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原創」屈原與楚江

文|劉文遠

題記:又是一年端午節, 在吃粽子、賽龍舟的同時, 都會想到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古人說:“惟楚有才”, 在荊楚大地上, 屈原、王昭君、孟浩然等大家, 千百年來熠熠生輝, 光彩奪目。 荊楚大地上的江河湖水, 既滋養了萬物生靈, 也養育了千千萬萬荊楚兒女, 蘊育了厚重的歷史文化。 為抒發己見, 用拙劣的文筆, 疏淺的學識, 歸攏些許素材, 說說屈原和楚江, 以饗讀者。 不當之處, 祈請方家教正。

屈原, 中華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星, 照耀千古, 光芒萬丈。 他在楚國官至左徒, 後降為三閭大夫, 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

政治家, 文學家。 他的一生, 在政治上是失敗的, 在詩歌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留下了二十多首絕唱千古的詩篇, 創立了楚辭的新文體。 他的出生、流放到隕落, 都與流淌在荊楚大地上的江河湖水有著源遠流長的關係。 楚國發源於湖北、湖南地區, 這一帶江河湖泊星羅密佈, 縱橫交錯。 古人亦把楚國屬地長江流域, 以及與長江相連的水域, 統稱為楚江。

屈原的出生與楚江

屈原出生于楚國夔地, 在長江三峽的巫峽和西陵峽中間地帶, 今屬湖北秭歸縣三閭鄉樂平裡村, 村莊就在著名的香溪邊。 香溪是一條十分美麗的小溪, 發源于神農架山區, 流過石灰岩裂縫, 經洞穴過濾沉澱, “水色如黛, 澄清可掬”, 由北向南注入長江。 香溪又名昭君溪,

《水經注》稱鄉口溪, 《清史稿》稱縣前河。 相傳上游寶坪村是王昭君出生地。 杜甫詩雲:“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在長江眾多的支流中, 香溪的河長和流域面積較小, 水量和水力蘊藏量也不如許多大支流多, 但是風光秀麗, 和雄渾壯美充滿陽剛之氣的長江相比, 更像一位嫵媚多姿婀娜多情的年輕女子, 充滿熱情, 展露出陰柔之美。 常言道, “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水不在深, 有龍則靈”。 小小的香溪河, 因屈原和王昭君這樣兩位著名人物而聲名遠揚。

屈原的流放與楚江

屈原第一次流放時間三年, 是楚懷王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 即西元前302年到299年。 流放地在湖北江陵以北, 即楚人稱的漢北。 春秋戰國時期, 楚國的都城在郢都, 據考證郢都就在現湖北荊州古城附近, 古跡已不復存在, 也在長江邊上。 屈原《思美人》:“指嶓塚之西隈兮, 與盭黃而為期”, 嶓塚, 是山名, 在今陝西沔縣以西, 乃漢水的發源地, 所稱的漢北就是漢江北, 也就是漢江上游。 漢江從沔縣出發, 後經陝西東南流入湖北的鄖陽、丹江口,

下達漢口而入長江。 在漢北流放期間, 屈原活動地點應該在漢江北部附近, 除了陝西沔縣以外, 還有河南西南部的魯山、峽縣等地, 在這些地方都建有屈原廟可證。 直到西元前299年, 屈原才從漢北的流放地被召回, 目的是讓他出使齊國, 以修復兩國關係。

屈原第二次流放是在頃襄王七年到頃襄王二十一年, 即西元前292年到278年, 共14年, 流放地在江南。 我們通常所說的江南指長江以南, 在東周時期以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為背景, 指長江中下游, 即今上海、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江西東北部等部分地區。 但屈原流放的江南, 是狹義的江南, 指洞庭湖一帶, 因楚國得到這塊地方時間不長, 仍比較蠻荒。 所以楚之“江南”就為遷謫之地。 根據屈原的作品及楚國的地理、歷史來看, 屈原被流放的地方, 主要是“湘鄂之間”、“荊州之南”, 指今湖南省北部、中部一帶。 流放的路線從漢北的宜城出發, 向東南到鄂渚(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西面), 然後棄車登舟, 穿過洞庭湖, 沿沅水上溯, 到達枉渚(今湖南省辰溪縣東),再到辰陽(今湖南省辰溪縣),最後到漵浦。當時的辰溪、漵浦一帶,盡是荒山僻壤,人煙稀少,十分落後。而且氣候惡劣,潮濕黴暗。屈原從長期生活的繁榮富庶的江漢地區被驅趕到這裡,宛如進入了另一個世界,煢煢孑立,孤苦無依,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

