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周恩來與話劇四大名旦連袂演繹劇壇傳奇

話劇四大名旦合影,右起:舒繡文、張瑞芳、白楊、秦怡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後,隨著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國內一些著名的戲劇團體也先後彙聚重慶。

一時間重慶戲劇演藝界名流薈萃,盛況空前。 當時重慶的戲劇團體有中電劇團、中央青年劇社、中華劇藝社、中央實驗劇團、怒吼劇社、上海影人劇團、農村抗戰劇團、上海業餘劇人協會、復旦劇社等50多個。 著名的戲劇演員有舒繡文、張瑞芳、白楊、秦怡和趙丹、金山、陶金等。 尤其是舒繡文、張瑞芳、白楊、秦怡4員女將蜚聲全國,被譽為影劇界的“四大名旦”,輝煌於中國影壇、劇場長達半個多世紀。 她們創造了中國話劇與電影的璀璨業績,其人品、藝品均為人們所禮贊。 這一切都和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同志對戲劇電影事業的領導與關懷是分不開的,他不僅把握著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正確的領導方法,在藝術上也堪稱行家裡手,在大後方創造了中國話劇的黃金時代。

被一聲“同志”激勵著的舒繡文

話劇四大名旦當中,最早認識周恩來的是舒繡文。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22歲的舒繡文已經是上海明星公司的著名演員,並在杭州五月花劇社時參加了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 同年9月,舒繡文投身在上海前線的抗日救亡義勇隊宣傳抗日,史東山告訴她武漢行營政訓處電影股(即後來的中國電影製片廠)要拍攝抗戰電影,舒繡文毅然捨棄上海明星公司的高薪,奔赴漢口,在史東山編導的故事片《保衛我們的土地》中扮演農民劉山之妻。 這是抗日戰爭爆發後,我國第一部表現抗戰的故事片。 這部電影臺詞直白,舒繡文在戲裡可以大聲喊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她感受到從未有過的痛快。

《保衛我們的土地》在國內外引起了熱烈的反響。

1938年4月1日,由周恩來擔任副部長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成立,迅即展開擴大抗日宣傳周活動,漢口5家電影院全部上映舒繡文主演的《保衛我們的土地》。 就在這部電影上映之日,舒繡文見到了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周恩來。 周恩來說:“舒繡文同志,你的農婦演得不錯,感情真實,我們都很喜歡,向你祝賀。 願你再拍出一些更好的抗戰電影。 ”聽到周恩來以同志稱呼她,舒繡文激動得說不出話來,緊緊地握住周恩來的手。 分手時周恩來還說:“舒繡文同志,歡迎你到八路軍辦事處來玩。

”不久,舒繡文去了漢口八路軍辦事處,又認識了鄧穎超。 從此,被周恩來稱之為同志的舒繡文,被“同志”兩字激勵著,決心完成抗日宣傳任務。

1938年9月,舒繡文隨著中國電影製片廠撤退到重慶,住進純陽洞大廟裡。 攝影棚剛選好地方,舒繡文立即投入“中制”怒潮劇社(即以後的中國萬歲劇團)的《為自由和平而戰》排演中,並參加了第一屆戲劇節《全民總動員》的演出,她像一台開足馬力的機器飛快地運轉著。 接著,她又投入史東山編導的電影《好丈夫》的拍攝。 《好丈夫》這部電影反映了農民支援抗戰的熱情,揭露大後方保甲長貪污賄賂的黑暗。 在這部電影裡,舒繡文飾演王二嫂。

