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北京的“府”

清朝有數個王府曾歸和珅所有

在北京被稱為“府”的, 不僅僅是王府, 還有許多以“府”命名的街道與胡同。

在歷史上, 尤其是明清兩朝,

北京是“府”最多的地方。 按《周禮·天官大宰》所稱, “百官所居曰府”。 不過, 後世則僅以貴族和大官爵的居處為“府”。

封建王朝的等級觀念很強, 官員的級別不同, 住房的等級也有差異。 唐、宋時期, 朝廷對官員及庶民的住宅形制已有一定的限制, 重點在於區分官員和庶民之間的身份差別。 到了明代初期, 對住宅的等級劃分更為嚴格了, 官員造宅不許用歇山及重簷屋頂, 不許用重拱及藻井。 明朝對建築規定森嚴, 據《明史·輿服志》記載:藩王稱府, 官員稱宅, 庶人稱家, 住宅建造大小亦受限制。 王侯、官員按等級造房, 庶人只能造“三間五架”之屋。 比如明代的親王府, 分為前後兩部分, 前一部分有三重殿堂, 後一部分有三重宮室, 兩側還有跨院,

佈局像故宮, 只是規模要小得多。

由此看來, 在明朝, 能否把住宅稱為“府”, 就有了等級上的劃分。 而清朝對“府”的界定更加嚴格, 不允許沒有資格的人稱自家宅院為“府”。 清朝被冊封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及公主的王親貴戚, 不能離開北京到外埠居住, 故而他們只能在北京安家落戶, 而他們的宅邸被人們稱之為“府”。 比如說, 現在仍保存比較好的恭親王府、醇親王府、老醇親王府、孚郡王府、雍親王府、禮親王府、慶親王府、淳親王府等等。

本期“品讀”為大家講述的, 就是北京城仍存留的一些以“府”命名的建築, 這些建築都有一段值得研究的歷史故事。

1

一座恭王府, 半部清朝史

在清代, 北京的各類王爺府最多, 數量就有100多家, 其中僅蒙古王爺府就18家之多。

清代統治者認為“封而不建, 實萬不易之常法”, 確定了“諸王不錫土, 而其封號但予嘉名, 不加郡國”的原則, 也就是諸王沒有封地, 不外出就藩, 只受封吉祥的名號, 獲賜在京城建府邸居住。 順治年間確定了襲封制度, 即親王、郡王一子襲封, 其餘諸子及貝勒以下諸等封王之子降級受封, 奉恩將軍之子孫世授奉恩將軍。 此後歷朝清帝登基, 都例行對宗室進行分封, 分封制度也不斷詳細、完備。

雖然清朝的王府這麼多, 但沒有一家會在大門上掛上某府的牌匾。 現今一些電影、電視劇中有“某府”的牌匾或門口掛著某府的燈籠, 顯然是缺少歷史常識使然, 是一種想當然而已。 尤其是劉墉、和珅和紀曉嵐在電視劇中的家門口都懸有“劉府”、“和府”及“紀府”的牌子,

掛著寫有同樣字的燈籠, 都是不諳歷史的想像。 劉墉和紀曉嵐在清代雖官高位顯, 但他們畢竟是漢大臣, 與清朝親貴相比屬二等公民。 尤其是紀曉嵐並無實權, 只是搞些文字工作, 編編《四庫全書》。 他們是不敢冒著掉腦袋的風險, 稱自家的宅子是“府”的。

和珅是乾隆寵臣, 又是滿人, 其地位遠遠高於紀曉嵐, 在飛黃騰達時曾是大學士、尚書、都統, 而且還被冊封為公爵。 清代爵位為公、侯、伯、子、男五等, 和珅是頭等爵, 其又與乾隆皇帝是兒女親家, 即便如此他也不敢稱自家的居所為“府”。 和珅貪婪成性, 老奸巨猾, 同時又是一個聰敏過人的人, 絕對忠實於朝廷, 不會是電視劇中那樣呆頭呆腦、糊裡糊塗的。

