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整理(一)

20、城鎮化進程中的返鄉創業

鼓勵農民工和大學生、複轉軍人等各種人才返鄉創業, 有著現實的意義。 有才華、有能力的青年回鄉創業,

既可以緩解他們在大城市不得不面對的就業壓力, 也可能給家鄉帶去新的理念、技術、思路、資金, 有可能為家鄉的城鎮化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 李克強總理提出, 要大力支持農民工、大學生和退役士兵等返鄉創業, 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使廣袤鄉鎮百業興旺, 促就業、增收入, 打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新局面。

中國正處在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時期, 而無論以往對城鎮化的論述, 還是公眾對城鎮化發展的理解, 城鎮化都被描述和理解為一個單向度的流動, 即鄉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流動、邊緣地區人口向中心城市流動。 而中國迄今為止的城鎮化進程,

也基本就是循著這一路徑一路走來, 以至於中國迅速出現了北、上、廣、深等超大城市。

在這樣的背景下, 提出鼓勵農民工等群體返鄉創業, 多少顯得有點新鮮甚至突兀。 這種與成見相違的逆勢而動, 不免被部分人誤解為在城鎮化道路上走了回頭路。

但中國之大, 並不存在包治百病的靈丹, 中國的城鎮化建設, 也很難原版複製別國既有的經驗, 即使是被證明成功的經驗。 何況即使同屬發達國家, 歐、美、日等國家也各有不同道路和經驗, 既有可資借鑒的經驗, 也不乏需要設法避免的教訓。

譬如, 如果完全順應以往對城鎮化發展的理解, 則中國很可能在現有北、上、廣、深等超大城市的基礎上, 繼續強化這些超級城市對資源、人口、資金等發展要素的吸納能力,

形成對其他地區的遮蔽甚至窒息 , 以致越來越多的人口不得不循著發展機遇的線索, 繼續湧向已經擁擠不堪的超級城市。 其實, 這樣的趨勢早已開始, 並可能日趨嚴重。

在這樣的背景下出臺相應政策, 鼓勵農民工和大學生、複轉軍人等各種人才返鄉創業, 確實有著現實的意義。 有才華、有能力的青年回鄉創業, 既可以緩解他們在大城市不得不面對的就業壓力, 也可能給家鄉帶去新的理念、技術、思路、資金, 有可能為家鄉的城鎮化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大城市化的發展模式, 在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有充分的經驗。 而遍地開花的小城鎮建設, 也幫助德國等歐洲國家走上了另外一條成功的城鎮化發展之路。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幅員和人口都位居世界前列的大國, 大城市和小城鎮多元發展、齊頭並進, 或許才是可行的城鎮化發展之路。

但需要指出的是, 多元發展的城鎮化之路, 必然面臨著小城鎮與大城市之間的發展競爭, 而且這種競爭一定是不利於小城鎮的非均衡競爭, 無論對人才、資金的吸引力, 還是發展機遇的密集度, 小城鎮都一定不如大城市。 但即便如此, 政府對小城鎮發展也只能給予政策性的支持, 譬如這次提出的五點措施, 卻不能輕易動用權力之手強行抑此揚彼。 譬如, 鼓勵農民工等新型人才返鄉創業, 絕不能直接或間接地演變成大城市對外來人口關上大門,

或繼續強化原有的歧視性政策, 導致外來人口不能在城市落地生根而被迫“返鄉創業”。 而且, 越是鼓勵、促進多元化的城鎮化發展, 越應該敞開城市的懷抱, 使城市無論大小, 都成為建設者可以落地生根的新家園, 讓更多的打工者的子女們都能跟著他們的父母走進或大或小的城市, 而不是留在凋敝的家鄉, 成為無人照顧、孤苦無依的留守兒童。

中國經濟仍未完全走出低迷,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此背景下有著特殊的意義。 但鼓勵公眾自主創業, 卻絕非一時應急的短期決策, 尋求多元化的城鎮化發展之路, 更是事關未來的長遠之計。

21、高考時短, 人生路長

就像每年如期而至的一場盛大舞會, 高考在昨天拉開序幕。 在高考截面上,今天的主題集束和主角,只能是那942萬參加高考的考生們。畢竟,他們正迎來一個特殊的時點。

都知道,高考是國人記憶大樹上的一圈重要的年輪。它經年變遷,歷久未衰。它的積弊,映照著世相的沉屙;它的“微調”,也投射出社會的巨變。尤其是近年來,高考改革動作迭出,也是遍攬輿論眼球。集結承載了期許與悵惘,凝結了汗水與笑顏,某種程度上,高考就是“轉型中國”的鏡像,投射出其意義的厚重與現實的繁複。

每到高考季,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的懷舊帖,就會刷屏網路。以高考為尺子,度量教育公平的厚度;用高考做主線,抒寫“同學少年”的豪情與祭奠逝去的歲月;拍著“高考”的欄杆,吟唱生活的斑斕……可在今天,針砭或懷舊,只是生活“流水帳”裡無足輕重的文字;為考生祈願,寫下誠摯祝福,才是最重要的日程。

“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而900多萬考生邁向高考舞臺,也是一次無法湮沒的體驗。不論跳得怎樣,都是獨有的綻放,都是頗具意義的 “個唱”。長袖善舞,固然綺麗絕倫;縱然跌倒,敢於赴約,也是難以言表的美。在屬於他們的日子裡,他們登臺演繹,他們詮釋“怒放的生命”,就已邁出絢爛的步調。至於意義,就如作家司湯達所說:“活過,愛過,寫過,足矣”。

也許,親眷叮囑、師長告誡,動輒將高考比作“萬人過獨木橋”;也許,你在教室牆上、自個書桌,寫下不少“自信人生兩百年”“梅花香自苦寒來”之類的勵志話語;又也許,浮躁世態與成敗觀的畸變,在渲染著各式“心靈雞湯”與“成功妙藥”……這些都讓高考顯得至關重要。

但親愛的考生,沒必要負重。記得歌中唱的麼?“隨風奔跑自由是方向,追逐雷和閃電的力量。把浩瀚的海洋裝進我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遠航”。又或者,是“滄海笑,浮沉隨浪記今朝;蒼天笑,誰負誰勝出天知曉”。縱然“帆小”,縱使“豪情只剩一襟晚照”,那也無妨。你們已經用舞動的“弦”,彈開了生活的謎面上,解開了些許謎底。

“又到人生轉捩點”的提醒再頻繁,也並非生活的真相;“一考定終生”的說法再犀利,終究是以偏概全;“拼不了爹,就拼高考”的標語,也放大了現實殘酷。何必中“高考決定”論的毒太深?說到底,高考是人生路上的一道坎,但也僅僅只是一道坎。在流動漸趨活躍的社會,你我的命運,絕非一次高考能框定;人生境況的好壞,也不是“高考分數表”能決定。機遇為有準備者而留,而這準備,並非只指高考。

要淡定,要從容,要輕裝上陣,但考生們,我們知道讓你們“丟掉思想包袱”,沒那麼不易,就像我們當年。備考與應考的車輪戰,確實耗費了你們考生的血汗。但這,也能轉化為信心的源頭活水。厚積薄發的積澱,熟能生巧的應對,必能助力你們在高考“秀場”的揮舞。

高考時短,人生路長。不要說什麼“趕考”“應戰”,就當是自在奔跑吧,哪怕跌跌撞撞,也是對青春的補全,對人生的充實。而“身為局外人”的我們,也為你們栽下一株期許,向你們致以最深的祝福,祝你們收割碩果、心願得償,祝你們人生路漫步行穩致遠,採擷屬於各自的風光。

22、政府網站普查

【背景連結】

201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公佈《關於開展第一次全國政府網站普查的通知》,部署從2015年3月至12月,對全國政府網站開展首次普查。這是我國首次對全國各級政府網站的“摸底”,普查範圍和檢查力度空前,可謂“上至國家部委、下至地方鄉鎮”。而普查的重點是網站的可用性、資訊更新情況、互動回應情況和服務實用情況等。

近些年,官網因“任性”而出糗的事件屢見不鮮。比如,2013年11月,安徽甯國市政府網站上,刊發了一張副市長下鄉慰問老人的照片。但在照片中卻有一名隨行人員下半身“懸浮”,老人“蜷縮”在照片的一角,給人穿越之感;2014年12月,四川瀘州市江陽區民政局,更是將所有聯繫方式用“X”代替,這種表面上方便群眾,實際上卻是“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做法,令人氣憤。

[綜合分析]

在移動互聯時代,官網也是一個政務服務的視窗。官網頻頻“任性”,一方面是在給公眾製造不必要的麻煩。另一方面,也在無形中影響政府形象。長此以往,必然讓幹群關係產生隔閡。

由於基數龐大、重視程度和操作水準等原因,政府網站存在著形形色色的問題。譬如,網站連結打開緩慢、內容長期不更新、線上辦事功能形同虛設等等。內容陳舊,檔過時,多發生在基層政府網站,此類落後於時代發展和群眾需求的滯後現象,被網友調侃成“一張老臉,三年不洗”。而在政府工作日益加強的今天,網站工作的及時跟上,則是應有之義。

政府網站是現代化的工具,是要常用常新。在某些時候成了擺設,從表面看起來是任性,其實是懶政怠政的不作為現象。群眾資訊使用權利就這樣被“此路不通”,這直接影響到政府的公信力。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期間曾說道,“對‘為官不為’,必須嚴肅問責。”這般“強”思維觸類旁通地來看,政府網站不作為,也需要問責,也需要處理。

[不良影響]

首先,政府網站的“僵屍化”,是政府工作失效的表徵。

在當前資訊化社會,通過網路化、智慧化的資訊交流,社會互動性大為增強,但政府與底層社會、官員與普通民眾的溝通卻缺乏有效的管道,政府網站可算是推進陽光政務、反映民眾問題最為重要的平臺,如果政府網站成了“僵屍”,很難相信政府各項工作會得到有效的實施,也很難相信各項政策真正維護了民眾利益。近年一些群體性事件,政府和民眾的資訊溝通不暢是重要原因。

其次,政府網站的“僵屍化”,是政府工作失位的表徵。

它絕對不是某些領導不夠重視,或管理機制不健全、缺乏專門的網站管理維護機構和人員的小問題,而是反映了地方政府在工作作風、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一些地方政府還是習慣于“傳統”的工作方式,即上對下的指令式的政府管理模式。官員習慣于發號施令,不習慣於聽取民眾回饋意見,政府工作“神秘化”,程式不透明,內容不公開,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資訊民眾也無法及時瞭解,這不但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官本位思想作祟,也是政府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工作作風的體現。

[對策措施]

一要讓政務公開成為常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政府面對群眾要“打開天窗說亮話”,不搞假公開。

二要細緻嚴謹,必須嚴格按照政府資訊公開規定來進行文字校對、資料審核,不玩“文字遊戲”、“資料猜謎”。

三要責任追究,一旦出現問題要嚴肅追究發佈部門和相關工作人員的責任,政府資訊公開是嚴肅認真的大事,容不得“試錯”,更容不得弄虛作假。

23、民間如何落實全民閱讀

全民閱讀還需要關注全新的閱讀推廣模式。民間閱讀推廣人這幾年做了大量嘗試。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民間的圖書館藏書雖然數量少,但品質普遍較高,因為劣質藏書直接會影響他們的用戶體驗。

李克強總理在昨日上午的答中外記者問中,提到了自己網購書籍,又表示“兩次把‘全民閱讀’這幾個字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他說:“書籍和閱讀可以說是人類文明傳承的主要載體,就我個人的經歷來說,用閒暇時間來閱讀是一種享受,也是擁有財富,可以說終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閱讀能夠形成一種氛圍,無處不在。我們國家全民的閱讀量能夠逐年增加,這也是我們社會進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標誌。”

社會如此關注閱讀,與國內百姓需求發展自然相關。從掃盲教育脫胎而生的基礎教育,關注課本教育,而不是更廣闊的閱讀世界。這些年因為從事閱讀推廣第一線的工作,大量和百姓接觸,被問到最多的總是那幾個基礎問題:為什麼要閱讀,該讀什麼?其中不乏碩士博士。專業讀書人出身尚且對閱讀沒什麼概念,百姓一提閱讀也習慣性與識字、考試、發財等目的聯繫在一起。這種功利性十足的閱讀看似沒錯,實際卻和作為生活方式的閱讀有很大差異。文憑不等於文化,閱讀重視的是個人的修養,而不是簡單等同于考試升學。所以,閱讀理念上的改變是目前最需要被傳遞、被解讀的部分。