1939年拍完《好丈夫》不久,舒繡文又投入電影《塞上風雲》的準備工作中。

為了貼近生活,在導演應雲衛帶領下,外景隊開始了大西北萬里行,尤其使舒繡文興奮的是此行要經過革命聖地延安。

《塞上風雲》外景隊於1940年1月5日從重慶出發,南方局負責人在曾家岩50號接見了外景隊包括舒繡文在內的主要成員,傳達了周恩來的指示,要求他們不要留在延安,並把在延安看到的、聽到的帶回重慶,以起到最好的宣傳作用。 《塞上風雲》外景隊於1940年2月14日抵達延安,翌日晚間,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在他的住地設晚宴款待他們。 這天晚上,當毛澤東知道她是舒繡文後,連聲說:“我知道你,周恩來同志跟我談到過你,說你是一位很有出息的演員。 只可惜我沒有看到過你演的電影和話劇,以後有機會再補吧。 ”毛主席的一席話更加激勵了舒繡文。同年10月21日,《塞上風雲》電影回到重慶拍攝內景。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舒繡文等去過延安的進步人士成為可疑分子。為此,周恩來在1941年1月18日《新華日報》發表了題詞:“為江南死國難者致哀!”並賦詩一首“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達了他對殉難的新四軍將士的哀痛、控訴了國民黨的罪行。

“皖南事變”發生10個月後,在周恩來暨南方局的領導下,進步文化界打開缺口,舉辦“霧季公演”反擊國民黨頑固派的黑暗統治。舒繡文在7個月的霧季公演中,參加演出了《棠棣之花》《天國春秋》《閨怨》《大雷雨》《江南之春》《戰鬥的女性》六出大戲,她扮演的聶瑩、洪宣嬌、伊莉莎白、豔山紅都是劇中主角。11月27日,《天國春秋》仍照原來排演的版本搬上了國泰大戲院舞臺。舒繡文在《天國春秋》中扮演從自相殘殺中覺悟了的天王之妹洪宣嬌,其中斥責國民黨製造皖南事變的罪行的臺詞,得到所有觀眾的熱烈掌聲,轟動山城。周恩來鼓勵舒繡文:“一定要把這句極富現實意義、收效極大的臺詞,念好演好。”又對中華劇藝社社長,同時也是這齣戲的導演應雲衛說,《天國春秋》要多演,少作報導和評論。周恩來指出:“相信觀眾自能從演出中理解內中意蘊。”《天國春秋》作為一部歷史悲劇,體現了廣大民眾對“皖南事變”的民族悲憤,收到了痛斥國民黨同室操戈罪行的效果。

抗戰勝利後,舒繡文由重慶回到上海,仍然參加進步戲劇、電影的演出。

張瑞芳踐行“做一個共產黨的好演員”

1963年,周恩來(左一)與獲得“第二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的張瑞芳(右一)握手

話劇四大名旦中,和周恩來往來最多的是張瑞芳。張瑞芳從重慶怒吼劇社走上了專業演員的道路,她曾說過:“半個世紀以來,我填過無數次履歷表,怒吼劇社在我履歷中占著重要的位置。”“七七事變”爆發後,張瑞芳隨北平學生移動劇團到處宣傳抗日。1938年9月,重慶怒吼劇社負責人余克稷趕到河南省駐馬店邀請她到重慶演戲,她認為借此機會可以到國立劇校深造,便同意了。同年10月,張瑞芳在重慶戲劇界演出的《全民總動員》中飾演小難民芳姑,戲份雖不多,卻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後來又演出《國家至上》《女子公寓》等劇,她的演技也愈發成熟。

張瑞芳於193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黨組織考慮到在白色恐怖的形勢下,她作為一個經常公開露面的演員很不安全,所以在“皖南事變”之後,張瑞芳脫離了怒吼劇社黨支部的組織關係,成為與周恩來單獨聯繫的地下黨員。在為郭沫若慶祝50華誕演出的《棠棣之花》中,張瑞芳扮演春姑一角。這齣戲極富浪漫主義色彩,人物感情古樸,臺詞是朗誦式的詩化語言,要求邊演邊唱。劇中“主張聯合、反對分裂”和“要抗日不要投降” 的主題起到強烈的政治效果;劇作是對國民黨發動皖南事變的強烈抨擊,是當時黑暗形勢中燃起的第一支火把,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

