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河南歷史10大名人你都熟知多少呢?我是河南人我驕傲

鄭州是河南省會, 歷史文化名城, 八大古都之一。 是中國重要的內陸開放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 鄭州北臨黃河, 南依嵩山, 西鄰十三朝古都洛陽, 東鄰七朝古都開封, 南鄰三國時期曹魏故都許昌, 鄭州本身也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 鄭州地處中原腹地, “雄峙中樞, 控禦險要”, 為全國重要的交通、通訊和能源樞紐, 是新亞歐大陸橋上的重要城市, 也是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大都市。

鄭州歷史悠久, 文化燦爛, 旅遊資源豐富。 軒轅黃帝故里、裴李崗文化遺址、大河村遺址、夏都陽城遺址、商城遺址等記載了她8000多年的文明史,

以黃河遊覽區、大村遺址為主的黃河有中國特色文化旅遊群和以少林寺、嵩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主的嵩山風景名勝區給鄭州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河南鄭州有哪些歷史名人?

1 人文始祖——黃帝

黃帝, 是少典的次子, 生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西北, 即黃帝故里), 故稱軒轅氏。 黃帝幼時聰明異常, 既長見識淵博, 才幹出眾, 遂繼承父親少典被擁立為有熊部落首領, 故又稱為有熊氏。 他所生活的時代, 正是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轉變的前期, 社會變革十分激烈, 因此史書中留下了一些關於他南征北戰的生動記載。

相傳炎帝擾亂各部落, 黃帝得到各部落的擁戴後與炎帝大戰於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之野, 並取得勝利。 此後又討伐蚩尤部落, 統一了中原華夏地區。 黃帝時代, 發明創造繁多, 成就輝煌, 遂使中國躋身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 因而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2詩聖——杜甫

鄭州鞏義人, 字子美, 唐代著名詩人。 杜甫出生于鞏義市站街鎮南瑤灣村(杜甫故里)。 杜甫童年時,

雖家境貧困, 仍好學不輟。 他7歲開始寫詩, 20歲時開始遊歷吳越齊趙等地, 中間曾應進士試, 未中。 安史之亂發生前, 杜甫曾寓居長安十年, 當時唐朝政治日益腐敗, 杜甫雖有“致君堯舜上, 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 但進取無門, 過著“朝扣富兒門, 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 到處潛悲辛”的生活。

安史之亂後, 杜甫外逃時被叛軍所俘, 押回長安。 但他後來又設法逃離, 到鳳翔投奔唐肅宗。 唐軍收復長安後, 杜甫隨肅宗返回長安, 因為替丞相房(王官)兵敗辯護, 觸怒皇帝, 被貶為華州司戶參軍。 西元759年, 杜甫棄官入蜀, 760年, 在四川節度使嚴武的資助下, 于成都西南浣花溪畔建草堂居住;765年, 離開成都東下;768年, 攜帶家眷乘舟出三峽人鄂湘;770年, 至耒陽, 病死於船中, 終年59歲。 杜甫葬於何處, 至今說法不一。 有一說是葬于鞏義縣的邙嶺(杜甫陵園)。

後人稱杜甫的詩為“詩史”, 稱他為“詩聖”。 杜甫一生清貧, 他曾自嘲道:“自7歲屬辭, 且四十年, 然常寄食於人。 ”晚年亦顛沛不定。

3 一代詩傑——白居易

白居易, 鄭州新鄭人, 字樂天,

晚年號香山居士, 唐代偉大詩人。 白居易16歲時已經寫出不少好詩, 受到名家稱讚。 但由於無人推薦, 他一直未能入仕。 直到貞元十六年, 才考中進士, 時年29歲。 西元807年, 白居易經殿試授翰林學士, 次年又被任命為左拾遺, 向唐憲宗提出了不少有利於民眾的諫諍, 而且寫出了大量揭露統治者驕奢淫逸、揮霍無度的腐朽生活的詩篇。

元和九年,白居易受排斥轉任太子左贊善大夫。翌年又因得罪宦官官僚而貶為江州司馬。這段時間白居易寫出了不少好詩。千古傳誦的名作《琵琶行》就是這時寫成的。 長慶二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杭州任上,他在積蓄湖水、保護堤壩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三年後,又改任蘇州刺史。

此後,白居易又調京師任職,但他目睹朝廷黨爭加劇、朝政混亂的局面,決計“獨善其身”,於是稱病離職,晚年醉心佛道,與香山僧如滿結香火社,自號香山居士。病勢於會昌六年,終年75歲。

4上古隱士——許由

許由是堯舜時代的賢人。帝堯在位的時候,他率領許姓部落活動在今天潁水流域的登封、許昌、禹州、汝州、長葛、鄢陵一帶,這一帶後來便成了許國的封地,他從而也成為許姓的始祖。

據說帝堯曾多次向他請教,後來想把君位傳給他,遭到了他的嚴詞拒絕。他逃到了登封的箕山隱居起來,再也不願意與世俗社會交往。帝堯派人找到了他,想請他出任九州長官,他跑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意聽這種話。許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節操贏得了後世的尊敬,從而被奉為隱士的鼻祖。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荀子就曾稱讚說:“許由善卷,重義輕利行顯明。”

