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乾隆皇帝為什麼要在頤和園中建造石船

凱風網

頤和園地處北京西北郊, 原名清漪園, 始建於西元1750年。 清漪園歷時15年竣工, 是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園”即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中最後建成的一座。 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英法聯軍在火燒圓明園的同時也將清漪園付之一炬。 佛香閣、排雲殿等建築均遭到嚴重破壞, 長廊被燒得只剩11間半, 石舫艙樓也被全部焚毀。

舫是中國傳統園林中最獨特的一種水上建築, 它的建築外形和內部結構都與舟船極為相似, 故稱之為“舫”。 這種舫式建築不僅可以豐富園林中的景致,

還可以供人們在舫內遊玩宴飲, 觀賞周圍的湖光山色。 舫的下部船體通常以石頭築砌, 上部船體為木制結構, 整座舫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 頭艙約占舫長的二分之一, 歇山頂, 給人以氣勢非凡之感。

中艙內往往有一堂隔, 以分作內外兩艙。

尾艙兩層, 登樓可極目遠眺;船頭一側通常置石條仿跳板, 以供人們借此從池岸登船。 頤和園“石舫”堪稱中國園林建築中的“舫之珍品”, 船體用巨石雕成, 全長36米。 船上二層白色木結構樓房, 都用油漆裝飾成大理石紋樣, 頂部鐫刻有磚雕裝飾, 整座石舫既精巧華麗, 又不失典雅恢宏的氣勢。

不過, 乾隆皇帝在昆明湖畔建一艘大“石船”並不單單是因為對“舫”情有獨鍾, 而是還別有一番用意, 這在他的《禦制石舫記》中即可以看出:“若夫凜載舟之戒, 奠磐石之安, 虛明洞達, 職思其居。 ”為建石舫, 他還專門寫了一首詩: “雪棹煙蓬何礙凍?春風秋月不驚瀾, 載舟昔喻存深慎, 磐石因思奠永安。 ”

由此可見, 乾隆皇帝建“舫”之初衷, 其實是想借用古訓中的“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的典故來告誡後人“水不能覆”, 並喻示清王朝堅如磐石。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這句古訓典出《荀子·哀公》篇, 是荀子講述孔子與魯哀公的一段對話。

魯哀公問孔子, 曰:“寡人生於深宮之中, 長於婦人之手, 寡人未嘗知哀也, 未嘗知憂也, 未嘗知勞也, 未嘗知懼也, 未嘗知危也。 ”孔子曰:“君之所問, 聖君之問也, 丘、小人也, 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無所聞之也。 ”孔子曰:“君入廟門而右, 登自胙階, 仰視榱棟, 俯見幾筵, 其器存, 其人亡, 君以此思哀, 則哀將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櫛冠, 平明而聽朝, 一物不應, 亂之端也, 君以此思憂, 則憂將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聽朝, 日昃而退, 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 君以思勞, 則勞將焉而不至矣?君出魯之四門,

以望魯四郊, 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 君以此思懼, 則懼將焉而不至矣?且丘聞之, 君者, 舟也;庶人者, 水也。 水則載舟, 水則覆舟, 君以此思危, 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在《荀子·王制篇》中也有這麼一段話:“庶人安政, 然後君子安位。 傳曰:‘君者, 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則載舟, 水則覆舟’。 ”意思是說, 君主如船, 百姓如水, 水既能使船安穩地航行, 也能將船顛覆于水中。 唐代政治家魏徵在貞觀初年, 曾多次勸唐太宗李世民要以隋亡為鑒, 並引《荀子》語, 謂君似舟民似水。 見《貞觀政要·論政體》:“臣又聞古語雲:‘君, 舟也;人, 水也。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陛下以為可畏, 誠如聖旨。 ”

在《諫太宗十思疏》中, 魏徵更進一步強調:“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載舟覆舟,

所宜深慎。 ”乾隆皇帝在頤和園的昆明湖畔建一艘大“石船”, 可謂寓意之深。

遺憾的是, 這艘大“石船”建成不到百年, 就被千里迢迢乘著堅船帶著利炮而來的英法侵略者所焚毀。 光緒十九年(1893年)石舫重建時, 按慈禧意圖, 原為古建築形式的舫上艙樓改建成了西式艙樓, 取名清晏舫, 取海清河晏、江山太平之意, 石舫成了慈禧太后賞覽風景和飲宴的地方。

頤和園的這艘大石船不僅見證了清王朝的覆滅和歷史的滄桑巨變, 更證明了只有政治清明、吏治廉潔、百姓擁護才是國家百世不移的根本, 也是中華民族不斷興旺的不朽基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