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而不是“亡秦必趙”

“楚雖三戶, 亡秦必楚”這句話, 相信大家應該不陌生。 秦末,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 由此拉開了反秦浪潮。 而後項羽、劉邦也順勢舉義, 最終滅亡秦朝。 當年秦國橫掃天下時, 大約除齊國外, 六國的災難都不輕。 楚國懷王被騙, 囚死秦國;隨後, 白起“燒夷郢都”。 而趙國于長平之戰戰敗, 被坑殺降卒四十余萬;邯鄲被破, “諸嘗與王(秦王政)生趙時母家有仇怨, 皆坑之”。 而楚國沒有這樣的極大屠殺紀錄, 郢都雖被燒, 也沒有屠城的記載。

秦末農民起義

若說民風, 楚人雖強悍善戰, 但“燕趙自古多悲歌慷慨之士”, 也不輸于楚人, 而且秦、趙同出一源, 趙人的仇恨也應該更深。 可是亡秦的功勞, 趙人幾乎沒有(更奇怪的是, 在破秦過程中, 卻沒有一個“悲歌慷慨之士”能起什麼作用的)。 難道一個國王的喪失比無數生命的喪失更能引發楚人的不共戴天之恨嗎?怎麼不是“亡秦必趙”呢?

我個人認為, “楚雖三戶, 亡秦必楚”, 它是當時的楚復辟勢力以民諺俗語形式在民間傳播的一種思潮, 以鼓動平民加入以舊公族項梁為首的西楚勢力, 堅定其抗秦信心。 而後在司馬遷作《史記》中被其所用。

秦滅六國

當時秦國秦昭王時期奉行的是遠交近攻的戰略,

可是又出爾反爾, 總是欺騙楚人, 騙取土地, 楚王一怒之下出兵攻秦又打了敗仗, 後來秦人邀楚懷王和談卻又俘虜了楚國的國王, 使他客死異鄉, 所以楚人對秦國仇恨極深。

楚懷王

我們都知道, 楚地千里戴甲百萬, 楚國是當時經濟、農業、軍事上數一數二的強國,

是最有實力統一天下的國家之一。 而趙國民風彪漢但是成立以來不斷的遭到秦國打擊, 大部分時間處於被動, 長平之戰又被秦軍坑殺40萬兵, 後又被燕國入侵,雖然趙軍大敗燕軍但是對趙國在一次造成打擊。 再後來又失去李牧, 趙國從此就失去跟秦國抗衡的最後實力了。 其他國家齊國經濟發達, 但是軍事實力還是差點。 楚國總體實力還是很強的, 要是軍事指揮在準確點, 在加上楚國的人才完全可以跟秦國一決雌雄。

嚴格說起來, 其實這種說法是歪打誤著, 當時主流觀點是“亡秦者胡”, 因此始皇帝修長城, 並遣蒙恬領三十萬大軍以防匈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