他家雖是王府的形制、規模, 但他從不張揚, 像歷朝歷代的貪官一樣給人以假像, 不會公開稱後海的住宅是“府”的。 像近年揪出的“軍虎”穀俊山在河南老家用贓款蓋“將軍府”, 招搖過市自我炫耀的蠢事, 在和珅那個朝代是不會發生的。

現在保存比較完整的恭王府, 就是和珅的故居。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和珅開始在這東依前海, 背靠後海的位置修建他的豪華宅第, 時稱“和第”。 目前府邸內, 和珅宅第時期代表性的建築主要有兩處:一為“嘉樂堂”, 是現在府邸中路的最後一進正廳, 五開間, 大門正上方現懸有“嘉樂堂”匾額, 傳為乾隆帝御賜和珅的, 但該匾無署款、鈐記, 故無由證實。 由於和珅集有《嘉樂堂詩集》, 當可推斷出是和珅時之室名。 另一個為“錫晉齋”,原名“慶宜堂”,源於乾隆所賜“慶頤良輔”匾額。錫晉齋是西路院落最後一進的正廳,七開間,前後出廊,後簷帶抱廈五間。正廳的東西北三面是兩層的樓,上下安裝了雕飾精美的楠木隔斷。此隔斷式樣是和珅家太監呼什圖受和珅指使前往紫禁城甯壽宮畫下圖樣仿造的,是明顯的僭侈逾制,這也成為嘉慶皇帝賜死和珅的二十大罪之一。和珅被賜死後,嘉慶皇帝遂將這座宅第轉賜給他的小弟弟慶郡王永璘。在永璘住進去之前, 內務府按照郡王府的規制進行了改建。到了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親王成為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恭親王名奕訢,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咸豐元年(1851年),咸豐帝遵照宣宗(道光)遺旨,封奕訢為恭親王。同年,將原慶郡王府賞給其居住。咸豐二年四月二十二日(1852年6月9日),奕訢遷入府邸。奕訢在遷入府邸之前,內務府在原慶郡王府的基礎上進行了整修,以便更符合親王規制。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對恭王府的評價是“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2

紀曉嵐的住宅不是“府”

在影視劇中,紀曉嵐是和珅的死對頭

紀曉嵐故居位於現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241號,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紀曉嵐之前,此處原為嶽飛二十一代孫、雍正時權臣、兵部尚書陝甘總督岳鐘琪的住宅。紀曉嵐在這裡住了兩個階段,分別是從11歲到39歲和從48歲到82歲,前後共計62年。此處住宅是兩進四合院格局,占地570平方米。

從今天保存下的遺跡看,依清朝時的等級制度,紀曉嵐的住宅不可能是“府”,其既沒有府的規模、形制,也沒有府的氣派,充其量曾是個四合院。如今設在那裡的飯莊在廣告中稱“紀府”,顯然是不知道“府”在歷史上的含義。這些與都一處有乾隆題匾、六必居的牌匾出自于嚴嵩之手的故事一樣,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以訛傳訛,不可當真。

劉墉(字石庵)是乾隆年間的重臣,是典型的“官二代”,其父劉統勳亦是重要大臣。據史料雲,劉墉“少時知江寧府,頗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內,婦人女子無不服其品誼,至以包孝肅(包公)比之。”他當年住在東四驢市胡同(今稱禮士胡同)內,他家的宅院在清末文人震鈞的《天咫偶聞》中有所記載,稱劉墉故居“在驢市胡同西頭,南北皆是。其街北一宅改為食肆,余幼時屢過之,屋宇不甚深遠。正室五楹,階下青桐一株,傳為公手植。街南牆上橫石,刻劉石庵先生故居七字。今屋皆易主,北宅久坼,橫石亦無矣。”從親歷者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劉墉的住宅不大,從規模、形制上看與所謂“府”幾乎不沾邊,現在的人在電視劇中將劉墉的宅院稱為“劉府”自然是娛樂觀眾,與史實無涉。

