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合群的往往都是很優秀的人

自從看完日劇《被討厭的勇氣》後, 感悟到人是一種群居動物, 天性使然選擇抱團取暖。 在一個大的社會環境下, 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各種形式的小圈子。 而喜歡選擇獨處的人就成為了異類, 要忍受著他人異樣的目光, 或許還夾雜著幾句嘲弄, 這就是世界的格局

圈子中能說會道者便成為了社交達人, 周圍的人都爭著搶著去與他結交, 就連社會上也在大力宣揚這種社交能力。 然而, 事實確是, 相比於社交, 獨處才是一種能力。

1

其實每個人都有兩面性。 一個外在, 一個內在, 而大多數人, 都只是通過與外界地溝通, 通過存在感去獲取別人對外在的這個我認同, 卻忽視了精神上的內自我。 一到夜深人靜, 四下無人之時, 就會從心底裡湧起對自我的懷疑, 惶惶不安。

那些“不合群”的人習慣獨處, 則更能正確面對真實的自己, 或者說, 更瞭解真實的自己。 他們的內心精神足夠強大,

不需要他人的贊同, 擁護。

而那些習慣獨處的人, 也不一定是不合群, 而是不需要通過他人來證明自己。 真正優秀的人, 不在乎他人的眼光, 也不在乎他人的嘲諷。 你不懂我, 我不怪你。

2

先說一些事例, 在現在這個社會中普遍存在。 每當有反對舊事物的新鮮事物出現, 每個人先是對其抱有一個問號的態度, 等到大眾都接受了之後, 才相信這個新事物的是對的。 反之, 很多人被騙都是因為太過相信大眾的判斷, 覺得大家都說好的東西一定都好。 未必然後就上了騙子的當。 而那些“不合群”的人, 反而倖免於難。

那些不合群的聰明人, 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 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與他有共同語言的。

就如叔本華所說:人, 要麼庸俗, 要麼孤獨。

古往今來, 經典案例數不勝數:

叔本華-偉大的哲學家, 哲學這玩意總是有些玄乎, 無人能懂的, 因此很多哲學家都是被孤立的。 比如康得, 終生未娶, 一生未出柯尼斯堡, 但他去創造了出獨一無二的康得主義。 比如尼采, 在他的時代被世人稱之為“瘋子”, 不被世人所理解。 在這個時代裡, 尼采一些話, 卻成了無可辯駁的真理。

3

人只有在獨處的時候, 才有可能完全地成為他自己, 而當他投身於人際交往時, 他都將或多或少地失去部分的自我。

優秀的人沒必要花精力討好別人, 尋思經營好人際關係, 因為時間會證明, 誰才是對的。 優秀的人更喜歡獨處, 活在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與人社交中, 反而顯得不舒服。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質(性格內向, 不善交際, 不合群)。 他們壓根就不在乎別人比自己優秀與否。 他們選擇了孤獨, 不代表選擇了與世隔絕。 他們同樣入世, 只是他們社交門檻, 不是一般人能夠踏入的。

4

這個社會太多人為了迎合這樣那樣的場合,

已經變得越來越平庸, IP泡沫偶像劇的流行迫使太多的女生去熱衷, 依附於她所戀著的男人。 相反一些所謂真正優秀的女強人, 備受流言攻擊。 難道那些女人不合群嗎?她們只是不合“庸俗”女生的群, 她們可以自如地在精英人士圈子周旋。 歡樂頌2中的安迪圈子很大, 但是還是很孤獨。

就像日劇《被討厭的勇氣》裡面說到的, 我們不需要變成和別人一樣, 別人怎麼看又能怎樣?真正優秀的人, 不需要合群。 因為這個群體對他來說毫無意義。 他需要的是被人討厭的勇氣!我就是我, 不是馬路上的路人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