在《屈原》一劇中,張瑞芳在扮演性格剛烈、品格高潔、秉性堅貞的嬋娟時,因為形象地抓住人物的感情,臺詞傾瀉而出。戲裡的她早已忘掉了自己,完全與嬋娟融為一體。在嬋娟罵南後那段戲中,她吼道:“你這比天狗還無情的人呀!你總有一天在黑暗裡痛哭的吧!”體現了嬋娟對屈原的熱愛不僅是追求個體的自我,而且更是出於捍衛真理和正義。1942年4月3日,《屈原》的公演對黑暗現實抨擊的影響是空前的,周恩來宴請全體演出人員,對演出成功表示熱烈祝賀,並收藏了《屈原》全套劇照作為紀念。

1941年10月至1942年5月,重慶首屆霧季公演共演出話劇35場,書寫了中國話劇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張瑞芳在這7個月中參演劇碼6部,除《棠棣之花》《屈原》外,她還飾演了《陌上秋》中的姜大嫂、《北京人》中的愫芳、《遙望》中的愛珠、《大雷雨》中的卡特林娜等角色,踐行了周恩來對她“做一個共產黨的好演員”的要求。

1943年,在曹禺改編的劇本《家》中,張瑞芳又成功塑造了瑞玨一角。當時重慶市90多萬人中至少有10%的觀眾看過這出話劇,創造了抗戰時期話劇賣座的最高紀錄。周恩來、鄧穎超夫婦還在家裡模仿瑞玨和覺新有了孩子後的一場戲,念著戲中的臺詞。他倆用手比劃著,學給張瑞芳看,對該劇喜愛之極,令張瑞芳感動不已。

張瑞芳在重慶演出的最後一部話劇是夏衍的《芳草天涯》,她飾演的女主角孟小雲是劇中愛情糾葛的中心人物,劇中以許多臺詞傳達著寓意深刻的思想。這齣戲于重慶談判結束後的1945年11月2日,由中國藝術劇社在重慶抗建堂演出。

1946年1月,張瑞芳離開重慶去到東北電影廠。在渝7年多的時間裡,她共演出話劇24場,這也是她藝術生命的黃金時期。

白楊在“文化界為時局進言”中勇擔風險

話劇四大名旦當中,出名最早、最受觀眾喜愛的當數白楊。1936年,她在電影《十字街頭》中扮演進步青年楊芝瑛,受到觀眾的追捧。

1937年8月,隨著時局的變化,白楊放棄明星公司高薪,參加了上海影人劇團入川宣傳抗日。此時的白楊一方面受到重慶、成都等地觀眾的熱烈歡迎,一方面遭到四川軍閥、官僚的迫害,被驅逐出境,且不能以白楊的名義演戲。同年10月15日,白楊隨民生公司“民貴號”客輪來到重慶。

1938年12月,白楊在重慶初識周恩來。“我們不是第一次見面,白楊同志”,周恩來握著白楊的手說道。白楊愣住了,她真想不起來在哪裡見過周恩來。“我看過你演的電影《十字街頭》,不是早見過面了嗎?”他們一起大笑起來。

白楊向周恩來介紹了上海影人劇團離滬後的各種情況。周恩來稱讚白楊堅持抗日救亡工作,並寄予期望:“白楊同志,抗戰已經進入第二階段,內部更要團結,政治宣傳工作更加重要,生活還會更艱苦,你更要堅持下去。”最後,周恩來還囑咐白楊遇到困難時多與郭沫若、陽翰笙聯繫。

1939年,重慶遭到了“五三”“五四”大轟炸。這時候白楊和高占非正在拍攝電影《長空萬里》,整天卻只能躲警報藏在防空洞裡。上海幾家影片公司趁機邀請他們一起回滬拍片,聲稱只要他們答應馬上就匯寄路費過來。白楊想起周恩來的話,決心在生活的洪流裡搏擊,為理想而奮鬥。她果斷地拒絕了金錢的誘惑。

1939年夏末秋初,白楊同《長空萬里》攝影組到昆明拍攝外景。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重慶一片白色恐怖,進步人士被逮捕,失蹤時有所聞。周恩來對白楊早有安排,他要求新成立的中華劇藝社安排白楊出演《茶花女》,同時為劇社籌集經費。