電視劇搞錯了不足為怪,有意思的是近年房產商為賣房做廣告,故意以錯就錯,指鹿為馬,稱禮士胡同西口路北的一處清末民初的四合院是什麼“劉府”、“宰相府”。清朝沒有宰相之職,何來宰相府?況且真正的劉墉故居在晚清時已“久坼”並“今屋皆易主”,殘存的一些房屋“改為食肆”早不存在,今天又冒出了個劉墉故居是十分滑稽,系托偽之作。至於禮士胡同內的那所豪宅,據說是民國期間的天津鹽商“李善人”的私宅,房子是他打牌贏來的,如今的規模是他兒子李頌臣在民國時期重修的,當時只稱李宅,沒人稱“李府”。

3

街巷多以“府”命名

孚王府的前身是怡親王府,慈禧太后擊敗了妨礙她掌權的“顧命八大臣”,強令位居八大臣之首的第六任怡親王、胤祥裔孫載垣自縊,後將怡親王府賜給孚郡王。

在清代,北京不但有許多王爺府、公主府,還有以府命名的官衙,如什麼宗人府、內務府。宗人府負責管理皇族事務;內務府負責管理宮廷事務。這兩個衙門不與皇族和宮廷外的人來往,故而不會像電視劇中在門口掛牌子。宗人府權高位重,其宗令由親王或郡王選充,左、右宗正各一人,由貝勒、貝子等選充。內務府在清初屬下曾有十三衙門,一般由正二品、正三品的官員掌控,其屬下衙門與六部銜接,有很大的許可權,尤其是專門管理太監、宮女,並對帝后的衣食住行直接負責。

北京的“府”還表現在遺存的地名中,如北帥府胡同、東帥府胡同、帥府園、奶子府、趙府胡同、崔府夾道、佟府夾道及府右街等等,這些地名中的“府”不是無中生有,每個街巷背後都有一段歷史。北帥府胡同、東帥府胡同及帥府園都與明朝將帥有關。明朝時北方邊患嚴重,作為都城的北京屢次受到威脅,因此將帥在明朝是顯赫的人物,地位較高,故而其住宅被稱為“府”。因經歷明末清初的兵火之災,帥府具體的地址無法找尋,將帥的名字也難查清。從清代《京師坊壇志稿》等史籍看,帥府的位置應該在今天的王府飯店南側一帶。《北京胡同志》雲,帥府舊地在清代是神機營的營房,民國時期曾為衛戍司令部。明末清初,李自成的大順軍、關外入侵的八旗兵先後洗劫北京,像帥府、王府都是首當其衝的目標,其被毀是很自然的事了。東帥府胡同的帥府,據說是“因景泰年間,于謙建立團營設帥府於此,故名。”

佟府夾道在今天的燈市口大街東口,“佟府”是有來歷的。佟府是“順治時孝康章皇后之兄,安北將軍佟國綱,康熙時孝懿仁皇后之父、內大臣佟國維,皆封一等承恩公。後並襲,其賜第在此,故名。”在明代,佟府夾道稱東夾道,據說是因為該胡同的西部是明代奸相嚴嵩的相府東牆,所以清初稱這裡是東夾道。因佟國綱兄弟曾居此胡同,在清末改稱佟府夾道。民國時期改稱同福夾道,電視劇《武林外傳》中的同福客棧一名來自於此,空政話劇團在此胡同內,而《武林外傳》的導演尚敬就是空政話劇團的,他顯然從同福夾道一名中產生了靈感。至於佟府夾道中的佟府,其遺址即今天的166中學。

霞公府街在東城王府井大街附近,按《京城街巷記》雲,霞公府街“昔霞公者,公爵也,宅居巷內,是其名所由來也。”清代公爵很多,霞公爵何許人也,無從考證。不過此地曾有多羅溫郡王府。在清代,霞公府街離理藩院(清代管理少數民族和外藩的衙門)很近,被稱為理藩院後胡同,清末改稱霞公府街,並一直沿用至今,不過老北京人習慣稱之為霞公府。這條街最有名的應該是紅霞公寓了,裡面住了許多老幹部,可能是1949年後最早建的公寓,“文革”中這裡發生許多慘劇,紅衛兵與造反派抓鬥“走資派”的現象較為嚴重。