全民閱讀還需要探討更多讓百姓體會到務實好處的做法。近幾年社會上新型閱讀空間的探索算是其中重要舉措。現在社會的現實是,在公共圖書館和書店享受閱讀樂趣成為一種奢侈的生活。每到週末,知名書店和圖書館的講座和沙龍,一場能吸引幾百人參加是常事。在這些場合中,常見為參與一場活動來回路上花費幾個小時的讀者。有人開玩笑說:如果圖書館和書店不佔領老百姓的業餘時間,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必然被棋牌室佔領。

北京市去年大力扶持“公共閱讀空間”,是一種值得關注的政府導向。如去年4月三聯韜奮書店開始施行24小時營業;西城區更是“騰挪”出幾塊公共用地,開辦公共閱讀空間。西城區的金中都公園,一個環境優美的市民公園,吸引第二書房社區圖書館落地其中,精選優質藏書,開設高品質講座,日常客流能達到五六百人。這個公共空間還吸收周邊社區的老人參與義工,為社區服務。

全民閱讀還需要更多懂閱讀、愛閱讀的人加入。深圳2014年成立了閱讀聯合會,吸收了近百家致力於推進閱讀文化發展的單位和個人自願結成的行業性的地方性非營利社會組織,是國內第一個閱讀聯合組織。這個組織培訓社會上的閱讀推廣人,同時給閱讀推廣人提供社區、書店、圖書館等服務處所。

全民閱讀還需要關注全新的閱讀推廣模式。民間閱讀推廣人這幾年做了大量嘗試。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民間的圖書館藏書雖然數量少,但品質普遍較高,因為劣質藏書直接會影響他們的用戶體驗。同時他們還嘗試開發很多新型服務,比如繪本館將閱讀與特色美術課、手工課、英語教育課程結合,還有繪本館開啟義工服務模式等。北京地區500多個全職媽媽組成的讀書會,重在營造美好的閱讀氛圍,媽媽們從閱讀中汲取育兒、居家、職場等力量。這些孕育中的模式,需要探索、提煉,也吸引了一些投資機構關注,比如“領讀者孵化計畫”。如果未來行業能夠產生更加有效的商業模式,吸引資本進入,會對全民閱讀提速大有幫助。

總之,全民閱讀需要政策制定者、從業者、媒體、研究者以及相關產業力量共同提供更加務實的解決方案。如果政府引導到位,激勵更多有理想的人和機構投入促進全民閱讀的工作中。管道到了,做事的人多了,讀者方便了,國家宣導的全民閱讀必將成為真正利國利民的政策。

24、知識經濟

【背景連結】

2015年2月,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建設智慧財產權樞紐城市,設立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推進國家版權貿易基地建設。黃埔要抓住區劃調整的契機,以 “兩城一島”為核心,抓緊推進中新知識城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快電子商務、檢驗檢測、智慧裝備、港航服務等專業園區建設,發展知識經濟,打造智慧財產權樞紐和知識密集型產業集聚高地。

2015年1月,李克強總理在蘿崗視察,同意將中新知識城上升為國家戰略。知識城是粵新合作平臺,而新加坡在中國的其他幾個合作項目,如蘇州工業園、天津生態城是中國與新加坡合作的國家級平臺。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後,知識城戰略地位的提高自不待言。

【標準表述】

[內涵]

知識城未來一個重要的使命是打造智慧財產權樞紐和知識密集型產業集聚高地。目前,全國僅有三個智慧財產權法院,其中華南僅有廣州一家。蘿崗智慧財產權法院可跨區域審理智慧財產權案件,決定了知識城的智慧財產權核心高地地位。目前,新黃埔區智慧財產權保護和服務體系建設已現雛形。目前,智慧財產權保護服務和綜合改革試點方案正由國家商務部、智慧財產權局等部委聯合商請國務院批准。

[特點分析]

知識經濟又被稱為“新經濟”,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這些傳統的、舊的經濟形態相比,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徵:

第一,“知識經濟是一種資訊型經濟”。微電子技術、資訊技術的充分發展是知識經濟的基礎,它是社會資訊化的產物,是一種資訊社會的經濟形態。資訊技術的進步促進了資訊產業的發展,對傳統產業的改造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它使人類社會的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假若說農業經濟中土地和勞動力、工業經濟中資本和資源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的話,那麼,知識經濟的最主要因素是對高新技術的掌握,以及隱藏在高新技術背後的知識創新和有用資訊的及時獲取。特別是由於網路技術的崛起,整個社會經濟生活日益資訊化、數位化,更是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運作方式,使經濟的發展日益與資訊技術的進步密不可分。

第二,“知識經濟是科技持續創新加上品牌文化的經濟”。在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創新速度加快,範圍覆蓋人類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技術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最主要的推動力量。有人測算,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20世紀初是5%—20%,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在西方發達國家增長到70%—80%,當人類社會進入資訊公路之後,將提高到90%以上。21世紀的經濟增長主要將靠知識和技術的創新。

第三,“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科技生產力高度發展基礎上的以科技以文化生產力為核心、以品牌為特徵的經濟活動。”知識經濟中關鍵的元素是打造品牌的核心生產力——文化力!品牌是知識經濟的重要顯著特徵之一,也是知識經濟競爭力和競爭焦點的內核。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知識經濟就是科技核心技術加上品牌文化的經濟。而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品牌的文化特質,一個品牌競爭力的大小在其載體(產品)工藝、質地、式樣上乘的基礎之上最終取決於它的文化特質的強弱、文化含量的高低和文化意義的大小。

第四,“知識經濟是一種智力支撐型經濟”。知識經濟也可稱之為智力經濟,人類正在步入一個以智力資源的佔有、配置,知識的生產、分配、使用(消費)為主要元素的經濟時代,也就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智力、知識、資訊等無形資產的投入、佔有,將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財富和權力的象徵取決於所擁有的資訊、知識和智力。智力將成為未來社會的最緊缺的資源,誰掌握了智力資源,誰就擁有了財富,誰就具有了經濟發展的主動權。智力資源的基礎是人才,故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的培養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就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參考措施]

一是加強領導,提高認識。要高度重視發展知識經濟中的科技工作,增加科技服務中心,配置專職人員,確定相關負責人,全面深化科技工作在知識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戰略意義,明確科技工作的目標及要求,力爭科技工作邁上新臺階。

二是突出重點,強化政府主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快知識經濟產業招商力度,努力促進知識經濟發展,從規劃建設入手,打造知識經濟發展載體。做好服務工作,積極説明企業解決遇到的困難。

三是加大投入,強化政策引導。做好優惠政策方面的引導工作,強化人才培養、人才引進工作。進一步加大知識經濟產業的資金投入,做好向上爭取政策與資金工作。

四是依託社區,加大宣傳力度。大力推動科技知識經濟及智慧財產權的宣傳普及。積極建立政府主導、媒體支持、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智慧財產權宣傳普及和教育體系,樹立尊重和保護智慧財產權的良好形象。

25、瘋狂的高考標語

【背景連結】

高考前夕的中國校園,到處彌漫著各種標語所營造出的勵志氛圍。2014年的一項民調顯示:38.2%的受訪者還記得自己的高考標語,58.0%的受訪者認為高考標語對自己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類似“人醜就要多讀書”、“要想成功,必先發瘋”、“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等標語,或令人莞爾、或歇斯底里,卻也別有一種勵志的能量,叫人不敢懈怠,叫人莫負青春。

面對這些極端的高考標語,請就此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這些極端的高考標語也折射出堅硬的現實:高考,依然是社會垂直流動的主要管道,依然是許多人難以繞行的獨木橋。標語背後,是學生改變命運的渴求、對教育公平的企盼。

【表明觀點,出現極端高考標語的根源是教育公平甚至社會公平的問題。】

高考標語,理應鼓勵學習鬥志、激發考試信心、點燃求知熱情,向學生傳遞正向價值。反觀這些“霸氣側漏”的標語,無論是“給我死扛”的命令語氣,還是“撞得頭破血流”的極端口吻,即便能起到一時的勵志作用,卻也悲壯得令人心酸。過分渲染高考“一考定終身”,並不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長遠來看,實屬得不償失。

【分析問題,指出這些高考標語存在的問題。】

實際上,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關於苦學的典故和名言警句,比如,“懸樑刺股”、“聞雞起舞”、“鑿壁偷光”、“學海無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等,數不勝數,卻難以找出快樂學習的典故或者俗語。這樣的傳統文化思想在人們心中種下了一顆“苦學”的種子,似乎學習必須苦,不苦就難有所成。

不可否認,吃苦是學習的必要條件。但在網路時代,語言普遍變得重口味,許多學校和老師也出於招生宣傳、轟動效應等考慮,讓原本含蓄委婉地表達刻苦精神的勵志標語變得“語不驚人死不休”,甚至不惜加入一些虐心、暴戾的詞彙。

除了傳統文化的影響,現實社會中的升學壓力,以及社會將名校出身作為評價“人才”重要標準的慣用做法,倒逼學校及老師給學生施加壓力。教育公平具有起點公平的意義,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如果向上流動的大門能夠更加敞開,倘若人生出彩的方式能夠更加多樣,相信高考標語將會少一些沉重,多一些陽光。

【深入分析,這些雷人標語出現的三方面的原因:傳統苦學的認識,轟動效應和社會人才向上流動的壓力。】

人生需要勵志,教育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最大可能地獲得幸福和成功。因此,與其讓學生在高考這個人生小關口上大喊拼搏、成功口號,不如在日常教育中多引導學生認清自己,做好人生規劃,有條不紊地探索自己喜歡的、適合的發展方式。

【結尾,指出解決問題的措施,並總結昇華。】

26、“虛擬空間”

有人曾說虛擬是互聯網的原罪,它把真實世界隱藏在螢幕之後,把現實生活簡化成數字顯示,把真摯的情感變成了冰冷的模式。他們認為在互聯網上尋求真實,在邏輯上就犯了錯誤。

互聯網真的有“罪”麼?

互聯網將全世界幾十億人連接起來,讓資訊真正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創造了巨大的經濟財富和驚人的文化產品。這樣一項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技術,如果說有什麼“罪”,那只能說它是人類社會的一面哈哈鏡,它反映著人類的智慧、文明和進步,也放大著使用者的野心、欲望和局限。

失信,並不是互聯網獨有的“罪”,卻是受詬病最多的難題。近幾年,無論資訊洩露還是網路謠言,無論虛假廣告還是網路詐騙,這些現實生活中都存在的現象,到了互聯網時代有了更多的管道和手段,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也更大。為虎添翼、助紂為虐,向來是為人所不齒的,互聯網自然成為眾矢之的,備受指摘。

去年,互聯網彈窗廣告的發明人伊森•紮克曼撰文懺悔自己臭名昭著的發明是為了改造廣告的業界形態,“本意是好的”,但卻在應用階段出了問題。互聯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技術本身是沒有罪的,而技術使用者的素質、目的和方式卻影響著技術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網路是虛擬的,但不是虛幻的,網路絕對不是一個販賣虛假的地方。互聯網對人類社會影響越大,它與現實世界就越密不可分,它受到的規範和約束就越具體,越清晰,越統一,它的真實性也會越高。

杜絕互聯網的失信行為,歸根結底是要將互聯網的監督和管理納入現實軌道,要將互聯網信用建設納入現實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互聯網為新型的社會管理提供了規範、科學和便捷的管道;從重從嚴打擊互聯網失信行為,建設良性的互聯網生態系統,本身就是為全社會的誠信體系建設鋪路搭橋。

互聯網是人類的智慧之光,但它也是一把雙刃劍,難免有爭議,被誤用。但像無數偉大的發現和發明一樣,人類的理性之光總會驅散互聯網上的陰霾,為互聯網健康發展找到一條正確道路。

27、社會辦醫出路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五大舉措,促進社會辦醫健康發展,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健康需求。據媒體報導:這次提出的五大措施,就是要為社會辦醫“鬆綁”。總結起來就是要降低社會辦醫的准入門檻,加大對社會辦醫的扶持力度,完善監管機制。譬如,要求簡化醫療機構設立審批,取消床位規模限制等前置條件。

近年來,社會辦醫確實成為社會資本的投資熱點,並得到政府的宣導和支持。從醫改的角度看,這又似乎又被當作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的有效路徑:不是說看病難嗎?那就多辦醫院。政府辦公立醫院在資金投入上有困難,那就號召社會資本加入,2015年以來,國務院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地為社會辦醫開綠燈。那麼接下來的問題便是:一,社會辦醫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嗎?二,社會辦醫怎樣才能起到作用。