隨後,白楊又在陽翰笙的《天國春秋》中扮演傅善祥一角。周恩來看了幾次演出後對白楊說,傅善祥著筆不多,但你把她熱情、潑辣、自負、多疑的性格刻畫得活靈活現。

到了《屈原》的演出,白楊扮演的南後又獲得極大成功。白楊以前扮演的人物都是、可愛的女性,表演風格以優美、自然、含蓄、鮮明著稱,多飾演正面人物。而南後與白楊以往扮演的善良、美麗的女性角色不同:南後仰慕屈原的才華,當她遭到拒絕、傷了自尊後,愛就驟變為恨,恨到極力誣陷的地步。白楊深入揣摩角色心理,除了讀史書之外,還一次次向郭沫若請教,穿上戲裝反復對著鏡子揣摩表演,將南後的愛恨交織演繹得入木三分、絲絲入扣。

1942年4月3日,《屈原》首演于重慶國泰大戲院。白楊在舞臺上將南後演繹得淋漓盡致,令觀眾如醉如癡、又恨又愛,恨的是南後,愛的是白楊。4月下旬,周恩來在天官府設宴祝賀《屈原》演出成功,席間他說:“在連接不斷的反共高潮中,我們鑽了國民黨反動派一個空子,在戲劇舞臺上打開一個缺口……《屈原》的主演張瑞芳、白楊等是演出成功的主要角色,他們更進一步參加到現實鬥爭中去。”

1945年2月22日,重慶《新華日報》以顯著位置發表了《文化界對時局進言》,簽名者絕大多數是文化界精英,文化界知名人士在上面簽名者達312人,戲劇界占72人,赫然有白楊等四大名旦的簽名。路人當街爭搶當天《新華日報》,路透社、美聯社等外國媒體也迅速將消息傳到全世界。這一項廣泛團結之舉,形成民主洪流,給國民政府以極大震動,引起國際上空前反響。

蔣介石看到《文化界對時局進言》後大為惱怒,表示要徹底追查。這時,白楊剛演過《萬世師表》不久,這齣戲是白楊抗戰8年間表演的藝術巔峰之作,轟動大後方。蔣介石之子蔣經國喜歡話劇,特地請中電劇團把《萬世師表》搬到位於浮圖關的中央訓練團為蔣介石作生日演出。1944年10月30日,《萬世師表》劇組按時前往演出,讓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防最高委員會主席的蔣介石也飽了眼福。白楊聲譽如日中天,這時誰敢查辦呢?

南方局工作人員向周恩來彙報了白楊在《文化界為時局進言》這場鬥爭中勇擔風險、保護同志的經過時,周恩來聽了十分高興。他說:“白楊成熟了。”

秦怡受到周恩來夫婦鼓舞

在話劇四大名旦中,秦怡結識周恩來算是較晚的。1938年10月,秦怡經武漢來到重慶,在重慶邁上了她的從藝道路。秦怡初識周恩來是在1939年春節的一天,秦怡受邀到一位同事的家中聚餐。飯桌上有位長著絡腮鬍子、濃眉大眼的男子,席間談吐爽朗、風度瀟灑,他就是周恩來。但秦怡當時並不認識他。

飯桌上,周恩來親切地詢問秦怡的工作情況。秦怡說:“我在中國電影製片廠合唱團唱歌,還是跑龍套的演員。”“好啊!”周恩來笑著說。“這好什麼?沒意思,在裡面混日子。我想去前線,沒去成;又想去讀書,沒條件。”“那你在唱什麼歌?”“當然是抗戰歌曲。”周恩來爽朗大笑起來:“這怎麼能說沒意思?這太有意思了。你們的歌聲激起千千萬萬人熱血沸騰;有數不清的人在歌聲的鼓舞下,走向抗日前線,你還覺得沒意思?”秦怡覺得這個人真誠、坦然,便像朋友一樣和他聊起來。後來,秦怡找到同事打聽,才知道飯桌上的那位朋友就是鼎鼎大名的周恩來先生。