4

西城的“府”最多

府學胡同因順天府學而得名

今天的燈市口西街,原稱迺茲府,在更遠的明代稱奶子府,所謂奶子是奶媽的意思。《宛署雜記》注明:“奶子府隸錦衣衛,其制每季精選各裡良家婦,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四十名養之內,曰坐季奶口。別選八十名籍於官,曰點卯奶口。季終則更之。”這是明代奶子府的規制。入清以後,一如明制。大抵明清時期皇帝常多子多嗣,數量不少的皇子皇孫就需要不少奶媽餵養。因此供奉內廷各方面所需的內務府,既要常年養著很多奶媽,又必須割斷奶媽與其家人的所有聯繫,故只能專門建府以養。

據記載,明熹宗朱由校的奶媽(乳母)客氏曾住在這裡,客氏不是守本分的人,她與太監魏忠賢狼狽為奸,干涉朝政,客氏失寵後,奶子府成為宮中奶媽的“集體宿舍”,大概奶媽叫起來不順口,人們更習慣稱之奶子,並留下奶子府的地名。在北京的各色“府”中,只有奶子府的等級最低。奶子府在清朝一度是和碩慧親王府,清末搞“維新”,覺得奶子府不文雅,就雅化成迺茲府了。至於燈市口西街之稱,是1965年改的。

在老東城區區域內,稱府的還真不少。府學胡同,是因胡同內曾有順天府學而得名。順天府是主管北京的行政機關,明清時代,東城屬大興縣,西城屬宛平縣,兩縣由順天府管轄。順天府學既是紀念孔子的聖殿,也是學堂。國子監招收全國學子,而順天府學只招收北京及直隸地區的學子。就全國而言,順天府學是除國子監之外最大的府學。現今順天府學的建築仍有遺存,而且作為地名永遠留下來了。除府學胡同外,在東城地區還有什麼崔府夾道、大阮府胡同及趙府街等街巷胡同。這些“府”多為明朝建制,明亡即亡,只是在清朝時固定在地名中了。至於“府”中居住何人,基本沒有文字記載,有些只是故老相傳,如崔府夾道,《東城區地名志》則稱“據傳,崔氏是明朝太監”,可在明清時代再顯貴的太監也不敢稱自己的私宅為“府”的,乃至魏忠賢、劉瑾、李蓮英、小德張諸人都不想拿自己的腦袋開玩笑,留個“府”的空名。

西城地區在清代王府眾多,如禮士府、慶王府、恭王府、醇王府等都在此區內,但是留在地名中的不多,昔日曾有端王府夾道,端王府在庚子年(1900年)因設壇作法,扶清滅洋,被八國聯軍燒毀之後,連地名也沒有留下,改稱這裡是“官園”。不過,在西城區內卻有府右街。這是在辛亥革命後才出現的地名,這個“府”是有來頭的,即袁世凱當政時的總統府。因街在總統府右側,1913年改稱府右街。今天這條街寬敞、筆直,其實由灰廠街、石廠街、新開路、三眼井、妞妞房等街巷胡同併入後才形成今天的規模。

5

北京尚存數座完整王府

清朝詞人納蘭性德出生的宅園後來成為醇王府。

醇王府及花園位於西城區後海北沿44號、46號,占地面積近4萬平方米。它原是康熙朝大學士明珠的宅園,明珠的長子、清初頗具才名的詞人納蘭性德就是在此宅出生的。到了乾隆朝晚期,權臣和珅擅權,他垂涎明珠家藏的珍寶和富麗的宅園,屢向明珠的後人成安敲詐勒索未遂,就羅織罪名,將其家產籍沒,宅園據為己有。