如果僅從醫療服務的角度出發,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不一定。眾所周知,在中國,醫療服務體系的問題是結構性問題。除少部分地區外,問題並不在於醫院的絕對數太少。目前,政府作醫療體系規劃時慣常的思維方式或曰路徑依賴主要是按行政區劃來部署。在這個體系框架中的各級醫療服務機構,包括公立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大多是按綜合醫院的模式來設置的。一般來說,三級以上醫院的病人較多。尤其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中的“大醫院”或“好醫院”,常常人滿為患。而與此同時,更多的二級醫院、一級醫院,卻又病人很少,甚至門可羅雀。因此,相當多的醫療資源實際上被閒置,遠沒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醫療資源的分佈現狀和病人就醫的現實選擇,自有其歷史原因。在當今世上,醫療資源總是稀缺資源。此處所說的醫療資源稀缺,不僅是指建設一個高等級醫院所需的場地和設施設備等硬體投入的昂貴,更是指高素質的醫護人員的短缺。在當今的醫療體制下,高素質的醫護人員向一些“大醫院”、“好醫院”集中,恐怕有其本身的客觀規律性。

現在想引入社會資本,投資建設一些三級及以上的醫院,發展增量;或者出資改造二級及以下的醫院,盤活存量,盡可能地使功能未能完全發揮甚至閒置的醫療資源的作用發揮出來。但在實踐中,有的社會辦醫院在硬體和醫護人員的配置上已達“三甲”,但仍不能與傳統的“大醫院”、“好醫院”匹敵。

現在回答第二個問題:前段時間,曾提出關於醫療資源佈局的一個新的設想,即打破按行政區劃層級部署醫療服務機構的固有慣習,同時也消除醫療服務機構的所有制界限(無論公立民營),而代之以根據實際需要和醫療服務本身的發展規律來對醫療資源進行適當重組的思路。

要說明的是,無論是綜合醫院、專科醫院還是醫生,都是稀缺資源。尤其是高水準的醫生,更是彌足珍貴。所以,要盡可能地讓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和高水準的醫生為更多的病人服務,這就要使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的病床能夠儘快地輪換(中國的病床的周轉率平均為21天,是美國的3倍)。當病人的病情穩定下來之後,轉入康復醫院去進行積極的護理和康復,顯然是更合理的安排。

同時,因為稀缺,綜合醫院、專科醫院、高水準醫生提供服務的成本肯定高。病人轉入康復醫院時,都帶著高水準醫囑,康復醫院只需照章辦理,可以降低醫療服務成本。從經濟上說,也是明智之舉。這樣的醫療服務體系的設置,可以說是充分考慮了需要和供給的實際情況後作出的制度安排。所以說,社會辦醫的真正出路恐怕在此。但遺憾的是,現在社會辦醫的積極性仍然在高等級醫院,尤其是“三甲”。

28、農民工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轉型,隨之而來的暴露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問題也不斷凸顯。其中就包含了一種大問題,叫做變遷性社會問題,這類社會問題主要是我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變遷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伴生物,是社會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性現象。它包括了我們今天所要研究的問題,即農民工問題。

[背景概述]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村適齡勞動力湧入城市,為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更為國家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農村勞動力轉移對於分流農村人口,加速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都有巨大作用。但現階段,農民工的大量湧入也導致了許多社會問題。

[問題分析]

農村地區空心化: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農村人口在年齡結構上分佈不合理。導致了耕地荒廢,宅基地空置,土地資源嚴重浪費。形成了村莊空間在形態上的一種空心化。

農村文化失根:大量人員湧入城市,讓原本豐富的農村傳統文化漸漸失去傳承,而返鄉之後又帶來了許多外來文化,對農村傳統文化又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農村留守兒童:父母進城務工,導致對子女教育的缺失,基本上要麼由祖父一輩行使教育義務,要麼根本上就沒有教育,導致子女性格心理產生變化,產生厭學、過早進入社會沾染惡習和陋習,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現象。

農村養老:老年人要從事大量的農業生產工作,身體會產生影響,同時除了物質生活的缺乏之外,更明顯的是精神生活的匱乏。

城市人口激增:大量人員湧入城市,特別是沿海地區人口密度非常高,給城市公共資源帶來的巨大壓力。

城鄉差距大:基礎設施的差距、地區產業的貧乏、人才外流各種問題集中導致了城鄉經濟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

[參考對策]

對此,教育專家認為應該採取積極措施來加以應對。

一,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推進社會保障發展,給農民工提供與城鎮居民平等的醫療、教育、保險、住房等公共服務。

二,加強農業投入,發展旅遊農業等多種農業經營模式,增加農業效益,同時農業補貼政策要不斷完善。

三,培養新型農民,推進組織發展。培養文化、技術、經營全面發展的新型農民,引進人才開展農民技能培訓。

四,提高治理水準。合理調整村民代表會議、村民大會、村委會選舉等會議的時間,提高留守老人、婦女以及兒童參與農村管理的意識,保障他們的合法權利。

五,加大對農村地區在資金和政策上的傾斜,加快農村經濟建設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吸引投資,鼓勵更多的外出務工人員返回農村就業和創業。

29、無人工廠

【背景連結】

東莞松山湖長盈精密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銷售手機系列連接器、遮罩件和超精密五金端子及模具的高新技術企業。2015年,其開建的首個“無人工廠”分公司正在有序進行之中,一個個機械手正在安裝調試之中。據瞭解,該公司正在推進的“無人工廠”建造體系首期計畫投入1000個無人機械手,前期已有100個機械手率先“上崗”。

【深度解析】

[深入剖析]

東莞的如此舉動,正反映出企業應對勞動力發展變化的必然趨勢。

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招工難”、“用工荒”的出現成為一種常態,企業要破解這個難題,機器換人是最好的選擇;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產業升級換代成為一個“必選題”,從國外的經驗與歷程看,這也是個機器換人的過程。

“機器換人”帶來的不僅是挑戰,更是發展的機遇。隨著國家補貼資金的注入及銀行貸款“輸血”,將刺激更多的企業進入產業升級階段,其結果必然推動機器人產業的迅速發展,加快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智慧型”的脫變。另一方面,它在給大學生以上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人士提供新就業管道的同時,又將刺激職業技能教育的發展,為化解結構性就業難注入源動力。同時,智慧型產業的興起,將喚起愈來愈多家庭對孩子教育的重視,亦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機。

[影響]

“機器換人”有利於企業的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品質。很多企業以前依靠的是人海戰術,不管是由勞動者直接動手製造或安裝產品,還是人工作業各種機械裝置進行產品加工,都很容易導致生產安全問題,產品品質的穩定性也較差,次品率較高。採取“機器換人”之後,生產安全問題迎刃而解,同時因為“機器人”工作時穩定性更高,所以產品品質更有保障,合格率將大大提高。這不但可以為社會提供品質更高的產品,同時也更有利於企業市場效益的最大化。

“機器換人”還會對勞動者就業帶來明顯衝擊。當企業開始大規模地以機器替換人工,那些動輒員工數量十幾萬、幾十人的大型工廠企業將越來越少,同時對勞動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對於那些沒有知識與技術的低端勞動力,就業將越來越困難。所以,隨著“無人工廠”時代的到來,勞動者一方面要更新自己的就業觀念,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文化和技術水準。雖然流水線上的產業工人越來越少,但是那些有知識、懂技術的工人,因為可以對生產機器人進行日常的保養、維護和修理,所以他們將成為企業最受歡迎的人。因此,企業在轉型,勞動者也同樣要謀求轉型。

[結論]

隨著部分地方勞動力短缺嚴重,對機械人的需求日漸增加,迫使機械人科研技術更多突破,更多國產化,“中國智造”的時代即將來臨。

[對策]

一是打造智慧製造示範區,並著力推動製造業的大資料應用。

在製造業創新體系建設中,涉及很多跨領域、協同化、網路化等層面的工作,因此在推進國家級智慧製造重大工程中,要積極推動製造業大資料應用,以行業龍頭企業為先導,鼓勵其應用大資料技術提升生產製造、供應鏈管理、產品行銷及服務等環節的智慧決策水準和經營效率。

二是構建有利於工業轉型升級的制度保障體系。

“智慧製造”一方面增加了管控的複雜性,技術標準的制定需要符合相應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促進技術創新。比如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節能環保、品質安全等重點領域的法律法規,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等,並設立處理各類問題的專職工作組,制定和實施安全性支撐行動,建立培訓和再教育制度等。

30、農民職業化

【背景連結】

2015年4月,陝西省給第二批182人頒發了“新型高級職業農民”認證資格證書,這是該省給農民這個職業的最高“職稱”。自去年開始培育認證新型職業農民以來,陝西一千多萬農民中,已有266人獲得“高級職業農民”稱號。

“職業農民”不是幹過幾年農活就可以當的,符合條件的農民需要通過縣、市、省級農業部門層層篩選、審查和培訓,才能參加最終資格認定的考試。

【深度解析】

[辯證分析]

一方面,給農民評職稱是農民從“身份化”向“職業化”的轉型。評職稱主要是為了獲得專業技術上的認可,職稱一般和收入晉升掛鉤,也利於人才流動,這正是把農民當成一種職業來看待,而不是一種身份。在美日韓等城鎮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培育職業農民是促進農業現代化、集約化,解決農產品自給率低問題的重要抓手。在這些國家,農民大都具有較高的學歷水準,掌握著豐富的農業技能和金融知識,熟識高科技農業機械操作,並成為典型的中高收入職業群體。

另一方面,給農民評職稱不能變成農民證書化。給農民評職稱,不是把農民證書化,更不是相關部門設立幾個條條框框,外加做一些培訓工作,就能評定級別的。數千年來,我國都是一個農耕社會,農民作為一個職業,沒有門檻設置,沒有學歷要求,沒有收入底線,更不需要政府部門來發一個證書。現在,許多地方打著農民職業化的幌子,來對職業農民進行隨便認證併發一個證書,既不符合中央簡政放權的改革思路,也有可能違背農業自身發展的規律。

[農民職業化的必要性和意義]

當今中國的農業農村處於變化最大、發展最好的時期,也處於矛盾集中、挑戰嚴峻的時期。在這個關鍵階段,靠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已無法承受經濟社會發展之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考察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後曾提出,要充分發揮現代投入要素的作用,必須有兩個重要條件:相配套的農業制度、相配套的新型農民。農業現代化,不能靠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獲得,必須要有一批能夠洞悉產業趨勢、參與社會交往、融入城鎮化進程的新型農民。這是時代呼喚,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

農業文明是城市文明的源頭,農民永遠是人類其他人群的衣食父母。今天的中國,要保障13億人吃上飯吃好飯,誰來種地、如何種地是擺在眼前的首要問題。作為農業主體的農民,其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農業文明水準。創造條件讓農民走向職業化,成為自身領域的行家裡手,對於探索農業現代化意義重大。

[建議措施]

真正對農村發展起長遠作用、決定作用的,是讓最廣大普通農民的整體種植能力提升,而不是鼓勵和變相鼓勵“考證”。只要廣大農民真正能夠擁有更多的生產能力、科技能力,讓新的市場化思維逐步佔據主流,億萬農民的生產生活才能根本上改觀,農村生產力和農村活力才能真正得到大幅度的釋放。對此,中公教育專家建議:

一是國家和政府有關方面,應該出臺更多的鼓勵農民創業的政策,向廣大農村提供更多的技術和資源支持,讓更多的基層普通農民善於利用新技術、新市場創業,比“扶持”極少數人成為“高級職業農民”更有意義。

二是進一步夯實相關法律構建工作,為“誰來種地”問題設立制度保障。針對職業農民專業種植技術、行銷知識以及資金扶持方面的現實需求,有關部門應當統籌公共財政資金及人才培訓資源,在培養農業主體經營者專業素質的同時,為其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的全方位、標準化服務。期望在政策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扶持下,大批新生代職業農民能夠脫穎而出,合力推動我國現代農業駛上快車道。

31、抓鬮定低保

背景連結

2014年6月,湖北省巴東縣東瀼口鎮白泉寺村幾名村幹部對該村3組低保物件評定時,簡單採用“抓鬮”方式來確定。村民宋某于2015年2月向鎮紀委遞交了舉報信,鎮紀委迅速展開調查。最終“抓鬮”定低保村官陳某、盧某、王某被黨內警告處分。

深度解析

[熱點透視]

低保戶享受國家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是建立在底線公平基礎上的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的綜合性保障制度,其意義重大。

從表面上看,抓鬮確實是一種建立在機會均等基礎上的概率平等,避免了一些老百姓所認為的“潛規則”,規避了權力和關係的運作,防範了“人情社會”的一些弊端,做到了所謂的“公平、公開、公正”。

