 共用單車行業註定要打一場持久戰, 瘋狂燒錢換來的暫時領先說明不了任何問題, 未來兩強相爭走向如何, 最根本的還是看企業內核, 因為企業氣質不會輕易改變。

企業內核包括產品、文化、團隊等方方面面, 其中產品是基石, 最具代表性, 往往可以折射出創始人對用戶體驗、人性、商業前景的思考與判斷。 如果審視摩拜、ofo各自投放市場的主力單車, 你會發現思路截然不同的二者高下立見。

在我看來, 摩拜與ofo之爭本質上是產品驅動和運營驅動的比拼, 我不認同“產品不好運營補”這一觀點, 始終認為產品驅動才是一家創業公司開闢新天地的原生動力,

最典型的非蘋果莫屬。 摩拜產品設計的理念是從低成本運營和環保的角度出發, 是對資源的高效利用, 車造得貴是為了降低維護和運營成本, 而資產輕重是相對的, 不能簡單因摩拜造價高而認為整個模式行不通。

反觀ofo, 為降低造車成本, 單車無GPS定位, 也不是新設計的抗損耗車, 其模式註定重度依賴線下運營, 運營費、搬運費、維護費是筆不小的開支, ofo造價優勢難以彌補高昂的運營成本、折舊成本。 試想一下, 如果ofo向社會投放的單車半年後生銹報廢, 加上缺乏GPS無法追蹤, 需要多少人工依靠眼力發現並回收?需要多少搬運車來調節運力?

值得注意的是, ofo擴張速度明顯快於摩拜, 這是否構成ofo市場份額領先摩拜的依據另當別論,

我隱隱覺得, ofo如此激進式擴張存在隱患, 更像是團隊秉承資本意志而不計投入地搶市場, 而不是採取穩紮穩打的策略, 在一個城市立足、深耕後再謀求擴張。 不可否認, 摩拜在立足上海4個月後才進軍北京有資金緊張的因素, 但更多是出於做深做透上海市場的考量, 積累運營經驗再複製到全國。

因此, 無論是從綜合成本還是市場拓展來看, 走穩健路線的摩拜都優於ofo。 現階段燒錢搶市場, 雙方差距或許並不明顯, 但長遠來看, 以產品驅動為核心的摩拜優勢將全面擴大化, 將ofo甩在身後。

回到ofo與700Bike聯合造車, 這並非雙方首次牽手, 去年12月, ofo宣佈與700Bike合作推出定製版小黃車在深圳投入使用, 最大的亮點莫過於增加定位功能, 可見ofo已意識到盲目追求低成本而犧牲品質的做法行不通。

ofo曾公開表示,其發展策略是連接自行車,將聯合全球眾多自行車品牌、廠商和運營商,而不是自己生產自行車。目前來看,700Bike是眾多自行車品牌中的一個,而雙方兩度牽手,既有打磨產品的考量,但更重要的是幫助ofo擺脫低端的形象。

要知道,ofo業務從學校開始起步,車輛品質一般,而摩拜一開始就是全套互聯網化,自建工廠定制車輛,有車輛定位和聯網功能,高造價換來高品質。因此,ofo初期形象比較low,而摩拜則顯得更高大上。這也就解釋了為何今年1月盛傳摩拜將收購700Bike斷ofo後路,儘管張向東、摩拜均予以否認,但2個月後ofo再度牽手700Bike,對後者倚重程度可見一斑。

這也不難理解,ofo已成為共用單車領域數一數二的玩家,不想在品牌上輸給摩拜,因此急於擺脫低端的形象。700Bike在造車方面融入互聯網思維,聚集一大批有品位的自行車玩家,是高端品牌的代名詞,合作前景高於搭檔傳統自行車廠商,有助於ofo推進品牌重塑。

至於700Bike,深度捆綁ofo更像是試水業務轉型,由過去的面向消費者轉為向ofo等共用單車企業輸出產品研發和品牌塑造等全套解決方案,希望借此迎來真正的春天,在古老的自行車行業佔據一席之地。當然,700Bike或許不會完全放棄To C業務,但想要有所起色難度著實不小。

總體來看,模式落後於摩拜的ofo與鬱鬱不得志的700Bike聯姻,不過是弱弱聯合而已,雙方各取所需,不僅難以對摩拜構成威脅,而且無法改變共用單車競爭的大體走勢。因此,長遠來看,我賭ofo將輸給摩拜,信也好不信也罷,交給時間來證明吧!

可見ofo已意識到盲目追求低成本而犧牲品質的做法行不通。

ofo曾公開表示,其發展策略是連接自行車,將聯合全球眾多自行車品牌、廠商和運營商,而不是自己生產自行車。目前來看,700Bike是眾多自行車品牌中的一個,而雙方兩度牽手,既有打磨產品的考量,但更重要的是幫助ofo擺脫低端的形象。

要知道,ofo業務從學校開始起步,車輛品質一般,而摩拜一開始就是全套互聯網化,自建工廠定制車輛,有車輛定位和聯網功能,高造價換來高品質。因此,ofo初期形象比較low,而摩拜則顯得更高大上。這也就解釋了為何今年1月盛傳摩拜將收購700Bike斷ofo後路,儘管張向東、摩拜均予以否認,但2個月後ofo再度牽手700Bike,對後者倚重程度可見一斑。

這也不難理解,ofo已成為共用單車領域數一數二的玩家,不想在品牌上輸給摩拜,因此急於擺脫低端的形象。700Bike在造車方面融入互聯網思維,聚集一大批有品位的自行車玩家,是高端品牌的代名詞,合作前景高於搭檔傳統自行車廠商,有助於ofo推進品牌重塑。

至於700Bike,深度捆綁ofo更像是試水業務轉型,由過去的面向消費者轉為向ofo等共用單車企業輸出產品研發和品牌塑造等全套解決方案,希望借此迎來真正的春天,在古老的自行車行業佔據一席之地。當然,700Bike或許不會完全放棄To C業務,但想要有所起色難度著實不小。

總體來看,模式落後於摩拜的ofo與鬱鬱不得志的700Bike聯姻,不過是弱弱聯合而已,雙方各取所需,不僅難以對摩拜構成威脅,而且無法改變共用單車競爭的大體走勢。因此,長遠來看,我賭ofo將輸給摩拜,信也好不信也罷,交給時間來證明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