和珅被賜死後,這處宅園歸哲親王永瑆所有,並按照王府的規制將此宅加以重修改建,是為成親王府。光緒年間,又轉賜給醇親王奕譞作府邸,醇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末代皇帝溥儀出生於此,溥儀成為皇帝後,其父載灃(奕譞之子)受任監國攝政王。醇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新中國建立後,府邸歸國家宗教事務局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所有;1981年,醇王府花園(宋慶齡故居)對外開放。

位於朝陽門內大街路北137號的孚王府為清代規模較大的一座王府,曾作為胤祥、弘曉的怡親王府。康熙皇帝去世後,由他的第四子胤禛即位為雍正皇帝。雍正遭到多數兄弟的反對,只有十三弟胤祥支持他,雍正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並為他在如今的王府井新東安商場東側營建怡親王府。胤祥死後,其子弘曉繼承王位做了第二任怡親王,雍正為弘曉在朝陽門內大街另建了一座規模頗大的新王府。

1861年,咸豐皇帝死去,慈禧太后擊敗了妨礙她掌權的“顧命八大臣”,強令位居八大臣之首的第六任怡親王、胤祥裔孫載垣自縊,並剝奪了他的王位和王府。1864年,該處王府改賜孚郡王奕譓,稱孚王府,因奕譓是道光帝第九子,故俗稱“九爺府”。

禮王府位於西黃城根南街7號、9號,明代是崇禎皇帝的外戚周奎的私宅。清朝入關進駐北京之後,此地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代善所有。代善去世後,其府邸一分為二,代善之孫傑書襲封後,在代善府邸的一半舊址上新建王府。傑書時稱康親王,故府亦稱康王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恢復禮王的封號,改稱禮王府。嘉慶十二年(1807年)府毀於火,由當時的禮親王昭連集資于原址重建,即現存之邸。王府規模宏大,占地廣闊,重門疊戶,院落深邃。北京有句老話說的是,“禮王府房,豫王府牆”,就是說禮王府的房子多,豫王府的院牆高。由此不難看出禮王府的規格,在北京諸多王府裡面的等級之高。禮王府南起大醬房胡同,北至頒賞胡同,占地約30公頃。在清代所建的諸多王府中,最大的就要數禮親王府和豫親王府。

北京的“府”是京城獨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其他城市縱有高樓大廈,也不會有“府”,如果進一步挖掘、整理,勢必會使北京歷史文化的積澱更加豐富。

另一個為“錫晉齋”,原名“慶宜堂”,源於乾隆所賜“慶頤良輔”匾額。錫晉齋是西路院落最後一進的正廳,七開間,前後出廊,後簷帶抱廈五間。正廳的東西北三面是兩層的樓,上下安裝了雕飾精美的楠木隔斷。此隔斷式樣是和珅家太監呼什圖受和珅指使前往紫禁城甯壽宮畫下圖樣仿造的,是明顯的僭侈逾制,這也成為嘉慶皇帝賜死和珅的二十大罪之一。和珅被賜死後,嘉慶皇帝遂將這座宅第轉賜給他的小弟弟慶郡王永璘。在永璘住進去之前, 內務府按照郡王府的規制進行了改建。到了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親王成為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恭親王名奕訢,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咸豐元年(1851年),咸豐帝遵照宣宗(道光)遺旨,封奕訢為恭親王。同年,將原慶郡王府賞給其居住。咸豐二年四月二十二日(1852年6月9日),奕訢遷入府邸。奕訢在遷入府邸之前,內務府在原慶郡王府的基礎上進行了整修,以便更符合親王規制。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對恭王府的評價是“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

2

紀曉嵐的住宅不是“府”

在影視劇中,紀曉嵐是和珅的死對頭

紀曉嵐故居位於現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241號,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紀曉嵐之前,此處原為嶽飛二十一代孫、雍正時權臣、兵部尚書陝甘總督岳鐘琪的住宅。紀曉嵐在這裡住了兩個階段,分別是從11歲到39歲和從48歲到82歲,前後共計62年。此處住宅是兩進四合院格局,占地570平方米。