但抓鬮定低保問題的實質其實是在“僧多粥少”、公共產品和服務供不應求的背景下,如何實現社會資源配置的制度化和規範化。抓鬮看似公平,實際上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風險性——它完全否定了個體的主觀努力和實際表現,將決定權交給虛無縹緲的運氣。所以,看似公平的非理性方案,雖然出發點是保障公平,但在結果上卻又極大地破壞了公平。此外,抓鬮還會給人們帶來一些錯誤的暗示——個體努力和實際表現不重要,無形之中滋長民眾的“賭博心理”。

巴東縣東瀼口鎮白泉寺村原村官們“抓鬮”定低保這種類似兒戲的操作手法,將低保政策的目的性、針對性、嚴肅性消弭殆盡,嚴重背離了程式正義,破壞了政府形象和社會的公平底線,反映的是一種敷衍塞責、簡單粗暴的工作態度。

[啟示措施]

對此,教育專家認為:

一,要堅持程式正義。例如對於低保問題,要在堅持入戶調查、定期公示的基礎上,必須加強對基層幹部的管理,強化責任追究,堅決杜絕“人情保”、“權力保”等亂象,維護低保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二,要端正工作態度,做到勤政為民。在關係民生的諸多問題上,基層幹部一定要深入實際,傾聽群眾意見,瞭解群眾疾苦,掌握群眾期盼。相關的上級部門要加強對基層幹部的教育管理,強化責任追究,確保其真正為困難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32、斬斷敲詐刪帖產業鏈

隨著資訊化時代的加快,網路成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各種帖子氾濫成災,成為一種社會現象,也給很多違法人員提供了管道。

刪一條帖子能掙上千元,一天可獲利數萬元,月收入輕鬆過十萬元……近日,湖北省蘄春縣公安局破獲一起特大有償刪帖案,全國22個省市近2000人涉案,涉案金額超過5000萬元。這起案件令一條龐大的刪帖黑色利益鏈浮出水面。

“你的負面資訊,我的發財機會”,這話用來形容網路敲詐和有償刪帖,再貼切不過。數萬人“從業”,數以億計的“致富”機會……這是犯罪嫌疑人自曝的行業內情。近年來,一些非法網站、網路服務公司、資訊服務公司以及網媒人等結成利益聯盟,利用網路便利條件和違法的低成本,從事網路敲詐和有償刪帖的勾當;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冒用國家機關或社會行業組織名義,打著“輿論監督”等旗號,對地方黨政機關、企業和個人進行敲詐勒索。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有兩組資料不容小覷:一是中國互聯網資訊中心(CNNIC)發佈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國線民規模已達6.4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7.9%。手機線民規模達5.57億,較2013年底增加5672萬人。二是3月20日發佈的《中國互聯網站發展狀況及其安全報告(2015)》顯示,2014年全年新開通的中國網站數量約95.2萬個,平均每月新開通網站7.9萬餘個。成為朝陽產業的互聯網業、成為公民社會中堅力量的中國線民,需要一個風清氣朗的網路世界,愉快玩耍、激情創業、有序參與、理性表達。

事實上,這幾年斬斷敲詐刪帖產業鏈的行動從未停止。2013年9月,最高法、最高檢聯合出臺司法解釋,明確規定有償刪帖為非法經營罪。在今年初,國家網信辦等四部委還啟動“網路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相關部門對有償刪帖等網路犯罪行為進行多次嚴厲打擊。而值得注意的是,每次打擊整治過後,網路敲詐與有償刪帖稍作收斂便又沉渣泛起。短短數月,根據舉報中心提供的線索,國家網信辦已分兩批共關閉63家違法違規網站,並向有關執法部門移交了800餘條有效舉報線索。

一言蔽之,依法治網,徹底剷除敲詐刪帖存在的黑色土壤,敲詐刪帖歪風才會真正風消雲散。

33、建設農村文化要破更要立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上審議國務院關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時,一些委員提出,應積極推進文化立法工作進程、提高公共文化設施現代化水準、調動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積極性、農村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應加強。

農村文化建設不僅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更是基層精神的充盈、文化的振興之需。然而,農村文化建設現象卻令人堪憂。近日來,頻頻發生的“脫衣舞”事件,不雅之事登上肅穆的場合,“火上澆油”般炸開了輿論的“鍋”。農村地區紅白喜事上的表演本該是一種凝聚鄉鄰,繁榮農村業餘文化生活的很好載體。但在喪事這種沉痛的氣氛中上演淫穢下流的表演,著實讓人難以理解。

建設農村文化要破更要立

是什麼讓原本應該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淫穢色情表演堂而皇之的在農村大行其道呢?在筆者看來,監管的漏洞,治理的不力難辭其咎,但究其根本還是農村業餘文化生活過於匱乏。

脫衣舞亮相喪禮,拉響了農村文化整治的警鐘。從發揮文化資訊監督員作用,確保監管物件“浮出水面”;到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依法查處“淫穢表演”。這些舉措,從源頭治理,在“破”字上做文章,打破農村淫穢色情表演生存土壤值得點贊。

術治標,道治本。文化建設非一日之功,有“破”更要有“立”。因此,筆者認為,如何讓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形態在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中“立”起來才是關鍵。

做實“文化下鄉”,營造良好氛圍。眾所周知,不少地區“文化大篷車”、表演隊、放映隊等“文化下鄉”形式依然存在,卻名存實亡。文化從業者隊伍人才流失嚴重、優秀傳統文化形式日益式微、表演形式和放映內容長期不變等不僅制約了農村先進文化的傳播,還降低了“文化下鄉”這一好的形式對農民群眾的吸引力。讓“文化下鄉”機制與時俱進,真正運行起來;把先進文化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下去,是文化主管部門和文化從業者的當務之急。

做足“自主創新”,打造特色文化。“文化下鄉”就像給農村文化建設“輸血”,自己“造血”才是保證其活力的根本。因此,各級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投入,營造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鼓勵和引導農民結合當地民俗習慣,自主創新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拓寬文化活動載體,創造屬於當代農民的文化新形態。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廣大農民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精神文明建設也不容忽視。建設鄉村文化,做好“一破一立”,文化鄉村便指日可待。

34、阻止貧困代際傳遞

【背景連結】

2015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鄉村教師支持計畫(2015-2020年)》,會議強調要發展鄉村教育,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品質的教育,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

【深度解析】

[權威論述]

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准抓到位,堅持精准扶貧,倒排工期,算好明細帳,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堅決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

——習近平

[現象分析]

所謂“貧困代際傳遞”,既指貧困以及導致貧困的相關條件和因素,在家庭內部由父母傳遞給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後重複父母境遇的遺傳鏈;也指在一定的社區或階層範圍內,貧困以及導致貧困的相關條件和因素在代際之間延續,使後代重複前代的貧困境遇。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民的生活水準有了顯著提升,但一部分家庭仍處於貧困邊緣,甚至已出現貧困“代際傳遞”現象,“放羊掙錢,娶媳婦,生娃;娃再放羊掙錢,娶媳婦,生娃……”正是這一現象的生動寫照。

[原因分析]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人民的生活水準得到了顯著地提高。但與此同時,還有一部分群體處於貧困的邊緣,甚至出現了“貧困代際傳遞”的現象。誠然,這一現象的出現既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不暢的交通條件、歷史性根源等客觀因素有關,又有人口素質差、政府支持不到位、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社會歧視等因素的原因。這些錯綜複雜的因素使一些原本落後的地區出現因教返貧、因病致貧,在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逐漸“落伍”。

[影響及意義]

事實證明,貧困猶如我國發展道路上的一塊“短板”,它不僅對貧困者個人、貧困家庭造成負面影響,從長遠看,還將影響到社會和諧與政治穩定。因此,當前做好扶貧攻堅工作,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全民,對於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有著重大意義。

[存在問題]

一方面是由於投入不足、經濟滯後、交通不便、資訊閉塞等問題長期存在,教育水準和品質存在很大提升空間。另一方面,這些地區師資極度缺乏,教師待遇普遍偏低。長期以來,由於待遇低、條件差、上升通道狹窄,農村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優秀教師流不進來,學校成為“孤島”,教育不發展,貧困觀念就難根本改變。

此外,雖然我國政府一直把扶貧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但是目前扶貧工作中存在著扶貧資金管理不善、扶貧專案管理不到位、扶貧績效評估不規範等問題,嚴重地制約著扶貧的效果。

[建議措施]

一方面,在今後的扶貧工作中必須嚴厲整改,同時加強補救性扶貧計畫。在社會保障機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對困難的家庭緊急救助,避免陷入因貧導致的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政府應有計劃地幫助貧困家庭緩解因教育而帶來的經濟緊張問題,減少因教致貧、因教返貧現象。同時,也要注重對落後地區成年人的教育培訓,提供多種培訓專案,提升他們的識字率,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35、走出去的中華文化

文化對外傳播的現場, 往往會有這樣的尷尬:“走出去”因語言和文化障礙停留在表面, 深度介紹中國歷史、正面展現中國現狀的產品少之又少;以外國人為受眾目標的文化活動, 參加者大多是為捧場而來的“熟面孔”, 對外文化交流演變成自娛自樂; 認為文化就是文藝, 國外演出接二連三都是文藝團體, 給外國人造成中華文化就是唱歌跳舞的印象; 習慣性地依賴政府主導、財政埋單, 片面追求規模、速度和轟動效應, 因過多的公款投入和過濃的政府色彩反而招致疑慮和反感。

上述問題有其歷史和現實根由。鴉片戰爭以來, 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急切盼望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當我們今天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這個目標,自然會產生急於得到別人承認的心理。當此之時, 一定要從歷史角度和國際視野探尋新的思路, 從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實踐中汲取經驗和營養, 擯棄不由自主的急躁和衝動。

第一, 要順其自然。文化傳播是一個自然而然、循序漸進的過程, 古今中外的歷史表明, 國家的興盛和文化對外影響力的提高一向相伴相隨。中國歷史上的“萬邦來朝”, 並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 而是國家和社會良性發展的必然。因此,只要我們保持住發展勢頭, 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 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度和影響力必將有質的飛躍。

第二,要依託經貿。文化的傳播歷來都不是孤立的社會行為, 而是附著於商業往來等其他載體而進行。伴隨著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駝隊、海上通道上的商船,包括世界三大宗教在內的諸多外來文化先後傳入中國, 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造紙、印刷等技術也隨著絲綢、瓷器、茶葉一起傳播到世界。而如今的德國“賓士”和“寶馬”、美國大片和“蘋果”, 在賺取商業利潤的同時, 還將嚴謹務實的“德國印象”和探險求新的“美國價值”傳至世界各地。

第三, 要立足民間。中華文化的根和魂都深植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離開了民間的廣泛參與, 文化對外傳播不僅失去了意義, 而且也會失去內在動力。減少政府參與、淡化官方色彩, 是當今國際文化交流領域的總體趨勢, 也是為減少別國誤解和疑慮而採取的普遍做法。

政府部門應進一步轉變職能,重點從體制和機制上解除制約文化發展的枷鎖和藩籬, 充分挖掘中國民間及海外華僑華人的潛力, 讓民間力量和人才在國際競爭中充分釋放能量。

第四, 要體現尊重。世界各國人民培育和創造了各自獨特的傳統和文化, 共同構成當今世界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中華文化必須展現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魄和風範, 尊重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傳統和文化, 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並舉, 避免造成中華文化單向強勢輸出的印象。

36、控煙,如何不只是紙上最嚴”

帶頂兒”的地兒不能吸,“露天人密”也不能吸。6月1日,在第二十八個世界無煙日的第二天,號稱“史上最嚴”的控煙條例在北京正式實施。世界衛生組織評價:北京控煙條例在無煙環境方面,是“最符合《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精神的立法”。

公共場所禁煙,民之所願。調查顯示,當前北京成人吸煙率為23.4%,成人吸煙者約419萬,深受二手煙毒害的有1000多萬人。全國現有吸煙人數超過3億,占世界吸煙總人數近30%,約有7.4億非吸煙者遭受二手煙危害。為此,國務院法制辦2014年11月公佈《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送審稿)》,可謂中國控煙工作的巨大進步,也是中國控煙迎來“最好時代”的重要標誌。

《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的出臺,在某種程度上是為全國性無煙法規實施探路。近年來,“史上最嚴”的禁令並不罕有,各地陸續出臺地方控煙條例,可是在實際執行中卻變成了僅僅是“紙上最嚴”。人們關心的是,北京的“最嚴”模式能否執行到實處,複製到全國?