屈原第三次被流放是頃襄王二十一年,即西元前278年,流放地也在江南。這一年秦將白起以令人髮指的手段攻下了鄢城,至郢都門戶大開,危在旦夕。在這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屈原不顧一切從江南奔回郢都,準備為國效力,共赴國難。但在豺狼當道、奸佞盈朝的郢都,沒有他立足之處。朝廷容不得他,屈原只得隨逃難的老百姓再次離開郢都,回到江南流放地去。仲春的一天,屈原乘船離郢,沿江東下,在安徽青陽縣陵陽古鎮待了幾個月,看到秦兵沒有沿江東進,江南還在楚國手裡,便想回到江南去。傳來的消息說,秦軍大量集結在楚國的黔中邊境一帶,隨時可能發動進攻。這樣一來,長沙岌岌可危,屈原不能再往前走了,便在汨羅停下來。屈原來到了汨羅江畔,像去年離開郢都時一樣,用目光親切地撫摸了汨羅周圍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遠處天邊,一朵白雲悠悠飄來……屈原最後深情地看了一眼楚國的大地,縱身跳入了奔騰的江流。

屈原的詩歌與楚江

屈原的作品有25篇,即《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共流傳下來23篇。有多篇與楚江相關。

《悲回風》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時,順江而下,端坐舟中,看到強勁的秋風,呼嘯著撲向原野,在略顯蔫黃的草地上肆虐著。偶爾一陣旋風,拔地而起,將還帶著青綠色的蕙草卷上半空,飄向遠方。大雁排著整的“人”字,向南飛去,時而發出幾聲鳴啾。他感到肅殺的秋氣陣陣襲來,使他悲哀的心揪得更緊。敏感的詩人氣質使屈原自然而然地將衰秋與國事聯繫起來。他不免憂心忡忡,長籲短歎,又無計可施,只好拿起筆來,借詩舒愁,寫下了《悲回風》。

《涉江》。屈原第二次流放時,頃襄王和子蘭、靳尚之流,不僅要從心理上折磨屈原,而且企圖將屈原的身體搞垮。 但屈原是不會屈服的。他的信念沒有動搖,他的意志更加堅定。他的心理確實受到打擊,健康狀況也越來越壞。然而他的人格經歷了多次殘酷鬥爭磨煉得更加完美。在孤寂悲苦的環境裡,屈原把自己的意志和情感抒發在詩歌裡,同時作為流放生活的特殊記錄,這就是《涉江》。

《漁父》。屈原第三次流放時,早春的一天,在江畔徘徊沉吟,想著那些用血淚疑成的詩句。一位漁翁碰到了他,問道:“先生,您不是三閭大夫嗎?怎麼弄到這步田地了?” 屈原答道:“這世上一片混濁,只有我一人乾淨;眾人都醉得糊裡糊塗,只有我一人清醒;故此遭到放逐。”漁翁說:“聖人不會拘泥于某一件事物,而能隨世俗的變化而改變。世上全都混濁,您何不索性攪渾水,使濁水飛濺?眾人都喝得醉醺醺,您何不也嘗點酒糟,飲點薄酒?您何必過於擔憂國事、苦守高節,自我放逐呢?”屈原見漁翁的勸告關乎人生的根本問題,不能不表明自己的態度,便正容答道:“我聽說,剛洗過頭要將帽子彈一下,以彈掉灰塵;剛洗完澡要將衣衫抖一抖,抖去灰塵。怎能讓乾淨的身體被外界的塵土沾汙?我寧可跳進湘江,葬身魚腹,哪能讓自己的潔白,蒙上世俗的塵垢呢?” 漁翁微微一笑,一邊叩著槳一邊唱著歌“滄浪江水清時,可以洗我帽纓;滄浪江水濁時,可以洗我的腳……”划船離去,不再與屈原說什麼。江邊這短暫而生動的一幕,這場兩種根本對立的人生觀的對話,完整地保存在屈原的作品《漁父》中。