1941年春,中華劇藝社籌辦時期,秦怡應友人的邀請,再次登上文藝舞臺,從此開始了自己璀璨奪目的演藝之路。劇社的第一台戲是10月11日在國泰大戲院首演的《大地回春》,秦怡扮演生活在複雜的資產階級大家庭中的女兒黃樹蕙。秦怡憑著自己的敏銳與聰慧,順利把握住了角色的精髓,將人物演得悲切感人,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這天晚上,周恩來派人來看望演員們,還帶了些點心送到後臺。

1942年2月,秦怡所在的中華劇藝社,把秦怡借給了以留渝劇人名義排演的《野玫瑰》劇組,扮演女主角夏豔華。《野玫瑰》本意是揭露漢奸為虎作倀的罪惡,但實際演出的效果卻是漢奸頭目振振有詞,因此受到進步戲劇界的抨擊。後來,該劇還獲得了國民政府的獎勵。秦怡對於誤演《野玫瑰》悔恨不已,儘管後來罷演了,但仍然有不少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她。在緊張繁忙的霧季演出中,秦怡受了不少冷落。周恩來關注到這種情況,特別要求霧季演出的劇碼給秦怡安排角色。

但在這一年的6月,秦怡突然病了,住進歌樂山中央醫院,無人探望。一天,鄧穎超突然出現在秦怡的病房,對秦怡說:“恩來知道你住在這個醫院,一直想過來看看你,但他剛動了手術,所以讓我過來看你。”還親切地說:“你如果要動手術也不要害怕,有什麼需要告訴我們。”聽了這一席話,秦怡的病一下子好了大半,她在醫院住了兩個星期,未動手術竟然出院了。

抗戰勝利後,在重慶她又演了《清宮外史》《清明前後》等話劇。接著便回到故鄉上海,繼續活躍在影劇舞臺上。

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崢嶸歲月,重慶的抗戰戲劇之花在周恩來同志的精心澆灌下綻放出別樣的風采。正如同《周恩來抗戰時期在重慶與話劇四大名旦》中所言:

孤詣苦心培話劇,舞臺人物壯春秋。

披肝瀝膽除烽火,治國安邦破浪舟。

五嶽三山崇藝術,群英四旦靚渝州。

奇葩璀璨陪都府,身教言傳萬古流。

(作者系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詩詞學會常務理事)

(《紅岩春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佈,請勿轉載!)

”毛主席的一席話更加激勵了舒繡文。同年10月21日,《塞上風雲》電影回到重慶拍攝內景。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舒繡文等去過延安的進步人士成為可疑分子。為此,周恩來在1941年1月18日《新華日報》發表了題詞:“為江南死國難者致哀!”並賦詩一首“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達了他對殉難的新四軍將士的哀痛、控訴了國民黨的罪行。

“皖南事變”發生10個月後,在周恩來暨南方局的領導下,進步文化界打開缺口,舉辦“霧季公演”反擊國民黨頑固派的黑暗統治。舒繡文在7個月的霧季公演中,參加演出了《棠棣之花》《天國春秋》《閨怨》《大雷雨》《江南之春》《戰鬥的女性》六出大戲,她扮演的聶瑩、洪宣嬌、伊莉莎白、豔山紅都是劇中主角。11月27日,《天國春秋》仍照原來排演的版本搬上了國泰大戲院舞臺。舒繡文在《天國春秋》中扮演從自相殘殺中覺悟了的天王之妹洪宣嬌,其中斥責國民黨製造皖南事變的罪行的臺詞,得到所有觀眾的熱烈掌聲,轟動山城。周恩來鼓勵舒繡文:“一定要把這句極富現實意義、收效極大的臺詞,念好演好。”又對中華劇藝社社長,同時也是這齣戲的導演應雲衛說,《天國春秋》要多演,少作報導和評論。周恩來指出:“相信觀眾自能從演出中理解內中意蘊。”《天國春秋》作為一部歷史悲劇,體現了廣大民眾對“皖南事變”的民族悲憤,收到了痛斥國民黨同室操戈罪行的效果。

抗戰勝利後,舒繡文由重慶回到上海,仍然參加進步戲劇、電影的演出。

張瑞芳踐行“做一個共產黨的好演員”