公共場所能否有效禁煙,立法、執法、守法一個環節也不能少。無煙立法本是公共場所禁煙的一記“重拳”,但過去由於立法與執法上的雙重缺陷,結果往往變成“空拳”:在立法上,法律規定剛性不足,原則性與宣傳性內容較多,實際可操作性不足;在執法上,執法主體不明確,無法有效執行,執法手段太軟,最後的結果就是“十幾個部門掐不滅一支煙”。而且公共場所吞雲吐霧的“癮君子”到處流動,等到執法人員趕到,早已是“灰飛煙滅”了。

北京此次控煙,實行“政府管理、單位負責、個人守法、社會監督”的原則。其中,“單位負責”有望成為一大利器,從監督流動的煙民改為監督固定的單位,強化法人的主體責任地位,控煙不力的單位將被懲戒。另一方面,控煙不能光靠傳統“盯”“管”“跟”。條例提出,管理者可以利用煙霧報警、濃度監測、視頻圖像採集等技術手段,加強對禁煙場所的管理。而條例引起各方關注,也正可讓更多人認識到吸煙和吸二手煙的危害,是轉變中國“煙文化”的好契機。

牽一“法”而動全身。控煙立法是一項系統工程,單靠一個條例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六項控煙措施包括:監測煙草使用與預防政策;保護人們免受煙草煙霧危害;提供戒煙幫助;警示煙草危害;確保禁止煙草廣告、促銷和贊助;提高煙稅。其中任何一項成為短板,都會影響整個控煙工作的進程。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在我國,控煙老大難的局面正在慢慢改變:20年首次修訂廣告法,禁止煙草廣告;6年來首度調整煙草消費稅,實現稅價聯動……不過,讓各項控煙舉措真正落到實處,依然任重道遠。

“點燃捲煙的一刹那,你也點燃了死亡的導火索。”據研究,吸煙者人均期望壽命也要比總人群平均期望壽命短15年。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健康中國”概念,而煙草已成為威脅中國人健康的最大“殺手”之一。由世界上最大煙草生產、消費國,轉變為世界上最積極控煙國,才能助力打造健康中國。

在高考截面上,今天的主題集束和主角,只能是那942萬參加高考的考生們。畢竟,他們正迎來一個特殊的時點。

都知道,高考是國人記憶大樹上的一圈重要的年輪。它經年變遷,歷久未衰。它的積弊,映照著世相的沉屙;它的“微調”,也投射出社會的巨變。尤其是近年來,高考改革動作迭出,也是遍攬輿論眼球。集結承載了期許與悵惘,凝結了汗水與笑顏,某種程度上,高考就是“轉型中國”的鏡像,投射出其意義的厚重與現實的繁複。

每到高考季,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的懷舊帖,就會刷屏網路。以高考為尺子,度量教育公平的厚度;用高考做主線,抒寫“同學少年”的豪情與祭奠逝去的歲月;拍著“高考”的欄杆,吟唱生活的斑斕……可在今天,針砭或懷舊,只是生活“流水帳”裡無足輕重的文字;為考生祈願,寫下誠摯祝福,才是最重要的日程。

“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而900多萬考生邁向高考舞臺,也是一次無法湮沒的體驗。不論跳得怎樣,都是獨有的綻放,都是頗具意義的 “個唱”。長袖善舞,固然綺麗絕倫;縱然跌倒,敢於赴約,也是難以言表的美。在屬於他們的日子裡,他們登臺演繹,他們詮釋“怒放的生命”,就已邁出絢爛的步調。至於意義,就如作家司湯達所說:“活過,愛過,寫過,足矣”。

也許,親眷叮囑、師長告誡,動輒將高考比作“萬人過獨木橋”;也許,你在教室牆上、自個書桌,寫下不少“自信人生兩百年”“梅花香自苦寒來”之類的勵志話語;又也許,浮躁世態與成敗觀的畸變,在渲染著各式“心靈雞湯”與“成功妙藥”……這些都讓高考顯得至關重要。

但親愛的考生,沒必要負重。記得歌中唱的麼?“隨風奔跑自由是方向,追逐雷和閃電的力量。把浩瀚的海洋裝進我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遠航”。又或者,是“滄海笑,浮沉隨浪記今朝;蒼天笑,誰負誰勝出天知曉”。縱然“帆小”,縱使“豪情只剩一襟晚照”,那也無妨。你們已經用舞動的“弦”,彈開了生活的謎面上,解開了些許謎底。

“又到人生轉捩點”的提醒再頻繁,也並非生活的真相;“一考定終生”的說法再犀利,終究是以偏概全;“拼不了爹,就拼高考”的標語,也放大了現實殘酷。何必中“高考決定”論的毒太深?說到底,高考是人生路上的一道坎,但也僅僅只是一道坎。在流動漸趨活躍的社會,你我的命運,絕非一次高考能框定;人生境況的好壞,也不是“高考分數表”能決定。機遇為有準備者而留,而這準備,並非只指高考。

要淡定,要從容,要輕裝上陣,但考生們,我們知道讓你們“丟掉思想包袱”,沒那麼不易,就像我們當年。備考與應考的車輪戰,確實耗費了你們考生的血汗。但這,也能轉化為信心的源頭活水。厚積薄發的積澱,熟能生巧的應對,必能助力你們在高考“秀場”的揮舞。

高考時短,人生路長。不要說什麼“趕考”“應戰”,就當是自在奔跑吧,哪怕跌跌撞撞,也是對青春的補全,對人生的充實。而“身為局外人”的我們,也為你們栽下一株期許,向你們致以最深的祝福,祝你們收割碩果、心願得償,祝你們人生路漫步行穩致遠,採擷屬於各自的風光。

22、政府網站普查

【背景連結】

201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公佈《關於開展第一次全國政府網站普查的通知》,部署從2015年3月至12月,對全國政府網站開展首次普查。這是我國首次對全國各級政府網站的“摸底”,普查範圍和檢查力度空前,可謂“上至國家部委、下至地方鄉鎮”。而普查的重點是網站的可用性、資訊更新情況、互動回應情況和服務實用情況等。

近些年,官網因“任性”而出糗的事件屢見不鮮。比如,2013年11月,安徽甯國市政府網站上,刊發了一張副市長下鄉慰問老人的照片。但在照片中卻有一名隨行人員下半身“懸浮”,老人“蜷縮”在照片的一角,給人穿越之感;2014年12月,四川瀘州市江陽區民政局,更是將所有聯繫方式用“X”代替,這種表面上方便群眾,實際上卻是“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做法,令人氣憤。

[綜合分析]

在移動互聯時代,官網也是一個政務服務的視窗。官網頻頻“任性”,一方面是在給公眾製造不必要的麻煩。另一方面,也在無形中影響政府形象。長此以往,必然讓幹群關係產生隔閡。

由於基數龐大、重視程度和操作水準等原因,政府網站存在著形形色色的問題。譬如,網站連結打開緩慢、內容長期不更新、線上辦事功能形同虛設等等。內容陳舊,檔過時,多發生在基層政府網站,此類落後於時代發展和群眾需求的滯後現象,被網友調侃成“一張老臉,三年不洗”。而在政府工作日益加強的今天,網站工作的及時跟上,則是應有之義。

政府網站是現代化的工具,是要常用常新。在某些時候成了擺設,從表面看起來是任性,其實是懶政怠政的不作為現象。群眾資訊使用權利就這樣被“此路不通”,這直接影響到政府的公信力。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期間曾說道,“對‘為官不為’,必須嚴肅問責。”這般“強”思維觸類旁通地來看,政府網站不作為,也需要問責,也需要處理。

[不良影響]

首先,政府網站的“僵屍化”,是政府工作失效的表徵。

在當前資訊化社會,通過網路化、智慧化的資訊交流,社會互動性大為增強,但政府與底層社會、官員與普通民眾的溝通卻缺乏有效的管道,政府網站可算是推進陽光政務、反映民眾問題最為重要的平臺,如果政府網站成了“僵屍”,很難相信政府各項工作會得到有效的實施,也很難相信各項政策真正維護了民眾利益。近年一些群體性事件,政府和民眾的資訊溝通不暢是重要原因。

其次,政府網站的“僵屍化”,是政府工作失位的表徵。

它絕對不是某些領導不夠重視,或管理機制不健全、缺乏專門的網站管理維護機構和人員的小問題,而是反映了地方政府在工作作風、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一些地方政府還是習慣于“傳統”的工作方式,即上對下的指令式的政府管理模式。官員習慣于發號施令,不習慣於聽取民眾回饋意見,政府工作“神秘化”,程式不透明,內容不公開,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資訊民眾也無法及時瞭解,這不但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官本位思想作祟,也是政府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工作作風的體現。

[對策措施]

一要讓政務公開成為常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政府面對群眾要“打開天窗說亮話”,不搞假公開。

二要細緻嚴謹,必須嚴格按照政府資訊公開規定來進行文字校對、資料審核,不玩“文字遊戲”、“資料猜謎”。

三要責任追究,一旦出現問題要嚴肅追究發佈部門和相關工作人員的責任,政府資訊公開是嚴肅認真的大事,容不得“試錯”,更容不得弄虛作假。

23、民間如何落實全民閱讀

全民閱讀還需要關注全新的閱讀推廣模式。民間閱讀推廣人這幾年做了大量嘗試。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民間的圖書館藏書雖然數量少,但品質普遍較高,因為劣質藏書直接會影響他們的用戶體驗。

李克強總理在昨日上午的答中外記者問中,提到了自己網購書籍,又表示“兩次把‘全民閱讀’這幾個字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他說:“書籍和閱讀可以說是人類文明傳承的主要載體,就我個人的經歷來說,用閒暇時間來閱讀是一種享受,也是擁有財富,可以說終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閱讀能夠形成一種氛圍,無處不在。我們國家全民的閱讀量能夠逐年增加,這也是我們社會進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標誌。”

社會如此關注閱讀,與國內百姓需求發展自然相關。從掃盲教育脫胎而生的基礎教育,關注課本教育,而不是更廣闊的閱讀世界。這些年因為從事閱讀推廣第一線的工作,大量和百姓接觸,被問到最多的總是那幾個基礎問題:為什麼要閱讀,該讀什麼?其中不乏碩士博士。專業讀書人出身尚且對閱讀沒什麼概念,百姓一提閱讀也習慣性與識字、考試、發財等目的聯繫在一起。這種功利性十足的閱讀看似沒錯,實際卻和作為生活方式的閱讀有很大差異。文憑不等於文化,閱讀重視的是個人的修養,而不是簡單等同于考試升學。所以,閱讀理念上的改變是目前最需要被傳遞、被解讀的部分。

全民閱讀還需要探討更多讓百姓體會到務實好處的做法。近幾年社會上新型閱讀空間的探索算是其中重要舉措。現在社會的現實是,在公共圖書館和書店享受閱讀樂趣成為一種奢侈的生活。每到週末,知名書店和圖書館的講座和沙龍,一場能吸引幾百人參加是常事。在這些場合中,常見為參與一場活動來回路上花費幾個小時的讀者。有人開玩笑說:如果圖書館和書店不佔領老百姓的業餘時間,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必然被棋牌室佔領。

北京市去年大力扶持“公共閱讀空間”,是一種值得關注的政府導向。如去年4月三聯韜奮書店開始施行24小時營業;西城區更是“騰挪”出幾塊公共用地,開辦公共閱讀空間。西城區的金中都公園,一個環境優美的市民公園,吸引第二書房社區圖書館落地其中,精選優質藏書,開設高品質講座,日常客流能達到五六百人。這個公共空間還吸收周邊社區的老人參與義工,為社區服務。

全民閱讀還需要更多懂閱讀、愛閱讀的人加入。深圳2014年成立了閱讀聯合會,吸收了近百家致力於推進閱讀文化發展的單位和個人自願結成的行業性的地方性非營利社會組織,是國內第一個閱讀聯合組織。這個組織培訓社會上的閱讀推廣人,同時給閱讀推廣人提供社區、書店、圖書館等服務處所。

全民閱讀還需要關注全新的閱讀推廣模式。民間閱讀推廣人這幾年做了大量嘗試。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民間的圖書館藏書雖然數量少,但品質普遍較高,因為劣質藏書直接會影響他們的用戶體驗。同時他們還嘗試開發很多新型服務,比如繪本館將閱讀與特色美術課、手工課、英語教育課程結合,還有繪本館開啟義工服務模式等。北京地區500多個全職媽媽組成的讀書會,重在營造美好的閱讀氛圍,媽媽們從閱讀中汲取育兒、居家、職場等力量。這些孕育中的模式,需要探索、提煉,也吸引了一些投資機構關注,比如“領讀者孵化計畫”。如果未來行業能夠產生更加有效的商業模式,吸引資本進入,會對全民閱讀提速大有幫助。

