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那麼多人反對王安石變法然並卵,他繪了一幅圖,就叫停了變法

鄭俠(1041~1119)、字介夫, 福州福清人。 嘉祐四年(1059), 鄭俠父親任江甯酒稅監, 鄭俠到父親任所附近的清涼寺中“閉戶苦學”。 鄭俠好學不倦的精神, 打動了丁憂回籍講學的王安石。 王安石對鄭俠“每稱之”, 鄭俠有幸成為王安石的弟子, (王安石曾言“嘗從臣學”)二人有師生之誼。

治平四年(1067)鄭俠進士及第, 授職為將作郎、秘書省校書郎。 熙甯初年, 王安石執政後開始陸續推行新政, 擢鄭俠為河南光州(河南潢川)司法參軍, 主管地方民、刑案件。


熙寧五年(1072), 鄭俠任職期滿進京述職拜見恩師。 此前, 王安石為改革積蓄人才, 著手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 “立新科明法, 試律令、《刑統大義》、斷案, 所以待諸科之不能業進士者”。

新法頒佈後, 朝野上下出現了“爭誦律令”的普法熱潮。

王安石推行的法制建設本來是為推行新法夯實基礎, 此舉不但可以提高官員的執法水準, 還可以推廣普及法律文化。

王安石希望鄭俠參加這個考試, 這樣做可以不次提拔鄭俠為京官, 培養他成為自己變法的得力助手。

鄭俠在地方任上卻目睹了一些新法推行以來的種種弊端, 認為新法擾民。 婉言謝絕了王安石的好意。 師生二人因政治理念的不同, 日漸疏遠。

熙寧六年, 當改革進行到緊要關頭, 變法開展的如火如荼時候, 一場百年不遇的旱災不期而至。 各地報災的奏章雪片一樣飛來, 神宗禦案上每天都是申請賑濟的奏疏。 神宗與王安石為此憂心不已, 全力安排有關部門積極賑災, 開展生產自救。

蝗災、旱災過後, 全國多地青黃不接, 許多百姓不得已之下背井離鄉, 攜兒挈女的逃荒。 一群群面黃肌瘦的難民, 匯成洪流湧向汴梁。

鄭俠在監安上門任上,

每天看在眼中的都是衣衫襤褸、骨瘦如柴的災民, 心情沉重。 本來無情的天災已經讓難民流離失所, 開封府的一些官員不顧災民死活, 以影響市容為名驅之如豕羊。 鄭俠見難民悲號饑啼之聲慘不可聞, 心中更加悲憤難已。

鄭俠決心冒死為民請命。

情知文字難以打動聖明天子, 於是發揮所長, 眼含熱淚, 心情複雜的用丹青妙筆繪就一幅惟妙惟肖的《流民圖》。 同時附上一道奏章, 說明自己越職言事是“上畏天命、中憂君國、下憂生民”, 請求天子將“諸有司掊斂不道之政, 一切罷去。 ”


鄭俠擔心自己人微言輕, 上疏無法交到神宗手中, 於是將奏疏和畫假稱緊急公文, 私自發“馬遞”送到銀司台。 (有宋一代, 只有緊急軍情與突發事件才可以發馬遞, 鄭俠一個城門守擅發馬遞, 屬於嚴重違紀)

《流民圖》中典妻鬻子、輾轉掙扎的難民慘相深深震憾了神宗皇帝, 他根本沒有想過就在天子腳下會發生這種慘絕人寰之事。

鄭俠更在奏章中寫道:“謹以安上門逐日所見繪為一圖,

百不及一。 但經聖明眼目, 不必多見, 已可諮嗟涕泣, 使人傷心, 而況於千萬裡之外哉?”

鄭俠認為, 旱災是因為王安石變法引來的天怒人怨, 去安石天必雨!而且詛咒發誓“如陛下觀臣之圖, 行臣之言, 自今已往, 至於十日不雨, 即乞斬臣宣德門外。 ”

年輕的神宗迷茫了, 史載, 這一夜他失眠了——“反覆觀圖, 長籲數四, 袖以入, 是夕寢不能寐。 ”

第二天, 神宗向王安石出示了《流民圖》。 神宗這樣做, 本身就是種態度。 當王安石看到圖後同樣心潮澎湃, 既是為城中災民生計如此艱辛而震憾, 更沒有料到鄭俠會有此舉動。 大腦一片空白的王安石, 過了許久才想起來“因乞避位”。


神宗皇帝卻另有計較,只因為一幅圖就罷免宰相,傳將出去太過駭人聽聞。神宗拒絕了王安石的請辭,“乃詔開封府劾俠擅發馬遞之罪。”

只是追究鄭俠的擅發馬遞之罪,事情本身非常之耐人尋味。身為荊公門人,鄭俠的欺師滅祖行為令許多人感到困惑。鄭俠心系天下,不以私情害公義,為天下蒼生鼓與呼,這樣的背叛只能令後人肅然起敬。後世有詩贊鄭俠獻圖的行為雲:“空懷憂國長沙淚,難繪鄭俠流民圖。”


神宗皇帝卻另有計較,只因為一幅圖就罷免宰相,傳將出去太過駭人聽聞。神宗拒絕了王安石的請辭,“乃詔開封府劾俠擅發馬遞之罪。”

只是追究鄭俠的擅發馬遞之罪,事情本身非常之耐人尋味。身為荊公門人,鄭俠的欺師滅祖行為令許多人感到困惑。鄭俠心系天下,不以私情害公義,為天下蒼生鼓與呼,這樣的背叛只能令後人肅然起敬。後世有詩贊鄭俠獻圖的行為雲:“空懷憂國長沙淚,難繪鄭俠流民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