從今天保存下的遺跡看,依清朝時的等級制度,紀曉嵐的住宅不可能是“府”,其既沒有府的規模、形制,也沒有府的氣派,充其量曾是個四合院。如今設在那裡的飯莊在廣告中稱“紀府”,顯然是不知道“府”在歷史上的含義。這些與都一處有乾隆題匾、六必居的牌匾出自于嚴嵩之手的故事一樣,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以訛傳訛,不可當真。

劉墉(字石庵)是乾隆年間的重臣,是典型的“官二代”,其父劉統勳亦是重要大臣。據史料雲,劉墉“少時知江寧府,頗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內,婦人女子無不服其品誼,至以包孝肅(包公)比之。”他當年住在東四驢市胡同(今稱禮士胡同)內,他家的宅院在清末文人震鈞的《天咫偶聞》中有所記載,稱劉墉故居“在驢市胡同西頭,南北皆是。其街北一宅改為食肆,余幼時屢過之,屋宇不甚深遠。正室五楹,階下青桐一株,傳為公手植。街南牆上橫石,刻劉石庵先生故居七字。今屋皆易主,北宅久坼,橫石亦無矣。”從親歷者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劉墉的住宅不大,從規模、形制上看與所謂“府”幾乎不沾邊,現在的人在電視劇中將劉墉的宅院稱為“劉府”自然是娛樂觀眾,與史實無涉。

電視劇搞錯了不足為怪,有意思的是近年房產商為賣房做廣告,故意以錯就錯,指鹿為馬,稱禮士胡同西口路北的一處清末民初的四合院是什麼“劉府”、“宰相府”。清朝沒有宰相之職,何來宰相府?況且真正的劉墉故居在晚清時已“久坼”並“今屋皆易主”,殘存的一些房屋“改為食肆”早不存在,今天又冒出了個劉墉故居是十分滑稽,系托偽之作。至於禮士胡同內的那所豪宅,據說是民國期間的天津鹽商“李善人”的私宅,房子是他打牌贏來的,如今的規模是他兒子李頌臣在民國時期重修的,當時只稱李宅,沒人稱“李府”。

3

街巷多以“府”命名

孚王府的前身是怡親王府,慈禧太后擊敗了妨礙她掌權的“顧命八大臣”,強令位居八大臣之首的第六任怡親王、胤祥裔孫載垣自縊,後將怡親王府賜給孚郡王。

在清代,北京不但有許多王爺府、公主府,還有以府命名的官衙,如什麼宗人府、內務府。宗人府負責管理皇族事務;內務府負責管理宮廷事務。這兩個衙門不與皇族和宮廷外的人來往,故而不會像電視劇中在門口掛牌子。宗人府權高位重,其宗令由親王或郡王選充,左、右宗正各一人,由貝勒、貝子等選充。內務府在清初屬下曾有十三衙門,一般由正二品、正三品的官員掌控,其屬下衙門與六部銜接,有很大的許可權,尤其是專門管理太監、宮女,並對帝后的衣食住行直接負責。

北京的“府”還表現在遺存的地名中,如北帥府胡同、東帥府胡同、帥府園、奶子府、趙府胡同、崔府夾道、佟府夾道及府右街等等,這些地名中的“府”不是無中生有,每個街巷背後都有一段歷史。北帥府胡同、東帥府胡同及帥府園都與明朝將帥有關。明朝時北方邊患嚴重,作為都城的北京屢次受到威脅,因此將帥在明朝是顯赫的人物,地位較高,故而其住宅被稱為“府”。因經歷明末清初的兵火之災,帥府具體的地址無法找尋,將帥的名字也難查清。從清代《京師坊壇志稿》等史籍看,帥府的位置應該在今天的王府飯店南側一帶。《北京胡同志》雲,帥府舊地在清代是神機營的營房,民國時期曾為衛戍司令部。明末清初,李自成的大順軍、關外入侵的八旗兵先後洗劫北京,像帥府、王府都是首當其衝的目標,其被毀是很自然的事了。東帥府胡同的帥府,據說是“因景泰年間,于謙建立團營設帥府於此,故名。”