1963年,周恩來(左一)與獲得“第二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的張瑞芳(右一)握手

話劇四大名旦中,和周恩來往來最多的是張瑞芳。張瑞芳從重慶怒吼劇社走上了專業演員的道路,她曾說過:“半個世紀以來,我填過無數次履歷表,怒吼劇社在我履歷中占著重要的位置。”“七七事變”爆發後,張瑞芳隨北平學生移動劇團到處宣傳抗日。1938年9月,重慶怒吼劇社負責人余克稷趕到河南省駐馬店邀請她到重慶演戲,她認為借此機會可以到國立劇校深造,便同意了。同年10月,張瑞芳在重慶戲劇界演出的《全民總動員》中飾演小難民芳姑,戲份雖不多,卻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後來又演出《國家至上》《女子公寓》等劇,她的演技也愈發成熟。

張瑞芳於193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黨組織考慮到在白色恐怖的形勢下,她作為一個經常公開露面的演員很不安全,所以在“皖南事變”之後,張瑞芳脫離了怒吼劇社黨支部的組織關係,成為與周恩來單獨聯繫的地下黨員。在為郭沫若慶祝50華誕演出的《棠棣之花》中,張瑞芳扮演春姑一角。這齣戲極富浪漫主義色彩,人物感情古樸,臺詞是朗誦式的詩化語言,要求邊演邊唱。劇中“主張聯合、反對分裂”和“要抗日不要投降” 的主題起到強烈的政治效果;劇作是對國民黨發動皖南事變的強烈抨擊,是當時黑暗形勢中燃起的第一支火把,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

在《屈原》一劇中,張瑞芳在扮演性格剛烈、品格高潔、秉性堅貞的嬋娟時,因為形象地抓住人物的感情,臺詞傾瀉而出。戲裡的她早已忘掉了自己,完全與嬋娟融為一體。在嬋娟罵南後那段戲中,她吼道:“你這比天狗還無情的人呀!你總有一天在黑暗裡痛哭的吧!”體現了嬋娟對屈原的熱愛不僅是追求個體的自我,而且更是出於捍衛真理和正義。1942年4月3日,《屈原》的公演對黑暗現實抨擊的影響是空前的,周恩來宴請全體演出人員,對演出成功表示熱烈祝賀,並收藏了《屈原》全套劇照作為紀念。

1941年10月至1942年5月,重慶首屆霧季公演共演出話劇35場,書寫了中國話劇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張瑞芳在這7個月中參演劇碼6部,除《棠棣之花》《屈原》外,她還飾演了《陌上秋》中的姜大嫂、《北京人》中的愫芳、《遙望》中的愛珠、《大雷雨》中的卡特林娜等角色,踐行了周恩來對她“做一個共產黨的好演員”的要求。

1943年,在曹禺改編的劇本《家》中,張瑞芳又成功塑造了瑞玨一角。當時重慶市90多萬人中至少有10%的觀眾看過這出話劇,創造了抗戰時期話劇賣座的最高紀錄。周恩來、鄧穎超夫婦還在家裡模仿瑞玨和覺新有了孩子後的一場戲,念著戲中的臺詞。他倆用手比劃著,學給張瑞芳看,對該劇喜愛之極,令張瑞芳感動不已。

張瑞芳在重慶演出的最後一部話劇是夏衍的《芳草天涯》,她飾演的女主角孟小雲是劇中愛情糾葛的中心人物,劇中以許多臺詞傳達著寓意深刻的思想。這齣戲于重慶談判結束後的1945年11月2日,由中國藝術劇社在重慶抗建堂演出。

1946年1月,張瑞芳離開重慶去到東北電影廠。在渝7年多的時間裡,她共演出話劇24場,這也是她藝術生命的黃金時期。

白楊在“文化界為時局進言”中勇擔風險

話劇四大名旦當中,出名最早、最受觀眾喜愛的當數白楊。1936年,她在電影《十字街頭》中扮演進步青年楊芝瑛,受到觀眾的追捧。

1937年8月,隨著時局的變化,白楊放棄明星公司高薪,參加了上海影人劇團入川宣傳抗日。此時的白楊一方面受到重慶、成都等地觀眾的熱烈歡迎,一方面遭到四川軍閥、官僚的迫害,被驅逐出境,且不能以白楊的名義演戲。同年10月15日,白楊隨民生公司“民貴號”客輪來到重慶。