總之,全民閱讀需要政策制定者、從業者、媒體、研究者以及相關產業力量共同提供更加務實的解決方案。如果政府引導到位,激勵更多有理想的人和機構投入促進全民閱讀的工作中。管道到了,做事的人多了,讀者方便了,國家宣導的全民閱讀必將成為真正利國利民的政策。

24、知識經濟

【背景連結】

2015年2月,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建設智慧財產權樞紐城市,設立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推進國家版權貿易基地建設。黃埔要抓住區劃調整的契機,以 “兩城一島”為核心,抓緊推進中新知識城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快電子商務、檢驗檢測、智慧裝備、港航服務等專業園區建設,發展知識經濟,打造智慧財產權樞紐和知識密集型產業集聚高地。

2015年1月,李克強總理在蘿崗視察,同意將中新知識城上升為國家戰略。知識城是粵新合作平臺,而新加坡在中國的其他幾個合作項目,如蘇州工業園、天津生態城是中國與新加坡合作的國家級平臺。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後,知識城戰略地位的提高自不待言。

【標準表述】

[內涵]

知識城未來一個重要的使命是打造智慧財產權樞紐和知識密集型產業集聚高地。目前,全國僅有三個智慧財產權法院,其中華南僅有廣州一家。蘿崗智慧財產權法院可跨區域審理智慧財產權案件,決定了知識城的智慧財產權核心高地地位。目前,新黃埔區智慧財產權保護和服務體系建設已現雛形。目前,智慧財產權保護服務和綜合改革試點方案正由國家商務部、智慧財產權局等部委聯合商請國務院批准。

[特點分析]

知識經濟又被稱為“新經濟”,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這些傳統的、舊的經濟形態相比,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徵:

第一,“知識經濟是一種資訊型經濟”。微電子技術、資訊技術的充分發展是知識經濟的基礎,它是社會資訊化的產物,是一種資訊社會的經濟形態。資訊技術的進步促進了資訊產業的發展,對傳統產業的改造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它使人類社會的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假若說農業經濟中土地和勞動力、工業經濟中資本和資源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的話,那麼,知識經濟的最主要因素是對高新技術的掌握,以及隱藏在高新技術背後的知識創新和有用資訊的及時獲取。特別是由於網路技術的崛起,整個社會經濟生活日益資訊化、數位化,更是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運作方式,使經濟的發展日益與資訊技術的進步密不可分。

第二,“知識經濟是科技持續創新加上品牌文化的經濟”。在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創新速度加快,範圍覆蓋人類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技術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最主要的推動力量。有人測算,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20世紀初是5%—20%,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在西方發達國家增長到70%—80%,當人類社會進入資訊公路之後,將提高到90%以上。21世紀的經濟增長主要將靠知識和技術的創新。

第三,“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科技生產力高度發展基礎上的以科技以文化生產力為核心、以品牌為特徵的經濟活動。”知識經濟中關鍵的元素是打造品牌的核心生產力——文化力!品牌是知識經濟的重要顯著特徵之一,也是知識經濟競爭力和競爭焦點的內核。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知識經濟就是科技核心技術加上品牌文化的經濟。而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品牌的文化特質,一個品牌競爭力的大小在其載體(產品)工藝、質地、式樣上乘的基礎之上最終取決於它的文化特質的強弱、文化含量的高低和文化意義的大小。

第四,“知識經濟是一種智力支撐型經濟”。知識經濟也可稱之為智力經濟,人類正在步入一個以智力資源的佔有、配置,知識的生產、分配、使用(消費)為主要元素的經濟時代,也就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智力、知識、資訊等無形資產的投入、佔有,將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財富和權力的象徵取決於所擁有的資訊、知識和智力。智力將成為未來社會的最緊缺的資源,誰掌握了智力資源,誰就擁有了財富,誰就具有了經濟發展的主動權。智力資源的基礎是人才,故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的培養和人力資源的開發,就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參考措施]

一是加強領導,提高認識。要高度重視發展知識經濟中的科技工作,增加科技服務中心,配置專職人員,確定相關負責人,全面深化科技工作在知識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戰略意義,明確科技工作的目標及要求,力爭科技工作邁上新臺階。

二是突出重點,強化政府主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快知識經濟產業招商力度,努力促進知識經濟發展,從規劃建設入手,打造知識經濟發展載體。做好服務工作,積極説明企業解決遇到的困難。

三是加大投入,強化政策引導。做好優惠政策方面的引導工作,強化人才培養、人才引進工作。進一步加大知識經濟產業的資金投入,做好向上爭取政策與資金工作。

四是依託社區,加大宣傳力度。大力推動科技知識經濟及智慧財產權的宣傳普及。積極建立政府主導、媒體支持、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智慧財產權宣傳普及和教育體系,樹立尊重和保護智慧財產權的良好形象。

25、瘋狂的高考標語

【背景連結】

高考前夕的中國校園,到處彌漫著各種標語所營造出的勵志氛圍。2014年的一項民調顯示:38.2%的受訪者還記得自己的高考標語,58.0%的受訪者認為高考標語對自己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類似“人醜就要多讀書”、“要想成功,必先發瘋”、“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等標語,或令人莞爾、或歇斯底里,卻也別有一種勵志的能量,叫人不敢懈怠,叫人莫負青春。

面對這些極端的高考標語,請就此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這些極端的高考標語也折射出堅硬的現實:高考,依然是社會垂直流動的主要管道,依然是許多人難以繞行的獨木橋。標語背後,是學生改變命運的渴求、對教育公平的企盼。

【表明觀點,出現極端高考標語的根源是教育公平甚至社會公平的問題。】

高考標語,理應鼓勵學習鬥志、激發考試信心、點燃求知熱情,向學生傳遞正向價值。反觀這些“霸氣側漏”的標語,無論是“給我死扛”的命令語氣,還是“撞得頭破血流”的極端口吻,即便能起到一時的勵志作用,卻也悲壯得令人心酸。過分渲染高考“一考定終身”,並不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長遠來看,實屬得不償失。

【分析問題,指出這些高考標語存在的問題。】

實際上,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關於苦學的典故和名言警句,比如,“懸樑刺股”、“聞雞起舞”、“鑿壁偷光”、“學海無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等,數不勝數,卻難以找出快樂學習的典故或者俗語。這樣的傳統文化思想在人們心中種下了一顆“苦學”的種子,似乎學習必須苦,不苦就難有所成。

不可否認,吃苦是學習的必要條件。但在網路時代,語言普遍變得重口味,許多學校和老師也出於招生宣傳、轟動效應等考慮,讓原本含蓄委婉地表達刻苦精神的勵志標語變得“語不驚人死不休”,甚至不惜加入一些虐心、暴戾的詞彙。

除了傳統文化的影響,現實社會中的升學壓力,以及社會將名校出身作為評價“人才”重要標準的慣用做法,倒逼學校及老師給學生施加壓力。教育公平具有起點公平的意義,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如果向上流動的大門能夠更加敞開,倘若人生出彩的方式能夠更加多樣,相信高考標語將會少一些沉重,多一些陽光。

【深入分析,這些雷人標語出現的三方面的原因:傳統苦學的認識,轟動效應和社會人才向上流動的壓力。】

人生需要勵志,教育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最大可能地獲得幸福和成功。因此,與其讓學生在高考這個人生小關口上大喊拼搏、成功口號,不如在日常教育中多引導學生認清自己,做好人生規劃,有條不紊地探索自己喜歡的、適合的發展方式。

【結尾,指出解決問題的措施,並總結昇華。】

26、“虛擬空間”

有人曾說虛擬是互聯網的原罪,它把真實世界隱藏在螢幕之後,把現實生活簡化成數字顯示,把真摯的情感變成了冰冷的模式。他們認為在互聯網上尋求真實,在邏輯上就犯了錯誤。

互聯網真的有“罪”麼?

互聯網將全世界幾十億人連接起來,讓資訊真正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創造了巨大的經濟財富和驚人的文化產品。這樣一項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技術,如果說有什麼“罪”,那只能說它是人類社會的一面哈哈鏡,它反映著人類的智慧、文明和進步,也放大著使用者的野心、欲望和局限。

失信,並不是互聯網獨有的“罪”,卻是受詬病最多的難題。近幾年,無論資訊洩露還是網路謠言,無論虛假廣告還是網路詐騙,這些現實生活中都存在的現象,到了互聯網時代有了更多的管道和手段,造成的損失和影響也更大。為虎添翼、助紂為虐,向來是為人所不齒的,互聯網自然成為眾矢之的,備受指摘。

去年,互聯網彈窗廣告的發明人伊森•紮克曼撰文懺悔自己臭名昭著的發明是為了改造廣告的業界形態,“本意是好的”,但卻在應用階段出了問題。互聯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技術本身是沒有罪的,而技術使用者的素質、目的和方式卻影響著技術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網路是虛擬的,但不是虛幻的,網路絕對不是一個販賣虛假的地方。互聯網對人類社會影響越大,它與現實世界就越密不可分,它受到的規範和約束就越具體,越清晰,越統一,它的真實性也會越高。

杜絕互聯網的失信行為,歸根結底是要將互聯網的監督和管理納入現實軌道,要將互聯網信用建設納入現實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互聯網為新型的社會管理提供了規範、科學和便捷的管道;從重從嚴打擊互聯網失信行為,建設良性的互聯網生態系統,本身就是為全社會的誠信體系建設鋪路搭橋。

互聯網是人類的智慧之光,但它也是一把雙刃劍,難免有爭議,被誤用。但像無數偉大的發現和發明一樣,人類的理性之光總會驅散互聯網上的陰霾,為互聯網健康發展找到一條正確道路。

27、社會辦醫出路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五大舉措,促進社會辦醫健康發展,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健康需求。據媒體報導:這次提出的五大措施,就是要為社會辦醫“鬆綁”。總結起來就是要降低社會辦醫的准入門檻,加大對社會辦醫的扶持力度,完善監管機制。譬如,要求簡化醫療機構設立審批,取消床位規模限制等前置條件。

近年來,社會辦醫確實成為社會資本的投資熱點,並得到政府的宣導和支持。從醫改的角度看,這又似乎又被當作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的有效路徑:不是說看病難嗎?那就多辦醫院。政府辦公立醫院在資金投入上有困難,那就號召社會資本加入,2015年以來,國務院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地為社會辦醫開綠燈。那麼接下來的問題便是:一,社會辦醫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嗎?二,社會辦醫怎樣才能起到作用。

如果僅從醫療服務的角度出發,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不一定。眾所周知,在中國,醫療服務體系的問題是結構性問題。除少部分地區外,問題並不在於醫院的絕對數太少。目前,政府作醫療體系規劃時慣常的思維方式或曰路徑依賴主要是按行政區劃來部署。在這個體系框架中的各級醫療服務機構,包括公立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大多是按綜合醫院的模式來設置的。一般來說,三級以上醫院的病人較多。尤其是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中的“大醫院”或“好醫院”,常常人滿為患。而與此同時,更多的二級醫院、一級醫院,卻又病人很少,甚至門可羅雀。因此,相當多的醫療資源實際上被閒置,遠沒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醫療資源的分佈現狀和病人就醫的現實選擇,自有其歷史原因。在當今世上,醫療資源總是稀缺資源。此處所說的醫療資源稀缺,不僅是指建設一個高等級醫院所需的場地和設施設備等硬體投入的昂貴,更是指高素質的醫護人員的短缺。在當今的醫療體制下,高素質的醫護人員向一些“大醫院”、“好醫院”集中,恐怕有其本身的客觀規律性。

現在想引入社會資本,投資建設一些三級及以上的醫院,發展增量;或者出資改造二級及以下的醫院,盤活存量,盡可能地使功能未能完全發揮甚至閒置的醫療資源的作用發揮出來。但在實踐中,有的社會辦醫院在硬體和醫護人員的配置上已達“三甲”,但仍不能與傳統的“大醫院”、“好醫院”匹敵。

現在回答第二個問題:前段時間,曾提出關於醫療資源佈局的一個新的設想,即打破按行政區劃層級部署醫療服務機構的固有慣習,同時也消除醫療服務機構的所有制界限(無論公立民營),而代之以根據實際需要和醫療服務本身的發展規律來對醫療資源進行適當重組的思路。

要說明的是,無論是綜合醫院、專科醫院還是醫生,都是稀缺資源。尤其是高水準的醫生,更是彌足珍貴。所以,要盡可能地讓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和高水準的醫生為更多的病人服務,這就要使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的病床能夠儘快地輪換(中國的病床的周轉率平均為21天,是美國的3倍)。當病人的病情穩定下來之後,轉入康復醫院去進行積極的護理和康復,顯然是更合理的安排。