佟府夾道在今天的燈市口大街東口,“佟府”是有來歷的。佟府是“順治時孝康章皇后之兄,安北將軍佟國綱,康熙時孝懿仁皇后之父、內大臣佟國維,皆封一等承恩公。後並襲,其賜第在此,故名。”在明代,佟府夾道稱東夾道,據說是因為該胡同的西部是明代奸相嚴嵩的相府東牆,所以清初稱這裡是東夾道。因佟國綱兄弟曾居此胡同,在清末改稱佟府夾道。民國時期改稱同福夾道,電視劇《武林外傳》中的同福客棧一名來自於此,空政話劇團在此胡同內,而《武林外傳》的導演尚敬就是空政話劇團的,他顯然從同福夾道一名中產生了靈感。至於佟府夾道中的佟府,其遺址即今天的166中學。

霞公府街在東城王府井大街附近,按《京城街巷記》雲,霞公府街“昔霞公者,公爵也,宅居巷內,是其名所由來也。”清代公爵很多,霞公爵何許人也,無從考證。不過此地曾有多羅溫郡王府。在清代,霞公府街離理藩院(清代管理少數民族和外藩的衙門)很近,被稱為理藩院後胡同,清末改稱霞公府街,並一直沿用至今,不過老北京人習慣稱之為霞公府。這條街最有名的應該是紅霞公寓了,裡面住了許多老幹部,可能是1949年後最早建的公寓,“文革”中這裡發生許多慘劇,紅衛兵與造反派抓鬥“走資派”的現象較為嚴重。

4

西城的“府”最多

府學胡同因順天府學而得名

今天的燈市口西街,原稱迺茲府,在更遠的明代稱奶子府,所謂奶子是奶媽的意思。《宛署雜記》注明:“奶子府隸錦衣衛,其制每季精選各裡良家婦,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四十名養之內,曰坐季奶口。別選八十名籍於官,曰點卯奶口。季終則更之。”這是明代奶子府的規制。入清以後,一如明制。大抵明清時期皇帝常多子多嗣,數量不少的皇子皇孫就需要不少奶媽餵養。因此供奉內廷各方面所需的內務府,既要常年養著很多奶媽,又必須割斷奶媽與其家人的所有聯繫,故只能專門建府以養。

據記載,明熹宗朱由校的奶媽(乳母)客氏曾住在這裡,客氏不是守本分的人,她與太監魏忠賢狼狽為奸,干涉朝政,客氏失寵後,奶子府成為宮中奶媽的“集體宿舍”,大概奶媽叫起來不順口,人們更習慣稱之奶子,並留下奶子府的地名。在北京的各色“府”中,只有奶子府的等級最低。奶子府在清朝一度是和碩慧親王府,清末搞“維新”,覺得奶子府不文雅,就雅化成迺茲府了。至於燈市口西街之稱,是1965年改的。

在老東城區區域內,稱府的還真不少。府學胡同,是因胡同內曾有順天府學而得名。順天府是主管北京的行政機關,明清時代,東城屬大興縣,西城屬宛平縣,兩縣由順天府管轄。順天府學既是紀念孔子的聖殿,也是學堂。國子監招收全國學子,而順天府學只招收北京及直隸地區的學子。就全國而言,順天府學是除國子監之外最大的府學。現今順天府學的建築仍有遺存,而且作為地名永遠留下來了。除府學胡同外,在東城地區還有什麼崔府夾道、大阮府胡同及趙府街等街巷胡同。這些“府”多為明朝建制,明亡即亡,只是在清朝時固定在地名中了。至於“府”中居住何人,基本沒有文字記載,有些只是故老相傳,如崔府夾道,《東城區地名志》則稱“據傳,崔氏是明朝太監”,可在明清時代再顯貴的太監也不敢稱自己的私宅為“府”的,乃至魏忠賢、劉瑾、李蓮英、小德張諸人都不想拿自己的腦袋開玩笑,留個“府”的空名。