1938年12月,白楊在重慶初識周恩來。“我們不是第一次見面,白楊同志”,周恩來握著白楊的手說道。白楊愣住了,她真想不起來在哪裡見過周恩來。“我看過你演的電影《十字街頭》,不是早見過面了嗎?”他們一起大笑起來。

白楊向周恩來介紹了上海影人劇團離滬後的各種情況。周恩來稱讚白楊堅持抗日救亡工作,並寄予期望:“白楊同志,抗戰已經進入第二階段,內部更要團結,政治宣傳工作更加重要,生活還會更艱苦,你更要堅持下去。”最後,周恩來還囑咐白楊遇到困難時多與郭沫若、陽翰笙聯繫。

1939年,重慶遭到了“五三”“五四”大轟炸。這時候白楊和高占非正在拍攝電影《長空萬里》,整天卻只能躲警報藏在防空洞裡。上海幾家影片公司趁機邀請他們一起回滬拍片,聲稱只要他們答應馬上就匯寄路費過來。白楊想起周恩來的話,決心在生活的洪流裡搏擊,為理想而奮鬥。她果斷地拒絕了金錢的誘惑。

1939年夏末秋初,白楊同《長空萬里》攝影組到昆明拍攝外景。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重慶一片白色恐怖,進步人士被逮捕,失蹤時有所聞。周恩來對白楊早有安排,他要求新成立的中華劇藝社安排白楊出演《茶花女》,同時為劇社籌集經費。

隨後,白楊又在陽翰笙的《天國春秋》中扮演傅善祥一角。周恩來看了幾次演出後對白楊說,傅善祥著筆不多,但你把她熱情、潑辣、自負、多疑的性格刻畫得活靈活現。

到了《屈原》的演出,白楊扮演的南後又獲得極大成功。白楊以前扮演的人物都是、可愛的女性,表演風格以優美、自然、含蓄、鮮明著稱,多飾演正面人物。而南後與白楊以往扮演的善良、美麗的女性角色不同:南後仰慕屈原的才華,當她遭到拒絕、傷了自尊後,愛就驟變為恨,恨到極力誣陷的地步。白楊深入揣摩角色心理,除了讀史書之外,還一次次向郭沫若請教,穿上戲裝反復對著鏡子揣摩表演,將南後的愛恨交織演繹得入木三分、絲絲入扣。

1942年4月3日,《屈原》首演于重慶國泰大戲院。白楊在舞臺上將南後演繹得淋漓盡致,令觀眾如醉如癡、又恨又愛,恨的是南後,愛的是白楊。4月下旬,周恩來在天官府設宴祝賀《屈原》演出成功,席間他說:“在連接不斷的反共高潮中,我們鑽了國民黨反動派一個空子,在戲劇舞臺上打開一個缺口……《屈原》的主演張瑞芳、白楊等是演出成功的主要角色,他們更進一步參加到現實鬥爭中去。”

1945年2月22日,重慶《新華日報》以顯著位置發表了《文化界對時局進言》,簽名者絕大多數是文化界精英,文化界知名人士在上面簽名者達312人,戲劇界占72人,赫然有白楊等四大名旦的簽名。路人當街爭搶當天《新華日報》,路透社、美聯社等外國媒體也迅速將消息傳到全世界。這一項廣泛團結之舉,形成民主洪流,給國民政府以極大震動,引起國際上空前反響。

蔣介石看到《文化界對時局進言》後大為惱怒,表示要徹底追查。這時,白楊剛演過《萬世師表》不久,這齣戲是白楊抗戰8年間表演的藝術巔峰之作,轟動大後方。蔣介石之子蔣經國喜歡話劇,特地請中電劇團把《萬世師表》搬到位於浮圖關的中央訓練團為蔣介石作生日演出。1944年10月30日,《萬世師表》劇組按時前往演出,讓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防最高委員會主席的蔣介石也飽了眼福。白楊聲譽如日中天,這時誰敢查辦呢?

