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秦皇強過漢武憑啥?看他們怎麼對付匈奴就明白了

漢匈戰爭來為人津津樂道, 其實漢武帝不僅沒能徹底將匈奴從地球上抹掉, 還險些成了“胡亥第二”。 秦皇漢武常常被相提並論, 撇開其他不說, 單就對付匈奴這一點, 漢武帝也不如秦始皇——後者用更小的代價卻獲得了同樣的效果。

秦皇(圖注)

春秋戰國時期, 由於諸侯國之間長期爭戰不休, 在秦、晉、燕三國的邊地出現了諸如烏氏、林胡、東胡、山戎等100多個部落。 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領, 互不統屬, 各自分散居住於河谷之中。 發展到戰國中期, 各部落實現了區域融合。 戰國末年, 由於中原地區的兼併戰爭日益激烈, 燕、趙、秦等國的北部邊防實力都相對地受到削弱。 匈奴人乘機大舉南下, 控制了趙武靈王時期所築的北長城, 穩固地佔領了當時的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北假(今內蒙古黃河河套以北、陰山山脈以南的夾山帶河地區)、陽山(今內蒙古狼山)以及河南地(今河套和伊克昭盟地)。

這裡依山帶水, 沃野千里, 草木茂盛, 給匈奴人的畜牧和狩獵提供了極為良好的自然條件。 在新的環境中, 匈奴人的遊牧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 與中原人民的交往增多, 開始有了一定的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 這時匈奴的勢力進一步增強, 並以陰山、河套為基地, 對四周鄰族展開強大的攻勢。 攻擊的主要目標是中原農業地區, 因而常常同燕、趙、秦等國發生較大規模的衝突。 例如, 趙孝成王時李牧破匈奴之戰, 趙國投入的兵力有戰車1300乘, 騎兵1.3萬人, 步兵5萬人, 弓弩手10萬人, 總兵力約20余萬, 共殲滅匈奴軍10余萬騎。 這是一次大規模的戰役, 其他小戰則不可勝數。 李牧雖曾重創匈奴, 但趙國的力量有限,
並未能恢復趙武靈王所開闢的疆界, 匈奴仍然為患于中原北部各國, 而且一天比一天強大。 這種情況, 一直持續到秦王朝的統一。

秦朝初期建置有36郡, 確立了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政權。 國家的統一又促進了漢族與周邊民族的廣泛聯繫。 在36郡之外, 分佈有眾多的少數民族政權。 當時秦朝沿北部邊郡從東到西依次有東胡、匈奴、月氏等三大少數民族(統稱胡人), 對秦的統治構成了現實威脅。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的過程中, 匈奴人的社會形態正處於由部落聯盟向奴隸社會轉化的階段, 出現了自己的政治領袖——頭曼單于。 在頭曼單于以前, 匈奴的部落聯盟時大時小、時聚時散, 很不穩定。 自頭曼單于開始, 匈奴在政治上趨於團結、統一和穩定,

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也比以前大為增強。 至秦朝建立, 匈奴已東驅東胡至燕山以東, 西逐月氏至祁連山以西, 南渡黃河攻佔河南地。 河南地距秦都咸陽僅數百里, 鐵騎10日內可達, 對新興的秦王朝構成極大威脅, 是秦北部邊疆一大憂患。 針對北方匈奴騎兵強大、地域寒苦等具體情況, 秦決定驅逐南下的匈奴, 收復北方失地, 然後修繕連接秦、趙、燕的舊長城, 以加強防禦, 固守北邊。

秦北擊匈奴作戰示意圖(圖注)

秦軍北擊匈奴之前, 致力於穩定統治、改革治理、平定百越, 同時也為反擊匈奴積極做好各項準備。 自秦始皇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西元前215年~西元前214年), 在長期而充分準備的基礎上, 秦軍對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 其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奪取河南地, 第二階段驅逐匈奴到陰山以北和賀蘭山以西, 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戰後, 自秦始皇三十四年至秦始皇三十七年(西元前213年~西元前210年), 大規模地修築了長城、直道, 並大量移民、戍邊, 鞏固所取得的勝利, 經營腹地,穩定邊疆。

第一階段:奪取河南地。這一階段的作戰,進行得十分順利。雙方的力量對比,優勢在秦軍一方。秦軍剛剛完成統一中原和平定百越的戰爭,軍隊經過長期戰爭的鍛煉,特別是經過大規模戰役的考驗,將士身經百戰,戰鬥力極強;匈奴軍主要以搶掠為主,缺乏大規模作戰的組織指揮能力;秦軍預先有充分的戰爭準備、物資準備和周密的計畫部署,匈奴方面則幾乎沒有任何準備;秦軍在當面集結了占壓倒優勢的主力部隊和精銳部隊,匈奴方面的主力部隊則遠在今內蒙古的陰山等地的戰略縱深內;秦軍發揮步、騎、車等多兵種、大兵團協同作戰的優勢,而匈奴在河南地多為分散遊牧部落武裝,缺少大規模集中的騎兵部隊。因此,秦軍的攻勢甚為淩厲,蒙恬率主力由上郡[1]北上,迅速攻佔河套[2]北部地方,沒有遭到大規模抵抗;同時駐守北地、隴西兩郡的秦軍,也向河套的南部地區發起進攻。秦軍東西並進、南北夾擊的攻勢,很快就將河套以內的匈奴軍隊擊潰,一舉收復河南地,並一直推進到北河(今烏加河,當時為黃河的主流道)南岸,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作戰任務,總體實現了既定的戰略目標。

