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國時期孫權為什麼為了荊州和劉備翻臉,破壞孫劉同盟

有人說, 荊州乃四戰之地, 無險可守, 因此荊州水軍優勢蕩然無存, 再加上得罪盟友。 三國時代, 孫權為了得到荊州, 破壞了孫劉聯盟, 把自己暴露在兩大敵人之下。 實乃不智之舉。

荊襄九郡

東吳的正確戰略應是攻取淮南, 所謂守江必守淮, 淮南壽春為其首都秣陵門戶, 取得壽春, 可繼續攻打徐州, 總之要以淮南為跳板, 再徐圖荊、徐二州。 因此雖然呂蒙之計得逞, 但可以說從全域來看, 東吳為以後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難道荊州的重要性勝過東吳聯劉抗曹的戰略方針?

其實這不無道理, 但也並非完全正確。 首先我們並不是作為統治者去考慮問題, 俗話說的好, 沒有永遠的敵人, 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現在如此, 古代亦如此。 在當時互相割據、三國鼎立的局面下, 敵人、朋友往往只是一念之間, 孫權為了遏制曹魏力量就必須聯合劉備, 但是赤壁之戰後, 孫權出力最大,

曹操敗走之後, 卻得不到荊襄之地, 確實對於一個統治者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而且荊州扼住長江咽喉, 不管是曹魏還是劉蜀哪個得到了, 都可以順流而下威脅東吳都城建康, 作為統治者來說, 首要任務是保證本國安全和遏制獨大一家。

赤壁之戰

三國鼎立

對於曹魏, 孫權有長江天險可守, 而相對于劉備, 如果劉備控制荊州, 東吳自然就等於無險可守了。 所以必須取得荊州的控制權, 北抗曹操, 西禦劉備, 這是孫權的戰略。 雖然荊襄是四戰之地, 但是卻是長江以南政權的必爭必守之地。

關羽大意失荊州

舉一個例子, 我們可以知道荊襄對於南方政權的重要性。 南宋時期, 宋高宗趙構一直希望和金議和, 但是為什麼是在荊襄被收復之後才于金國談判呢, 原因佔據了荊襄之地, 等於有了個金國議和的底氣, 不至於陷入被動的局面。 後來南宋末年,

蒙古南侵, 就是先拿荊襄開刀, 打了十幾年, 才最終拿下了襄陽, 滅亡了南宋。

所以嘛, 簡單的一句話就是沒有永遠的朋友, 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只有永遠的利益。 後來諸葛亮不是又和東吳重修於好了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