西城地區在清代王府眾多,如禮士府、慶王府、恭王府、醇王府等都在此區內,但是留在地名中的不多,昔日曾有端王府夾道,端王府在庚子年(1900年)因設壇作法,扶清滅洋,被八國聯軍燒毀之後,連地名也沒有留下,改稱這裡是“官園”。不過,在西城區內卻有府右街。這是在辛亥革命後才出現的地名,這個“府”是有來頭的,即袁世凱當政時的總統府。因街在總統府右側,1913年改稱府右街。今天這條街寬敞、筆直,其實由灰廠街、石廠街、新開路、三眼井、妞妞房等街巷胡同併入後才形成今天的規模。

5

北京尚存數座完整王府

清朝詞人納蘭性德出生的宅園後來成為醇王府。

醇王府及花園位於西城區後海北沿44號、46號,占地面積近4萬平方米。它原是康熙朝大學士明珠的宅園,明珠的長子、清初頗具才名的詞人納蘭性德就是在此宅出生的。到了乾隆朝晚期,權臣和珅擅權,他垂涎明珠家藏的珍寶和富麗的宅園,屢向明珠的後人成安敲詐勒索未遂,就羅織罪名,將其家產籍沒,宅園據為己有。

和珅被賜死後,這處宅園歸哲親王永瑆所有,並按照王府的規制將此宅加以重修改建,是為成親王府。光緒年間,又轉賜給醇親王奕譞作府邸,醇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末代皇帝溥儀出生於此,溥儀成為皇帝後,其父載灃(奕譞之子)受任監國攝政王。醇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新中國建立後,府邸歸國家宗教事務局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所有;1981年,醇王府花園(宋慶齡故居)對外開放。

位於朝陽門內大街路北137號的孚王府為清代規模較大的一座王府,曾作為胤祥、弘曉的怡親王府。康熙皇帝去世後,由他的第四子胤禛即位為雍正皇帝。雍正遭到多數兄弟的反對,只有十三弟胤祥支持他,雍正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並為他在如今的王府井新東安商場東側營建怡親王府。胤祥死後,其子弘曉繼承王位做了第二任怡親王,雍正為弘曉在朝陽門內大街另建了一座規模頗大的新王府。

1861年,咸豐皇帝死去,慈禧太后擊敗了妨礙她掌權的“顧命八大臣”,強令位居八大臣之首的第六任怡親王、胤祥裔孫載垣自縊,並剝奪了他的王位和王府。1864年,該處王府改賜孚郡王奕譓,稱孚王府,因奕譓是道光帝第九子,故俗稱“九爺府”。

禮王府位於西黃城根南街7號、9號,明代是崇禎皇帝的外戚周奎的私宅。清朝入關進駐北京之後,此地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代善所有。代善去世後,其府邸一分為二,代善之孫傑書襲封後,在代善府邸的一半舊址上新建王府。傑書時稱康親王,故府亦稱康王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恢復禮王的封號,改稱禮王府。嘉慶十二年(1807年)府毀於火,由當時的禮親王昭連集資于原址重建,即現存之邸。王府規模宏大,占地廣闊,重門疊戶,院落深邃。北京有句老話說的是,“禮王府房,豫王府牆”,就是說禮王府的房子多,豫王府的院牆高。由此不難看出禮王府的規格,在北京諸多王府裡面的等級之高。禮王府南起大醬房胡同,北至頒賞胡同,占地約30公頃。在清代所建的諸多王府中,最大的就要數禮親王府和豫親王府。

北京的“府”是京城獨有的歷史文化資源,其他城市縱有高樓大廈,也不會有“府”,如果進一步挖掘、整理,勢必會使北京歷史文化的積澱更加豐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