第二階段:驅逐匈奴到陰山以北和賀蘭山以西。秦軍奪取河南地後,稍事鞏固和休整,接著於第2年發起新的攻勢,展開第二階段作戰任務。這一階段的戰略目標是把匈奴全部驅逐到陰山山脈以北,其計畫和部署是:由蒙恬率主力渡河,首先攻佔高闕[3](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然後北上攻佔陰山(今內蒙古狼山),東去攻佔北假(今內蒙古黃河河套以北、陰山山脈以南的夾山帶河地區),擊敗匈奴主力;同時以一部兵力渡黃河西進,攻佔賀蘭山,策應主力部隊的進攻。匈奴首領頭曼單于,開始時沒有料到秦軍會大舉進攻,其部落和軍隊都處於比較分散的狀態,因而陷於全面被動。在丟掉河南地之後,頭曼單于集中了部分兵力,試圖尋機奪回。不料秦軍很快即發起第二階段攻勢,頭曼被迫應戰。雙方遂于高闕、陰山、北假一帶展開激戰。秦軍在數量、多兵種協同配合和組織指揮上佔優勢,連戰皆捷,奪取了整個陰山地區和賀蘭山山地。匈奴連連失敗,加之秦王朝的北部邊防各個地段皆防守嚴密,無隙可乘,遂在秦軍的強大壓力下,被迫撤離陰山地區北遷。《史記·匈奴列傳》說:“當是之時,東胡強而月氏盛。匈奴單于曰頭曼,頭曼不勝秦,北徙”。也就是說,南有秦軍的巨大壓力,東西兩翼又受到東胡和月氏的制約,匈奴不得已撤退到陰山以北的漠南一帶去遊牧。至此,秦對匈奴的作戰完全實現了預定的戰略目標。

漢武帝(圖注)

引文出處:

[1] 今陝西榆林市境內。

[2] 河套:一般指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之地。包括銀川平原(寧夏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今分屬寧夏、內蒙古、陝西。黃河在這裡先沿著賀蘭山向北,再由於陰山阻擋向東,後沿著呂梁山向南,形成“幾”字形,故稱“河套”。

[3] 因陰山山脈至此中斷,成一缺口,望若門闕,故名高闕。

經營腹地,穩定邊疆。

第一階段:奪取河南地。這一階段的作戰,進行得十分順利。雙方的力量對比,優勢在秦軍一方。秦軍剛剛完成統一中原和平定百越的戰爭,軍隊經過長期戰爭的鍛煉,特別是經過大規模戰役的考驗,將士身經百戰,戰鬥力極強;匈奴軍主要以搶掠為主,缺乏大規模作戰的組織指揮能力;秦軍預先有充分的戰爭準備、物資準備和周密的計畫部署,匈奴方面則幾乎沒有任何準備;秦軍在當面集結了占壓倒優勢的主力部隊和精銳部隊,匈奴方面的主力部隊則遠在今內蒙古的陰山等地的戰略縱深內;秦軍發揮步、騎、車等多兵種、大兵團協同作戰的優勢,而匈奴在河南地多為分散遊牧部落武裝,缺少大規模集中的騎兵部隊。因此,秦軍的攻勢甚為淩厲,蒙恬率主力由上郡[1]北上,迅速攻佔河套[2]北部地方,沒有遭到大規模抵抗;同時駐守北地、隴西兩郡的秦軍,也向河套的南部地區發起進攻。秦軍東西並進、南北夾擊的攻勢,很快就將河套以內的匈奴軍隊擊潰,一舉收復河南地,並一直推進到北河(今烏加河,當時為黃河的主流道)南岸,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作戰任務,總體實現了既定的戰略目標。

第二階段:驅逐匈奴到陰山以北和賀蘭山以西。秦軍奪取河南地後,稍事鞏固和休整,接著於第2年發起新的攻勢,展開第二階段作戰任務。這一階段的戰略目標是把匈奴全部驅逐到陰山山脈以北,其計畫和部署是:由蒙恬率主力渡河,首先攻佔高闕[3](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然後北上攻佔陰山(今內蒙古狼山),東去攻佔北假(今內蒙古黃河河套以北、陰山山脈以南的夾山帶河地區),擊敗匈奴主力;同時以一部兵力渡黃河西進,攻佔賀蘭山,策應主力部隊的進攻。匈奴首領頭曼單于,開始時沒有料到秦軍會大舉進攻,其部落和軍隊都處於比較分散的狀態,因而陷於全面被動。在丟掉河南地之後,頭曼單于集中了部分兵力,試圖尋機奪回。不料秦軍很快即發起第二階段攻勢,頭曼被迫應戰。雙方遂于高闕、陰山、北假一帶展開激戰。秦軍在數量、多兵種協同配合和組織指揮上佔優勢,連戰皆捷,奪取了整個陰山地區和賀蘭山山地。匈奴連連失敗,加之秦王朝的北部邊防各個地段皆防守嚴密,無隙可乘,遂在秦軍的強大壓力下,被迫撤離陰山地區北遷。《史記·匈奴列傳》說:“當是之時,東胡強而月氏盛。匈奴單于曰頭曼,頭曼不勝秦,北徙”。也就是說,南有秦軍的巨大壓力,東西兩翼又受到東胡和月氏的制約,匈奴不得已撤退到陰山以北的漠南一帶去遊牧。至此,秦對匈奴的作戰完全實現了預定的戰略目標。

漢武帝(圖注)

引文出處:

[1] 今陝西榆林市境內。

[2] 河套:一般指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之地。包括銀川平原(寧夏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今分屬寧夏、內蒙古、陝西。黃河在這裡先沿著賀蘭山向北,再由於陰山阻擋向東,後沿著呂梁山向南,形成“幾”字形,故稱“河套”。

[3] 因陰山山脈至此中斷,成一缺口,望若門闕,故名高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