5鄭國名相——子產複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鄭稱公孫。春秋時期鄭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鄭國為相數十年,他仁厚慈愛、輕財重德、愛民重民,執政期間在政治上頗多建樹。被清朝的王源推許為“春秋第一人”。子產是鄭穆公之孫,貴族子國之子

西元前554年他開始擔任卿職,12年後升任正卿,輔佐國君主持鄭國政務。在擔任正卿的20年間,子產對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收到了顯著成效。他“鑄刑鼎”,堅定地推動刑法公開運動;他“作丘賦”,大力推進賦稅制度的改革;他整理土地的疆界和溝洫,以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他採取靈活機動、不卑不亢的外交政策,積極改變鄭國被動挨打的不利局面。

子產不但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優秀的思想家。他所提出的哲學命題---“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在中國思想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地位。

子產為政,不斷向人民施惠,因此在他去世的時候,孔子曾痛哭流涕地說:“子產真是古代遺留下來的一位仁愛之人呵!”

6.道家名師——列子

列子,名禦寇,戰國前期思想家,鄭國人。思想上崇尚虛無飄渺,生前被稱作“有道之士”。古書中有他卸風而行的記載,這是他瀟灑的一面。然而現實中的列子則時常處於困頓之中。《莊子》中留下了這樣的記載:子列子窮,容貌有饑色。

但他窮得非常有骨氣。當鄭國大官員派人給他送來糧食時,他堅決地辭而不受

7.法家集大成者——韓非

韓非(?--前233年),戰國末年思想家,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出身于韓國貴族家庭。

韓非在政治上主張變法圖強,積極向韓國君主獻計獻策,卻不被採用,於是他轉而埋頭於著述之中,寫出了《說難》、《孤憤》、《五蠹》等十余萬字的作品。它們把法、術、勢思想熔為一爐,從而大大豐富了法家學說的思想內涵。

這些作品傳到秦國後,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視。秦王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曾經發出感歎說:哎呀,寡人能夠見到這些作品的作者並與他有所交往,即使死掉也沒有什麼遺憾了。於是發兵加緊攻打韓國。

韓國國君只好派韓非出使秦國。韓非來到秦國後,受到了他的同學李斯等人的誣陷而被下於獄中,不久自殺身亡。

8農民領袖——陳勝

西元前209年,陳勝被徵發前去戌守漁陽,與他一同被徵發的還有陽夏人吳廣等900人。當他們行至蘄縣大澤鄉時,正好趕上了雨季,無法繼續前進,眼看不能按時到達目的地。而按照秦朝的法律規定,不能按時到達的人一律處斬。陳勝和吳廣於是在一起商量,決定發動起義。他們殺死押送他們的秦朝官員,正式舉起了義旗。

起義軍很快便發展到幾萬人,並在陳縣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被推立為王。在陳勝起義的帶動下,全國各地都興起了反秦的戰爭。後來秦軍反撲,起義軍被打敗,陳勝也被叛徒殺害。但陳勝首創的農民起義,最終還是把秦朝給推翻了,並且這種精神世世代代激勵者中國人民。

9藝苑大家——鄭虔

鄭虔,鄭州滎陽人,字弱齋。唐天寶初(742年)為協律郎,曾據當時世事著書八十餘篇,有人告他私撰國史,鄭虔匆忙中將書稿焚毀,但仍被貶官。後返回京師,唐玄宗愛其才,為其置廣文館,以為博士。鄭虔好畫山水畫,因為紙張不足,專門在慈恩寺儲藏了幾屋子柿葉,每日用些葉子為原料練習。他曾把自己的詩、書法作品和畫獻給唐玄宗,玄宗“大署其尾曰鄭虔三絕“。鄭虔的山水畫,樹枝老硬,山多墨,又常在畫上題詩,詩書畫三者皆妙,所以唐玄宗有這樣的好評。

10 建築宗師——李誡

李誡,字明仲,鄭州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建築學家。李誡之父李南公,在北宋王朝為官60年,“幹局明銳”,其兄曾任至龍圖閣直學士。李誡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從小就受家庭薰陶,好學多才。李誡是個被埋沒的科學家,《宋史》沒有為他立傳,明清兩代《鄭州志》、《鄭縣誌》亦無他的傳記。《宋史》評價他的父親為人是“反復詭隨,無特操,識者非之”。對於其兄,當時“人以為刻薄”

元和九年,白居易受排斥轉任太子左贊善大夫。翌年又因得罪宦官官僚而貶為江州司馬。這段時間白居易寫出了不少好詩。千古傳誦的名作《琵琶行》就是這時寫成的。 長慶二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杭州任上,他在積蓄湖水、保護堤壩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三年後,又改任蘇州刺史。

此後,白居易又調京師任職,但他目睹朝廷黨爭加劇、朝政混亂的局面,決計“獨善其身”,於是稱病離職,晚年醉心佛道,與香山僧如滿結香火社,自號香山居士。病勢於會昌六年,終年75歲。