同時,因為稀缺,綜合醫院、專科醫院、高水準醫生提供服務的成本肯定高。病人轉入康復醫院時,都帶著高水準醫囑,康復醫院只需照章辦理,可以降低醫療服務成本。從經濟上說,也是明智之舉。這樣的醫療服務體系的設置,可以說是充分考慮了需要和供給的實際情況後作出的制度安排。所以說,社會辦醫的真正出路恐怕在此。但遺憾的是,現在社會辦醫的積極性仍然在高等級醫院,尤其是“三甲”。

28、農民工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轉型,隨之而來的暴露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問題也不斷凸顯。其中就包含了一種大問題,叫做變遷性社會問題,這類社會問題主要是我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變遷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伴生物,是社會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性現象。它包括了我們今天所要研究的問題,即農民工問題。

[背景概述]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村適齡勞動力湧入城市,為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更為國家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農村勞動力轉移對於分流農村人口,加速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都有巨大作用。但現階段,農民工的大量湧入也導致了許多社會問題。

[問題分析]

農村地區空心化: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農村人口在年齡結構上分佈不合理。導致了耕地荒廢,宅基地空置,土地資源嚴重浪費。形成了村莊空間在形態上的一種空心化。

農村文化失根:大量人員湧入城市,讓原本豐富的農村傳統文化漸漸失去傳承,而返鄉之後又帶來了許多外來文化,對農村傳統文化又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農村留守兒童:父母進城務工,導致對子女教育的缺失,基本上要麼由祖父一輩行使教育義務,要麼根本上就沒有教育,導致子女性格心理產生變化,產生厭學、過早進入社會沾染惡習和陋習,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現象。

農村養老:老年人要從事大量的農業生產工作,身體會產生影響,同時除了物質生活的缺乏之外,更明顯的是精神生活的匱乏。

城市人口激增:大量人員湧入城市,特別是沿海地區人口密度非常高,給城市公共資源帶來的巨大壓力。

城鄉差距大:基礎設施的差距、地區產業的貧乏、人才外流各種問題集中導致了城鄉經濟發展的差距越來越大。

[參考對策]

對此,教育專家認為應該採取積極措施來加以應對。

一,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推進社會保障發展,給農民工提供與城鎮居民平等的醫療、教育、保險、住房等公共服務。

二,加強農業投入,發展旅遊農業等多種農業經營模式,增加農業效益,同時農業補貼政策要不斷完善。

三,培養新型農民,推進組織發展。培養文化、技術、經營全面發展的新型農民,引進人才開展農民技能培訓。

四,提高治理水準。合理調整村民代表會議、村民大會、村委會選舉等會議的時間,提高留守老人、婦女以及兒童參與農村管理的意識,保障他們的合法權利。

五,加大對農村地區在資金和政策上的傾斜,加快農村經濟建設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吸引投資,鼓勵更多的外出務工人員返回農村就業和創業。

29、無人工廠

【背景連結】

東莞松山湖長盈精密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銷售手機系列連接器、遮罩件和超精密五金端子及模具的高新技術企業。2015年,其開建的首個“無人工廠”分公司正在有序進行之中,一個個機械手正在安裝調試之中。據瞭解,該公司正在推進的“無人工廠”建造體系首期計畫投入1000個無人機械手,前期已有100個機械手率先“上崗”。

【深度解析】

[深入剖析]

東莞的如此舉動,正反映出企業應對勞動力發展變化的必然趨勢。

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招工難”、“用工荒”的出現成為一種常態,企業要破解這個難題,機器換人是最好的選擇;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產業升級換代成為一個“必選題”,從國外的經驗與歷程看,這也是個機器換人的過程。

“機器換人”帶來的不僅是挑戰,更是發展的機遇。隨著國家補貼資金的注入及銀行貸款“輸血”,將刺激更多的企業進入產業升級階段,其結果必然推動機器人產業的迅速發展,加快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智慧型”的脫變。另一方面,它在給大學生以上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人士提供新就業管道的同時,又將刺激職業技能教育的發展,為化解結構性就業難注入源動力。同時,智慧型產業的興起,將喚起愈來愈多家庭對孩子教育的重視,亦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機。

[影響]

“機器換人”有利於企業的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品質。很多企業以前依靠的是人海戰術,不管是由勞動者直接動手製造或安裝產品,還是人工作業各種機械裝置進行產品加工,都很容易導致生產安全問題,產品品質的穩定性也較差,次品率較高。採取“機器換人”之後,生產安全問題迎刃而解,同時因為“機器人”工作時穩定性更高,所以產品品質更有保障,合格率將大大提高。這不但可以為社會提供品質更高的產品,同時也更有利於企業市場效益的最大化。

“機器換人”還會對勞動者就業帶來明顯衝擊。當企業開始大規模地以機器替換人工,那些動輒員工數量十幾萬、幾十人的大型工廠企業將越來越少,同時對勞動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對於那些沒有知識與技術的低端勞動力,就業將越來越困難。所以,隨著“無人工廠”時代的到來,勞動者一方面要更新自己的就業觀念,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文化和技術水準。雖然流水線上的產業工人越來越少,但是那些有知識、懂技術的工人,因為可以對生產機器人進行日常的保養、維護和修理,所以他們將成為企業最受歡迎的人。因此,企業在轉型,勞動者也同樣要謀求轉型。

[結論]

隨著部分地方勞動力短缺嚴重,對機械人的需求日漸增加,迫使機械人科研技術更多突破,更多國產化,“中國智造”的時代即將來臨。

[對策]

一是打造智慧製造示範區,並著力推動製造業的大資料應用。

在製造業創新體系建設中,涉及很多跨領域、協同化、網路化等層面的工作,因此在推進國家級智慧製造重大工程中,要積極推動製造業大資料應用,以行業龍頭企業為先導,鼓勵其應用大資料技術提升生產製造、供應鏈管理、產品行銷及服務等環節的智慧決策水準和經營效率。

二是構建有利於工業轉型升級的制度保障體系。

“智慧製造”一方面增加了管控的複雜性,技術標準的制定需要符合相應的法律法規;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促進技術創新。比如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節能環保、品質安全等重點領域的法律法規,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等,並設立處理各類問題的專職工作組,制定和實施安全性支撐行動,建立培訓和再教育制度等。

30、農民職業化

【背景連結】

2015年4月,陝西省給第二批182人頒發了“新型高級職業農民”認證資格證書,這是該省給農民這個職業的最高“職稱”。自去年開始培育認證新型職業農民以來,陝西一千多萬農民中,已有266人獲得“高級職業農民”稱號。

“職業農民”不是幹過幾年農活就可以當的,符合條件的農民需要通過縣、市、省級農業部門層層篩選、審查和培訓,才能參加最終資格認定的考試。

【深度解析】

[辯證分析]

一方面,給農民評職稱是農民從“身份化”向“職業化”的轉型。評職稱主要是為了獲得專業技術上的認可,職稱一般和收入晉升掛鉤,也利於人才流動,這正是把農民當成一種職業來看待,而不是一種身份。在美日韓等城鎮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培育職業農民是促進農業現代化、集約化,解決農產品自給率低問題的重要抓手。在這些國家,農民大都具有較高的學歷水準,掌握著豐富的農業技能和金融知識,熟識高科技農業機械操作,並成為典型的中高收入職業群體。

另一方面,給農民評職稱不能變成農民證書化。給農民評職稱,不是把農民證書化,更不是相關部門設立幾個條條框框,外加做一些培訓工作,就能評定級別的。數千年來,我國都是一個農耕社會,農民作為一個職業,沒有門檻設置,沒有學歷要求,沒有收入底線,更不需要政府部門來發一個證書。現在,許多地方打著農民職業化的幌子,來對職業農民進行隨便認證併發一個證書,既不符合中央簡政放權的改革思路,也有可能違背農業自身發展的規律。

[農民職業化的必要性和意義]

當今中國的農業農村處於變化最大、發展最好的時期,也處於矛盾集中、挑戰嚴峻的時期。在這個關鍵階段,靠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已無法承受經濟社會發展之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考察發展中國家的農業後曾提出,要充分發揮現代投入要素的作用,必須有兩個重要條件:相配套的農業制度、相配套的新型農民。農業現代化,不能靠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獲得,必須要有一批能夠洞悉產業趨勢、參與社會交往、融入城鎮化進程的新型農民。這是時代呼喚,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

農業文明是城市文明的源頭,農民永遠是人類其他人群的衣食父母。今天的中國,要保障13億人吃上飯吃好飯,誰來種地、如何種地是擺在眼前的首要問題。作為農業主體的農民,其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農業文明水準。創造條件讓農民走向職業化,成為自身領域的行家裡手,對於探索農業現代化意義重大。

[建議措施]

真正對農村發展起長遠作用、決定作用的,是讓最廣大普通農民的整體種植能力提升,而不是鼓勵和變相鼓勵“考證”。只要廣大農民真正能夠擁有更多的生產能力、科技能力,讓新的市場化思維逐步佔據主流,億萬農民的生產生活才能根本上改觀,農村生產力和農村活力才能真正得到大幅度的釋放。對此,中公教育專家建議:

一是國家和政府有關方面,應該出臺更多的鼓勵農民創業的政策,向廣大農村提供更多的技術和資源支持,讓更多的基層普通農民善於利用新技術、新市場創業,比“扶持”極少數人成為“高級職業農民”更有意義。

二是進一步夯實相關法律構建工作,為“誰來種地”問題設立制度保障。針對職業農民專業種植技術、行銷知識以及資金扶持方面的現實需求,有關部門應當統籌公共財政資金及人才培訓資源,在培養農業主體經營者專業素質的同時,為其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的全方位、標準化服務。期望在政策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扶持下,大批新生代職業農民能夠脫穎而出,合力推動我國現代農業駛上快車道。

31、抓鬮定低保

背景連結

2014年6月,湖北省巴東縣東瀼口鎮白泉寺村幾名村幹部對該村3組低保物件評定時,簡單採用“抓鬮”方式來確定。村民宋某于2015年2月向鎮紀委遞交了舉報信,鎮紀委迅速展開調查。最終“抓鬮”定低保村官陳某、盧某、王某被黨內警告處分。

深度解析

[熱點透視]

低保戶享受國家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是建立在底線公平基礎上的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的綜合性保障制度,其意義重大。

從表面上看,抓鬮確實是一種建立在機會均等基礎上的概率平等,避免了一些老百姓所認為的“潛規則”,規避了權力和關係的運作,防範了“人情社會”的一些弊端,做到了所謂的“公平、公開、公正”。

但抓鬮定低保問題的實質其實是在“僧多粥少”、公共產品和服務供不應求的背景下,如何實現社會資源配置的制度化和規範化。抓鬮看似公平,實際上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風險性——它完全否定了個體的主觀努力和實際表現,將決定權交給虛無縹緲的運氣。所以,看似公平的非理性方案,雖然出發點是保障公平,但在結果上卻又極大地破壞了公平。此外,抓鬮還會給人們帶來一些錯誤的暗示——個體努力和實際表現不重要,無形之中滋長民眾的“賭博心理”。

巴東縣東瀼口鎮白泉寺村原村官們“抓鬮”定低保這種類似兒戲的操作手法,將低保政策的目的性、針對性、嚴肅性消弭殆盡,嚴重背離了程式正義,破壞了政府形象和社會的公平底線,反映的是一種敷衍塞責、簡單粗暴的工作態度。

[啟示措施]

對此,教育專家認為:

一,要堅持程式正義。例如對於低保問題,要在堅持入戶調查、定期公示的基礎上,必須加強對基層幹部的管理,強化責任追究,堅決杜絕“人情保”、“權力保”等亂象,維護低保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二,要端正工作態度,做到勤政為民。在關係民生的諸多問題上,基層幹部一定要深入實際,傾聽群眾意見,瞭解群眾疾苦,掌握群眾期盼。相關的上級部門要加強對基層幹部的教育管理,強化責任追究,確保其真正為困難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32、斬斷敲詐刪帖產業鏈

隨著資訊化時代的加快,網路成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各種帖子氾濫成災,成為一種社會現象,也給很多違法人員提供了管道。

刪一條帖子能掙上千元,一天可獲利數萬元,月收入輕鬆過十萬元……近日,湖北省蘄春縣公安局破獲一起特大有償刪帖案,全國22個省市近2000人涉案,涉案金額超過5000萬元。這起案件令一條龐大的刪帖黑色利益鏈浮出水面。