《懷沙》。屈原在汨羅暫留,但時時刻刻都在想要到長沙去,後來又沒去成,使屈原懷念長沙之情更篤,回汨羅不久,就寫了《懷沙》。屈原寫《懷沙》之後不久,秦軍果然大舉進攻巫、黔,衰弱的楚軍已不堪一擊,一觸即潰。秦軍很快又佔領了巫郡和黔中郡,長沙危在旦夕。楚國的滅亡已無可挽回,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

《惜往日》。屈原辭世前,寫下了絕筆詩《惜往日》。在最後的日子,他來到了汨羅江畔,同前些日子不一樣,穿戴得整整齊齊,頭戴切雲高冠,身穿彩繡紋飾的寬袖長袍,腰懸長劍,佩玉琳琅,就像當年在郢都任左徒上朝時一樣。如一具雕像屹立在那裡。汨羅江漲水了,往日緩緩流淌、清澈透底的江水,現在變得翻騰洶湧、一片渾黃。屈原站在江畔,究竟想了些什麼?也許什麼也沒想,什麼也不用想,因為一切早就想好了。一顆巨星就這樣隕落了。

余光中先生說過:“中國的作家,無論哪個地區的,如果都能回溯上游,那個源頭就是汨羅江了。屈原是我們中國最早最偉大的作家、詩人。我們溯本追源,都回到屈原的面前”。屈原遭受流放、行吟澤畔的經歷,“國無人莫吾知兮”的孤臣孽子的被遺棄感,和他對祖國、故鄉的“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無限熱愛之情,以及留下的巨章宏篇,都讓我們產生無限的情感共鳴。壯麗而雄偉的長江,孕育了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給這些英雄兒女以深厚廣博的文化底蘊,屈原和王昭君便是這其中的佼佼者。屈原是我們中華民族堪稱為國魂的第一人,他的愛國志行影響深遠,千古流芳,後人永遠銘記。

參考資料:

1、 福建蔡彥峰著《屈原三次流放說考辨》;

2、中國華僑出版社竇學欣著《大地悲歌:屈原傳》;

3、古遠清著《餘光中:詩書人生》;

4、童一秋著《屈原》(中國十大文豪)。

到達枉渚(今湖南省辰溪縣東),再到辰陽(今湖南省辰溪縣),最後到漵浦。當時的辰溪、漵浦一帶,盡是荒山僻壤,人煙稀少,十分落後。而且氣候惡劣,潮濕黴暗。屈原從長期生活的繁榮富庶的江漢地區被驅趕到這裡,宛如進入了另一個世界,煢煢孑立,孤苦無依,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

屈原第三次被流放是頃襄王二十一年,即西元前278年,流放地也在江南。這一年秦將白起以令人髮指的手段攻下了鄢城,至郢都門戶大開,危在旦夕。在這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屈原不顧一切從江南奔回郢都,準備為國效力,共赴國難。但在豺狼當道、奸佞盈朝的郢都,沒有他立足之處。朝廷容不得他,屈原只得隨逃難的老百姓再次離開郢都,回到江南流放地去。仲春的一天,屈原乘船離郢,沿江東下,在安徽青陽縣陵陽古鎮待了幾個月,看到秦兵沒有沿江東進,江南還在楚國手裡,便想回到江南去。傳來的消息說,秦軍大量集結在楚國的黔中邊境一帶,隨時可能發動進攻。這樣一來,長沙岌岌可危,屈原不能再往前走了,便在汨羅停下來。屈原來到了汨羅江畔,像去年離開郢都時一樣,用目光親切地撫摸了汨羅周圍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遠處天邊,一朵白雲悠悠飄來……屈原最後深情地看了一眼楚國的大地,縱身跳入了奔騰的江流。

屈原的詩歌與楚江

屈原的作品有25篇,即《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共流傳下來23篇。有多篇與楚江相關。

《悲回風》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時,順江而下,端坐舟中,看到強勁的秋風,呼嘯著撲向原野,在略顯蔫黃的草地上肆虐著。偶爾一陣旋風,拔地而起,將還帶著青綠色的蕙草卷上半空,飄向遠方。大雁排著整的“人”字,向南飛去,時而發出幾聲鳴啾。他感到肅殺的秋氣陣陣襲來,使他悲哀的心揪得更緊。敏感的詩人氣質使屈原自然而然地將衰秋與國事聯繫起來。他不免憂心忡忡,長籲短歎,又無計可施,只好拿起筆來,借詩舒愁,寫下了《悲回風》。

