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圖說 秦國 四大水利工程

秦國, 在人們印象中, 是勇猛的, 甚至是野蠻的。 戰國末期, 群雄爭霸, 秦國從一個邊陲小國一步步壯大, 最後一統天下, 除了秦國的軍事實力的強盛, 還和歷代國君發憤圖強不無關係。 雖然大秦帝國僅僅統治了14年, 但是留給後人的影響卻很大。 其建設的水利工程至今還在不同程度發揮作用, 澤被後世, 惠及民生。

在此按照修建時間先後, 說一說秦代修建的四個著名的水利工程:時間都江堰、鄭國渠、靈渠、白起渠、


一白起渠

時代:西元前279年

國君:秦昭襄王

修建者:白起

白起渠渠首

白起渠又名武鎮百里長渠、 三道河長渠、藎忱渠, 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 屬於戰國時期修建的軍事水利工程, 建設時間比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還要早23年。 渠長49.25公里, 號稱"百里長渠", 至今仍灌溉著宜城平原30多萬畝良田。 白起渠被列為湖北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元前279年, 秦將白起率兵進逼楚國鄢城, 久攻不下之時, 于距鄢城百里之遙的武安鎮蠻河上壘石築壩, 開溝挖渠, 以水代兵, 引水破鄢。 戰後, 周圍農民用此渠灌田, “戰渠”由此變為灌渠。 在後來的一千多年, 幾經興廢, 明代中期以後漸廢。 民國28年(1939年), 國民黨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 電請湖北省政府複修。 民國31年(1942年), 長渠複修工程破土動工。 為了紀念張自忠, 曾將長渠更名為藎忱渠(張將軍字藎忱)。 施工跨時5年, 終因時局動盪未能修成。 新中國成立後, 1952年動工修復。 1953年5月1日, 長渠修復工程完工。

二 都江堰

時代:西元前256年

國君:秦昭襄王

修建者:李冰父子


都江堰

都江堰, 位於四川都江堰市城西, 建於西元前256年, 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 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西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在岷江上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都江堰修築完工後,秦國擁有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兩塊富庶之地,為統一天下奠定了扎實的物資基礎。

三 鄭國渠

時代:西元前249年

國君:秦王嬴政

修建者:鄭國

鄭國渠

鄭國渠, 位於陝西關中,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管道,長達 300 餘裡,使秦國從經濟上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戰爭準備。

西元前249年,韓國韓王採取了一個所謂的“疲秦”的策略。他以水利工程人員鄭國為間諜,派其入秦,遊說秦國在涇水和洛水間,穿鑿一條大型灌溉管道。表面上說是可以發展秦國農業,真實目的是要耗竭秦國實力。在施工過程中,韓國“疲秦”的陰謀敗露,但秦王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很有遠見,沒有殺鄭國,仍然讓他繼續修渠。 鄭國渠建成6年後,秦軍直指韓國,疲秦之計真正變成了強秦之策,造就了關中平原土地灌溉的萬世之功。鄭國渠建成15年後,秦滅六國,實現了天下統一。

鄭國渠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 300 餘裡(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為保證灌溉用的水源,採用了獨特的“橫絕”技術,就是通過攔堵沿途的清峪河、蝕峪河等河,讓河水流入鄭國渠,河流下游的土地得到了改善。鄭國渠巧妙地連通涇河、洛水,取之于水,用之於地,又歸之于水。就在今天看來,這樣的設計也可謂巧奪天工。

四 靈渠

時代:西元前214年

國君:秦始皇

修建者:史祿


靈渠, 位於廣西興安縣,建成於西元前214年。它不僅是我國、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靈渠的修建,聯結了湘江和灕江兩大江河,溝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對嶺南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為了完成統一中國大業,接著向嶺南地區發動了戰爭。為了解決軍糧的運輸問題,秦始皇果斷地作出了“使監祿鑿渠運糧”的決定。經過秦軍與被徵發的勞動人民的艱苦勞動,幾經寒暑,靈渠開鑿成功。至此,從湘江用船運來的糧餉,可以通過靈渠,進入灕江,源源不斷地運至前線,保證前方的需要。至秦始皇三十三年,秦軍終於全部攻下了嶺南,設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並派兵戍守。至此,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偉大事業,而靈渠則為完成這一偉大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靈渠水系由北南兩渠組成。北渠俗稱湘江新道,全由人工開鑿而成,大致與湘江故道略成平行,其水位高過湘江故道,在高塘村與湘江故道相會,全長3.25公里;南渠自南陡口起,過嚴關,流至溶江鎮老街的靈河口入灕江,全長約33.15公里,4公里為人工開鑿的航道,其餘是在原河道上整修。


秦代四大水利工程仍然歷經滄桑,惠及當世,永載史冊。

(三秦人文地理 編輯)

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西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在岷江上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都江堰修築完工後,秦國擁有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兩塊富庶之地,為統一天下奠定了扎實的物資基礎。

三 鄭國渠

時代:西元前249年

國君:秦王嬴政

修建者:鄭國

鄭國渠

鄭國渠, 位於陝西關中,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管道,長達 300 餘裡,使秦國從經濟上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戰爭準備。

西元前249年,韓國韓王採取了一個所謂的“疲秦”的策略。他以水利工程人員鄭國為間諜,派其入秦,遊說秦國在涇水和洛水間,穿鑿一條大型灌溉管道。表面上說是可以發展秦國農業,真實目的是要耗竭秦國實力。在施工過程中,韓國“疲秦”的陰謀敗露,但秦王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很有遠見,沒有殺鄭國,仍然讓他繼續修渠。 鄭國渠建成6年後,秦軍直指韓國,疲秦之計真正變成了強秦之策,造就了關中平原土地灌溉的萬世之功。鄭國渠建成15年後,秦滅六國,實現了天下統一。

鄭國渠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 300 餘裡(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為保證灌溉用的水源,採用了獨特的“橫絕”技術,就是通過攔堵沿途的清峪河、蝕峪河等河,讓河水流入鄭國渠,河流下游的土地得到了改善。鄭國渠巧妙地連通涇河、洛水,取之于水,用之於地,又歸之于水。就在今天看來,這樣的設計也可謂巧奪天工。

四 靈渠

時代:西元前214年

國君:秦始皇

修建者:史祿


靈渠, 位於廣西興安縣,建成於西元前214年。它不僅是我國、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靈渠的修建,聯結了湘江和灕江兩大江河,溝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對嶺南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為了完成統一中國大業,接著向嶺南地區發動了戰爭。為了解決軍糧的運輸問題,秦始皇果斷地作出了“使監祿鑿渠運糧”的決定。經過秦軍與被徵發的勞動人民的艱苦勞動,幾經寒暑,靈渠開鑿成功。至此,從湘江用船運來的糧餉,可以通過靈渠,進入灕江,源源不斷地運至前線,保證前方的需要。至秦始皇三十三年,秦軍終於全部攻下了嶺南,設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並派兵戍守。至此,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偉大事業,而靈渠則為完成這一偉大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靈渠水系由北南兩渠組成。北渠俗稱湘江新道,全由人工開鑿而成,大致與湘江故道略成平行,其水位高過湘江故道,在高塘村與湘江故道相會,全長3.25公里;南渠自南陡口起,過嚴關,流至溶江鎮老街的靈河口入灕江,全長約33.15公里,4公里為人工開鑿的航道,其餘是在原河道上整修。


秦代四大水利工程仍然歷經滄桑,惠及當世,永載史冊。

(三秦人文地理 編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