“你的負面資訊,我的發財機會”,這話用來形容網路敲詐和有償刪帖,再貼切不過。數萬人“從業”,數以億計的“致富”機會……這是犯罪嫌疑人自曝的行業內情。近年來,一些非法網站、網路服務公司、資訊服務公司以及網媒人等結成利益聯盟,利用網路便利條件和違法的低成本,從事網路敲詐和有償刪帖的勾當;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冒用國家機關或社會行業組織名義,打著“輿論監督”等旗號,對地方黨政機關、企業和個人進行敲詐勒索。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有兩組資料不容小覷:一是中國互聯網資訊中心(CNNIC)發佈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國線民規模已達6.4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7.9%。手機線民規模達5.57億,較2013年底增加5672萬人。二是3月20日發佈的《中國互聯網站發展狀況及其安全報告(2015)》顯示,2014年全年新開通的中國網站數量約95.2萬個,平均每月新開通網站7.9萬餘個。成為朝陽產業的互聯網業、成為公民社會中堅力量的中國線民,需要一個風清氣朗的網路世界,愉快玩耍、激情創業、有序參與、理性表達。

事實上,這幾年斬斷敲詐刪帖產業鏈的行動從未停止。2013年9月,最高法、最高檢聯合出臺司法解釋,明確規定有償刪帖為非法經營罪。在今年初,國家網信辦等四部委還啟動“網路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相關部門對有償刪帖等網路犯罪行為進行多次嚴厲打擊。而值得注意的是,每次打擊整治過後,網路敲詐與有償刪帖稍作收斂便又沉渣泛起。短短數月,根據舉報中心提供的線索,國家網信辦已分兩批共關閉63家違法違規網站,並向有關執法部門移交了800餘條有效舉報線索。

一言蔽之,依法治網,徹底剷除敲詐刪帖存在的黑色土壤,敲詐刪帖歪風才會真正風消雲散。

33、建設農村文化要破更要立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上審議國務院關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時,一些委員提出,應積極推進文化立法工作進程、提高公共文化設施現代化水準、調動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積極性、農村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應加強。

農村文化建設不僅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更是基層精神的充盈、文化的振興之需。然而,農村文化建設現象卻令人堪憂。近日來,頻頻發生的“脫衣舞”事件,不雅之事登上肅穆的場合,“火上澆油”般炸開了輿論的“鍋”。農村地區紅白喜事上的表演本該是一種凝聚鄉鄰,繁榮農村業餘文化生活的很好載體。但在喪事這種沉痛的氣氛中上演淫穢下流的表演,著實讓人難以理解。

建設農村文化要破更要立

是什麼讓原本應該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淫穢色情表演堂而皇之的在農村大行其道呢?在筆者看來,監管的漏洞,治理的不力難辭其咎,但究其根本還是農村業餘文化生活過於匱乏。

脫衣舞亮相喪禮,拉響了農村文化整治的警鐘。從發揮文化資訊監督員作用,確保監管物件“浮出水面”;到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依法查處“淫穢表演”。這些舉措,從源頭治理,在“破”字上做文章,打破農村淫穢色情表演生存土壤值得點贊。

術治標,道治本。文化建設非一日之功,有“破”更要有“立”。因此,筆者認為,如何讓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形態在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中“立”起來才是關鍵。

做實“文化下鄉”,營造良好氛圍。眾所周知,不少地區“文化大篷車”、表演隊、放映隊等“文化下鄉”形式依然存在,卻名存實亡。文化從業者隊伍人才流失嚴重、優秀傳統文化形式日益式微、表演形式和放映內容長期不變等不僅制約了農村先進文化的傳播,還降低了“文化下鄉”這一好的形式對農民群眾的吸引力。讓“文化下鄉”機制與時俱進,真正運行起來;把先進文化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下去,是文化主管部門和文化從業者的當務之急。

做足“自主創新”,打造特色文化。“文化下鄉”就像給農村文化建設“輸血”,自己“造血”才是保證其活力的根本。因此,各級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投入,營造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鼓勵和引導農民結合當地民俗習慣,自主創新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拓寬文化活動載體,創造屬於當代農民的文化新形態。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廣大農民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精神文明建設也不容忽視。建設鄉村文化,做好“一破一立”,文化鄉村便指日可待。

34、阻止貧困代際傳遞

【背景連結】

2015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鄉村教師支持計畫(2015-2020年)》,會議強調要發展鄉村教育,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品質的教育,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

【深度解析】

[權威論述]

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准抓到位,堅持精准扶貧,倒排工期,算好明細帳,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堅決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

——習近平

[現象分析]

所謂“貧困代際傳遞”,既指貧困以及導致貧困的相關條件和因素,在家庭內部由父母傳遞給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後重複父母境遇的遺傳鏈;也指在一定的社區或階層範圍內,貧困以及導致貧困的相關條件和因素在代際之間延續,使後代重複前代的貧困境遇。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民的生活水準有了顯著提升,但一部分家庭仍處於貧困邊緣,甚至已出現貧困“代際傳遞”現象,“放羊掙錢,娶媳婦,生娃;娃再放羊掙錢,娶媳婦,生娃……”正是這一現象的生動寫照。

[原因分析]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人民的生活水準得到了顯著地提高。但與此同時,還有一部分群體處於貧困的邊緣,甚至出現了“貧困代際傳遞”的現象。誠然,這一現象的出現既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不暢的交通條件、歷史性根源等客觀因素有關,又有人口素質差、政府支持不到位、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社會歧視等因素的原因。這些錯綜複雜的因素使一些原本落後的地區出現因教返貧、因病致貧,在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逐漸“落伍”。

[影響及意義]

事實證明,貧困猶如我國發展道路上的一塊“短板”,它不僅對貧困者個人、貧困家庭造成負面影響,從長遠看,還將影響到社會和諧與政治穩定。因此,當前做好扶貧攻堅工作,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全民,對於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有著重大意義。

[存在問題]

一方面是由於投入不足、經濟滯後、交通不便、資訊閉塞等問題長期存在,教育水準和品質存在很大提升空間。另一方面,這些地區師資極度缺乏,教師待遇普遍偏低。長期以來,由於待遇低、條件差、上升通道狹窄,農村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優秀教師流不進來,學校成為“孤島”,教育不發展,貧困觀念就難根本改變。

此外,雖然我國政府一直把扶貧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但是目前扶貧工作中存在著扶貧資金管理不善、扶貧專案管理不到位、扶貧績效評估不規範等問題,嚴重地制約著扶貧的效果。

[建議措施]

一方面,在今後的扶貧工作中必須嚴厲整改,同時加強補救性扶貧計畫。在社會保障機制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對困難的家庭緊急救助,避免陷入因貧導致的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政府應有計劃地幫助貧困家庭緩解因教育而帶來的經濟緊張問題,減少因教致貧、因教返貧現象。同時,也要注重對落後地區成年人的教育培訓,提供多種培訓專案,提升他們的識字率,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35、走出去的中華文化

文化對外傳播的現場, 往往會有這樣的尷尬:“走出去”因語言和文化障礙停留在表面, 深度介紹中國歷史、正面展現中國現狀的產品少之又少;以外國人為受眾目標的文化活動, 參加者大多是為捧場而來的“熟面孔”, 對外文化交流演變成自娛自樂; 認為文化就是文藝, 國外演出接二連三都是文藝團體, 給外國人造成中華文化就是唱歌跳舞的印象; 習慣性地依賴政府主導、財政埋單, 片面追求規模、速度和轟動效應, 因過多的公款投入和過濃的政府色彩反而招致疑慮和反感。

上述問題有其歷史和現實根由。鴉片戰爭以來, 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急切盼望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當我們今天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這個目標,自然會產生急於得到別人承認的心理。當此之時, 一定要從歷史角度和國際視野探尋新的思路, 從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實踐中汲取經驗和營養, 擯棄不由自主的急躁和衝動。

第一, 要順其自然。文化傳播是一個自然而然、循序漸進的過程, 古今中外的歷史表明, 國家的興盛和文化對外影響力的提高一向相伴相隨。中國歷史上的“萬邦來朝”, 並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 而是國家和社會良性發展的必然。因此,只要我們保持住發展勢頭, 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 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度和影響力必將有質的飛躍。

第二,要依託經貿。文化的傳播歷來都不是孤立的社會行為, 而是附著於商業往來等其他載體而進行。伴隨著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駝隊、海上通道上的商船,包括世界三大宗教在內的諸多外來文化先後傳入中國, 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造紙、印刷等技術也隨著絲綢、瓷器、茶葉一起傳播到世界。而如今的德國“賓士”和“寶馬”、美國大片和“蘋果”, 在賺取商業利潤的同時, 還將嚴謹務實的“德國印象”和探險求新的“美國價值”傳至世界各地。

第三, 要立足民間。中華文化的根和魂都深植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離開了民間的廣泛參與, 文化對外傳播不僅失去了意義, 而且也會失去內在動力。減少政府參與、淡化官方色彩, 是當今國際文化交流領域的總體趨勢, 也是為減少別國誤解和疑慮而採取的普遍做法。

政府部門應進一步轉變職能,重點從體制和機制上解除制約文化發展的枷鎖和藩籬, 充分挖掘中國民間及海外華僑華人的潛力, 讓民間力量和人才在國際競爭中充分釋放能量。

第四, 要體現尊重。世界各國人民培育和創造了各自獨特的傳統和文化, 共同構成當今世界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中華文化必須展現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魄和風範, 尊重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傳統和文化, 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並舉, 避免造成中華文化單向強勢輸出的印象。

36、控煙,如何不只是紙上最嚴”

帶頂兒”的地兒不能吸,“露天人密”也不能吸。6月1日,在第二十八個世界無煙日的第二天,號稱“史上最嚴”的控煙條例在北京正式實施。世界衛生組織評價:北京控煙條例在無煙環境方面,是“最符合《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精神的立法”。

公共場所禁煙,民之所願。調查顯示,當前北京成人吸煙率為23.4%,成人吸煙者約419萬,深受二手煙毒害的有1000多萬人。全國現有吸煙人數超過3億,占世界吸煙總人數近30%,約有7.4億非吸煙者遭受二手煙危害。為此,國務院法制辦2014年11月公佈《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送審稿)》,可謂中國控煙工作的巨大進步,也是中國控煙迎來“最好時代”的重要標誌。

《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的出臺,在某種程度上是為全國性無煙法規實施探路。近年來,“史上最嚴”的禁令並不罕有,各地陸續出臺地方控煙條例,可是在實際執行中卻變成了僅僅是“紙上最嚴”。人們關心的是,北京的“最嚴”模式能否執行到實處,複製到全國?

公共場所能否有效禁煙,立法、執法、守法一個環節也不能少。無煙立法本是公共場所禁煙的一記“重拳”,但過去由於立法與執法上的雙重缺陷,結果往往變成“空拳”:在立法上,法律規定剛性不足,原則性與宣傳性內容較多,實際可操作性不足;在執法上,執法主體不明確,無法有效執行,執法手段太軟,最後的結果就是“十幾個部門掐不滅一支煙”。而且公共場所吞雲吐霧的“癮君子”到處流動,等到執法人員趕到,早已是“灰飛煙滅”了。

北京此次控煙,實行“政府管理、單位負責、個人守法、社會監督”的原則。其中,“單位負責”有望成為一大利器,從監督流動的煙民改為監督固定的單位,強化法人的主體責任地位,控煙不力的單位將被懲戒。另一方面,控煙不能光靠傳統“盯”“管”“跟”。條例提出,管理者可以利用煙霧報警、濃度監測、視頻圖像採集等技術手段,加強對禁煙場所的管理。而條例引起各方關注,也正可讓更多人認識到吸煙和吸二手煙的危害,是轉變中國“煙文化”的好契機。

牽一“法”而動全身。控煙立法是一項系統工程,單靠一個條例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六項控煙措施包括:監測煙草使用與預防政策;保護人們免受煙草煙霧危害;提供戒煙幫助;警示煙草危害;確保禁止煙草廣告、促銷和贊助;提高煙稅。其中任何一項成為短板,都會影響整個控煙工作的進程。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在我國,控煙老大難的局面正在慢慢改變:20年首次修訂廣告法,禁止煙草廣告;6年來首度調整煙草消費稅,實現稅價聯動……不過,讓各項控煙舉措真正落到實處,依然任重道遠。

“點燃捲煙的一刹那,你也點燃了死亡的導火索。”據研究,吸煙者人均期望壽命也要比總人群平均期望壽命短15年。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健康中國”概念,而煙草已成為威脅中國人健康的最大“殺手”之一。由世界上最大煙草生產、消費國,轉變為世界上最積極控煙國,才能助力打造健康中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