《涉江》。屈原第二次流放時,頃襄王和子蘭、靳尚之流,不僅要從心理上折磨屈原,而且企圖將屈原的身體搞垮。 但屈原是不會屈服的。他的信念沒有動搖,他的意志更加堅定。他的心理確實受到打擊,健康狀況也越來越壞。然而他的人格經歷了多次殘酷鬥爭磨煉得更加完美。在孤寂悲苦的環境裡,屈原把自己的意志和情感抒發在詩歌裡,同時作為流放生活的特殊記錄,這就是《涉江》。

《漁父》。屈原第三次流放時,早春的一天,在江畔徘徊沉吟,想著那些用血淚疑成的詩句。一位漁翁碰到了他,問道:“先生,您不是三閭大夫嗎?怎麼弄到這步田地了?” 屈原答道:“這世上一片混濁,只有我一人乾淨;眾人都醉得糊裡糊塗,只有我一人清醒;故此遭到放逐。”漁翁說:“聖人不會拘泥于某一件事物,而能隨世俗的變化而改變。世上全都混濁,您何不索性攪渾水,使濁水飛濺?眾人都喝得醉醺醺,您何不也嘗點酒糟,飲點薄酒?您何必過於擔憂國事、苦守高節,自我放逐呢?”屈原見漁翁的勸告關乎人生的根本問題,不能不表明自己的態度,便正容答道:“我聽說,剛洗過頭要將帽子彈一下,以彈掉灰塵;剛洗完澡要將衣衫抖一抖,抖去灰塵。怎能讓乾淨的身體被外界的塵土沾汙?我寧可跳進湘江,葬身魚腹,哪能讓自己的潔白,蒙上世俗的塵垢呢?” 漁翁微微一笑,一邊叩著槳一邊唱著歌“滄浪江水清時,可以洗我帽纓;滄浪江水濁時,可以洗我的腳……”划船離去,不再與屈原說什麼。江邊這短暫而生動的一幕,這場兩種根本對立的人生觀的對話,完整地保存在屈原的作品《漁父》中。

《懷沙》。屈原在汨羅暫留,但時時刻刻都在想要到長沙去,後來又沒去成,使屈原懷念長沙之情更篤,回汨羅不久,就寫了《懷沙》。屈原寫《懷沙》之後不久,秦軍果然大舉進攻巫、黔,衰弱的楚軍已不堪一擊,一觸即潰。秦軍很快又佔領了巫郡和黔中郡,長沙危在旦夕。楚國的滅亡已無可挽回,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

《惜往日》。屈原辭世前,寫下了絕筆詩《惜往日》。在最後的日子,他來到了汨羅江畔,同前些日子不一樣,穿戴得整整齊齊,頭戴切雲高冠,身穿彩繡紋飾的寬袖長袍,腰懸長劍,佩玉琳琅,就像當年在郢都任左徒上朝時一樣。如一具雕像屹立在那裡。汨羅江漲水了,往日緩緩流淌、清澈透底的江水,現在變得翻騰洶湧、一片渾黃。屈原站在江畔,究竟想了些什麼?也許什麼也沒想,什麼也不用想,因為一切早就想好了。一顆巨星就這樣隕落了。

余光中先生說過:“中國的作家,無論哪個地區的,如果都能回溯上游,那個源頭就是汨羅江了。屈原是我們中國最早最偉大的作家、詩人。我們溯本追源,都回到屈原的面前”。屈原遭受流放、行吟澤畔的經歷,“國無人莫吾知兮”的孤臣孽子的被遺棄感,和他對祖國、故鄉的“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無限熱愛之情,以及留下的巨章宏篇,都讓我們產生無限的情感共鳴。壯麗而雄偉的長江,孕育了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給這些英雄兒女以深厚廣博的文化底蘊,屈原和王昭君便是這其中的佼佼者。屈原是我們中華民族堪稱為國魂的第一人,他的愛國志行影響深遠,千古流芳,後人永遠銘記。

參考資料:

1、 福建蔡彥峰著《屈原三次流放說考辨》;

2、中國華僑出版社竇學欣著《大地悲歌:屈原傳》;

3、古遠清著《餘光中:詩書人生》;

4、童一秋著《屈原》(中國十大文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