4上古隱士——許由

許由是堯舜時代的賢人。帝堯在位的時候,他率領許姓部落活動在今天潁水流域的登封、許昌、禹州、汝州、長葛、鄢陵一帶,這一帶後來便成了許國的封地,他從而也成為許姓的始祖。

據說帝堯曾多次向他請教,後來想把君位傳給他,遭到了他的嚴詞拒絕。他逃到了登封的箕山隱居起來,再也不願意與世俗社會交往。帝堯派人找到了他,想請他出任九州長官,他跑到潁水邊洗耳,表示不願意聽這種話。許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節操贏得了後世的尊敬,從而被奉為隱士的鼻祖。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荀子就曾稱讚說:“許由善卷,重義輕利行顯明。”

5鄭國名相——子產複姓公孫,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鄭稱公孫。春秋時期鄭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鄭國為相數十年,他仁厚慈愛、輕財重德、愛民重民,執政期間在政治上頗多建樹。被清朝的王源推許為“春秋第一人”。子產是鄭穆公之孫,貴族子國之子

西元前554年他開始擔任卿職,12年後升任正卿,輔佐國君主持鄭國政務。在擔任正卿的20年間,子產對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收到了顯著成效。他“鑄刑鼎”,堅定地推動刑法公開運動;他“作丘賦”,大力推進賦稅制度的改革;他整理土地的疆界和溝洫,以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他採取靈活機動、不卑不亢的外交政策,積極改變鄭國被動挨打的不利局面。

子產不但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優秀的思想家。他所提出的哲學命題---“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在中國思想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地位。

子產為政,不斷向人民施惠,因此在他去世的時候,孔子曾痛哭流涕地說:“子產真是古代遺留下來的一位仁愛之人呵!”

6.道家名師——列子

列子,名禦寇,戰國前期思想家,鄭國人。思想上崇尚虛無飄渺,生前被稱作“有道之士”。古書中有他卸風而行的記載,這是他瀟灑的一面。然而現實中的列子則時常處於困頓之中。《莊子》中留下了這樣的記載:子列子窮,容貌有饑色。

但他窮得非常有骨氣。當鄭國大官員派人給他送來糧食時,他堅決地辭而不受

7.法家集大成者——韓非

韓非(?--前233年),戰國末年思想家,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出身于韓國貴族家庭。

韓非在政治上主張變法圖強,積極向韓國君主獻計獻策,卻不被採用,於是他轉而埋頭於著述之中,寫出了《說難》、《孤憤》、《五蠹》等十余萬字的作品。它們把法、術、勢思想熔為一爐,從而大大豐富了法家學說的思想內涵。

這些作品傳到秦國後,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視。秦王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曾經發出感歎說:哎呀,寡人能夠見到這些作品的作者並與他有所交往,即使死掉也沒有什麼遺憾了。於是發兵加緊攻打韓國。

韓國國君只好派韓非出使秦國。韓非來到秦國後,受到了他的同學李斯等人的誣陷而被下於獄中,不久自殺身亡。

8農民領袖——陳勝

西元前209年,陳勝被徵發前去戌守漁陽,與他一同被徵發的還有陽夏人吳廣等900人。當他們行至蘄縣大澤鄉時,正好趕上了雨季,無法繼續前進,眼看不能按時到達目的地。而按照秦朝的法律規定,不能按時到達的人一律處斬。陳勝和吳廣於是在一起商量,決定發動起義。他們殺死押送他們的秦朝官員,正式舉起了義旗。

起義軍很快便發展到幾萬人,並在陳縣建立了張楚政權,陳勝被推立為王。在陳勝起義的帶動下,全國各地都興起了反秦的戰爭。後來秦軍反撲,起義軍被打敗,陳勝也被叛徒殺害。但陳勝首創的農民起義,最終還是把秦朝給推翻了,並且這種精神世世代代激勵者中國人民。

9藝苑大家——鄭虔

鄭虔,鄭州滎陽人,字弱齋。唐天寶初(742年)為協律郎,曾據當時世事著書八十餘篇,有人告他私撰國史,鄭虔匆忙中將書稿焚毀,但仍被貶官。後返回京師,唐玄宗愛其才,為其置廣文館,以為博士。鄭虔好畫山水畫,因為紙張不足,專門在慈恩寺儲藏了幾屋子柿葉,每日用些葉子為原料練習。他曾把自己的詩、書法作品和畫獻給唐玄宗,玄宗“大署其尾曰鄭虔三絕“。鄭虔的山水畫,樹枝老硬,山多墨,又常在畫上題詩,詩書畫三者皆妙,所以唐玄宗有這樣的好評。

10 建築宗師——李誡

李誡,字明仲,鄭州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建築學家。李誡之父李南公,在北宋王朝為官60年,“幹局明銳”,其兄曾任至龍圖閣直學士。李誡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從小就受家庭薰陶,好學多才。李誡是個被埋沒的科學家,《宋史》沒有為他立傳,明清兩代《鄭州志》、《鄭縣誌》亦無他的傳記。《宋史》評價他的父親為人是“反復詭隨,無特操,識者非之”。對於其兄,當時“人以為刻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