南方局工作人員向周恩來彙報了白楊在《文化界為時局進言》這場鬥爭中勇擔風險、保護同志的經過時,周恩來聽了十分高興。他說:“白楊成熟了。”

秦怡受到周恩來夫婦鼓舞

在話劇四大名旦中,秦怡結識周恩來算是較晚的。1938年10月,秦怡經武漢來到重慶,在重慶邁上了她的從藝道路。秦怡初識周恩來是在1939年春節的一天,秦怡受邀到一位同事的家中聚餐。飯桌上有位長著絡腮鬍子、濃眉大眼的男子,席間談吐爽朗、風度瀟灑,他就是周恩來。但秦怡當時並不認識他。

飯桌上,周恩來親切地詢問秦怡的工作情況。秦怡說:“我在中國電影製片廠合唱團唱歌,還是跑龍套的演員。”“好啊!”周恩來笑著說。“這好什麼?沒意思,在裡面混日子。我想去前線,沒去成;又想去讀書,沒條件。”“那你在唱什麼歌?”“當然是抗戰歌曲。”周恩來爽朗大笑起來:“這怎麼能說沒意思?這太有意思了。你們的歌聲激起千千萬萬人熱血沸騰;有數不清的人在歌聲的鼓舞下,走向抗日前線,你還覺得沒意思?”秦怡覺得這個人真誠、坦然,便像朋友一樣和他聊起來。後來,秦怡找到同事打聽,才知道飯桌上的那位朋友就是鼎鼎大名的周恩來先生。

1941年春,中華劇藝社籌辦時期,秦怡應友人的邀請,再次登上文藝舞臺,從此開始了自己璀璨奪目的演藝之路。劇社的第一台戲是10月11日在國泰大戲院首演的《大地回春》,秦怡扮演生活在複雜的資產階級大家庭中的女兒黃樹蕙。秦怡憑著自己的敏銳與聰慧,順利把握住了角色的精髓,將人物演得悲切感人,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這天晚上,周恩來派人來看望演員們,還帶了些點心送到後臺。

1942年2月,秦怡所在的中華劇藝社,把秦怡借給了以留渝劇人名義排演的《野玫瑰》劇組,扮演女主角夏豔華。《野玫瑰》本意是揭露漢奸為虎作倀的罪惡,但實際演出的效果卻是漢奸頭目振振有詞,因此受到進步戲劇界的抨擊。後來,該劇還獲得了國民政府的獎勵。秦怡對於誤演《野玫瑰》悔恨不已,儘管後來罷演了,但仍然有不少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她。在緊張繁忙的霧季演出中,秦怡受了不少冷落。周恩來關注到這種情況,特別要求霧季演出的劇碼給秦怡安排角色。

但在這一年的6月,秦怡突然病了,住進歌樂山中央醫院,無人探望。一天,鄧穎超突然出現在秦怡的病房,對秦怡說:“恩來知道你住在這個醫院,一直想過來看看你,但他剛動了手術,所以讓我過來看你。”還親切地說:“你如果要動手術也不要害怕,有什麼需要告訴我們。”聽了這一席話,秦怡的病一下子好了大半,她在醫院住了兩個星期,未動手術竟然出院了。

抗戰勝利後,在重慶她又演了《清宮外史》《清明前後》等話劇。接著便回到故鄉上海,繼續活躍在影劇舞臺上。

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崢嶸歲月,重慶的抗戰戲劇之花在周恩來同志的精心澆灌下綻放出別樣的風采。正如同《周恩來抗戰時期在重慶與話劇四大名旦》中所言:

孤詣苦心培話劇,舞臺人物壯春秋。

披肝瀝膽除烽火,治國安邦破浪舟。

五嶽三山崇藝術,群英四旦靚渝州。

奇葩璀璨陪都府,身教言傳萬古流。

(作者系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詩詞學會常務理事)

(《紅岩春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佈,請勿轉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